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22:1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古代的商业贸易与人类生活: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提高,原始商业出现,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商贸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出现,便利了商品交换,扩展了商贸活动的领域。
2.近代商业贸易与人类生活: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全球性的商业贸易成为可能,商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各地民众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3.20世纪以来商业贸易与人类生活: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探索,在调整中创新,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二战后,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金融现代化加速,极大地提高了商贸效率,改变了人们的商业贸易观念,但也增大了金融风险。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时空观念: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描述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及分布状况,认识古代商业贸易的特点。 唯物史观:结合考古发掘成果,认识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史料实证:搜集考古发掘成果及文献记载等相关史料,认识古代商业发展的作用。 历史解释:了解“工商食官”“丝绸之路”等概念,认识中国古代商业贸易发展的表现。 工商食官 商帮 朝贡贸易 商业契约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学生用书(第35-37页)]
商业的产生 产生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目的 人们通过商业贸易,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商周 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
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春秋战国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秦汉时期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唐宋时期 商业进一步繁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宋以后逐渐打破空间界限
元明清时期 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古代其他地区商业的发展 古埃及 已经有了市场交换;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
古希腊 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古罗马 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帝国 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贸易通道 汉代 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
唐宋以后 海上贸易兴盛,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明清时期 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贸易概况 贸易内容 中国的丝、瓷、茶等出口到亚、非、欧,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等引进中国
贸易形式 明清之前,民间贸易兴盛;明清时期,朝贡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方式
影响 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概念阐释 工商食官
工商食官是商周时期官府对工商业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为官府服务。工商食官制度盛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营手工业的出现和周王室的衰微而衰落,至战国后期,彻底终结。但是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在此后的中国古代历史中一直存在。
思考 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与汉唐时期的开放截然不同。清朝为什么严格控制对外贸易?
试答:
提示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呈现出衰落的趋势,清朝从维护统治的立场出发,严格控制对外贸易。
概念阐释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海外诸国与古代中国政府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城市
名家论史 对外贸易
商业活动不仅限于国内市场。宋朝成立之初,就鼓励对外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朝廷官员出使东南亚国家,怂恿他们的商人来中国;中国商贾也主动出击……海外贸易的扩大有助于充实国库,尤其是南宋时期,当时的政府已经知道如何卓有成效地征收商业税。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解读 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内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加强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联系,同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史料探究 中国古代城市的变迁
材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一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
材料二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朝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朝达316个,清朝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根据材料,分别指出唐朝坊市制度、宋朝商品经济和明清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特点。
试答:
提示 唐朝:坊市布局规整,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坊市有严格的时间管理规定。宋朝:打破了坊市界限;商品交易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明清: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经济功能加强);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深化拓展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变化的规律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最初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时期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最初是固定时间、场所,后来打破时空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最初以贩卖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后发展为以一般百姓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为媒介,再发展为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5)商人地位的变化:宋、元、明、清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中国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6)生产关系的变化:明清时期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者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1.(2022·6月浙江选考)白居易有诗云:“水市通阛阓(街市),烟村混舳舻。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豸区。……堤喧簇贩夫。夜船论铺赁,春酒断瓶酤。”诗作反映出(  )
A.草市渐成规模,交易商品丰富
B.富商大贾辟建会馆
C.商业活动未曾受到官吏的监管
D.“俞大娘航船”规模宏大
答案 A
解析 根据“水市通阛阓(街市),烟村混舳舻。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豸区。……堤喧簇贩夫。夜船论铺赁,春酒断瓶酤”可得出其反映的是民间草市的发展情况,A项正确;明清才出现会馆,排除B项;C项说法太绝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国内航船的规模,排除D项。
2.(2021·6月浙江选考)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
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
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可知,宋代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有利于保护蕃商的正当商业利益,并制定了法律规范海外贸易,故选D项;“明码标价”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不符,排除A项;“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与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无关,排除B项;材料是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与市的设立废止无关,排除C项。
知识点二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学生用书(第37-39页)]
1.货币
产生与发展 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影响 货币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2.信贷
时间 概况
西方 公元前22-前21世纪 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公元前16-前11世纪 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公元前4世纪 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中国 商周 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春秋时期 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唐代 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宋代 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明朝 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清朝 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3.商业契约
西方 古埃及 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
两河流域 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中国 商周 出现了契约
汉朝以后 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唐宋以后 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概念阐释 汇票
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要求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一定期限内,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票据。汇票是最常见的票据类型之一。
思考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唐朝出现的柜坊和飞钱有何影响?
试答:
提示 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概念阐释 商业契约
商业契约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两种形式。
主题二 经济发展的血液——货币与金融
名家论史 中国古代的“银行”
早在唐代就出现了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柜坊是专营钱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已具有早期银行的某些雏形。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经营者既有私商,也有政府部门。明朝中叶以后,钱庄已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金融组织,经营银钱兑换及放款业务。嘉庆年间,在平遥众多的商号中,有一家叫西裕成的颜料庄在经营同乡、亲友少量汇兑银两的过程中,借鉴古代飞钱的经验,克服账局只营货币借贷不经营汇兑的缺陷,将颜料庄改为专营银两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1823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日昇昌票号成立后,解决了国家银行未出现前大宗银两往来的困难,并很快在很多大中城市设立了分号,票号业务搞得红红火火。——摘编自张郁兰《中国银行业发展史》
解读 中国古代金融机构历史悠久,早期银行及早期汇兑业务出现较早,并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功能不断增多。
史料探究 货币的发展演变
材料
时期 基本描述
春秋 战国 青铜货币大量出现且货币样式繁多,其中赵国铲币、齐国刀币、秦国圆形方孔钱、楚国蚁鼻钱较著名
秦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圆形方孔钱;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唐朝 621年,唐高祖下令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定名的钱币体系,出现了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
宋朝 1023年,宋仁宗下令在成都设益州交子务,由朝官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钞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管理其印制过程。这便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宋朝货币演变趋势的理解。
试答:
提示 理解: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与商业贸易的繁荣、铸币技术的提高、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和政府的强力推行,货币呈现形制渐趋统一、兑换规范化、便于携带和铸币权由国家主导的趋势。货币的演变有利于稳定金融和市场秩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和维护社会稳定。
深化拓展 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特点
(1)信用性纸币制度的早产、贵金属流通的不发达,是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演化区别于古代与近代西方的两个重要特征。
(2)多元货币体系存在。货币的各种职能在中国古代并不集于一体。铜钱、白银和纸币在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同时存在,但有时某些货币形态并不作为流通货币,而是储藏手段。
(3)货币制造和流通的地方性。在中国古代,许多地方流通的货币并不相同。
(4)货币形态最终归向贵金属。两宋时期纸币的出现本质上就是商品性和信用性关系调整的产物。但是其后政府信用性的膨胀和商品性、信用性关系的失衡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中国古代币制最终还是向贵金属流通归复。
1.(2021·天津高考)凯撒执政时期,罗马发行的一些货币上,一面是凯撒的侧面头像,另一面记载着他的功绩,且内容时有变化,可见罗马货币(  )
A.兼具了经济政治功能
B.彰显了皇权至高无上
C.显示了铸造工艺高超
D.体现了帝国实力强盛
答案 A
解析 货币本身具有经济功能,在罗马货币上刻印凯撒头像及其功绩,起到政治宣传的作用,显示凯撒的威严,以此来维护统治,故选A项;皇权至高无上表现为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在货币上刻印头像及文字,不能说明铸造工艺高超,排除C项;材料强调罗马货币的功能,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罗马帝国实力强盛,排除D项。
2.(2023·泰州高三上模拟)西汉元始五年,高都里人朱凌在制定家庭土地变动契约文书时,请县、乡三老等,“为先令券书”,同时还邀请了乡间名望人士及亲属共同见证。这说明当时(  )
A.政府禁止民间的土地交易
B.契约文受制于政府抑商政策
C.民间私有财产权观念强化
D.基层组织开创集体议事的模式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对原有财产的继承与分割,不仅涉及民间习惯同时还有官方进行佐证,说明当时民间私有财产权观念强化,故选C项;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允许买卖而非禁止,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对于商业行为的抑制政策,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官方及乡间邻里作为见证人出席文书签订现场,没有明确基层组织集体议事的流程,且“开创”一词表述不当,排除D项。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由于交换的需要,部落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商业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3.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便利了交换,扩展了商业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家国情怀
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交子。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 000文。明清时晋商在全国开设了许多票号经营汇兑、借贷等业务。
——摘编自千家驹等《中国货币演变史》
解读 中国古代货币在发展过程中钱文内容、货币材质都发生了变化;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货币,相对成熟的金融运作方式也逐渐出现。
史学前沿
在古代中国,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出现了纸币。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摘编自童超《看得见的中国史》
解读 政府的经济政策、国家的政治环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感悟与思考 记录点滴心得 培育历史学科素养
课时精练
1.(2023·徐州高三上期末)唐人文献中有“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人从之多得异物”的记载。白居易、李商隐有“灯火穿村市,笙歌上驿楼”“巴西夜市红守宫,后房点臂斑斑红”等诗句。这些诗文记载,可以反映出唐代(  )
A.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B.工商业集镇的发展
C.封建政府阻碍城市化
D.集市夜间贸易的兴起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灯火穿村市”可知,这些诗文描写的是乡村的夜市,而非城市商业,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工商业集镇是在宋代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诗句主要是描写夜市的兴盛,没有涉及封建政府对城市化的阻碍,排除C项。
2.(2023·潍坊高三上期末)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大量关于商路知识的“商书”。如《一统路程图记》《商程一览》《水陆路程》等,详细记载了由南北二京至各地、十三布政司至各地,以及各布政司之间的交通路线、所经站名、里程等内容。这表明当时(  )
A.区域性商人群体产生
B.对外贸易日益发达
C.全国性市场网络形成
D.地理学知识的进步
答案 C
解析 根据“商书”记载,结合明清时期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可得明朝中后期全国性的市场网络形成,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商帮出现,排除A项;材料“商书”记载的是国内商业贸易路线,并非对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商书”主要记载全国的商业贸易路线,涉及的自然地理知识不多,排除D项。
3.(2022·枣庄高二下期末)乾隆时期,闽浙总督杨庭璋奏称:“近年粤闽贸易,番船甚觉减少,即内地贩洋商船,亦多有停驾不开者。在外番因不能置买丝斤,运来之货日少,而内地所需洋货,价值亦甚见增昂。”这反映出(  )
A.官员对“海禁”效果的否定
B.国内丝绸价格的上涨
C.中外“丝—银”贸易的终结
D.中外市场联系的弱化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乾隆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严禁海外贸易,故中外市场联系弱化,故选D项;明朝时期推行“海禁”政策,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由于中外贸易减少,国内市场的洋货价格上涨,排除B项;工业革命后“丝—银”贸易逐渐衰败直至终结,排除C项。
4.(2023·北京昌平区高三上期末)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对罗马城有如此描述:“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段描述反映了(  )
A.罗马皇帝掌控国家权力
B.全球经济联系的加强
C.罗马法律制度更加完善
D.罗马城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罗马经济状况,与罗马皇帝权力无关,排除A项;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经济联系加强,排除B项;材料反映罗马经济繁荣,商品交易内容丰富,与罗马法律制度无关,排除C项。
5.“拜占庭拥有强大的地中海舰队,这对于控制地中海运输,打击海上行掠者,威慑沿海国家……起了重要作用。”材料反映了拜占庭帝国(  )
A.保护了传统商路的畅通
B.维持了罗马帝国的强大
C.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D.削弱了地中海沿岸小国
答案 A
解析 拜占庭帝国强大的地中海舰队打击海上行掠者,从而有效地维护了传统商路的秩序,保护了传统商路的畅通,故选A项。拜占庭帝国是东罗马帝国,此时罗马帝国已经分裂,不复存在,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奥斯曼帝国取代拜占庭帝国,对传统商路进行掠夺性抢劫,迫使传统商路中断,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削弱地中海沿岸小国的信息,排除D项。
6.考古发现证实商代和西周墓葬中经常采用海贝作为随葬品,如殷墟妇好墓发现殉贝六千多枚,可是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的贵族墓葬却很少用贝作为随葬品。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
B.分封制瓦解,贵族没落
C.海贝的数量大量减少
D.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金属铸币兴起,海贝逐渐失去作为货币的作用,所以很少用贝作为随葬品,故选D项。
7.(2023·台州一模)下图是清朝时期的一种票据,由天祥钱庄发行。这一票据(  )
A.是研究庄票的原始史料
B.由晋商经营的票号发行
C.类似于现代的汇票
D.可代替现金在全国流通
答案 A
8.(2023·湖北九师联盟高三月考)下表为唐朝雇佣契约样文的分类。这反映出当时(  )
按照雇佣契性质和劳动形态分类 雇主对劳动者实行承包任务式的雇佣契
劳动者由主人代理与雇主签订的雇佣契
某物品租价抵充雇价的雇佣契
被雇者代雇主服官役的雇佣契
僦(租赁)雇契
A.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
B.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动
C.私营手工业的规模扩大
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答案 A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唐朝按照雇佣契性质和劳动形态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说明当时雇佣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律规范也比较完善,故选A项;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始终以小农经济为主,排除B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采用雇佣契约的对象是私营手工业,排除C项;材料中的雇佣契约不属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范畴,排除D项。
9.(2022·湖北六校高三上期中)宋代的地契分为“红契”和“白契”,红契是政府或法律认可的产权凭证,土地交易后完税后由政府在契尾加盖政府印章,相当于官府颁发的财产所有权证。白契是民间买卖土地房屋时,由交易双方协商拟订,有中人作保并签名盖章。此做法(  )
A.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B.确保了政府赋税收入
C.缓和了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
D.维护了小农合法权益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红契”能体现政府对民间土地交易的规范和认可,“白契”能迎合宋代土地商品化的趋势,使土地交易更加简单化,所以二者适应了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宋代国家的赋税收入主要来自于土地税和商业税等,排除B项;土地兼并激化社会阶级矛盾,排除C项;土地兼并维护的是地主、贵族和大商人的利益,排除D项。
10.(2023·重庆一模)982年,朝廷诏:诸路州户……分给旷土,召集余夫,明立契约,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据此可知,当时(  )
A.以契约保护土地买卖双方利益
B.土地租佃中法律纠纷十分普遍
C.土地租佃中契约关系已经存在
D.政府重视自耕农以保证其税源
答案 C
解析 这是一份有关地主借给农夫良种和土地,等收获粮食后,农夫与地主依照契约将收成进行分配的诏书,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租佃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土地租佃中的法律纠纷,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用契约来维护租佃关系,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1.(2023·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月考)北宋徽宗年间,“童贯宣抚陕西,得便宜行事。时长安百物踊贵,钱币益轻,贯欲力平之”,负责财经的官员曲意逢迎,“取市价率减什四,违者重置于法”,商人被迫以罢市加以抵制。这一现象有助于说明北宋(  )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市民阶层初具规模
C.儒家伦理观受冲击
D.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答案 B
解析 商人通过罢市抵制官员破坏市场的行为,反映了商人力量的增强,说明北宋时期市民阶层初具规模,故选B项;官员随意压低物价,说明商人社会地位不高,排除A项;儒家伦理观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盛,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2022·定州市高二上期末)下面是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钱币统计简表。由下表可以推知,燕下都(  )
种类 燕刀 燕布 三晋两周布 赵刀 圆钱
数量(枚) 34 493 149 5 403 455 1
注:燕下都是燕国为了应付南方各国,在河北易县建立的军事重镇,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西依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迤连于河北平原。
A.虎踞要冲,商品经济活跃
B.经济繁荣,遭到列国觊觎
C.币种较多,商贾周游天下
D.交通便利,对外交流频繁
答案 A
解析 据上表可知,燕下都属于军事重镇,而且出土了其他诸侯国的货币,说明商品经济相对活跃,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了钱币和位置,无法得出经济繁荣,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燕下都出土的战国货币和位置,而商贾周游天下则需要各地出土多种货币来证明,排除C项;对外交流强调中国与国外的交往,而材料中的货币只是诸侯国在燕下都的交往,排除D项。
13.(2022·日照市高二上期末)对民间买卖关系,唐《杂令》规定:“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宋代始有红、白契之分,凡加盖官印的契约称为红契,其举证效力高于未加盖官印的私契;经官府验证收税的税契成为解决纠纷的重要依据。这一变化表明(  )
A.民间交易法制意识增强
B.私有财产观念日益普及
C.政府严格限制商业贸易
D.经济发展影响经济立法
答案 D
解析 据题干信息并结合宋代商品经济较唐代更为发达,政府顺应经济发展要求加强立法,故选D项;“民间交易法制意识”不符合题干主旨,题干提及的是政府对交易的态度,排除A项;“私有财产观念”不符合题干主旨,题干未提及民众的所有权观念,排除B项;“限制”不符合史实,应为“保护”,排除C项。
14.(2023·驻马店市高三检测)据统计,12世纪至15世纪,欧洲各大银行开辟出一项新的业务——探险贷款。欧洲各大银行投资探险业务总计几十次,总资金约几十万黄金。由此可见(  )
A.欧洲人独具冒险精神
B.欧洲各银行资本雄厚
C.银行推动地理大发现
D.欧洲掠夺了大量财富
答案 C
解析 12—15世纪,欧洲各大银行提供了总资金达几十万黄金的探险贷款,这就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有利于地理大发现,故选C项;“独具”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贷款的次数及总资金,没有说明欧洲各银行的资本多寡,排除B项;欧洲掠夺了大量财富与“欧洲各大银行投资探险业务总计几十次,总资金约几十万黄金”不符,排除D项。
15.(2023·攀枝花高二月考)关于“债”,早期的文书契约规定只有当事人合意的内容载入各自的家庭收支簿并取得债务人的认同后,方为有效。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成立契约的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只是当事人之间的合意。这反映了罗马法(  )
A.形式主义已经消失
B.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权
C.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D.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
答案 D
解析 形式主义没有消失,排除A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文书契约,没有涉及保护私有财产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契约签订条件的变化,没有涉及罗马法广泛的适用性,排除C项。
1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契约起源于古代罗马,但当时主要用于商业。推翻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处于原始社会晚期,王权尚在形成之中,无法按照罗马皇帝的独裁方式进行统治。在此情形下,征服者将自己的亲兵制和被征服地区的契约概念相结合,建立起以采邑制为基础的领主附庸关系。“附庸的臣服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契约,而且是双向契约。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他便丧失其享有的权利。因为国王的主要臣民同时也是他的附庸,这种观念不可避免地移植到政治领域时,它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大约12世纪以后,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取得自治权,无论学徒制、帮工和妇女的中短期劳动还是各种专项工作(包括医生治病),当事双方一般都要签订契约,其中尤以工商业的学徒契约最具代表性,详细规定了学徒和师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学徒契约的书写程式通常以“我承诺和同意——”开始。学徒不仅承担义务,也享有多种权利。学徒契约一律要求师傅向学徒毫无保留地传授本行业的一切技术,其他条件则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学徒还要在师傅家干家务和在作坊或商店中打下手,所以一般可以获得少量工资,除了技术训练,学徒契约还应包括一定的文化课学习时间。为了不使学徒的权利沦为一纸具文,行会赋予学徒投诉不履行义务的师傅的权利。对于不履行义务的师傅,学徒可以请求解除师徒契约。——摘编自徐浩《从中世纪的契约关系看欧洲文明》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之前欧洲的契约发展历程。(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的契约关系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8分)
答案 (1)欧洲的契约起源于古罗马,主要是商业契约;中世纪欧洲的契约有封君封臣的政治契约和经济方面的劳动契约。
(2)中世纪早期西欧统治阶级的契约关系对城市选择自己的劳动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推动了相对自由、平等和互惠的契约劳动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成为现代欧洲文明乃至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