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认识20世纪以来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时空观念:了解现代汽车工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运造船业的发展状况,认识20世纪以来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重要意义。 史料实证:了解世界航空业的发展、中国的飞机制造及航空业发展历程。 家国情怀:了解现代交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建设的巨大成就。 新干线 公共交通 高铁时代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陆海交通的发展 [学生用书(第76-77页)]
1.汽车
世界 诞生:1908年,美国的福特T型汽车诞生
趋势:汽车的设计越来越科学化、人性化和精细化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2.高速公路
世界 含义:高速公路是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四车道以上的公路
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
中国 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到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6.1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3.高速铁路
世界 1964年,连接日本东京和新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
中国 ①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②2014年,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伊安高铁二期建成
4.海上交通的发展
(1)1994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将英国和欧洲大陆更紧密地连接起来。
(2)1982年,中国首次按国际标准建造并交付了出口船舶,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思考 到2020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3.8万千米,稳居世界第一。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新时期我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试答:
提示 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重视铁路建设;中国国土辽阔、人口多、流动性大,有强劲的运载需求。
思维点拨 高速公路建设的利弊
高速公路的修建利弊共存,从其优势来看包括:提高行车速度和通行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减少交通事故、节约土地资源等;从其缺陷来看包括:造价昂贵、影响环境、工期较长、事故严重、运力局限等。
主题一 陆海交通的发展
名家论史 中国的铁路运输
材料 截至2015年底,中国高速铁路已经突破1.9万公里,是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拥有动车组列车最多、运营最繁忙的国家……中国高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构想的难得机遇,大力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积极拓展海外经营业务,品牌价值和国际影响力逐年攀升,以高铁为代表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成为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亮丽名片。——徐飞《中国高铁的全球战略价值》
解读 我国高铁线路最长,规模最大,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正确的经营策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史料探究 中外公路运输
材料一 1929—1932年,德国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这一时期美国也提出了建设纵贯全国连接各州的州际国防公路战略构想。艾森·豪威尔在德国目睹了高速公路上部队高速移动的情景,认为建设州际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大力支持该法案。此后经40余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建设完成了77万千米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这个系统支撑着这个世界强国的经济繁荣和国民的荣耀。
——摘编自刘瑞波、赵宁《欧美国家高速公路融资模式及其借鉴》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截至2017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4万千米。当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2万千米的时候,世界银行对此作出评价:“在构建现代化高标准的国家公路网、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促进社会团结方面,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摘编自徐丽、贺菲菲等《缓解制约 支撑发展——收费公路的前世今生》
概括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得以发展的原因以及中国公路建设的特点。
试答:
提示 历史原因:借鉴德国经验。现实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美国国内统一市场发展的需要;联邦政府的支持;加强国防的需要。
特点:起步晚,发展快,成就巨大;投资主体多元;投资方式多样。
深化拓展 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现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
(1)新中国的成立为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了政权保障和较为稳定的国内外环境。
(2)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
(3)政府制定政策扶持交通运输发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推动。
(5)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创新进取。
1.(2022·天津六校高二下期中)“高铁改变中国,中国改变世界”的故事正在上演。历史上交通运输建设见证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清末保路运动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
B.蒸汽机的发明促进铁路、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进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D.秦朝修建驰道(或直道),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 B
解析 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行的,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清末保路运动是由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和清政府卖国求荣而引发的,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内燃机的出现使人类进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朝道路修建有利于不同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23·1月浙江选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下列两幅图片所示相关成就是( )
A.我国在两极格局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成果
B.我国交通事业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果
C.“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激发广大人民自主创新的见证
D.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60年代是美苏两极对峙时期,我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取得工业化建设的成就,A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排除B项;1964年底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排除C项;1995年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D项。
知识点二 航空的发展 [学生用书(第77-78页)]
世界 开始 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
发展 ①1914年,美国开通了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等航线
②1919年,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
③20世纪上半期,技术进步让飞机提升了速度、载量和航距
④20世纪70年代开始,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
中国 开始 1950年,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
发展 2019年,中国民用航空共有机场238个,飞机3 818架,定期航线5 521条,其中国际航线953条,定期航班国际通航65个国家167个城市
思维点拨 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及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运输需求的变化和运输范围的扩大,航空运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航空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具有较高的直接贡献率。同时,航空运输业推动了工业发展,刺激了相应配套经济体系的发展,优化了产业布局。
1.(2022·绍兴高二下期末)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了。飞机的发明开辟了交通运输的空中通道。下列有关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1919年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
B.20世纪50年代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主流
C.20世纪70年代喷气式飞机代替螺旋桨飞机
D.2019年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发生于1919年,故选A项;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主流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20世纪上半期,喷气式飞机代替螺旋桨飞机,排除C项;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于1950年,排除D项。
2.(2022·北京西城区高二下期末)1950年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1954年定期航线达到8条、经营的航线距离近13 000公里。在此期间,与中国建交的各国代表团以及有些国家的社会及政治活动家,都利用了该公司的航空运输工具。该民航公司( )
①体现了中苏间的友好关系 ②建立了较完备的全国航空网络布局 ③带来了对外建交的新高潮 ④见证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体现了中苏间的友好关系,故①正确;仅仅8条定期航线,不能说建立了较完备的全国航空网络布局,故②错误;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后,中国迎来建交高潮,故③错误;“与中国建交……航空运输工具”说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增多,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知识点三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学生用书(第78-79页)]
交通进步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人流和物流时间缩短 ①缩短了人们通行的时间; ②整合了交通、仓储、通信、包装等行业的物流业,更快捷和精准地输送物资; ③各种交通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成为了“地球村”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 发展 始于19世纪,交通工具起初为公共马车,后发展为有轨电车、地铁和公共汽车等
影响 ①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大; ②使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为便捷
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①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②导致早晚上下班时间出现成群出行、交通拥堵等现象
旅游 随着交通成本的降低和人们收入的增加,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
思考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交通运输蓬勃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试答:
提示 影响:现代交通运输使人流和物流的时间缩短,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人们对时间的精准度和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如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现代交通运输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往来。
特别提醒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五种运输方式在技术上、经济上各有长短,都有适宜的使用范围。
主题二 现代交通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名家论史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
材料 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激增,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必然选择。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给予支持,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较快,但整体销售规模较低。新能源汽车存在以下问题:政策缺乏及时性,标准体系仍需完善;核心技术仍需攻关;质优产品依然缺乏;基础设施总体规划缺失;技术资源缺乏整合;产业链互动模式尚未形成。发展新能源汽车,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国家标准;引导区域市场需求,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产业持续升级。
——摘编自陈瑞青、白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解读 我国现有汽车保有量激增,能源压力大且环境污染严重,所以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较快,人们消费观念与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健全等因素使新能源汽车销售受到一定影响。
史料探究 交通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材料 工业革命大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运河和公路交通,蒸汽机车和铁路应运而生。铁路以廉价快捷的优势迅速支配了长途运输。蒸汽轮船还被应用于海上运输,随着蒸汽机效率的提高,轮船逐渐取代了帆船。为了传递商业信息,人们又发明了电报,铺设了越洋海底电缆。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张。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次工业革命时期交通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试答:
提示 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火车机车和轮船兴起并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汽车、飞机兴起并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高铁兴起并发展。
影响:推动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深化拓展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现代交通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现代交通的进步促进了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交通运输领域中的每一项进步必然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现代交通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世界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变革。
(3)现代交通的进步加快了人口流动,促进了各地区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1.2011年3月,渝新欧国际铁路通车。铁路从重庆直达德国的物流中心,整个旅程只需16天,远快于从中国港口出发的海运航线。火车在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笔记本电脑、衣服等货物,而另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电子产品、汽车配件和医疗设备。据此可知( )
A.两极格局瓦解推动经济交流
B.国家实力的对比决定商品种类
C.交通网络发展助力国际贸易
D.“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成果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交通网络的发展有利于国际的贸易往来,故选C项;两极格局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项;国家实力对比是指综合国力之间的对比,其能影响国家间的商业竞争但是并不能决定商品的种类,排除B项;“一带一路”是2013年提出的,排除D项。
2.(2023·浙江“七彩阳光”高三联考)日本“东海道新干线”自东京至大阪全长515.4 km,目前最高运营时速285 km,链接起东京、名古屋、大阪等三个都市圈,沿线形成了“4小时经济圈”,1964年开通至2016年,其总客运量约56亿人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高速公路推动城市一体化
B.交通进步改变了城市职能
C.高铁发展便利了人们生活
D.城市化促进了航空业进步
答案 C
解析 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建成后,沿线形成了“4小时经济圈”,体现了高铁发展便利了人们生活,故选C项;“东海道新干线”是高铁,排除A项;交通进步只是改变了区域城市经济规模,没有改变城市职能,排除B项;材料与航空业的进步无关,排除D项。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汽车、高速公路、高铁、航运等技术的发展,把陆海交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2.飞机的发明和民航的发展,开辟了交通运输的空中通道。 3.交通的发展缩短了通行的时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家国情怀
港珠澳大桥被誉为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促使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再进一步。该桥工程体量之巨大,建设条件之复杂,是以往世界同类工程都没有遇到的,其中的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核心技术被业内人士称为“全世界最困难、最复杂的技术”,当时的中国在此领域的技术积累几乎是一片空白。林鸣担任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坚信:只有走自主研发之路,才能掌握核心技术,攻克这一世界级难题。他说:“桥的价值在于承载,而人的价值在于担当。”这些年来,为了保证项目能顺利完成,林鸣将项目里每一个人都看作“走钢丝”的人,每一道程序都要做到“零质量隐患”。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国建设者,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我建筑生涯的尖端梦想。我想,如果每个行业都能做一两个世界尖端梦,那么我们的国家就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解读 港珠澳大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促进地区经济文化进一步交流与发展;凝聚了国家向心力,展现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科技的进步。
史学前沿
传统交通工具靠人力、畜力等自然力,效能低下并具有等级制色彩。19世纪中叶开口通商后,西方近代机械交通工具开始传入,中国的交通近代化也由此起步。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881年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全长11公里。到1911年,全国铁路近1万公里。自20世纪初汽车输入中国后,通行汽车的公路在中国发展起来。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意味着上海现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起步……清末民初,像上海、天津等大商业城市已经基本完成了交通工具的新旧交替,在北京、汉口及各地省会等大中城市,则形成以新式工具为主、以传统工具为辅的并行交通结构。大城市周边以至边远城镇及广大乡村,交通工具的新旧交替呈阶梯性递减,边远乡村则仍然以传统交通工具为主。
——摘编自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生活的影响》
解读 近代随着新式交通工具不断传入,中国的交通近代化不断发展,交通工具种类增多,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等大城市,整体发展趋势是由大城市推广到边远城镇及广大乡村,交通工具的新旧交替呈阶梯性递减。
感悟与思考 记录点滴心得 培育历史学科素养
课时精练
1.(2023·淮南模拟)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创立的生产流水线大大降低了汽车生产成本和售价,小轿车第一次成为人民大众的交通工具,福特公司的市场份额也迅速上升,在美国汽车行业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状况客观上( )
A.顺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
B.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
C.契合了利益最大化的趋势
D.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答案 A
解析 福特公司改进了生产技术,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形成了在美国汽车行业的垄断地位,这是由于它顺应了社会化生产趋势产生的结果,故选A。
2.(2022·河北沧衡八校高二下期中)有学者说,自行车的大规模生产使那些因贫困而消费不起马车或汽车的民众能够购买,他们只需花费步行时间的1/4就能够去他们想去的地方,他们的工作机会和与社会的接触不再局限于村庄。由此可知,自行车的推广( )
A.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
B.促进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C.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体现了物质生活的时尚化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低收入的民众购买自行车后,只需用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去他们想去的地方,使工作机会、社会接触范围扩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故选C项;“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的是高铁、远洋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排除A项;“协调发展”夸大了自行车的作用,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人们蜂拥式地购买自行车,不能得出物质生活的时尚化的结论,排除D项。
3.(2022·沈阳三模)
英国1938-1995年间铁路和乘客的人数变化
上图反映出( )
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了铁路运输
B.紧张的国际形势阻碍了人们出行
C.铁路修建总里程数在逐渐减少
D.铁路的发展落后于其他交通工具
答案 A
解析 材料表明铁路乘客人数呈下降趋势。除了铁路运输外,现代交通运输还有汽车及公路运输、飞机及航空运输、轮船及水运等多种方式,与铁路运输竞争时优势大,故选A项;1945—1995年间世界形势总体和平,排除B项;“逐渐减少”不符合史实,应为“不断增加”,排除C项;“落后于其他交通工具”不符合逻辑,铁路运输在今天仍有着优势,排除D项。
4.(2022·杭州S9联盟高二下期中)1969年10月中国第一座地铁——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建成完工,有学者记录其发展历程:“北京地铁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而不断发展。一张现代、安全、便捷的轨道交通网络即将构建完成,让生活在北京这座伟大都市的每一个人都在感受着地铁带来的便捷与高效。”该学者强调北京地铁( )
A.引发了城市交通拥堵
B.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
C.带来了大众旅游潮流
D.缩短了人流和物流时间
答案 D
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北京地铁快捷高效,缩短了人流和物流的时间,故选D项;题干中说的是北京地铁的高效快捷,这会大大缓解城市地面交通拥堵问题,而不会引发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排除A项;地铁与人们的生产方式无关,排除B项;题干提到的是地铁对城市的作用,未涉及大众旅游潮流,排除C项。
5.(2022·台州高二下期中)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把陆海空交通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下图所示的海底隧道( )
A.是世界上第二长的铁路隧道
B.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
C.加速了“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
D.为英法联合抗击法西斯创造了条件
答案 A
解析 据图可知,1994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西起英国的福克斯通,东到法国的加来,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和第二长的铁路隧道,将英国和欧洲大陆更紧密地连接起来,故选A项;港珠澳大桥中的沉管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排除B项;1964年,连接日本东京和新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排除C项;该隧道建于1994年,法西斯1945年就已投降,排除D项。
6.(2022·金华高二上期末)1993年至1997年,上海先后架起杨浦、徐浦两座大桥和延安路越江隧道复线,开通运营地铁1号线。另外,还建成了城市内环路高架系统和外环线工程,以及沪宁和沪杭高速公路。1997年10月15日,浦东机场举行隆重开工仪式。下列项中,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完善
B.上海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
C.改革开放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D.有效地解决了城市道路拥堵的现象
答案 D
解析 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可以缓解城市道路拥堵的现象,但是“有效解决”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说明上海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完善,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说明上海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水平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提升,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7.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1909-2000)曾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但……这只能算中国交通事业之现代化的开始,距现代式的规模之形成,尚相去甚远。”下列“中国交通事业”取得的成就出现于20世纪上半期的是( )
A.自行车成为中国人日常主要代步工具
B.民航事业形成了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C.上海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D.电气铁路穿过昆仑山,青藏铁路全线贯通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期民航事业形成了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B正确;20世纪50年代后自行车成为中国人日常主要代步工具,A与材料不符,排除;中国最早的城市地铁是北京地铁,1969年线路竣工,C错误;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D与材料不符,排除。
8.(2022·黄冈高二下期中)下图显示了2010-2019年中国民用航空通航机场数量情况。这一变化趋势( )
A.推动了国际航空货运的发展
B.说明我国已形成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
C.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为便捷
D.宣告旧式交通工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2010—2019年我国民用航空通航机场数量持续增长,说明我国的民用航空事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通勤效率,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为便捷,故选C项;民用航空主要用于国内和国际的客运,排除A项;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包括航空、铁路、公路、海运等多种类型,而材料只涉及航空,排除B项;航空运输具有体积小、费用高昂的局限性,难以完全取代旧式交通工具,排除D项。
9.(2022·威海市高二上期末)在古代,旅游多是限于少数人的奢侈活动。到了近代,旅游主体队伍日益驳杂和扩大,他们不再满足于在本国、本民族的疆土上游历观光,竞相憧憬并实践着跨海到异域畅游。促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殖民扩张的进行
B.思想解放的推动
C.国家政策的转变
D.交通成本的降低
答案 D
解析 交通成本的降低促成大众旅游潮流出现,故选D项;殖民扩张指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进行野蛮地侵略和屠杀,与大众旅游无关,排除A项;思想解放的推动是内在原因,不属于直接原因,排除B项;国家政策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但不属于直接原因,排除C项。
10.(2022·大同市高二上期末)1913年,上海第一条电车线路通车。1914年11月15日,英商上海电车公司修建的十四路无轨电车开始通车,此为上海首创,被当时报刊称为“上海唯一之新发明”。这反映出近代上海( )
A.崇洋之风盛行 B.列强侵略加深
C.生活方式西化 D.生活节奏加快
答案 C
解析 上海无轨电车通车,表明上海公共交通工具近代化,人民有了时间观念,生活方式西化,故选C项;引进电车,属于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不属于“崇洋之风”,排除A项;开通电车,体现上海交通近代化,而不是列强侵略加深,排除B项;生活节奏加快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1.(2023·湖北六校联考)民国25年,国民政府铁道部决定修筑平汉铁路老河口支线,计划由花园和广水经随县、枣阳、樊城至老河口。经过2个月的经济调查和勘测,正当年底准备动工时却停止下来。民国35年,省参议会曾提出恢复修筑这条铁路的议案,虽获得通过,但这项议案也没能付诸实行。这表明( )
A.政府迫于财政危机无力修建
B.政治形势影响国内建设
C.西方列强阻碍中国铁路修建
D.铁路建设技术力量不足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全面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相继爆发,导致国家的铁路修建被迫中止,故选B项;战争导致的社会动荡是铁路修建计划终止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列强对中国修建铁路计划的态度,排除C项;当时中国的铁路修建技术完全满足要求,得到了铁路部门和国家立法部门的支持,排除D项。
12.(2023·嘉兴高三测试)下面为某同学整理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判断( )
1982年,中国首次按国际标准建造并交付了出口船舶。 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公路,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1989年,海南省航空公司成立并成为国内首家股份制航空公司。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营,是中国首条高速铁路。
A.中国立体交通体系得以建立
B.改革开放助推交通发展
C.中国国际竞争力跃居世界第二
D.现代交通便利全球化进程
答案 B
解析 立体交通是指城市空间中地面、地下和高架交通的组合,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国际竞争力的比较,排除C项;材料强调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无关,排除D项。
13.2022年6月20日,郑渝高铁全线开通运营,这是一条连接河南郑州市与重庆市的高速铁路。该高铁通车后,京郑渝昆高速铁路通道将实现全线贯通,并与京广、陇海、兰渝等铁路大通道联网,从而极大缩短重庆及三峡库区与西南、西北、华中、华北等地的时空距离。这表明( )
A.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B.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区域性联系日益密切
C.人们的市场和竞争意识正在逐渐形成
D.中国的经济版图彻底地突破了地域界限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郑渝高铁的开通运营,缩短了重庆及三峡库区与西南、西北、华中、华北等地的时空距离,故选B项;城市化进程是指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高铁密切了区域性联系,与人们的市场和竞争意识无关,排除C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城市郊区出现了大量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后来,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城市郊区环境优美污染少
B.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
C.房地产企业无序盲目扩张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严重不足
答案 B
解析 高速公路的修建和汽车的普及便利了人们由城市中心去往郊区,这是城郊出现购物中心的直接原因,B项正确。
15.(2023·浙江高三联考)拉萨-林芝铁路于2021年6月开通运营,拉林铁路的建成通车,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弥补了既有交通方式易受高原气候影响的短板,进一步完善了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有助于( )
①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工作主题 ②增强西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③实现沿途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④人们领略西藏的民族风情,名胜古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三个离不开”不符合材料主旨,故①错误;拉林铁路的建成通车,提升了交通运输的稳定性和通达性,实现了西藏各族群众“坐上动车去拉萨”的梦想,有助于增强西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故②正确;拉林铁路的建成通车,进一步完善了西藏的路网结构,有助于实现沿途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故③正确;拉林铁路的通车,进一步提升了沿线各族人民群众的出行体验,有助于人们领略西藏的民族风情,名胜古迹,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16.(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50年春,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了西南军政委员会关于请求修建成渝铁路的报告,提出了“依靠地方,群策群力,就地取材,修好铁路”的方针。在当时全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先拨2亿斤大米作修路经费”。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正式开工。当时施工条件非常落后,西南地区10多万军民投入建设,“筑路开始时几乎没有什么机械设备,全靠人力,挖土用锹镐,抽水主要靠龙骨车,照明用电石(乙炔)灯”。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运营。这条铁路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修建,开创了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时期,为新中国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摘编自《新中国成立70周年铁路交通发展成就综述》
材料二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大气魄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
2004年至2005年,中国南车青岛四方、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和唐车公司先后从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和德国西门子引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高速动车组。
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和谐号”动车组从此驶入了百姓的生活中。
2008年2月26日,铁道部和科技部签署计划,共同研发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摘编自《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建设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9分)
答案 (1)由国家力量主导实施;自主建设;时间短,成效显著;广泛的社会动员。
(2)原因: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吸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成果;努力自主创新,抢占市场先机;连贯实施的规划政策,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影响:促进人口流通,刺激经济发展;推动各国合作交流,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