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22:0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新中国的法治进程,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 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3.核心概念:法制与法治、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初创
表现 (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意义 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形成
(1)成就
①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2)影响: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发展
背景 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措施 ①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成就 到2010年底,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意义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4.完善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2)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3)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4)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5)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6)2020年5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图解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问题思考] 中共十五大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
提示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同时,“法治”还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
(2)法制的本质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法治的本质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4)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
视角 从民主法制到人权法治
史料 自1978年宪法开始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阶段。1999年,“依法治国”成为宪法原则。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在现行宪法第三十三条中增加一款,为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入宪,将执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把政治原则提升为宪法条款②,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进入一个人权法治建设的新时代。——摘编自俞荣根《从民主法制到人权法治——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宪政成就》
读史 ①表明时代背景;②体现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成就。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权入宪”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提示 背景:完善和健全民主法制的需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意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治国理政思想;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步伐;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法律化,形成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深化拓展] 全面认识依法治国方略
含义 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本质 树立和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意义 ①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③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④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教材内容改编]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等法律。这些法律(  )
A.有利于我国法律法规体系形成
B.全面落实了“依法治国”的理念
C.重在保护我国公民的个人权利
D.配合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发展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宪法、民法、土地改革法等领域均制定了法律,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有利于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形成,A项正确。
2.[教材内容改编]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和法治建设的统一,做到改革决策、发展决策与立法决策紧密结合,并把经济立法放在重要位置。”这表明当时我国重视经济立法的目的是(  )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C.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D.保障经济体系的建设
答案 C
解析 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和法治建设的统一”“并把经济立法放在重要位置”表明会议重点阐述了市场经济与经济立法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我国重视经济立法的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
3.[教材内容改编]下表是1978—2013年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据此可知,我国(  )
时间 主要成就
1978年12月 提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982年12月 提出“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法律体系”
1997年9月 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0年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2013年11月 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A.民主政治建设已经完成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知法守法风气逐渐形成
D.法治建设契合社会发展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我国法治建设进程逐步推进,这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即法治建设契合社会发展,材料并未涉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知法守法风气”的相关内容,D项正确,B、C两项错误。民主政治建设还在不断完善中,“已经完成”说法错误,A项错误。
知识点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背景 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表现 道德风尚 健康向上
社会氛围 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行动准则 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际关系 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作用 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2.改革开放以后
(1)背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表现
时间 具体内容 意义
20世纪80年代 “五讲四美三热爱” 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20世纪90年代 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 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1994年 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2001年 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2006年 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共十七大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中共十八大 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维点拨]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不同程度地规定和影响着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
[问题思考] 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作用与影响?
提示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视角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史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同时,党和政府特别注重精神文明建设①。各级政府果断禁绝娼、赌、毒等社会痼疾,迅速涤荡了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与此同时,党领导开展了广泛的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改造运动②,大力推动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除旧布新,开展了大规模扫盲和扫除封建迷信、改革陈规陋习等移风易俗活动③,得到亿万群众的热烈拥护。
——摘编自胡昌勇《中国共产党精神文明建设的百年历程》
读史 ①党和政府的关注;②思想建设;③移风易俗。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显著优势。
提示 国家基本完成统一,社会安定;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年的调整,经济基本上得到恢复;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党组织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学习和思想改造运动;党开展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移风易俗活动。
[深化拓展]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含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成果
内容 包括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作用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 (3)有利于形成尊重公民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1.(2023·临沂高二上期末)下图为创作于1964年的宣传画《得奖归来》,描绘了参加公社庆功表彰大会归来的生产队女队长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的场景。画作体现了(  )
A.精湛高超的艺术水平
B.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
C.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D.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材料中公社表彰生产队女队长,且其归来受到群众热烈欢迎,体现了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故选B项;材料为宣传画,并不以体现绘画技法为主要目的,排除A项;画中虽有老人和孩子,不过主旨是为欢迎生产队女队长,并非尊老爱幼,排除C项;当时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经济结构并未出现较大变动,排除D项。
2.(2023·永州高二上期末)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中共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A.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B.弱化爱国主义教育
C.推动社会风气异变 D.提高公民文化素养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与时俱进,其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故选A项;据材料“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可知,爱国主义教育仍被重视,并没有弱化,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伴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但爱国主义等内容一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风气并未发生“异变”,排除C项;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主要依靠教育体系,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排除D项。
3.[教材内容改编]杨善洲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退休后,他扎根大亮山,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经营权无偿移交给国家。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杨善洲的行为(  )
A.诠释了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B.发挥了劳动模范的先锋带头作用
C.体现了基层干部谨守务实的担当
D.展示了科研人员锐意进取的追求
答案 A
解析 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退休后“扎根大亮山,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将林场经营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这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精神,A项正确。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