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 2.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时空观念:描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认识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史料实证:结合当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诸多变化,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唯物史观:探讨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认识农业现代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历史解释:了解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等概念,认识农业现代化与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重要力量的关系,体会中国政府的大国担当和世界意识。 现代农业 冷链物流 粮食安全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学生用书(第12-13页)]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进程 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②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③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禽畜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表现 农业机械现代化 ①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也不相同。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则是大、中、小型相结合
③21世纪初,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杂交育种技术进步 美国:1930年,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
墨西哥:1941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菲律宾:20世纪60年代培育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
中国: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畜牧业 现代化 机械化和自动化 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大型化 大型养鸡场;大型养猪场;大型肉牛场、奶牛场
渔业 现代化 捕捞 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
养殖 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思考 1.20世纪50-60年代,现代农业的特点为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肥化,根据以上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推动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因素有哪些?
试答:
提示 传统农业落后,无法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后,机器生产与科技发展的推动;国家的支持。
2.中美现代农业经营水平有何不同?
试答:
提示 (1)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农业发展经历了农业机械革命、化学革命和生物革命以及管理革命,实现了现代化。
(2)中国人多地少,人口密度大,客观上必须珍惜农业资源,走提高农业资源产出水平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概念阐释 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出现的,它萌发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是以现代工业化、产业化、集约化为主要特征,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形态。
主题一 农业2.0时代的到来——现代农业
名家论史 现代农业的特点
随着资本和技术集约型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 000人,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当然现代农业高速增长也是与化肥大量投入密切相关。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将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解读 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是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史料探究 现代农业产生的意义
材料一 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 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 000人。——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材料二 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人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神的宗教关系,中国人也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人的宗法关系。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有必要改变自己的饮食方式以适应新生活的需要。
——摘编自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
试答:
提示 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产量;引起了人类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的更新变化;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贡献。
深化拓展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
项目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农具动力 手工和畜力工具;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等 机械化工具为主;石油和电力等
生产技术 直接经验 现代科技
生产目的 自给自足 商品化
使用肥料 天然有机肥料 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
作物品种 农家原有品种 人工培育品种
生产单元 个体小农为主,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粗放经营为主 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依赖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
物质循环 内循环,农产品加工很初步 外循环,农产品加工非常深入,产业链延长,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1.(2022·杭州高二下期末)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将精深加工做到极致,例如稻谷除加工成稻米外也开发成大米面膜、洁面乳液、肥皂等产品。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业+N”模式,如农业+休闲+观光+养生+教育培训等,“高端、小众”特色农业发达。由此可知,这些地区( )
A.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B.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C.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D.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故选B项;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农业机械化、集约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2022·吕梁市高二上期末)下表所示为21世纪以来我国杂交水稻产量跃升情况。由此可知( )
21世纪以来“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亩产量
时间 2000年 2004年 2011年 2014年
亩产 突破700 公斤 突破800 公斤 突破900 公斤 突破1 000 公斤
A.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全球领先
B.世界饥饿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C.跨国技术交流推动了科技创新
D.我国杂交育种技术不断发展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2000—2014年,我国杂交水稻产量不断增加,表明杂交育种新技术不断发展,故选D项;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得不出“全球领先”的结论,排除A项;“基本解决”说法错误,排除B项;我国杂交水稻是以袁隆平为首的科研工作者努力创新的结果,排除C项。
知识点二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学生用书(第14页)]
粮食储 备技术 时间 表现
原始社会 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古代社会 粮食储备技术逐渐改进,还有良好的保鲜功能
20世纪50年代 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20世纪70年代 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21世纪以来 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食品保 存技术 古代社会 人们利用腌制、风干、天然冰等保存食品
现代社会 冷冻食品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思考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的图片“现代粮仓”,思考:现代粮仓具有哪些优点?
试答:
提示 图片反映的是筒仓式的现代粮仓,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作为仓壁材料,具有密闭性好、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高、容量大且占地少、性价比高等优点。
图解历史 冷链物流
1.(2022·太原高二上期末)《马可·波罗行纪》中介绍了我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朝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水库,给为宫廷运送鲜菜鲜果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光绪年间,北京已专设冰窖,用于藏蒜荨,保证对皇宫的供应。这反映出我国( )
A.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
B.古代政府重视物种交流
C.官府需求刺激科学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繁荣发展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元明清时期,我国就已经有食物保鲜技术的应用,即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故选A项;物种交流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元明清都是用冰保鲜食物,“发展”说法错误,排除C项;长途贩运贸易繁荣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2022·慈溪市高二上期末)2021年9月16日宁波象山开渔节,在象山石浦渔港举行了开船仪式。休渔期结束后,大批新鲜海鲜能够迅速而且活蹦乱跳来到我们餐桌,主要是借助了( )
A.腌制加工 B.速冻加工
C.低氧储藏 D.冷链物流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鲜海鲜能够活蹦乱跳来到餐桌主要得益于冷链物流的发展,故选D项;腌制加工是古代保存食物的方式且无法保证食物的鲜美,排除A项;速冻加工后的食物已经不是鲜活的了,排除B项;低氧储藏影响食物的鲜活程度,排除C项。
知识点三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学生用书(第14-16页)]
1.粮食问题
原因 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表现 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对策 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中国 对策 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2.食品安全问题
原因 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 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③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对策 各国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中国 对策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思考 除了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外,造成粮食安全问题的原因还有哪些?
试答:
提示 原因: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金融、经济危机等。
概念阐释 粮食安全
(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们都能获得粮食。也就是说,粮食安全是一个包括了粮食生产、供应及收入等内容的完整的、系统性的概念。
主题二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
名家论史 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随着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大大超过发达国家,城市化推进速度加快,粮食需求将迅速增加,成为世界粮食市场的主要需求方。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优势,巩固其作为世界粮食主要供给方的地位。美国粮食出口占世界出口三分之一以上,今后还会继续扩大。美国农业部虽表示不会实行谷物禁运,但在粮食短缺时,它会利用自身在生产、储备、价格和贸易的有利条件,扩大粮食作为战略商品和政治武器的可控权。美国因一粒小麦种子中发现真菌病而一度暂停向包括我国在内的21个国家出口数以十亿美元计的小麦等。
——摘编自傅梦孜《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与我对策建议》
解读 发展中国家需要从发达国家进口粮食、世界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推进、疾病等突发因素、大国的霸权主义等导致世界粮食安全不容乐观。
史料探究 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
材料一 近几年来,世界饥饿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到2017年增加到约8.21亿人,世界上大约每9个人中就有1人处于饥饿状态。——摘编自《2018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
材料二 南苏丹、索马里和肯尼亚等国有2 000万人面临饥荒和疾病威胁,世界正遭遇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大饥荒。报道说,在肯尼亚北部,由于严重干旱,270万人缺粮,4月这个人数可能达到400万。索马里62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和保护,其中近300万人面临饥荒威胁。
——摘编自《非洲四国遭遇70年最严重饥荒2 000万人面临饥荒和疾病威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
试答:
提示 对策:加强国际合作、技术交流;加强国际组织的协调作用;各国加强政策支持,兴修水利,改善土壤;加强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发展现代农业。
深化拓展 世界食物生产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1)挑战
①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在发展中国家还有几亿人,在发达国家还有几千万人在长期挨饿。
②农业可持续性减弱:如水资源短缺、农产品污染、农产品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趋严重。
(2)应对措施
①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可持续性农业。
②力争粮食作物种植的多元化,尽最大可能减少因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危机。
③大力发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的“精确农业”。
④积极构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长效发展机制。
⑤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注重食物安全和营养相结合等。
1.(2022·衢州高二下期末)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1年有53个国家或地区约1.93亿人经历了粮食危机或粮食不安全程度进一步恶化,比2020年增加近4 000万人,创历史新高。各国政府应该( )
①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②加强国际合作应对粮食安全 ③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粮食的生产与供应 ④通过提高关税保护本国粮食安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故①正确;面对全球粮食危机,应加强国际合作应对粮食安全,故②正确;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粮食的生产与供应,有利于应对粮食危机,故③正确;通过提高关税保护本国粮食安全,可能会恶化粮食安全问题,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2.(2022·肇庆高二下期末)我国卫生部牵头制定的文件规定:乳及乳制品中禁止使用三聚氰胺;含辣椒类的食品中禁止使用苏丹红。国家食药监管局明文禁止在餐饮中添加罂粟壳。黑龙江省则提出全省由大粮仓变身为“绿色大厨房”。由此可见,我国( )
A.为粮食增产提供政策支持
B.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
C.注重提高食品的科技含量
D.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食品安全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具体科技应用情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排除D项。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 2.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粮仓仓容量,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 3.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 4.中国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增加农业收入,保护生态环境。
家国情怀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我们提供了深刻启示。第一,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第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农业现代公共产品供给。第三,农业科技进步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此,政府不仅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而且应当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农户、社会团体等自愿对农业科技进行投资。第四,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培养新型的高素质现代化农民。
——摘编自王国敏、李建华《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解读 农业现代化事关国家的粮食安全,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史学前沿
18世纪中叶,英国农业革命开始大张旗鼓地推进。随着人口的增长,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变得更加有利可图。由此,中小地主开始呼吁政府和议会支持领主圈地,议会以立法形式颁布了一系列的圈地法案。圈地运动促进了土地产权及经营模式的变革,资本主义农场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提高土地的收益,英国涌现出一大批农业改革家,如汤森德勋爵推广了四圃轮作制,苏格兰人安德鲁·米克尔发明了一款可以使用多种动力的脱粒机,解放了人力。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琼斯所指出的,在18世纪的英国,“如果没有农业变革,没有农业产出增长,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便不可能实现”。
——摘编自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解读 人口增长使粮食的需求增加、英国政府立法的推动、圈地运动的开展、农业改革家的贡献等因素共同推动了18世纪英国的农业革命。
感悟与思考 记录点滴心得 培育历史学科素养
课时精练
1.(2023·太原高二月考)2016年吉林省农安县众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传统人工打农药模式,采用小型飞机喷洒农药。过去人工2小时喷洒农田1公顷,现今飞机1天喷洒100公顷。众一合作社从拥有一台小型农机发展到如今拥有130台各类农机,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这表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
A.得益于政府大力支持
B.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C.改变了生产组织形式
D.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众一合作社拥有130台各类农机,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故选B项;材料仅强调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不涉及政府是否支持,排除A项;材料中生产组织的形式都是合作社,没有改变,排除C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需要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持,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2.(2022·临沂市高二上期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关键时候,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绊倒一个巨大的国家。”目前,世界绝大多数种子供应被美、法、德等西方国家种业公司垄断。这表明( )
A.维护国家安全应从发展粮食种业做起
B.中国亟须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C.市场是解决中国种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D.粮食供应不足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看,袁隆平认为种子对于粮食安全十分重要,这表明中国需要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故选B项;从材料中看,袁隆平强调种子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市场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粮食供应不足的情况,排除D项。
3.(2023·杭州高二联考)20世纪以来,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下列各项关于杂交育种新技术表述正确的是( )
A.2015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亩产创世界纪录
B.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杂交水稻在南亚推广
C.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马铃薯新品种
D.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并得到推广
答案 D
解析 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推广之后,小麦亩产量从50千克提高到250千克,故选D项;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 000千克,创世界纪录,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而不是南亚,排除B项;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而不是马铃薯,排除C项。
4.(2022·大同市高二上期末)1851年,英国农业投资增长200万英镑,农场经济得到发展。同时约有6 000个小型农场被合并成为大规模农场,农场几乎占据了30%的土地。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农业机械化基本实现
B.土地分配不合理
C.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
D.工业化进程加速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工业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场经济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英国农场经济的发展表明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故选C项;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当时农场经济适应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机器生产需要,“不合理”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英国“工业化进程加速”,排除D项。
5.(2022·石家庄市高二上期末)下图是苏联20世纪30年代和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制造的以生产生活为主题的彩绘瓷器。该主题反映出两国( )
A.推动了工农业协调发展
B.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迫切愿望
C.注重提高瓷器制造技术
D.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的经济方针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彩绘瓷器的图案可知,两者都印有农业机械化的生产工具,苏联20世纪30年代正值“一五”计划与“二五”计划时期,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正值“一五”计划时期,表明两国都希望迅速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故选B项;“工农业协调发展”不符合史实,苏联模式下苏联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彩绘瓷器的产品质地及工艺改进,排除C项;“优先发展农业”不符合史实,当时两国都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D项。
6.(2023·湛江市高三调研)粽子、水饺、汤圆、八宝粥等食品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由祖辈、父辈钻进厨房亲手烹制。如今,它们大多也都穿上了“外衣”有了法定技术标准并被摆上货架,让人们吃起来更简单、放心。这表明( )
A.现代食物安全隐患较大
B.科技进步便利了民众生活
C.传统食品销路一向较好
D.现代农业发展使食物丰富
答案 B
解析 材料说明现代科技进步让人们省去了亲手烹制之劳,也可以吃起来更简单、放心,故科技进步便利了民众生活,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货架上的粽子、水饺等食品有法定技术标准,让人们吃起来更简单、放心,故现代食物安全隐患较大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传统食品的销路如何,排除C项;材料未说明食物丰富的原因,排除D项。
7.(2022·湖州市高二上期末)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粮仓仓容量,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冷冻食品工业也迅猛发展。以下关于20世纪以来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说法正确的是( )
①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 ②20世纪4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③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④2001年,中国颁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故①正确;美国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是在20世纪50年代,故②错误;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故③正确;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是在2010年,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8.(2023·杭州市高二月考)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粮食生产得到快速发展,不仅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下列项中,属于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所作的贡献的有( )
①率先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②杂交水稻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③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④积极加强粮食生产国际合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后来这项技术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故①错误;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 000千克,创世界纪录,故②正确;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故③正确;中国积极加强粮食生产国际合作,以共同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9.(2022·韶关高二下期末)19世纪末,美国大部分州已经制定了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但各州规定不一致,难以应用于州际间的食品贸易。随着铁路的延伸,统一市场的建立,1906年国会通过了《联邦食品与药品法》。这表明( )
A.分权传统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B.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矛盾
C.州政府在食品立法中占主导地位
D.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联邦食品与药品法》的通过是“铁路的延伸,统一市场的建立”的结果,故选D项;“严重阻碍了”不符合史实,联邦制下,地方自治的积极性对经济发展也有推动作用,排除A项;“矛盾”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联邦政府的《联邦食品与药品法》解决了各州间的食品贸易问题,排除B项;“州政府在食品立法中占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立法大权属于国会,排除C项。
10.(2022·深圳高二下期中)1978—2005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实施了近70个无偿的粮食援助项目,总金额达9.25亿美元,有400多个县的3 500万贫困人口因此受益。2005年,中国对外援助粮食共计57.7万吨,并于次年起停止接受来自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这一变化表明( )
A.世界各国对中国粮食的依赖程度加深
B.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农业强国与出口大国行列
C.中国保障自身粮食安全的能力增强
D.世界粮食计划署是中国实现脱贫的中坚力量
答案 C
解析 2005年,中国由原来的粮食受援国变为粮食对外援助国,并于次年起停止接受来自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这一变化说明中国保障自身粮食安全的能力增强,故选C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世界各国对中国粮食具有依赖性,故排除A项;仅凭材料不能得出B项结论,故排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实现脱贫的中坚力量,故排除D项。
11.下表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据表可以推知( )
计算单位 计划 最终完成 比计划增长(%)
拖拉机 标准台 5 146 12 000 133.2
机耕面积 万亩 758 2 754 263.3
A.国家工业布局均衡
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
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获得了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故选B。
12.以坎贝尔为代表的新时代学者认为:十七十八世纪,英国至少在诺福克地区,农业改良的先锋并非大地主,而是作为佃农和自耕农的小农场主,小农场上的单位面积产出,并不低于大农场,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比大农场还要高。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英国农业劳动力的构成中,雇佣劳动力的比例明显下降,而家庭劳动力的比例明显上升。出现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 )
A.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导致农工比例严重失调
B.工业革命促进农业生产发生革命性飞跃
C.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返朴归真
D.小农场经营有优越性
答案 D
解析 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得益于商业资本主义和农业资本主义化,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促进农业飞速发展但不能说明家庭劳动力上升、雇佣劳动力比例下降的原因,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后社会生活节奏快按照常理应该是推动雇佣劳动力比例上升,故C项错误。
13.贵州省境内素来饮酒成风,以苞谷酒为主、高粱酒次之,也有橘子酒和葡萄酒等。抗战全面爆发后,贵州省却鼓励全省人民减少或禁止饮酿酒的同时,还颁布法令法规,从源头上禁止用食粮酿酒,并对违反者给以严重处罚。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贵州省法令法规严苛
B.人口内迁致粮食紧张
C.整顿民风民俗的要求
D.国家战备调控的需要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抗战爆发后政府严控民间用食粮酿酒和饮酒问题,服从和服务于持久抗战的需要,故选D项;题干强调的是贵州省法令的出台是为了抗战的需要,而不是法令严苛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人口内迁导致粮食紧张问题,排除B项;这一变化是为了抗战的需要,而不是整顿民风民俗的需要,排除C项。
14.(2023·丹东高三模拟)俄乌两国合计占世界小麦出口的25%。2022年2月,俄乌战事爆发,国际粮价在此后出现暴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玉米和小麦期货价两周内累计分别上涨5.99%、16.39%和29.02%。俄乌战事引起市场对世界小麦供应链的普遍担心。材料表明( )
A.全人类正在形成利益共同体
B.国际冲突导致食品安全危机
C.全球化损害低收入国家利益
D.国际社会的双向交流已式微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俄乌两国合计占世界小麦出口的25%,俄乌战争影响世界粮价,这说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全人类正在形成利益共同体,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际冲突导致粮食安全危机,不是食品安全,排除B项;国家粮价上涨对所有国家都有不利影响,不仅仅只局限于低收入国家,排除C项;俄乌战争影响国际粮价,说明国际社会的双向交流频繁,排除D项。
15.(2022·台州高二下期末)有学者认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首先应依靠各国自身努力,加大农业生产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产量。”下列选项中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杂交水稻”的培育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②气候变化、战争与地区冲突、经济危机导致粮食短缺 ③大型农场和养殖场的推广根本上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 ④各国重视并且制订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故①正确;粮食短缺的原因很多,其中气候变化、战争与地区冲突、经济危机是粮食短缺的重要原因,故②正确;“根本上解决了”不合逻辑,应为“有利于解决”,故③错误;粮食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繁荣、世界安宁,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保障粮食安全,制订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6.(2022·聊城市高二上期末)(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含嘉仓(如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国家粮仓,位于洛阳市老城北,始建于605年,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2014年含嘉仓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材料二 概括来说,宋朝粮食仓储体系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军粮、官俸仓,二是备荒仓。前者包括州县仓、转般仓、京师仓、大军仓等;后者包括常平仓、义仓、广惠仓、惠民仓、丰储仓等全国性备荒仓和社仓、平籴仓、平粜仓等地方性备荒仓。宋朝国家通过仓储干预粮食市场最典型的措施是继承和发展前代的常平之法,在全国设常平仓,由政府进行粮食储备,“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熙丰时期推行青苗法,把常平旧法的市场购销方式改为贷款于农的借贷预购方式,同时也保留了“贱籴贵粜”的职能。这是一种比常平旧法更为积极的储备调节措施。
材料三 广西四大城市(南宁、桂林、柳州、梧州)大米批发交易量统计
交易数量时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交易总量(斤) 48 221 800 152 695 200 139 719 700
售出量占 总交易量 比例(%) 国营 12.5 50.1 70.2
公营 0.8 1.8 2.5
私营 86.7 48.1 27.3
购入量占 总交易量 比例(%) 国营 13.4 12.6 11
公营 3.6 3.2 24.1
私营 83 84.2 64.9
——王春英、张艳梅《向社会主义过渡:建国初期的粮食市场与国家调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含嘉仓的史料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粮食仓储体系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内容进行合理解读。(8分)
答案 (1)史料价值:含嘉仓是隋唐历史遗址遗存,属实物史料。可用来研究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军事信息、漕运等情况,是研究古代粮仓建筑、防潮技艺、粮食管理制度的一手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与宝贵遗产,是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故能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2)特点:从中央到地方体系完备;与财政体制相配套;以备战备荒为主要功能;对市场粮价的调控功能日益突出。
成因: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边患危机和自然灾害频繁;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粮食的商品化进程加快;王安石变法的推动;借鉴历史经验。
(3)解读:由表格可知广西地区国营粮食公司的售出量占比逐年递增,1952年达到70.2%,私营的售出量与购入量都有所下降,这意味着国营粮食公司开始占据优势地位,对粮价、市场交易量具有绝对的影响力,私营影响力逐步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建国初期政务院开始统一全国财经使国家对粮食、物资、税收的管理有了统一规划。国家通过行政命令与市场收购相结合的手段,掌握了大量的储备粮,且其数量与占比决定国家对市场的掌控力度。1952年国营贸易机构已能掌握并调拨各种重要物资以保障市场需要,使粮食市场整体上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