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随着农业的出现,为了便于耕种和养殖,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随着居住人口增多,出于防卫或商贸的需要,城市出现。
2.世界各地的民居:具有多元性和差异性特征。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3.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工业文明的产物,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带来居住条件的改善,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2.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时空观念: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 史料实证: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唯物史观:认识各地民居的差异是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家国情怀:了解村落、集镇、城市等概念,体会早期人类的劳动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 聚落 村落 集镇 城市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村落与集镇的产生 [学生用书(第55-56页)]
1.村落的产生
人类居住形 式的演变 演变 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原因 生产力的进步
村落的出现 原因 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表现 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特点 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影响 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2.集镇的出现
兴起 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中国古代 集镇的形 成与发展 唐及唐以前 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
两宋时期 出现了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
元朝 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很多工商业集镇
明清时期 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思考 耶莫遗址(约为公元前7000—前5800)位于伊拉克北部基尔库克以东,有21座房屋,每座房屋有好几个房间,房间里有炉灶和地窖。遗址中发现大量石制、骨制工具,装饰品和塑像。我们从中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耶莫遗址中的房屋示意图
试答:
提示 两河流域出现了村落,形成有规模的定居生活;原始农业、手工业发展。
概念阐释 聚落
聚落,是人类住屋及其附带的各种营造物之集合体。狭义的聚落指村落、村庄。广义的聚落指人们居住的地方,范围包含城市。考古学中所说的聚落形态包括村落与城市。
1.(2022·吕梁市高二上期末)据研究,辽河流域距今8000年前的兴隆洼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原始龙纹中蕴含了冬至日北斗天象和赤道星宿,红山文化时代的易学体系、数理逻辑与之一脉相承,它们共同启发了《山海经》的创作。这说明( )
A.天文学的进步使人类走向定居
B.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C.中国原始村落孕育了国家雏形
D.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村落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故选B项;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走向定居,农业的出现又推动了天文学、数学等科技的发展,排除A项;中国原始村落孕育了文明,而不是国家雏形,排除C项;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排除D项。
2.(2022·北京西城区高二下期末)盛泽镇在明初是个仅有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后来“以绫绸为业”,至清初成为居民万户的大镇,“丝绸之利日扩,南北商贾咸萃”,“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连袂,如一都会。”材料印证了明清时期( )
①专业性集镇的兴起 ②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③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④人口膨胀引发资源危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以绫绸为业”可知,盛泽镇以丝织业闻名,表明专业性集镇的兴起,故①正确;“南北商贾咸萃”“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说明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故②正确;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才开始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③错误;材料既不涉及人口膨胀引发资源危机,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知识点二 城市的产生 [学生用书(第56-57页)]
产生 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含义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中国古代的城市 布局 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商朝 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周朝 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西方古代的城市 古希腊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欧洲中 古时期 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特别提醒 中国古代的“城”与“市”
中国古代的“城”专指用城墙围起来的防御性设施,一般来说叫做“城”的地方肯定有驻军,而且是正规军;“市”,指的是市集,是人们进行物物交换或者商品贸易的地方。一般来说,我们现在的城市,就是由以上两种地方发展起来的。
主题一 城市的产生
名家论史 中国古代的城市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
——摘编自鲍成志《近代中国交通变迁与城市兴衰研究》
解读 明清时期专业性集镇兴起,手工业和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史料探究 古代东西方城市的差异
材料
图一 西汉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图二 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
根据图一、图二分析,西汉长安城与雅典城市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
试答:
提示 相同点:都有行政机构,是政治中心;都有市场,有经济职能;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有宗庙,有宗教祭祀功能;城市的布局都受到河流、山脉等地理条件的影响。
不同点: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有中轴线,皇宫在城市中居于核心地位,政治功能更突出;古代雅典城市没有整体规划,布局比较随意,工商业和生活、娱乐的功能更突出。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比较中西方古代城市
项目 中国古代城市 西方古代城市
布局 城市布局较规整:多呈南北向,对称排列,体现政治上皇权至上理念。道路呈方格网状 布局较自由:无一定的轴线,道路结构呈环形辐射状,体现了政治上民主自由理念
市中心 市中心突出位置设王城、衙署或钟鼓楼,有十字街口,无公共广场,呈封闭式布局。市中心无高耸建筑物,高塔多建在郊区和山丘上 市中心为宗教式市政建筑,有公共广场,呈开放式格局。高耸建筑常设置在市中心,建筑高度由市中心逐步向周围降低,市中心常有不高的山丘
建筑 建筑呈平面展开,以庭院与建筑组群的形式出现,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城市建筑具有尺度雄伟、体量宏大、与自然对立的外观形式
1.(2022·菏泽高二下期末)中国城市从它的产生到发展,一直以规模宏大为重要标志,尤其是都城规模皆居当时世界前列(下表)。城市规模宏大根源于( )
都城 秦咸阳 唐长安 北宋 东京 南宋 临安 明清 北京
人口数量 (万人) 约60 约100 超过 100 约 150 超过 100
城市面积 (平方公里) 36 84 37 15 60
A.中央集权制度 B.城市商业发展
C.城市人口众多 D.官府好大喜功
答案 A
解析 题干所述现象的根源在于历代王朝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选A项;南宋时期,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但是都城规模并不是很宏大(相比较而言),排除B项;人口众多可以导致城市规模的扩大,但不是“根源”,排除C项;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好大喜功不是“根源”所在,排除D项。
2.(2022·北京西城区高二下期末)古罗马城的建设在罗马帝国时期达到黄金阶段。奥古斯都曾夸耀,他抵达首都时看到的是一座砖城,等他离开时全部变成大理石。城内建造了帝国广场、万神殿、大角斗场、公共浴场等建筑,城市的上下水系统发达,花岗岩沟渠至今仍在使用。关于古罗马城,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统治者的重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 ②帝国广场是公民行使直接民主权利的场所
③城市建设体现出世俗性和娱乐化倾向 ④城市建筑风格宏伟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说明统治者的重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故①正确;罗马帝国没有实行直接民主,故②错误;材料说明罗马城的设施与市民生活有关,体现出世俗性和娱乐化倾向,故③正确;材料“全部变成大理石”“花岗岩沟渠至今仍在使用”说明城市建筑风格宏伟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知识点三 世界各地的民居 [学生用书(第58-59页)]
特点 类型多样
成因 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两河流 域与古 代埃及 地区 环境与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与特色
两河流域 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用土坯建造房屋,栋梁使用木材 每户建筑结构都是相同的,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古代埃及 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古代 中国 时期 环境与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与特色
远古 人们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树木营巢,在地势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 巢居 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穴居 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形成地上建筑
先秦以来 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①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住宅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明朝 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现存的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古希腊 罗马 古罗马 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①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②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③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集体住宅;4世纪时,出现复合式公寓
古代 美洲 北美大平原 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 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亚马孙雨林 印第安人刀耕火种 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
特别提醒 福建土楼是大型民居建筑,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
思考 下图中类型建筑在古罗马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试答:
提示 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
古希腊 罗马 古罗马 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①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②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③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集体住宅;4世纪时,出现复合式公寓
古代 美洲 北美大 平原 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 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亚马孙 雨林 印第安人刀耕火种 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
思维点拨
(1)由于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民居建筑具有天然性或经过简单地改造就可以居住的特点,体现了人类对建筑最原始的使用要求。
(2)古罗马民居在继承古希腊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了古罗马民居建筑的特色。古罗马民居从单一个体住宅到集体住宅的变化,适应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社会的变化。
主题二 世界各地的民居
史料探究 东西方民居的差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本上均采取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且虽经几千年沿袭发展,却恒久未变。庭院空间得到如此器重,显然是与中国特有的传统风俗和更深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实质上中国建筑中的传统院落空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思想在中国民居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摘编自石开琴《浅析中国古代民居的建筑结构的特点》
材料二 古罗马人沿袭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古罗马建筑在公元1—3世纪为极盛时期。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拱券结构在古罗马建筑中得到了大力推广,此外,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摘编自林茵、李想《外国建筑艺术辞典》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和古罗马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
试答:
提示 特点:中国传统民居基本上采取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生态思想。
成就:在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制成熟;多层公寓出现,满足了人们的住房需求;拱券结构在建筑中得以推广,成为古罗马建筑的特征。
深化拓展 世界五大文明中心的民居
文明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
两河流域 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 墙壁贴着墙壁,每户建筑结构相同,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古代埃及 泥和木材、椰子叶 有庭院,院落周围有柱廊
古代中国 木、砖 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古希腊罗马 木、石、砖、混凝土 希腊: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罗马:集体住宅、复合式公寓
北美 野牛皮、木头 圆锥形的帐篷
(2022·北京西城区高二下期末)有学者在论述“中国建筑之特征”时写道:“坛社宗庙、城阙朝市,虽尊为宗法、仪礼、制度之依归,而宫馆、台榭、第宅、园林,则抑为君王骄奢、臣民侈僭之征兆。古史记载或不美其事,或不详其实。”以下为该学者总结的特征,与材料对应的是( )
A.以木料为主要构材
B.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
C.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
D.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
答案 B
解析 古代统治阶级崇尚俭德,而其建置,皆征发民役经营,故以建筑为劳民害农之事,即其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故选B项;中国建筑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和“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材料未涉及,排除C、D项。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2.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3.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是由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家国情怀
汉长安城选建在宽阔的关中平原上,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城内很少有公民公共设施。即使有大型的活动场所,也是为达官贵族和皇室服务的场所。城内的道路规整,布局与形制按照《周礼·考工记》进行设计营造。汉长安城的礼制建筑位于南郊,有宗庙、辟雍和社稷等。统治中心位于中、南部,市场、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摘编自《城墙功能比较研究》
解读 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中,有两种主要的指导思想:其一,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其二,整齐划一,以体现礼制上的象征性。
史学前沿
平遥古城——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布局上反映了古代中国礼法制度下的理想城市模式,在城市建筑上充分顺应地理环境的制约,构建极具特色的古居民宅。民间有句俗语说平遥“房子半边盖”,指单坡内落水式房屋,蕴含“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山西气候干旱,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且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抵御风沙并保证院落安全。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刘谦功主编《中国文化欣赏读本》(上)
解读 平遥古民居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礼制观念;平遥古民居根据地理环境修筑成实用且有文化内涵的单坡内落水式房屋。
感悟与思考 记录点滴心得 培育历史学科素养
课时精练
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这表明( )
A.两河流域村落发展迅速
B.农业发展决定村落规模
C.原始村落分布较为均衡
D.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
答案 D
解析 据题意可知,世界上的原始村落遗址多分布在大河流域,说明地理环境影响村落的位置,故选D项;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但不能说明其发展是否迅速,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发展的信息,排除B项;“较为均衡”的说法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
2.下图为新石器时代德国费德尔湖畔的艾希比尔村落(遗址)复原图,从左至右分别为配置图、外观图、俯瞰图。对该复原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A.面湖而居适应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B.码头的存在说明商品经济发达
C.房屋布局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D.悬山式屋顶适应热带多雨的环境
答案 A
解析 该复原图从配置、外观等多个角度呈现出面湖而居适应了生产生活的需要,故选A项;商品经济“发达”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并未出现严格的等级秩序,排除C项;悬山式屋顶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德国位于温带而非热带,排除D项。
3.(2022·湖州市高二上期末)明清时期,中国的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因丝织业发展而著称的集镇坐落于今天的位置是在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明清时期,盛泽镇因丝织业发展而著称,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②为盛泽镇,故选B项;①为河南朱仙镇,以版画著称,排除A项;③为广东佛山镇,以冶铁著称,排除C项;④为湖北汉口镇,是商业中心,排除D项。
4.明清时期,浙江崇德石门镇因专营榨油而发展为拥有数千家居民的雄镇,嘉善干窑镇“民多业陶”,平望镇“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材料反映了当地( )
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集镇发展呈现专业化
C.政治经济重心已经分离
D.出现了多个商业中心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崇德石门镇专营榨油,嘉善干窑镇“民多业陶”,平望镇以经营米豆麦等农副产品为主,这说明明清时期江南集镇发展呈现专业化,故选B项。
5.唐朝后期,兴起了许多农村定期集市,有墟、集、草市等称谓。史书记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以张桥行市为县”;穆宗长庆年间,“沧州置归化县于福寿草市”。这说明( )
A.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B.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
C.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答案 B
解析 因为这些农村集市的发展致使政府在这些地方设城镇,故选B项;材料没有说明政府是否对市的交易进行监管,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应为草市(经济)的发展影响城市的设置,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应体现为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材料中既有江淮地区,也有北方的沧州,无法体现南北经济发展差异,排除D项。
6.(2023·昆明高三月考)汉代到清代,中国城市基本是中央集权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城市是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也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这可以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
A.体现礼法结合特点
B.受士大夫传统观念影响
C.主要发挥政治功能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题干信息说明,古代中国的城市主要发挥政治职能,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故选C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题干主要是说古代中国城市的政治职能,它会影响士大夫的传统观念,而不是受士大夫传统观念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材料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7.(2022·台州高二下期中)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多,城市出现了。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史料,下列选项最合适的是( )
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B.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C.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D.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
答案 B
解析 每市和每朝各百步见方,对城市布局作了详细规定,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史料,故选B项;“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反映了城市中“市”的情况,排除A项;为解决“润湿伤民”的问题,人们逐渐建筑房屋,排除C项;各级官员和平民的住宅有着明确的规定,体现等级秩序,排除D项。
8.(2022·丽水高二期末)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下列关于中西方民居的概述,正确的是( )
①兴隆洼遗址是巢居形式的代表
②中国古代民居的设计突显等级礼制观念
③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古希腊民居的核心
④古罗马的复合式公寓有利于缓解住房紧缺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 000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故①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9.(2023·杭州高三统测)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
A.中心突出且自由活泼
B.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
C.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D.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
答案 C
解析 福建土楼和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建筑以供奉祖先的上堂或宗祠为尊,体现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故选C项;自由、活泼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对称指物体相同部分有规律的重复,主次分明指主要和次要之间的关系非常分明、清楚,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等级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0.(2022·定州市高二上期末)在砖木结构逐渐成为房屋建筑主流的明清时期,盛产杉木的黔、桂、湘交界地区,木楼仍随处可见;蒙古高原上的毡房用羊皮覆盖,骨架枝条节点用皮条绑扎;在遥远的新疆焉耆县,房屋常用博斯腾湖出产的芦苇扎院墙。这反映出明清时期的民居( )
A.适应复杂多变的气候
B.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受制于资源环境差异
D.体现森严的等级秩序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所形成的建筑风格也是各具特色,故选C项;明清时期气候并不多变,排除A项;当代才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排除B项;民居主要是普通民众生活居住所用,其规格看不出等级秩序的森严,排除D项。
11.内蒙古敖汉赵宝沟聚落遗址距今6 800年左右。聚落房址可以分为三类,大型房址中出土了精美的尊形陶器,推断为重要氏族首领的居所;中型房址中出土了成组的陶器组合,居住者为氏族首领;小型房址中只有简单陶器,主人为一般居民,有的房址中出土大量的石器和石料,主人应与石器制作和加工有关。以下关于赵宝沟聚落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修建房屋定居,形成村落 ②氏族成员的地位发生分化 ③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④生产活动中出现社会分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聚落房址”说明赵宝沟修建房屋定居,形成村落,故①正确;单凭出土的不同陶器很难判断氏族成员地位发生分化,故②错误;据材料可知,氏族出现首领、一般居民,说明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故③正确;“主人应与石器制作和加工有关”说明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即生产活动中出现社会分工,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12.下图为18世纪的《武昌汉口鸟瞰图》,此图可直接用于研究( )
A.城市坊市分离制度的瓦解
B.长江流域商业巨镇的繁盛
C.“苏湖熟,天下足”的盛况
D.大运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据图可知,18世纪汉口船运繁忙,说明长江流域商业巨镇的繁盛,故选B项;宋朝城市坊市分离制度已经瓦解,排除A项;“苏湖熟,天下足”指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排除C项;汉口位于长江流域,与“大运河”无关,排除D项。
13.(2023·苏州高三模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藏有一块元代的基督教尖拱四翼天使石刻(如图),正中一位拥有两对巨大羽翼的男性天使以佛像之姿趺坐,头戴波斯王冠样式的三尖冠,身后飘带轻舞飞扬,身披蒙元时期贵族妇女流行的云肩,身下是中国传统的朵云纹样,双手合捧莲花十字架。关于该石刻说法错误的是( )
[元]四翼天使碑刻
A.实证了泉州是中国宋元时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B.反映出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文化交融的深刻程度
C.向世界诉说其包容并兼与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D.海上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见证
答案 A
解析 材料无法证实泉州是中国宋元时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碑刻体现了文化的交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碑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并兼,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头戴波斯王冠样式的三尖冠……双手合捧莲花十字架”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4.(2022·湖州市高二期末模拟)下图是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郑州商城遗址的平面图,以下相关判断有误的是( )
A.它已具备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多种功能
B.以宫殿为城市中心,功能布局明显,体现传统观念
C.早在商朝时期城市已初具规模,城市中心已有宫殿区和宗庙
D.它分为上下城两个部分,下城分布着市场、行政机构和居民点
答案 D
解析 据图可知,郑州商城遗址分为内外城两个部分,而不是上下城,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郑州商城遗址具备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多种功能,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郑州商城遗址已经有了前朝后市、择中立宫、左右对称的规制,功能布局明显,体现传统观念,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图“宫殿区”及祭祀遗址可知,早在商朝时期城市已初具规模,城市中心已有宫殿区和宗庙,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5.(2022·济南市高二期末检测)民居是劳动人民文化与智慧的凝结,图一、图二、图三是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这反映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突出特点是( )
A.尊重自然生态 B.彰显多元一体
C.强调等级法度 D.注重坚固实用
答案 B
解析 据图可知,这些民居都具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反映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项;尊重自然生态的是福建土楼,排除A项;强调等级制度的是北京四合院,排除C项;注重坚固实用的是陕西窑洞,排除D项。
16.(2022·北京房山区高二下期末)(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唐朝长安城示意图 图二 北宋东京城示意图
材料二 宋朝自成立之初,就鼓励对外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朝廷官员出使东南亚国家,怂恿他们的商人来中国……载着中国商人航行在南海上的中国船只,取代了南亚和西南亚的商船……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
——摘编自[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三 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摘编自脱脱等《宋史·河渠志》
(1)对比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指出唐朝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在布局和功能上的异同。(9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北宋东京城市发展的原因。(6分)
答案 (1)异:唐朝长安城布局方正,坊市分开;北宋东京城布局不规则(整齐),坊市界限被打破。
同:皇宫建筑都在城市中居于核心地位,体现了皇权至上。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海外贸易发达;商业政策的宽松;交通条件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