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22:2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疫病的流行危害了人们的健康,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疫病使人类饱受痛苦,不仅带来人口死亡与社会混乱,而且给人类政治、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但客观上促进了公共卫生事业与医疗手段的进步,促进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
中国古代的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成就突出。中医在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诊断方式与治疗手段。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明清时期,西方医学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医学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展迅速,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一时期,中国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成就显著。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2.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时空观念:知道古代疫病的流行及其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认识防疫的特点。 史料实证:通过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相关史实,认识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家国情怀:学习古代医学家大医至诚的优秀品质,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意识。 天花 黑死病 牛痘 《黄帝内经》 《肘后备急方》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历史上的疫病 [学生用书(第83-84页)]
1.疫病
古代 天花 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18世纪时,欧洲天花肆虐;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得过天花
鼠疫 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暴发鼠疫;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被称为“黑死病”
近代 斑疹 伤寒 20世纪早期,斑疹伤寒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大流感 1918-1919年,全球暴发大流感,死亡人口在2 000万人以上
影响 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导致了政治、经济的变动
2.应对措施
(1)古代
措施 史实
重视公 共卫生 古罗马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中国古代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
总结防 治方法 ①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②中国古人发明了人痘接种防治天花
建立救 治机构 西汉 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隋唐 寺庙病坊收治病人
古罗马 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2)近代医学成就
①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降低天花的发病率。
②19世纪,细胞与细菌学说发展迅速。
③法国巴斯德创立巴氏消毒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④1928年,英国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概念阐释 疫病
“疫病”即流行性急性传染病,一般由细菌、病毒等致病性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时间长,危害极大,使地区与国家的稳定受到严重冲击,因而不仅是个体问题,更涉及公共卫生与国家安全问题。疫病是疾病的一种。
思考 明末清初,战争不断,疫病在北京、河北、江苏、山东、浙江等地肆虐。吴有性的家乡江苏吴县“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这使吴有性痛心疾首,他放弃科举而从医,留下了医学名著《温疫论》。他提出新的传染病原“疠气”致病的学说,更接近近现代的认识,在当时的世界上具有先进性。
据此可知,吴有性有哪些品质?
试答: 
提示 关注民生;不拘泥于传统,勇于革新。
主题一 历史上的疫病
名家论史 黑死病的影响
材料 许多学者把黑死病看作欧洲社会转型和发展的一个契机……地中海沿岸13世纪形成的繁荣的物价模式和工资形态被颠覆,更多雇工的人身依附被取消了;通晓古拉丁语的牧师和教师大量病亡,倡议用本国语作为严肃写作工具成为潮流。此后几百年里,地中海沿岸通过隔离防治鼠疫便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黑死病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欧洲乃至世界各国从此非常注意对传染病的防治,国际上通常称其为“第一次卫生革命”。
——均摘编自[美]威廉·H.麦克尼尔《瘟疫与人》、萧贺雄《鼠疫差点毁了欧洲》
解读 黑死病客观上改变欧洲的生活习惯;改变卫生条件,完善城市设施;动摇宗教桎梏,客观上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史料探究 疫病的特点和原因
材料一 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3 000多年前,古埃及的木乃伊身上已见到天花的疤痕。公元前6世纪,印度天花流行。天花在欧洲中世纪也留下阴影,平均每5人中就有一位“麻脸”,整个18世纪,欧洲死于天花的人数达1.5亿。1872年天花在美国流行,仅费城一个城市就有近2 600人死于天花。侥幸生存下来的病人,因脸上丰富的皮脂腺遭天花病毒侵害,常常留下永久性疤痕,俗称“麻脸”。
——摘编自《“天花”是如何被人类彻底消灭的?》
材料二 黑死病,这一恐怖的名字就是被现代医学称为“鼠疫”的传染病。在缺乏科学的卫生防疫观念的中世纪,黑死病的传播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死亡人数之多是空前的。当时在欧洲人们还没有洗澡观念,街道上也没有专门的排水设施,污水横流,卫生条件极差,这样的环境很适合老鼠的生存及其病菌的传播。
——摘编自《“黑死病”对欧洲意味着什么?》
根据材料概括天花的传播有何特点,并分析黑死病在欧洲流行的原因。
试答: 
提示 特点: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出现时间早,对欧美社会影响很大,感染者身体特征明显。
原因:缺乏科学的卫生防疫观念;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没有专门的排水设施,卫生条件差。
深化拓展 古代社会疫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政局 一般情况下,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疫病流行会有所缓解;反之,则加剧
战争 战争对疫病流行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疫病可直接发生在人口密集、精神紧张、卫生条件极差的军营中
环境 干旱而寒冷的地区较少发生大规模疫病;湿润而温暖的地区,为多种病原菌、中间宿主提供了生长环境
交通 古代社会早期,因为交通不便,疫病流行地区往往比较局限。随着交通的发展,流行地区也趋于广泛
灾害 水涝、干旱、风灾、蝗灾、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往往会增加疫病流行的概率
习俗 古代各种落后的社会习俗,如尝便问疾、送葬及求神逐鬼使疫病流行中缺乏必要的隔离措施
1.(2023·天津河北区高二上期末)南朝齐所建慈善机构“六疾馆”,有学者认为当时可用以隔离患病之人。南宋真德秀任职泉州时,鉴于“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这说明中国古代(  )
A.最早设置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
B.已有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的意识
C.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疫病经验
D.疫情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
答案 B
解析 材料说明古代中国人已看到疫病对社会的危害,因此有了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意识,故选B项;材料不能说明中国“最早”设置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设立机构,以及官员改善环境,排除C项;材料重点强调对疫病的防治,排除D项。
2.(2022·淮安高二下期末)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死亡使人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人格的觉醒,人开始成为“精神的个体”,并且从这个角度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由此可知这次瘟疫(  )
A.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D.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答案 C
解析 黑死病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迷信,促进了文艺复兴的产生,鼓励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说明这次瘟疫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故选C项;古希腊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排除A项;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排除D项。
知识点二 中医药的成就 [学生用书(第85-86页)]
1.古代中医药的成就
(1)理论体系与临床经验
朝代 成就
战国时期 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东汉晚期 ①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
②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唐朝 孙思邈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2)针灸学: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临床经验丰富,留下了大量的针灸典籍。
(3)本草典籍整理
①《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②《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著,这部著作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学发展
(1)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2)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3)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屠呦呦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
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就明确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他强调,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据此思考,中医药学在当代有何价值?
试答: 
提示 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扩大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传承和弘扬中医药学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特别提醒 中医在发展中形成了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与中医药物学等学科,《本草纲目》仅仅是对中国古代中医药物学的系统总结,不能代表古代中医临床学的成就。
主题二 中医药的成就
名家论史 中医的特点
材料 中医是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战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三部中医学术理论、药学、临床体系的奠基之作问世。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收录了民间广泛应用的外来药物。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大医精诚”思想;《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唐末五代时期,《海药本草》记录了海外传入的百余种药物。宋代,政府专设“太医局”培养中医人才,专设“校正医书局”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代医籍;文仕通医及文人从医以“兼济天下”成为潮流。明清时期,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政府和民间大力推行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广誉远、同仁堂、九芝堂等老字号中药堂、中药铺兴起。——据李成文《中医发展史》
解读 中医历史悠久,经典专著自成体系,不断完善,历代名医辈出、典籍众多、一些成果世界领先,同时它涵育并传承民族文化,是农耕文明的结晶。
史料探究 中国古代的医学著作
材料一 《黄帝内经》……把人的身体看成一个整体,重视人体内部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奇经八脉以及气血、津液的有机联系。在对病源的诊断方面,它不仅注意身体内部机能的变化,还强调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反常现象对疾病的影响。它还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中所包含的合理内核,强调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对立、互为根本、此消彼长关系,认为施治的终极目的就是达到阴阳关系的协调平衡。——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本草纲目》的部分插图
《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 800多种,其中载有新药370多种,收集医方11 000多个。书中还绘制了1 000余幅精美的插图,全书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
根据材料思考《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各有何特点?
试答: 
提示 《黄帝内经》:注重整体治疗,把人的身体看成一个整体;强调自然界中反常现象对疾病的影响;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中的合理部分。《本草纲目》: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中医学的特征
历史悠久,理论成熟 随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中医学开始形成相对系统的理论体系
体系完整,内容丰富 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医学等多方面
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密切关联,即天人合一,同时主张辨证施治
典籍浩繁,数量众多 自秦汉到明清,中医典籍数不胜数、汗牛充栋,其中既有民间个人著述,也包括官修药典
成就巨大,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中医学取得的成果是百姓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和重视
1.(2022·福建模拟)明清时期,中医研究进一步发展。明代使用的人痘接种术,开创了免疫学的新纪元;清代学者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注重实证研究,提出对于脏腑解剖的新见解,纠正了古代医籍中关于解剖知识的某些错误。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的中医研究(  )
A.推动了人口的持续增长
B.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成就
C.丰富了传统的医学理论
D.深受西方实证科学的影响
答案 C
2.(2022·北京海淀区高二下期末)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人们发现旧有药学著作或有疏漏、重复,或记载错误。于是政府组织名医儒臣对大唐地域所产药物进行实际普查,重新编修本草,编成载药物八百多种、图文并茂的药物学著作。这一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千金方》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故选C项;《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排除A项;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总结前代经验,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排除B项;明朝李时珍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著成《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排除D项。
知识点三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学生用书(第86-87页)]
近代西医的发展 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表现 ①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②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③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明末清初 西医传入中国,影响有限
鸦片战争后迅速传播 ①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
②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
③西医院校也建立起来。它们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④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思考 澳门白马行医院创办于1569年,是中国第一家西式医院。西医的传播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试答: 
提示 西方医学在救治疾病、减轻痛苦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普通民众通过疾病治疗与康复的实践逐渐认识和接受了西医;西医的传播,产生了遍及全国各地的教会医院,促进了近代中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对我国近代医药卫生等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思维点拨 中西医理念不同
中医将人体视为相互联系的整体,主张辨证施治。西医将人体视为可分解的部件,主张科学实证,局部施治。
1.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鸦片战争后不断受到西医冲击。19世纪70年代,一些洋务人士和绅商有感于西医的功效,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各地就诊西医的人数大大增加。20世纪初,大量中医人士也学习西医。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
A.源于洋务运动的开展
B.推动了近代医学的进步
C.是对中医价值的否定
D.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产物
答案 B
解析 由“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大量中医人士也学习西医”可知,西医传入中国使中国的西医人才和实践得以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的进步,B项正确;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对中医价值否定的信息,C项错误;中国人办西式医院、学习西医不是西方文化侵略的结果,含有主动学习的色彩,D项错误。
2.(2022·黄冈市高二上期末)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随后也建立起西医院校,培养了大量西医人才。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中国的一些大城市还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改善食品卫生状况。西医传入中国(  )
A.确立了我国近代公共防疫体系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C.严重阻碍了中医的可持续发展
D.扼杀了中医治病的优良传统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近代以来西医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的公共卫生改革,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故选B项;材料只提及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和措施,排除A项;“严重阻碍”夸大了西医对中医的影响,排除C项;至今仍然存在大量中医治病的现象,说明中医治病并没有被扼杀,排除D项。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疫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但人们在疫病的防治上也积累了大量经验。 2.中医在实践中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的诊断防治经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西医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改变了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繁衍数千年的历史,也是与疾疫抗争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能辨别出伤寒、疟疾、痒疥疾等传染病,抗击传染病的措施也已出现,进而以“制天命而用之”的昂扬精神,鼓舞民众防治疫病的信心。疫情发生后,本着“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的思想,历代政府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救灾措施。唐大和六年春,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流传疫疾,文宗责成地方官员亲自下乡送药,向老百姓传播防治疫病的知识。发生疫情后,历代政府均要求地方官吏必须及时如实上报灾情,并且对上报灾情的时间和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
——摘编自邓铁涛《中国防疫史》等
解读 我国古代防治疫病呈现出历史悠久、政府重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政府防治疫病以民本思想为指导、受儒家思想影响、国家抗疫程序制度化等特点。
史学前沿
近代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当时中医界“或立奇方以欺世”“或假托仙佛之方”“或托西术东艺,欺人图利”。陈独秀指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义”对中医的批判,最终酿成民国政府多次试图废除中医的行动。随着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剧,“传统力量”反而渐渐显现出真实价值,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以降,中医与中国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关联逐渐紧密。钱穆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还能融化、能开新。
——据皮国立《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等
解读 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对中医学经历了一个从批判甚至否定中医学到逐渐认可中医学的文化价值的过程
感悟与思考 记录点滴心得 培育历史学科素养
课时精练
1.王延庆在《瘟疫与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一文中指出,罗马历史上有三次记录详细的瘟疫:公元65年的瘟疫、皇帝马可乌斯·奥里略统治期间的“安东尼瘟疫”(又称“盖伦医生疫病”)和公元250年的西普里安瘟疫。当然,除了这三次瘟疫外,罗马还发生过多次瘟疫。瘟疫对罗马的影响有(  )
①导致罗马帝国人口大量减少和人们体质下降
②导致了罗马经济的衰退
③严重削弱了罗马的军事实力
④造成罗马帝国政局的动荡和混乱
⑤改变了以后西方的医学史
⑥导致西罗马帝国走向灭亡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⑤是对西方医学史的影响,不符合题干设问“对罗马的影响”,排除;西罗马帝国走向灭亡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排除⑥;①②③④都是瘟疫对罗马的影响,故D正确,排除A、B、C项。
2.有学者在其著作《瘟疫与人》中以人类史为主线,讲述人类与瘟疫的关系——“瘟疫是人类文明的副产品之一。人类打破平衡导致瘟疫横行,而瘟疫横行又致使人类行为发生改变,继而又发生新的瘟疫。因此平衡才是王道”。该学者的研究(  )
A.论述疫病可以实现自生自灭
B.主张人类应该全力消灭疫病
C.是疫病研究的最权威的观点
D.反思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行为
答案 D
解析 该学者在反思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行为,希望寻求解决瘟疫之道,故选D项;该学者认为需要人类改变自身的行为,排除A项;该学者主张人与自然之间要实行某种平衡,才是正确对待瘟疫的态度,而不是主张人类全力消灭疫病,排除B项;题干只给出了一个学者的观点,并未与其他观点进行比较,排除C项。
3.(2023·肇庆模拟)20世纪初,中国东北地区暴发鼠疫,俄国和日本以清政府无力控制疫情为名,要求独立主持东北防疫事宜。外务部施肇基坚决反对俄、日的主张,并进一步提出只有控制住疫情才能堵住列强之口,而且主持东北防疫的绝不能是外国人。由此可见,当时东北的防疫(  )
A.坚决反对国际医疗援助
B.遏止了西方列强侵华野心
C.关乎民生与国家主权
D.确立了近代公共防疫体系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控制疫情不仅可以解决民众的健康问题,还涉及国家主权的安全,故选C项;施肇基反对外国人主持抗疫并非反对外国人参与,排除A项;单纯的防疫主张与措施,无法遏止西方列强侵略的野心,逻辑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清政府的具体举措,故“确立了近代公共防疫体系”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4.(2022·龙岩高二下期末)14世纪中叶的意大利港口实行“检疫”,强制入境船舶和人员隔离观察,以防止黑死病等疫病流入,后来又出现了防范动植物病虫害的动物检疫和植物检疫。这表明分类检疫(  )
A.彻底阻断了疫病传播
B.体现了科学技术进步
C.奠定了西方医疗体系
D.反映了国家干预形成
答案 B
解析 意大利在14世纪已出现分类检疫,体现了人类检疫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意识的增强,故选B项。
5.(2023·1月浙江选考)尽管全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疟疾消灭计划,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1967年,为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种挽救全球数百万生命的医学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医学进步”是指创制出(  )
A.人痘接种法 B.青霉素
C.牛痘接种法 D.青蒿素
答案 D
解析 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故选D项;人痘接种法是防治天花的,排除A项;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与材料“治疗疟疾”不符,排除C项。
6.(2022·绍兴高二下期末)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下列关于《黄帝内经》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成书于战国到西汉年间 ②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③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④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到西汉年间,故①正确;《黄帝内经》是医书,不是药书,故②错误;在《黄帝内经》中,以阴阳五行学说阐释了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故③正确;《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而不是临床医学理论,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7.(2023·漳州四校联考)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各种疫病流行肆虐,南阳太守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亲自在衙门“坐堂”问诊看病。材料体现了当时(  )
A.政府不重视百姓医疗健康
B.儒士拥有较强社会责任感
C.医生严重缺乏致疫病肆虐
D.官吏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
答案 B
解析 题干信息反映了东汉儒士崇尚节义,社会责任感强,故选B项。
8.(2022·杭州高二下期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写道:“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李约瑟盛赞的该著作(  )
A.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B.是首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C.启发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D.被赞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李约瑟盛赞的著作是《本草纲目》,被赞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故选D项;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的是《伤寒杂病论》,排除A项;首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是《唐本草》,排除B项;启发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是《肘后备急方》,排除C项。
9.(2021·河北卷)20世纪初,清政府对城市清洁、防疫检疫等公共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个人卫生也提出了要求,防疫期间要求更加严格,居民如患病应积极向医院或主管机构上报。对此,时人多有微词,而有识之士不仅积极支持,更是大力提倡。有识之士旨在(  )
A.推动政府政治改革
B.促进民主思想传播
C.提升居民个体素质
D.唤起民族强健意识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有识之士积极支持和提倡清政府的防疫要求是为了推动国人素质的提升,从而唤起民族的强健意识,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政府的政治改革,排除A项;有识之士是支持清政府的防疫要求,而非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排除B项;有识之士更多的是促进民族意识的改变,而不仅仅是提升居民的个体素质,排除C项。
10.(2023·大连高二上期末)1960年卫生部在《关于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经验交流座谈会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不少疑难病症如晚期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聋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有显著的效果,其中有些的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材料旨在说明(  )
A.医疗防治体系得以健全
B.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C.医学发展需要借鉴交流
D.西医学习中医才能发展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中医、西医的交流借鉴,医学得到了发展,说明医学发展需要借鉴交流,故选C项;医疗防治体系包括预防和治疗体系,不仅仅包括医学技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中西医结合提高了治疗效果,没有强调中医得到发展、弘扬,排除B项;在中西医交流前,西医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历程,排除D项。
11.(2023·太湖联盟联考)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纵然历史存在必然性,但是突如其来的疫病暴发也会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下列史实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
①伯罗奔尼撒战争时的鼠疫,使雅典政治转向
②亚历山大染疫病而亡,其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③14世纪欧洲鼠疫流行,基督教权威更加巩固
④明朝末年鼠疫横行,客观上加速了明清政权更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罗奔尼撒战争受到了鼠疫的影响,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①正确;亚历山大身染疫病而亡,其帝国随之土崩瓦解,②正确;14世纪欧洲鼠疫流行,各国君王趁机利用渐涨的民族情绪加强集权,基督教大一统的局势一去不返,基督教权威更加巩固说法错误,排除③;明朝末年鼠疫横行,农民起义兴起,加速了明清政权更替,④正确。综上,C项正确。
12.(2023·福建三明模拟)阅读下表“出土的针灸‘九针’器具”,这表明(  )
出土文物 对应的“九针” 出土地点
镞形砭石 类似九针中的锋针 湖南鹿角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小型玉 质砭石 与九针中的铍针相似 郑州商代遗址
青铜针 陕西齐家村周代遗址
金针四根、 银针五根 与九针中的锋针、毫针、员针等相似 河北西汉刘胜墓
注:锋针:是一种体呈圆柱,针尖锋利,三面有刃的针具。用于浅刺出血,治疗热病、痈肿及经络痼痹等疾患。铍针:其针形如宝剑,针尖如剑锋,两面有刃,长四寸宽二分半。主治痈疽脓疡,可以切开排脓放血。毫针:古制毫针长1.6寸,尖细如蚊虻之喙,用于治疗邪客经络所致痛痹等疾患。
A.中国古代中医药学的源远流长
B.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瑰宝
C.九针器具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晶
D.汉针灸学形成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
答案 C
解析 “九针”重点突出的是古代中医药学的技术精湛,而不是时间上的源远流长,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以“九针”为代表的中医药学的医学地位,而不是文化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的“镞形砭石”“小型玉质砭石”均出土于先秦时期,说明当时的针灸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排除D项。
13.(2023·莱西高二上期末)明代龚信在《古今医鉴》中提出:医生要“心存仁义”“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施药一例”。这反映了(  )
A.“等贵贱”的政治理想
B.“好利恶害”的人性观
C.“存理灭欲”的义利观
D.“知行合一”的实践论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宋明理学家“存理灭欲”的义利观,故选C项;材料信息“不论贫富”表达的思想是救治病人不注重身份,一视同仁,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谋其利”表达的思想是不谋求金钱利益只为救死扶伤的崇高人性,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知行合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4.(2022·沧州高二下期末)17世纪,东印度公司的一位牧师患痛风被中国的艾灸治愈,他敏锐地注意到艾灸的价值,迅速收集有关资料并出版书籍,很快引发了艾灸在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流行。中医一度成为当时欧洲上流社会养生调理、治病诊疗的潮流之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
A.东方知识丰富欧洲医学研究
B.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互补性
C.中国医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宗教成为东西方交流的载体
答案 A
解析 艾灸等中医知识从中国传入欧洲,使得欧洲医学领域出现了崇尚中医诊疗的风尚,丰富了欧洲医学研究,故选A项;材料仅提到了中国的艾灸在欧洲的传播与流行,是单向而不是互补,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出现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比较,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医的功效而不是宗教,排除D项。
15.1864年,英国人波特·史密斯在汉口建立了湖北第一家教会医院。1865年,《中外新闻七日录》报道:“英国士勿医生(传教士)在汉口设立医院,踵门求医者源源而来。”1867年,《北华捷报》称赞道:“几乎所有社会阶层的人都愿意前来寻求建议……我们认为,数量如此之多的女性病人,是击败对外国人、外国医学和外科手术偏见的证据之一。”据此可知(  )
A.社会各阶层人士都认可西医
B.西医在洋务运动时传入中国
C.传教士以治病救人为其宗旨
D.西学东渐促进口岸风气开化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近代通商口岸出现西医院,并且接受西医的人数众多,尤其是大量女性病人就医,说明西学东渐促进口岸风气开化,故选D项;“社会各阶层人士都认可西医”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排除B项;教会医院的根本宗旨是传教和辅助侵略,以治病救人为手段,排除C项。
16.(2022·龙岩高二下期末)(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疟疾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且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自古以来,中国持续关注疟疾防治,取得了辉煌成就。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中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
魏晋南北朝 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民间抗疟验方
明清 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服用法国传教士洪若翰等进献的美洲金鸡纳霜,迅速痊愈
近代 奎宁、氯喹等抗疟西药小规模引入中国。受国外技术垄断、国内医药工业落后等因素影响,导致其价格昂贵
新中国初期 1967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卫生、高校院所、医药化工等部门进行科研大协作。经过艰苦攻关,青蒿素等抗疟药物的成果得以问世
改革开放以来 青蒿素类复方药由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广。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奖。2021年中国获得世卫组织无疟疾认证
——摘编自余凤高《致命的亲吻:疟疾的历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抗疟历程”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一
论题:中国古代抗疟历程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
阐述:中国古代的抗疟历程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经验性。在与疟疾的长期斗争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抗疟经验。在此基础上,《黄帝内经》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葛洪等古代医药学家从阴阳五行学说出发,系统总结青蒿等药物的性能功用,阐明了“辨证施治”的整体治疗原则,推动了中国古代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也深刻启发了屠呦呦等当代医学家的抗疟制剂研究,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
结论:中国古代的抗疟历程表明,我们要系统整理中医药典籍,发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当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示例二
论题:抗疟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阐述:由于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倾向,以及明清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包括疟疾治疗在内的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近代以来,西医传入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抗疟知识、药物和疗法。然而,受国外技术垄断、国内医药工业落后等因素影响,抗疟西药价格昂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展抗疟药物的科研攻关,逐步实现了抗疟药物国产化的同时,推进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推广计划免疫,为世界疟疾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结论:我们要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改善人民健康状况,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其他参考论题:中外科技交流推动中国抗疟水平提升;中国抗疟历程展示了中西医结合道路的广阔前景;新中国抗疟历程体现制度优势;中国抗疟历程离不开自力更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