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经济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物质基础。
1.食物生产:大约1万年前,农业出现,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进入文明社会。近现代农业的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
2.食物物种的交流:古代世界各个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物种及生产模式,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的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善了人类生活,也改变了生态环境。
3.食物储备与粮食安全:粮仓储备技术由古代的防鼠、防盗、防潮、防火及保鲜功能,发展到近现代机械通风储粮技术等,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史料实证: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演进过程,认识农业革命的意义。 时空观念:认识不同文明的农业特色与人类文明的多元化格局。 唯物史观:认识生产力发展是推动阶级、国家出现的根本因素。 食物采集 阶级 国家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学生用书(第2-3页)]
食物 采集 时期 食物 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
工具 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
生活 ①采集和渔猎;②迁徙生活;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④女性提供大部分食物
原始 农业 和畜 牧业 出现 概况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约9000年前饲养绵羊和山羊
东亚 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最早种植水稻 约8500年前,贾湖的居民饲养猪;河姆渡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
中美洲 玉米、甘薯 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农业出现的影响 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③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②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③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①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天文知识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天文历法获得了较快发展
②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思考 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试答:
提示 ①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食物供应增加,生存条件改善,人口的增长加速。②开始了定居生活,出现了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图解历史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概念阐释 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约发生于10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可能由采集野生小麦发展为有意识地栽种,逐步到半定居等待收获的农耕生活方式。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
主题一 农业产生——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名家论史 农业的产生
首先,人口的移动一定会受到地理环境或周边邻居的限制。其次,季节性资源必须是丰富而规律的。这类资源可以包括鱼、贝类、干果和植物种子,总之必须多产且源源不断。再次,人口的增长必须达到一个食物短缺、人口与食物供给失衡的程度……导致食物生产的出现。——[美]布赖恩·费根《世界史前史》
解读 地理环境的限制、季节性资源的出现、人口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农业的出现。
史料探究 农业出现的意义
材料一 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
材料二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农业出现的重要意义。
试答:
提示 意义:(1)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2)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聚落形成;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3)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逐渐发展起来。
深化拓展 历史解释——食物采集者和食物生产者的区别
项目 食物采集者 食物生产者
所处 时代 旧石器(打制)时代,以食物采集为主 新石器(磨制)时代,以食物生产为主
自然 分工 男子负责狩猎,提供肉食;女子负责采集植物果实和茎叶 男子从事农业生产;妇女从事采集和家庭副业
男女 地位 男子获取食物来源不稳定,地位较低;女性不但生育和抚养后代,还负责采集食物,地位较高 男性地位逐渐提高,女性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社会 关系 人与人之间关系平等,个人隶属于集体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先后产生
1.(2022·绍兴高二下期末)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位于阿萨德湖底,20世纪70年代当局兴建水坝,堵截幼发拉底河水,湖水干涸后遗址才被发现,是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之一。最初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105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 )
A.叙利亚是黑麦的发源地
B.气候突变导致农业出现
C.农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D.人口增长改变居住形式
答案 C
解析 通过材料描述可以看出,开始种植作物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故选C项;材料只能说明其种植黑麦,但无法判断是不是最早的,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本地农业出现与气候有关,但黑麦却不是这里的独创,说明其他地方已有农业的存在,因而不能确定气候突变一定会产生农业,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人口增长,排除D项。
2.(2022·宁波高二下期中)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农业出现推动人类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B.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农业
C.人类在产生之初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D.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答案 D
解析 农业出现使人类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人类成为食物生产者才有了定居生活,而不是人类在什么情况下学会了食物生产,排除B项;题干所述是人类成为食物生产者的结果或影响,而不是人类成为食物生产者之前的情况,排除C项。
知识点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学生用书(第4-5页)]
地区 种植作物、驯化动物 土地所有制 土地经营方式
古巴 比伦 种植大麦、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 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古埃及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古代 中国 南稻北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 农夫集体耕作
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古希腊 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种植葡萄和橄榄 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 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古罗马 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实行土地国有 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古代 美洲 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驯化了骆马 阿兹特克人的土地有贵族私有、村社公有和家庭份地三类 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思考 阅读教材插图“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思考该画像石反映了东汉时期农业生产的哪些特点?
试答:
提示 铁犁牛耕;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概念阐释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它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模式。
主题二 多元文明——世界各地农业文明的地域差异
名家论史 多元的作物起源中心
随着考察地区范围的扩大和对考察材料的进一步分析,1935年,瓦维洛夫提出中国中心、印度中心等8个作物起源中心的观点。他认为这8个中心在古代由于山岳、沙漠或海洋的阻隔,其农业文明都是独立发展的,所用农具、耕畜、栽培方法各不相同,每个中心都有相当多的有价值作物和多样性的变异,是作物育种家探寻新基因的宝库。
——摘编自曹幸穗、柏芸等《大众农学史》
解读 古代世界农业文明具有多个中心,它们独立发展;食物生产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史料探究 东西方农业的差异
材料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经济都是农本经济,以丰衣足食为根本目的,耕织结合,但对牧养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中国养畜主要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纺织原料又靠畜产品。南欧、中亚土质黏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拉犁,养牛较多;纺织原料主要是羊毛,养羊业比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饮食奶酪的习惯,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单一种植业结构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与西方不大一样。
——摘编自叶茂等《传统农业与现代化
——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
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东西方在农耕和畜牧比重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饮食文化的不同。
试答:
提示 差异:古代西方农牧并重;古代中国以农耕为主,畜牧为辅。
不同:古代西方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古代中国则以植物性饭菜为主。
深化拓展 古代东西方食物生产的差异
项目 东方 西方
农耕 技术 耕作 制度 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或间作套种制 普遍实行休闲农作制
土地 集中 土地兼并后仍然用来经营种植,仍然需要大量农业劳动力分散经营,减少的是自耕农,增加的是佃农和雇农 土地集中是为了发展畜牧业,如圈地运动是为了养羊,所需劳动力少,大量失地农民只能到城市谋生
经济 比重 经济 结构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又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畜牧业只占次要地位 农牧并重、农牧结合
饮食 结构 素食结构,粮食占主导地位,肉食比重少之又少 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
1.我国先民在生产实践中提出“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的观点。这体现了我国古代( )
A.食物来源具有多样性
B.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
C.生产受气候条件限制
D.因地制宜的生产特征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没有涉及食物来源,故排除A;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是男耕女织,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气候条件,故排除C;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先民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进行不同的生产活动,故D正确。
2.(2022·诸暨市高二上期末)下图描绘的是大约3500年前埃及的农业景象,结合所学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中正在收获的农作物可能是大麦
②饲养山羊、牛等家畜已经比较普遍
③尼罗河流域是埃及农业体系的中心
④率先掌握冶铁技术并用于制作农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埃及是大麦的原产地,因此图中正在收获的农作物可能是大麦,故①正确;古代埃及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当时已经比较普遍,故②正确;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了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故③正确;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传到其他地区,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知识点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 [学生用书(第5-6页)]
家庭 男子地 位上升 男子:农业产生后,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社会 贫富分 化出现 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首领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
结果 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
国家 产生 概况 在对外战争中,军事首领的地位日益上升,把俘虏变成奴隶。在氏族社会中,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
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
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国家应运而生
思考 阅读教材“学思之窗”,思考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试答:
提示 恩格斯描述的是生产、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私有制的产生是阶级矛盾产生的根源,也是原始社会公社组织被破坏的重要原因。
历史时期: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时期。
图解历史
1.(2022·衢州市高二上期末)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都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
A.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B.铁犁牛耕的应用得到普及
C.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出现
D.地主阶级的统治得以确立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即文明产生了,故选A项;铁犁牛耕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不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B项;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不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C项;地主阶级的统治确立只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内容之一,并不是主要表现,排除D项。
2.(2022·诸暨市高二上期末)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中认为:植物的驯化意味着人类的粮食越来越多,因而也就意味着人口越来越稠密。因此而带来的粮食剩余和(在某些地区)利用畜力运输剩余粮食,成了定居的、行政上集中统一的、社会等级分明的、经济上复杂的、技术上富有革新精神社会的发展的先决条件。这说明( )
①农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②农业革命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 ③农业革命促成了人类文明的出现 ④农业革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农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从迁徙过渡到定居,故①正确;植物驯化提高了人类的粮食产量,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故②正确;农业革命使人口增加,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推动了天文历法、数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出现,故③正确;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根本因素。 2.受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古代农业呈现多元化格局。 3.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4.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家国情怀
中国的“食”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是极为突出的。古代文献中就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等记载。古人还通常把一切技艺归结为食的技艺,如“治大国如烹小鲜”……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食”,从食物来源、加工烹饪技术到饮食制度都发生了若干显著变化。从最初的南稻北粟,到宋元时代的南稻北麦,以及外来物种的传入,中国人的食物结构不断丰富、完善。直至今日,喜谈中国文化者仍然关注有关“食”的观念,如以“吃了吗”为打招呼用语,以吃喝作为社交乃至政治运作的重要形式,直到从中式饮食中考证传统伦理原则及思维方式等。
——摘编自秦晖《千年回顾:民以食为天》
解读 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国则是一种农业文化和陆地文化,中西方各异的文化形态造就了彼此各异的饮食文化。
史学前沿
公元前2600—前2100年间,因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尼罗河流域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配合,埃及法老曾经组织民众长期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在这一时期的埃及金字塔文当中也常出现“水渠”一词。中王国时期,恢复和发展了曾经在古王国末期和第一中间期被破坏的水利灌溉系统,并修建了大规模的排灌渠道。
——李怡净《尼罗河灌溉工程与古埃及的国家
——治理兼论古埃及文明的形成与社会形态》
解读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主要目的是保障农业生产,旱涝保收,维护统治。
感悟与思考 记录点滴心得 培育历史学科素养
课时精练
1.(2022·武汉高二下期中)21世纪初,在河姆渡遗址附近的田螺山遗址中,出土了丰富的植物遗存。根据量化分析,虽然水稻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但采集获得的橡子、菱角等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食物。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已进入奴隶国家时代
B.中国古代农业已很发达
C.黄河中上游经济发达
D.采集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虽然当时人们已经学会种植农作物,但采集仍是重要的食物来源,故选D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奴隶制国家开始于夏朝,两者时间相距甚远,排除A项;中国古代农业自新石器时期起源并逐步发展,故河姆渡遗址中的农业遗存属于萌芽时期而不是发达,排除B项;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中下游,排除C项。
2.(2023·湖州市质检)农业的发明之于人类历史乃是划时代的事件,以至于有人称其为“农业革命”。得此结论最重要的依据是( )
A.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B.人类从迁徙到定居形成聚落
C.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
D.促使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
答案 A
解析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故选A项;人类从迁徙到定居形成聚落是农业出现的影响,排除B项;C项也是农业出现的影响,排除;农业的产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排除D项。
3.某学者研究指出,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上冰期退却,气温上升,气候变暖,植物茂盛,动物大量繁衍,人类努力适应自然,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过上定居生活,人类的基本生活来源更多地依赖农耕和畜养。在这一演进过程中( )
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出现了社会分工、物品交换与贸易 ③农耕定居推动了聚落的形成 ④西亚居民培植出了大麦、玉米和小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可得,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故①正确;由于人类在距今1万年左右,开始进行食物生产,所以就会出现社会分工,比如农作物的种植和加工、动物的驯养和加工,出现物品的交换与贸易等,故②正确;由题干可知,当时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因此就推动了以血缘关系为主要依托的聚落形成,故③正确;西亚是小麦、大麦的故乡,但是玉米是由中美洲人民培育出来的,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4.(2022·梅州市高二上期末)右图为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塔西里·那杰岩画。一位学者认为,这幅美轮美奂的画作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的场景。这可以佐证( )
A.原始人已过上定居的生活
B.当时还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采集渔猎时代的群体生活
D.农耕畜牧时代的个体生产
答案 C
解析 此岩画描绘了妇女集体采集谷物的场景,符合采集渔猎时代的特征,故选C项;材料只能发现其食物的获取方式,无法判断其居住方式,排除A项;采集谷物不一定需要打制石器,无法判断其生产工具的情况,排除B项;“采集谷物的场景”说明其食物获得方式非常原始,远没有达到农耕水平,一般来说此时的生产劳动以集体劳动为主,排除D项。
5.(2022·青岛市高二上期末)读下图,小麦的原产地在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A
解析 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的原产地,与①相符,故选A项;②为非洲的尼罗河流域,排除B项;③为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排除C项;④为中国的黄河流域,是粟的发源地,排除D项。
6.下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经专家分析鉴定,这些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且产量可观。这说明当时(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食物来源相对稳定
C.出现饲养的家畜
D.黄河中上游经济发达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河姆渡遗址的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且产量可观,说明其居民已可以种植稻谷来满足生活需要,即当时食物来源相对稳定;故选B项;河姆渡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饲养家畜的结论,排除C项;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排除D项。
7.(2022·杭州市高二上期末)中国具有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史籍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下列农业成就符合神农时代(距今约6000年前-距今约5500年)的是( )
A.食物采集与渔猎 B.原始农耕初步发展
C.铁犁牛耕的应用 D.庄园农业经济盛行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神农因天之时……教民劳作”可知,“神农氏”教百姓顺应农时耕作、使用农具,表明原始农耕初步发展,故选B项;旧石器时代人类从事食物采集与渔猎,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应用,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庄园农业经济盛行,排除D项。
8.(2023·武汉高三质量检测)西周时,据卫盉、卫鼎的铭文记载,共王三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的一块玉璋,租得矩伯的十田。共王五年,裘卫用自己的五田与邦君厉的四田相交换。这反映了西周( )
A.分封制焕发新的生机
B.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
C.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
D.宗法秩序进行了较大调整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存在土地转让现象,反映出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土地私有产生,而财产的分化会推动统治阶级内部出现调整,故选B项;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排除A项;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血缘继承与统治秩序,排除D项。
9.(2022·岳阳高二下期末)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磨坊是印第安人磨面的地方,而该地方也可以召开村民大会,从而使得磨坊又与“权力”联系起来,据此可知,印第安人的食物生产对其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选C项。
10.(2023·慈溪市高二月考)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之上。农业的出现,使人类成为食物生产者。下列对古代世界各地的食物生产,表述正确的是( )
A.两河流域种植大麦小麦
B.河姆渡人人工栽培葡萄
C.希腊罗马种植橄榄水稻
D.印第安人种植玉米和粟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种植大麦小麦,故选A项;河姆渡人栽培水稻,排除B项;希腊罗马种植橄榄和葡萄,排除C项;印第安人种植玉米,亚洲人种植粟,排除D项。
11.(2022·聊城市高二上期末)兴隆洼遗址形成3万多平方米的环壕聚落,有成排的房屋百余间,中心位置的大型房屋内有人猪合葬墓,玉器成为标志身份的饰品,并出现石器集中生产的迹象。无论是平底筒形罐和晚期出现的之字纹,还是以猪崇拜为重要内容的早期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都奠定了这一地区“宗教取向”的社会发展传统。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兴隆洼文化独特的文化传统
B.农业是推动文化形成的关键因素
C.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原始村落
D.兴隆洼遗址是穴居时代的典型
答案 A
解析 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器是中国年代较早的磨光真玉器,是探索中国玉文化起源最宝贵的实物史料,出土的猪首龙形石器,对研究龙的起源及崇龙礼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与题意相合,故选A项;题干未分析农业对其文化形成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兴隆洼遗址与其他遗址的先后比较,排除C项;“穴居时代”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2.在古埃及,国家控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巨大的国库和政府的粮仓里装满了征收来的实物税——谷物、牲畜、布匹和各种金属,用来支付国家的开销等。据说,所有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这体现出古埃及社会中( )
A.人民深受专制政府剥削
B.国家严格掌控经济生活
C.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D.社会等级秩序十分严明
答案 B
解析 古埃及国家控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和实物税,所有人的食物都由国王负责供给,这说明古埃及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严格掌控,故选B项;题干主旨不是说人民受到专制政府的剥削,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税收制度是否完善,排除C项;题干没有关于社会等级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13.(2023·温州市模拟)有学者认为,从公元前8500年开始,直到公元500年后希腊与意大利的兴起这一段时间里,欧亚大陆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动物驯化、植物驯化、文字、冶金术、轮子、国家等等都是在新月沃地或其附近出现的。文中“新月沃地”位于今天的( )
A.西亚 B.南非
C.东欧 D.北美
答案 A
解析 西亚、北非地区两河流域及附近一连串肥沃的土地,因在地图上像一弯新月而得名,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且是大麦、小麦的原产地,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文字,苏美尔人发明轮子等,故选A项。
14.(2022·山东卷)如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 )
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白色箭头所代表的农作物以西亚、北非为中心,向其他大洲传播,结合所学可知,小麦是人类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小麦原产于北非或者西亚;黑色箭头所代表的农作物以东南亚和印度地区为中心,向其他地区传播,结合所学可知,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或印度,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玉米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进而向其他地区传播,与图示传播起源地不符,排除A、B项;水稻起源于中国和印度,与图示传播起源地不符,排除D项。
15.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少有其他类型的建筑遗址。但是,时间愈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关于此变化,以下说明最为适当的是( )
A.原始社会解体 B.私有财产制萌芽
C.族长权威萎缩 D.财产公有制强化
答案 B
解析 “大型房舍四周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说明个体小家庭越来越多,但不能说明原始社会就此解体,故排除A;也不能体现族长权威的萎缩,故排除C;个体小家庭增多是财产私有制强化的表现,排除D,故选B。
1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原始农业阶段……一块土地经开垦、种植若干年之后,就得放弃,让它在8年、10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以恢复土壤的肥力……植物品种多样的农业扩大了食物来源,使食物来源更加可靠,于是,人口也相应地增多。当人口增长超过农业生产率水平所能支持的人口限度时,一个很自然的解决办法就是移居其他地方。因而,有了一个连续的发展,即“脱离”原来的农业居留地,进入食物采集者居住的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农业就是以这种方式从发源地向四面八方传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与农业相关的最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人口的膨胀。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放弃了他们旧石器时代前辈们的游荡生活,转而在农田附近永久定居下来。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慢慢地,稠密的人口、专业的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起促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们必须懂得季节的变换,他们逐渐积累起天地关系的知识,并向精确的历法迈出了第一步。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
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世界古代原始农业洲际传播的表现(举一例即可),并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原始农业向外传播的主要因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始农业的出现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6分)
答案 (1)表现:原产于西亚的大麦和小麦传入古希腊。
因素:土壤肥力的保持;人口增长的速度;气候和土壤是否适宜;地区闭塞或开放程度;生产工具的革新;动植物资源的丰富程度;等等。
(2)影响:加速了人口增长;使人类过上定居生活;出现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私有财产和城市出现;实用科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