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22:1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等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唯物史观:了解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生产力的发展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家国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重大交通工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历史解释:了解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等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驿道 驰道 京杭大运河 新航路的开辟
时空坐标
课时1 古代水陆交通的变迁与对海洋的探索
知识点一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学生用书(第68-70页)]
1.陆路交通
自然道路 出现 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仍依赖天然道路与河流
西方人 工道路 西方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中国人 工道路 秦朝 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汉朝 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唐朝 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元朝 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2.水路交通
中国 春秋 已有运河
秦朝 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隋朝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元朝 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
西方 法国 17世纪开通的米迪运河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荷兰 17世纪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思考 《汉书·贾山传》中提道,(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驰道的修建有何积极作用?
试答: 
提示 历史现象:秦朝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作用:有利于加强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概念阐释 驰道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著名的驰道有9条,驰道的修建,是秦汉时期规模宏大的筑路工程,对于陆路交通的发达,具有重大的意义,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主题一 古代的交通
名家论史 “条条大路通罗马”
材料 罗马人除了公共建筑以外,还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修筑道路。在意大利境内,著名的有通往南部的阿庇安大道,由罗马经坎佩尼亚延至他林敦,通往北部的费拉米尼乌斯大道由罗马直达翁布里亚东海岸,通往东北部的瓦莱利亚大道由罗马通向东北部地区。这些大道对维护帝国的统治和加强帝国各地的联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整个帝国变成了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使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的谚语即说明了罗马交通高度发达的盛况。
——电视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第15集《古代罗马文化》
解读 罗马帝国大力修筑道路维护了帝国的统治,加强了帝国各地的联系,使整个帝国变成了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促进了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史料探究 古代中国的交通
材料 古代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以畜力车为主,城市局限在半径不到4千米的集中布局平面内。早期古代交通工具比较落后,沿交通干线出现了许多驿站,驿站、驿铺非常繁密,而且水路也设驿铺,供给交通工具和食宿,大大便利了商旅。古代的城市内部主要交通干线为过境交通:城市作为地域性的中心具备防御功能,城内重兵把守,城市扼守在交通要道上;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形成一定的商业、市场等交换、消费场所,从而使古代城市沿交通干线形成“串联”型分布。
——摘编自张洪恩、黎克继《浅析中国古代交通方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概括中国古代交通的特点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试答: 
提示 特点:交通工具落后,沿交通干线驿站、驿铺较多;城市内部主要交通干线为过境交通;主要交通道路两侧有一定的交换、消费场所。
影响:导致城市规模小,影响城市布局,影响城市功能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带动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深化拓展 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古代水陆交通建设的作用
(1)交通工具和道路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经济繁荣时期交通运输业也相对发达。
(2)加强了政府对各地区的控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交通运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发展程度,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4)扩大了交流范围,加强国内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与联系。
(5)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与周边国家乃至更远地区和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
1.(2023·淄博高三上调研)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运河交通网,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唐朝(  )
A.水路运输成为主要的交通形式
B.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于世界
C.构建长安为中心的运河交通网
D.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统一稳定
答案 D
解析 材料说明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故选D项;题中材料没有水路运输与陆路运输的比较信息,排除A项;题中材料未体现中国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于世界,排除B项;材料说明唐朝时期完善运河交通运输网络,奉长安为文化中心,构建长安为中心的运河交通网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2.(2022·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上期末)阅读下图,对罗马帝国的道路建设理解正确的是(  )
罗马帝国大道(公元2世纪初期)
①有利于巩固帝国统治 ②促进了帝国贸易发展 ③方便地中海周边地区文化交流 ④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提供了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罗马帝国的道路建设是以都城罗马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帝国的统治,故①正确;通过以罗马为核心的道路网,加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了贸易发展,故②正确;通过以罗马为核心的道路网,将地中海周边地区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地中海周边地区文化交流,故③正确;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罗马道路网无关,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知识点二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学生用书(第70-71页)]
古代 对海 洋的 探索 中国 西汉 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宋元 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明朝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
海上丝 绸之路 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世界 波利尼西亚人 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腓尼基人 首次横渡地中海
维京人 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阿拉伯人 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全球航路 表现 ①15世纪末16世纪初,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②欧洲人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结果 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运河 ①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
②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思考 根据南宋海上贸易路线图,思考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有利技术条件是什么?
试答: 
提示 宋代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概念阐释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是指欧洲从15世纪开始,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洲和欧洲的陆上通道,从而使得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对外寻找通往东方的探险活动。
主题二 中西方对海洋的探索
名家论史
材料 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梦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路,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作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绝非历史的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宗教、思想根源,且主观条件已经具备,在万事俱备的条件下,一批伟大的航海家勇敢地走在了探索新航路的最前列。
——摘编自王蕊《浅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解读 15、16世纪之交,在经济、社会、宗教、思想动因的共同推动下,地理大发现的帷幕拉开,这推动了全球联系的加强。
史料探究 中国古代对海洋的探索
材料 宋代的造船业比以前更具有特色:船体更巍峨高大,结构更坚固合理……开始使用指南针进行导航,开辟了航海史的新阶段。船体有密封隔舱,加强了安全性。在船型结构和造船工艺上,宋代的船要比当时的“番舶”更先进。
——摘编自张静芬《中国古代的造船与航海》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造船技术取得了哪些进步以及有何积极影响。
试答: 
提示 进步:船体更高大,结构更坚固合理;船体使用密封隔舱工艺;船型结构和造船工艺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积极影响:使中国海船能够远洋航行,推动了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繁荣和发展。
深化拓展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相同 开创精神;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
不 同 目 的 扬国威于海外,以朝贡贸易促进中外交流 到东方寻金和开拓新市场等
性 质 政治行为,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 经济行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外殖民
影 响 经济 朝贡贸易使国力不堪重负,被迫停止航海活动;远洋航海业衰落 获得巨额利润,促进资本原始积累;远洋航海业蒸蒸日上
政治 扩大了明朝的政治影响,树立起中国人和平使者的形象 掀起殖民狂潮,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但造成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长期贫困落后
1.(2022·浙江名校联盟高二下期末)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曾不断探索海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
①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②阿拉伯人在大西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③罗马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④郑和下西洋曾航行至东非沿岸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9世纪的欧洲,斯堪的纳维亚的维京水手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故①正确,不符合题意;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而非大西洋,故②错误,符合题意;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故③错误,符合题意;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故④正确,不符合题意;选择B项符合题意。
2.据记载,明永乐十三年,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而当欧亚大陆已有的传统贸易商路被阻塞时,西方人急切地开辟新航路。由材料可推断出中西方(  )
A.经济形式不同 B.国家制度不同
C.对外政策不同 D.思想文化不同
答案 A
解析 中西方对待航运的不同态度,中国停止海运,废止漕运,西方积极开辟新航路,本质上反映了不同的经济政策,中国以农业立国,自给自足,西方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需要更多市场,故选A项;早期殖民国家如西班牙和葡萄牙实行的是封建统治,中国实行的也是封建统治,排除B项;对外政策与思想文化的不同源于经济形式的不同,排除C、D项。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 2.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罗马帝国的道路、汉代贯通的丝绸之路等是典型代表。 3.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流,如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
史学前沿
早期古代交通工具比较落后,沿交通干线出现了许多驿站,驿运站、驿铺非常繁密,而且水路也设驿铺,供给交通工具和食宿,大大便利了商旅。古代的城市内部主要交通干线为过境交通:城市作为地域性的中心具备防御功能,城内重兵把守,城市扼守在交通要道上;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形成一定的商业、市场等交换、消费场所,从而使沿交通干线古代城市形成“串联”型分布。
——摘编自张洪恩、黎克继《浅析中国古代交通方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解读 中国古代交通工具落后,交通干线沿线驿站较多,城市内部主要交通干线为过境交通;主要交通道路两侧有一定的商业交换、消费场所。
教材补遗
1819年英国制造出第一艘远航汽船并横渡大西洋成功,到19世纪40—50年代,英国亦出现建立海洋运输网的热潮。英国通过海洋运输网把本国交通网同殖民地的交通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构成了全球性的近代化交通运输网,从而取代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落后的交通运输体系。
——摘编自张天《论英国近代化全球交通运输网的建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解读 英国通过海洋运输网把本国交通网同殖民地的交通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满足了英国殖民扩张的需要。
感悟与思考 记录点滴心得 培育历史学科素养
课时精练
1.(2022·葫芦岛高二下期末)秦汉两代朝廷非常重视道路的建设。秦兼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西汉武帝时,在秦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东汉的都城洛阳则是“处于中土,平夷洞达,万方辐凑”的交通枢纽。这些成就的取得(  )
A.保证了秦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说明交通是秦汉地方治理的核心
C.得益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D.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进行如此庞大的交通建设目的在于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保证秦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夸大了交通建设在地方治理上的地位,与史实不符,排除;交通建设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无法确保绝对领导权,排除D项。
2.(2022·湖南三湘名校高二下期末)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江淮地区,地形所造成之南北阻碍被完全打通,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取得直接联系,于是文化传播、商贾贸迁日趋便利,而运河所经由之都会,亦骤增重要而日趋繁荣。据此可以推断(  )
A.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社会发展
B.南方经济发展赶上并超过北方
C.运河连通解决了黄河泛滥问题
D.交通便利弥补了地域文化差异
答案 A
解析 大运河的开通沟通南北,从而推动南北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即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社会发展,故选A项;材料中并无南北经济实力对比的信息,排除B项;大运河连通长江和黄河流域,无法解决黄河泛滥问题,排除C项;交通便利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但无法弥补地域文化差异,排除D项。
3.下表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的比较,由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开凿时间 河道走向 起止点
隋朝 运河 隋炀帝时 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状 涿郡—余杭
元朝 运河 元世祖时 呈南北垂直形状 大都—杭州
A.巩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D.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答案 C
解析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是在南宋,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不是隋朝与元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排除B项;农耕文明具有内向的特征,排除D项。
4.(2022·濮阳高一期末)波斯帝国有全长2 400多千米的“御道”;中国秦王朝则精心修建了“驰道”和“直道”;印度的御道也很长,从恒河三角洲直达西北部开伯尔山口附近的坦叉始罗,并在那里与西抵中东、北达中亚的商路连接起来。以上历史现象出现的前提是(  )
A.帝国的建立 B.商业的繁荣
C.侵略的需要 D.宗教的传播
答案 A
5.(2022·台州高二期末)运河的开凿利用有时会影响某个国家的历史走向,或在某个地区或世界战略格局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下列对运河所产生的影响解读正确的是(  )
A.京杭大运河——沟通中国境内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B.米迪运河——成功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两大海域
C.巴拿马运河——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距
D.苏伊士运河——成为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巴拿马运河的开通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距,C项正确;京杭大运河没有沟通珠江,排除A项;成功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两大海域的是苏伊士运河,排除B项;D项是米迪运河的作用,排除。
6.(2022·温州市高二上期末)1666年,国王路易十四授权皮埃尔·保罗·德里凯建造运河,其目的是连通大西洋和地中海,避开直布罗陀海峡、海盗和西班牙国王的船队,促进贸易的繁荣。该运河是(  )
A.米迪运河 B.伊利运河
C.苏伊士运河 D.巴拿马运河
答案 A
解析 1666年,为了避开海盗威胁和西班牙关税,连通大西洋和地中海,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授权皮埃尔·保罗·德里凯在法国南部修建了米迪运河,故选A项;伊利运河是美国在东北部地区修建的一条运河,排除B项;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与红海,排除C项;巴拿马运河连接了太平洋和大西洋,1914年开始通航,排除D项。
7.(2022·德州高二阶段练习)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材料说明了(  )
A.郑和主张与他国经商
B.郑和主张下西洋
C.郑和有海洋主权意识
D.郑和说服了明仁宗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可知,郑和主张维护南海权益,说明他有海洋主权意识,C正确。
8.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此后,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航线的主导权,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这反映出(  )
A.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资本主义扩张
C.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
D.中国丧失了在对外贸易上的优势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交通发展,交通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扩张,B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A项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题干未涉及中国在对外贸易上的变化,排除D。
9.(2022·哈尔滨高二期末)隋朝,隋炀帝下令开凿了贯通南北的长逾2 700千米的大运河,使水驿畅行。唐朝,为了便于中外使臣往来,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驿道网,使邮驿得到更大的发展。这主要说明隋唐邮驿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
A.疆土面积的扩大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国际交往的增加 D.交通条件的改善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隋唐驿道网的建立和完善,使邮驿得到更大的发展,D项正确;隋唐邮驿发展与疆土面积的扩大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商品经济,排除B项;隋唐邮驿未体现国际交往,排除C项。
10.(2023·台州一模)“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是皮日休对下图中运河的评价。该运河(  )
①沟通了中国五大水系 ②以长安为中心向南北辐射 ③促进清江浦崛起发展 ④实现南北贯通巩固国家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皮日休所描绘的是隋朝的大运河,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故①正确;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而不是以长安为中心,故②错误;清江浦位于江苏省淮安市,不是大运河流经之地,故③错误;隋朝大运河起到了南北贯通、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1.宋元时期,人们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这表明宋元时期(  )
A.中国与亚非各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B.陆上丝绸之路交通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C.技术进步提升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
D.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造船技术的进步提升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故选C项;材料旨在强调造船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远洋航海,排除A项;元朝建立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线和发达的驿站系统,保障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元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一度兴盛,排除B项;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有学者认为,新航路不仅带来了欧洲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及亚洲的联系,而且促进了东方与西方以及大洋洲之间的互动。这一认识是基于新航路(  )
A.促成了一个环球交通网络
B.改变了东西方之间的航道
C.促进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D.加强了各地之间的政治联系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新航路不仅带来了欧洲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及亚洲的联系,而且促进了东方与西方以及大洋洲之间的互动”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环球交通网络的形成,故选A项。
13.(2022·湖北鄂北六校高二下期中)(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京杭运河自隋代开通之后,虽然路线几经变迁,但是历代朝廷无不极其重视大运河的维护疏浚,这是因为运河承担着漕运——这一维系王朝正常运转的重要活动。自隋至清,无不如此。清代前期,为了维持漕运的需要,清政府不惜耗费巨资,对京杭运河精心维护,以保证王朝生命线的畅通。在漕运的带动下,大运河商贸兴旺,由此带动运河沿线地区城乡经济的发展,使运河沿线的城乡经济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清代中期以后,漕粮改行海运,再加上黄河决口、战争等原因,运河渐趋衰落。随着轮船、火车等近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京杭运河在经历前期的兴盛之后,最终被铁路和海运所取代。
——摘编自孙金浩《清中期以后京杭大运河衰落对运河地区城市城乡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英国运河时代(1761-1835)。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是1757年开通的连接圣海伦斯煤矿与默西河的桑基运河。随之布里奇沃特运河于1761年7月通航,它同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通车一样,成为英国运输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该运河通航后运费大减,丰厚利润的“示范效应”刺激起第一次投资高潮,一大批运河法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时主要立足于中北部工业城镇向四周扩散。18世纪80年代下半期,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明显加快,运河开凿业掀起第二次高潮,运河兴建遍及全国。1835年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的竣工通航,标志着英国运河系统的构建基本结束。英国近代运河体系的最后一笔由19世纪90年代曼彻斯特轮渡运河的疏通完成。
——摘编自邵会莲《英国工业革命中运河运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运河作为“王朝生命线”的主要表现,并概括大运河衰落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进入运河时代的原因。(6分)
答案 (1)表现:是漕运的主要通道(南粮北运的主要通道);沟通南北,有利于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衰落原因:海运的兴起;河道於塞、黄河决口、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近代交通运输的兴起。
(2)原因: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工业革命的开展,煤炭等大宗物资运输的需要;低廉的运费和丰厚利润刺激投资的涌入;政府立法的推动。
课时2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及交通与社会变迁
知识点一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学生用书(第72-73页)]
火车与铁路交通 西方 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
近代中 国铁路 的发展 ①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③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
工业革命 后的水上 交通工具 1807年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1812年 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19世纪 60年代 中期  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1872年 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
汽车 19世纪 80年代 德国人发明了汽车,但在20世纪之前,汽车还不够普及
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张铁路的修建有何历史意义。
 
试答: 
提示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京张铁路提前全线通车,创造了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
主题一 铁路建设
名家论史 中国近代的铁路建设
材料 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宣告中国第一条实用铁路诞生。1897年,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上海成立,通过对外借款,十年间修成多条铁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把在中国修筑铁路作为对华资本输出的重要目标和掠夺中国的主要手段。到1900年,西方列强攫取或强夺的铁路利权总里程达上万千米。同时,西方列强侵夺铁路沿线的经济利权。
——摘编自《中国近代铁路史》
解读 晚清铁路建设使中国铁路交通发展起来,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洋务企业的交通、能源压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便利了西方列强攫取中国更多主权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史料探究 西方铁路建设
材料一 早在1800年前,矿山已经使用“铁路”,由马拉动带有凸缘轮子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1829年,利用蒸汽机作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利物浦至曼彻斯特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5 000英里。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铁路修建达到高潮。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原材料运往城市,还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19世纪晚期,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跨洲的大宗货物走陆路和海路从此一样容易,“贸易的流动不再受大自然左右”。
——摘编自[英]菲立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文明的口味:人类食物的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后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以及欧洲的铁路建设对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意义。
试答: 
提示 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的需要;蒸汽机车的发明与使用;铁路运输成本低;政府颁布各项政策予以支持。
意义: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有助于加强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拓宽市场;助推世界一体化进程。
深化拓展 工业革命对交通的促进作用
(1)工业革命促进了陆上交通的发展。
①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促进了蒸汽机车的出现,也使得交通运输业迎来突破性发展。
②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为了快捷便利地运送货物、原料,人们想方设法地改进交通工具。
③进入19世纪后,随着蒸汽机技术的不断完善,蒸汽机成为车辆等交通工具通用的动力机器,促进了以铁路建设为代表的近现代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开拓了陆地交通运输的新纪元,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2)工业革命促进了水上交通的发展。
水上交通技术的变革,同样始自蒸汽机的应用。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拉开了蒸汽轮船时代的序幕。
1.(2022·扬州高二下期末)下图是《点石斋画报》在1884年刊登的一幅图文并茂的《兴办铁路》。图中写道:“……将来逐渐推广,各省通行,一如电线之四通八达,上与下利赖无算,窃不禁拭目俟之矣。”该作品反映出(  )
A.洋务运动成效明显
B.时人对兴建铁路的殷切希望
C.政府重视铁路修筑
D.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达了对铁路兴建的向往,故选B项;据材料“将来逐渐推广”可以看出这还是一种想象,排除A项;《点石斋画报》体现了民间对兴建铁路的向往,排除C项;从文字可知,这是对未来的憧憬,不是现实的生活,排除D项。
2.1836-1837年英国增加了近千英里铁路;1843年英国铁路里程达到了2 000英里,1848年达到了5 000英里。1850年,英国干线铁路网基本形成。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运输革命引领工业革命
B.城市化的进程开始加速
C.动力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D.工业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铁路干线网发展迅速,这主要和当时火车的大量使用有关,体现了动力革命促进交通发展,故选C项;工业革命催生了运输革命,而非运输革命引领工业革命,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是铁路干线网的快速形成,与城市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工业污染问题,排除D项。
知识点二 交通与社会变迁 [学生用书(第73-75页)]
交通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表现
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①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
②京汉和陇海两大铁路开通后,郑州发展态势超越了洛阳与开封两大古都
③美国的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
④通海运河的建成,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①中国的邮驿历史悠久,但古代邮驿主要是为官方服务的
②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
③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
④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
⑤电报、电话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思考 晚清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该诗旨在说明什么?
试答: 
提示 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思维点拨 中国的邮驿源远流长。原始社会出现了以物示意的通信,奴隶社会发展为早期的声光通信和邮传,到封建社会时,中国的邮驿在世界上已居于前列。
主题二 交通建设的特点和影响
名家论史 材料 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的通车营运,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它全线使用蒸汽机车牵引,从而使蒸汽机车走出试验阶段,进入商业性实用阶段。它的运输完全由铁路公司经营以自己的车辆运载客货,收取运费。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的成功,在英国开启了一个铁路建设大发展的时期。1835-1837年,形成了第一次“铁路热”,议会批准拟建铁路1 700英里,拟建方案不断获准,投建项目也相继完工。1870年,联合王国通车铁路长达15 500英里,占最后通车里数的70%以上。至此,英国很少再有远离铁路交通线的地方了,囊括全英的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建成。
——摘编自张廷茂《英国铁路运输与工业革命进程》
解读 英国铁路建设具有自发性,其建设成效大,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铁路网。
史料探究 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影响
材料 20世纪初年,中国兴起了一股创办民营铁路公司的热潮。1903-1910年的8年间,全国共有15个省设立了铁路公司,先后有18家民办铁路公司应时而生。1901-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总计约8 200公里,其中外商直接建筑的计3 700余公里,占45.1%,外资通过向清政府提供贷款而间接建筑的计3 300公里,占40.3%;中国人自己建筑的,包括京张铁路在内,计约1 200公里,只占14.6%而已。——摘编自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铁路建设的影响。
试答: 
提示 影响: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促进了中国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但并未真正打破列强对华铁路建设的垄断。
深化拓展
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1)特点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开始近代化,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2)成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建设。
③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3)影响
①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②消极方面: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其对中国的掠夺。
1.(2023·杭州一模)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后,“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1897年,京津铁路告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扩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这表明(  )
A.铁路是妇女解放的首要条件
B.中国近代化历程步履维艰
C.新式交通推动社会观念更新
D.妇女在晚清时期率先觉醒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铁路这种新式交通的出现使得当时人们的社会观念更新,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题干未体现出中国近代化历程步履维艰,排除B项;妇女在晚清时期率先觉醒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2023·湛江高中毕业班调研)图一、图二所示分别为20世纪30年代浙赣铁路通车前后,景德镇瓷器销往杭州的运价成本(单位:元/担)和单程平均耗时(单位:天)变化情况。这可用于说明(  )
图一         图二
A.国民政府偏重江南交通建设
B.新式交通工具促进商业发展
C.杭州成为近代对外贸易中心
D.列强不断扩大对原材料的掠夺
答案 B
解析 图片相关信息说明新式交通工具的推广提高了商品运输效率,也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选B项;浙赣铁路的建设无法体现国民政府的主观偏向,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始终是中国近代对外贸易中心,排除C项;瓷器属于日常生活用品,不属于工业原料的范畴,排除D项。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两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轮船、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 2.交通的改进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3.中国近代交通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家国情怀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以上海为代表的通商口岸城市,其空间和人口规模显著扩大,尤其是外国租界的开辟和建设,使传统城市交通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许多城市都开始有意识地实施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工程,为新式公共交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电车、公共汽车在许多城市相继出现,标志着中国逐步进入新式公共交通时代。电车的出现促使城市的发展重心由旧城及河流沿岸向电车沿线转移,改变了传统城市的空间模式。
——摘编自鲍成志《试论新式公共交通兴起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
解读 城市化与交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城市发展推动交通发展,交通进步反过来也推动城市发展。
史学前沿
人类征服了时间和空间。自远古起,人类一直以坐马车、骑马或乘帆船所需的旅行小时数来表示不同地方之间的距离。但现在,人类能够凭借汽船和铁路越过海洋和大陆,能够用电报与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讯。这些成就和其他一些使人类能利用煤的能量、能成本低廉地生产铁、能同时纺100根纱线的成就一起,表明了工业革命这一阶段的影响和意义。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 工业革命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改变了人类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但也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交通安全等问题出现。
感悟与思考 记录点滴心得 培育历史学科素养
课时精练
1.1887年,刘铭传上奏道:“台湾四面皆海……防不胜防……新竹、彰化一带,海口分歧,万难遍布军队……如遇海疆有事,敌船以旱队猝登,隔绝南北声气,内外夹击,危迫将不忍言。若修铁路既成,调兵极便,何处有警,瞬息长驱。”据此可知,刘铭传(  )
A.敦促清政府在台湾建省
B.意识到台湾面临日本窥伺
C.呼吁政府加强海军建设
D.主张兴办铁路以巩固国防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刘铭传认为修建铁路可以迅速调兵,有效组织兵力应对外敌对台湾的侵略,故选D项;材料中刘铭传主要从国防建设的需要论证修筑铁路的重要性,排除A项;刘铭传所强调的“海疆有事”主要针对欧美列强的侵略,排除B项;刘铭传主要强调的是铁路建设的重要性,并非呼吁政府加强海军建设,排除C项。
2.(2022·大连市高二上期末)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出现于1825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出现于1876年;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出现于1885年,中国第一辆汽车出现于20世纪初;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出现于1903年,中国第一架飞机出现于1909年。上述交通工具从出现到传入中国的时间间隔可以看出(  )
A.中国近代经济不断发展
B.中国受工业文明的影响
C.中国融入世界步伐加快
D.新式交通工具深受欢迎
答案 C
解析 中国采用世界先进技术的时间间隔逐渐缩短,说明中国越来越快地融入世界,故选C项;材料中未涉及中国近代经济的实际情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逐渐认同,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群众对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排除D项。
3.(2022·诸暨市高二上期末)1866年,上海《字林西报》报道称,该机器的制造成功是“显示中国人具有机器天才的惊人的一例”“雌雄螺旋、螺丝钉、活塞、气压计等,均由徐氏父子之亲自监制,并无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助”,曾国藩也称“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关于该机器说法正确的是(  )
A.加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B.标志着中国铁路时代的到来
C.揭开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序幕
D.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此为徐寿设计监制的蒸汽动力船“黄鹄号”,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序幕,故选C项;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铁路的建成,标志着中国铁路时代的到来,排除B项;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排除D项。
4.(2022·聊城高二期末)1874年,李鸿章上奏清廷《筹议海防折》,指出“南北洋滨海七省,自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联通……何况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一日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在此,李鸿章奏请修建铁路的主要理由是(  )
A.师夷长技,以夷制夷
B.填补空白,求强求富
C.效法西方,发展交通
D.南北联动,加强国防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1874年,李鸿章上奏朝廷《筹议海防折》,指出南北洋滨海七省,必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联通,特别是有军情时,有火车和铁路,能够一日数百里,统帅方不至于误事,这说明李鸿章奏请修建铁路的主要理由是军事方面的需要,故选D项。
5.19世纪70年代前后,苏伊士运河开通,欧洲与香港、上海的海底电缆连接,横贯美国的太平洋铁路完工,俄国黑海海滨港口与东亚开始通航。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影响是(  )
A.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C.引发了南方的农民起义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国际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这些事件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故A项正确;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19世纪末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而掀起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所提及的内容并未直接引发南方农民起义,故C项错误;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是洋务运动,故D项错误。
6.(2023·江西重点高中联考)清朝中叶,交通运输仍以水运为主,近海航道、长江、运河、黄河等内河成为运输主干道,舟楫不通之处附以驿道等陆路运输,这样就形成了以水路运输为主、陆路交通为辅的全国性交通网络。为数众多、实力雄厚的商人结为商帮,活跃于全国各地。据此可知(  )
A.全国性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B.地域性商帮地位不断提高
C.交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D.重农抑商的政策难以推行
答案 A
解析 清代形成了以水路运输为主、陆路交通为辅的全国性交通网络,使得商帮得以奔走于全国各地从事商业活动,说明这时期全国性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故选A项。
7.(2023·泉州高中毕业检测)客邮是西方列强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的邮政机构。1834年,英国人率先在广州私设邮局,法、美、德、俄、日等国纷纷效仿。客邮最多时有五六百处,其中日本开办的数量最多。据此推知(  )
A.中国国家主权逐步丧失
B.近代中国邮政平稳发展
C.日本损害中国主权巨甚
D.英国优先获得邮件信息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犯了中国的邮政通信权,据此可以推知,中国的国家主权逐步丧失,故选A项;近代中国的邮政事业并没有获得平稳发展,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日本在中国开办的客邮数量最多,并不能得出日本损害中国主权巨甚的结论,排除C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英国最早在中国私设邮局,但是并不能据此断定其“优先获得邮件信息”,排除D项。
8.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可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了严格的时间限制,反映出科技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制约,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表述过于笼统,不能反映“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的深刻意义,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时间精确是日常生活必要,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统一时间对国家管理的影响,故D项错误。
9.下表为1790-1909年英国制造并首次注册的船舶吨位统计表(单位:千吨)。
年份 帆船(风力) 轮船(蒸汽机、内燃机)
1790-1799 79.8 0
1820-1829 80.0 3.0
1850-1859 160.0 46.3
1860-1869 206.4 107.9
1880-1889 122.6 377.2
1900-1909 37.4 674.2
表中数据主要表明这一时期英国(  )
A.新旧动力航运长期并行发展
B.技术迭代呈现延续和渐进性
C.航运业近代化趋势出现反复
D.风帆动力航运持续走向衰落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轮船(蒸汽机、内燃机)”虽在1790-1909年吨位由0逐年上升,但同时传统的“帆船(风力)”也经历了一个缓慢上升的阶段后才迅速衰落,说明技术迭代呈现延续和渐进性,故选B项。
10.(2022·保定高二下期末)下表为1932—1934年我国公路通车公里数与汽车辆数增加百分率比较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年份 通车 公里 与1931年相比增加百分率 汽车 辆数 与1931年相比增加百分率
1932 70 899 7% 44 463 10%
1933 76 473 8% 50 023 12%
1934 84 809 11% 57 325 15%
A.公路建设滞后于汽车的增长
B.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C.社会生活近代化得到了发展
D.民族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答案 C
解析 表格数据说明近代中国交通取得了一定进步,社会生活近代化得到了发展,故选C项;“滞后”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1932—1934年我国仍然存在自然经济,排除B项;当时汽车主要依靠进口,材料无法说明民族汽车制造业发展,排除D项。
11.(2022·桂林检测)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这一做法(  )
A.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
B.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
C.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
答案 D
解析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海关试办邮政既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又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
12.(2022·商丘模拟)1922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广告宣称:“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利于(  )
A.变革制度 B.抵制西方
C.提高效率 D.继承传统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可以看出,新式的交通工具有利于提高效率,故选C项。
1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到1911年中国铁路的修筑简况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 中国之有铁路,始于1876年外国在上海所修的吴淞铁路。1881年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为减轻顽固派的反对,一开始不得不采用马拉车厢运煤……1895年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作为新式交通运输工具的铁路、轮船被视为起衰振弊、救国图强的利器,才迎来了命运的转折。……从1895年到1911年,出现第一次铁路修建的高潮,先后修建了东清、胶济、京汉等几条较长的干路……但这些铁路大部分都借入了外国资金,外国资本势力对它们仍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据《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整理
(1)材料一反映了1911年前中国铁路怎样的投资状况?这种投资状况说明了什么问题?(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出现第一次铁路修建高潮的原因。(6分)
答案 (1)投资状况:以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和清政府贷款投资为主,中国人自筹自建铁路仅占很小比例。
说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强,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2)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帝国主义争夺中国铁路利权;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兴办工业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