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学案(含解析) 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学案(含解析) 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22:3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1)古代: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成为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世界其他区域的商路,同样展示出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2)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各国文化随同其商品一道,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了解古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2.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时空观念:了解古代欧亚大陆商路的开辟和发展历程。 2.唯物史观:分析古代商路开辟的原因。 3.历史解释:认识古代商路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4.家国情怀:认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 “凿空” 海上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丝绸之路 [学生用书(第51-52页)]
内涵 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张骞通西域 概况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
意义 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路线 东以中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穿越河西走廊,西出阳关或玉门关后,分为南线、北线和中线三条支线,到达中亚、西亚、欧洲。南线和中线大体上形成于汉朝,北线则是隋唐时期新开辟的
衰落 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思维点拨 汉代开通“丝绸之路”的条件
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国力强盛,多次击败匈奴,为开通“丝绸之路”扫清了障碍;经济繁荣,纺织业等手工业发达;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汉武帝雄才大略。
主题一 欧亚桥梁——丝绸之路的开通
名家论史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东西方之间“已经沿着如今被称为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的交通路线开展丝绸贸易”。更早的估计则明确,“在4 000年前,中国的丝绸便传到了欧洲”。因此,丝绸之路也是亚非欧各国人民在长远历史进程中逐步探索出的连接几大文明的商贸和人文交流之路。——摘编自傅梦孜《对古代丝绸之路源起、演变的再考察》
解读 材料说明古代丝绸之路有着悠久的历史,对沟通东西方经济和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史料探究 丝绸之路的发展
材料 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将大量丝绸、工艺品赏赐给西域小国,罗马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丝绸质地轻,经得起冷热气候变化,适合艰苦条件下的长途陆地贩运,更重要的是产生的高价足以抵偿昂贵的运费,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丝绸之路大规模畅通的时间少,民间零星局部畅通的时间多。唐朝阿拉伯人开辟和掌握的海运一通,就更没必要走陆地的崇山峻岭了。中国官方关注的是朝贡,对外赏赐无度,造成财富流失,国库空虚,而且不主动经营外贸,主要利益为外方所得,对民间贸易却一贯限制甚至禁止,或课以重税,以致民间非走私不能获利。
——摘编自葛剑雄《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有利因素:中国手工业发达,手工制品有广阔市场;民间商人勇于开拓,敢于冒险。
不利因素:丝绸之路交通不便,路途艰险;政府对商业和外贸的打压。
深化拓展 
1.历史理解——丝绸之路的特点
主导国家 中国占据主导地位
物品 以丝绸和瓷器为主
时间 开通时间早,持续时间长
方式 大多为和平交往,各种文明和谐发展,文明传播多为自然辐射
交通 交通发达,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从以陆路为主到以海路为主
范围 范围广,远及西亚、南亚、欧洲、非洲,连接欧、亚、非三大洲
2.历史解释——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1)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
(2)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
(3)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流与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的生产力进步乃至社会变革。
(4)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1.(2023·苏州高二下月考)《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据此可知(  )
A.张骞开通了西南丝绸之路
B.汉朝四川地区和印度已有贸易往来
C.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
D.丝绸之路推动了汉朝与大夏的经贸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可知,大夏与印度有着经贸往来,故选B项;张骞汇报不代表这条路就是张骞开通的,排除A项;材料只呈现了大夏与印度之间有经济贸易往来,未涉及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大夏地区与印度的贸易,而不是汉朝与大夏之间的贸易,排除D项。
2.(2023·武汉调研)唐代墓葬随葬品中有很多骏马、骆驼和胡人为一组的陶塑(如图),而唐以前这种现象并不多见,宋以后几乎绝迹。该文物最适合用于研究(  )
A.匠人们高超的技艺 B.唐朝丧葬礼仪的改变
C.丝绸之路商贸繁荣 D.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答案 C
解析 骆驼是丝绸之路上进行商贸的运输工具,该文物最适合用于研究丝绸之路上的商贸状况,故选C项;匠人们高超的技艺与材料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该文物只是墓葬随葬品之一,据此无法判断整个唐朝丧葬礼仪的改变,排除B项;材料与民族政策无关,排除D项。
知识点二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学生用书(第52-53页)]
草原丝绸之路 路线 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
地位 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西南丝绸之路 路线 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
地位 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 两汉 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宋元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明初 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
思维点拨 欧亚大陆的其他重要商路
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是相依相生的关系,是形成草原丝绸之路的条件。草原丝绸之路与西南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不同,它们在文化交流中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2023·金华模拟)有学者认为:“宋元时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展开了四通八达并且前所未有的商品及其技术交流。”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
A.泉州、广州等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
B.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海十分频繁
C.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D.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达到巅峰
答案 D
解析 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推动了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故排除A项;宋元时期,人们能够制造巨舟,使用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商旅出海贸易活动频繁,故排除B项;宋元时期,中国制瓷工艺进步,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可以说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故排除C项。
2.(2023·浙江“山水联盟”开学考)在古代欧亚大陆,除了丝绸之路外,还存在“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重要商路。下列对“海上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
A.8世纪以后,造纸术由阿拉伯人经此路传入欧洲
B.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航路
C.明初郑和下西洋意味着此商路达到了交通的巅峰
D.唐朝中期以后,此商路完全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于1405到1433年之间,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故选C项;造纸术由阿拉伯人经由陆上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排除A项;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排除B项;“完全取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知识点三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学生用书(第53-54页)]
物质和技术交流 中国物质和技术西传 ①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④从8世纪起,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
西方物质和技术东传中国 ①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引进良种马、苜蓿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胡桃、胡萝卜等通过西域传入中国。 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棉花传入中国,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输入中国
思想文化交流 ①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 ②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③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④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图解历史 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
思维点拨 古代商路上中国与中亚以西地区的文化交流包括物质文化交流和精神文化交流。其中物质文化交流为双向交流,精神文化交流则主要限于单向交流,即外来精神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问题思考 迦楼罗是印度神话中的神鸟,能够吞食蛇虫。日本正仓院藏伎乐面中即有迦楼罗面具(如图),古希腊戏剧中的“酒神”面具经丝绸之路东传后,逐渐演化成为此类面具,唐代百戏饰演者往往戴此类面具。
由此可知当时的艺术呈现出什么特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艺术已有东西合璧色彩。
                
主题二 融汇中西——丝绸之路的影响
名家论史
材料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两宋时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过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解读 海上丝绸之路具有范围广、政府管理加强和贸易品种多等特点。
史料探究 丝绸之路的价值
材料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它沟通了旧大陆上兴起的诸种文明。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通过不断扩张、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在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发展中,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
——摘编自王永平《全球史视野下的古代丝绸之路》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加强了中国与欧、亚、非等国家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促进了全球文明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文明交往与联系的全球史。
深化拓展 
1.历史解释——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1)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东西方货物通过这一通道传播。
(2)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中国的四大发明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不同国家的舞蹈和音乐等文化也传入了中国。
(3)促进了多种宗教的传播和交流:很多外国传教士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东方进行传教,各国的传统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
2.历史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
(1)唐朝前期以陆路贸易为主,唐朝中期以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汉朝至唐朝中期,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同西亚、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与交流;唐朝中期至明朝,海路日益占据对外交往主导地位,这是受北方战乱不止、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造船技术的长足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2)对外关系以友好交往为主流
隋唐同朝鲜、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对彼此经济文化产生了影响。南宋的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非洲一些国家。元朝时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有使团、商队来大都,泉州港异常繁忙。明朝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3)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汉朝至明朝的封建统治者实行对外通好政策,加强了中国同亚、非、欧各国的联系,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清朝前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1.(2023·杭州重点中学联考)古代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下列有关唐代商路及其文化交流成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通往印度洋的商路
B.玻璃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
C.瓷器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D.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地区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从8世纪起,即唐朝时期,陶瓷特别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早在西汉我国便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排除A项;玻璃是古埃及人最早制造的,5世纪初由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时间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此时唐朝早已灭亡,排除D项。
2.(2023·深圳模拟)下列图片所示的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有学者认为,这种“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与先秦文献记载的嬴秦飞廉族的风神形象相吻合。这可用于说明(  )
图一 出土于 图二 出土于 图三 出土于
西伯利亚地区 内蒙古鄂尔多斯 陕西神木
前5—4世纪)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
A.秦国崛起的精神动力
B.草原丝路的文化影响
C.不同物种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答案 B
解析 西伯利亚和内蒙古不属于秦国的疆域,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这并不是真实的生物,排除C项;题中主旨反映的是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相似性、同一性的特点,排除D项。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 2.欧亚大陆的其他重要商路还有“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3.丝绸之路等古代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家国情怀
丝绸之路为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共赢创造了新的起点,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迫切需要新的合作和贸易,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构建起新的丝绸之路,这样的想法也是各国迫切需要的。建立欧亚一体空间,是欧亚大陆战略空间构想的建议,也是各国之间合作共赢的平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为了加深与欧亚空间的进一步合作和经济贸易,构建起利益共同体。通过丝绸之路的新起点,打通中西方贸易的阻碍,促进中西方经济贸易的进行,实现双方的共赢。——摘编自王语涵《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与现实经济价值》
解读 丝绸之路为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合作创造了新平台,为中西方共赢创造了新的起点。
学术前沿
宋元时代的欧亚大陆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商品和技术交流。海洋四通八达,技术与市场、原料与商品、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思想与艺术彼此交流、相互影响,从东北亚的日本、高丽,到东南亚各地和印度沿海,乃至波斯湾和东非各港口,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全球化”的活跃贸易网络,商船扬帆万里……与此同时,发生在宋朝庞大经济体内部的商业革命则十分有力地支撑宋朝成为整个中国古代最富有的朝代——南宋偏安半壁江山,城市化率、科技商业却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峰。——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 宋元时代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商品和技术交流。
感悟与思考 记录点滴心得 培育历史学科素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精练
1.(2023·海口模拟)20世纪初,河南的一座汉墓中发现了亚历山大城生产的模制玻璃瓶。《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介绍在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城生产的玻璃器被输往印度,从印度输往中国”。模制玻璃瓶在中原的出现得益于当时(  )
A.中原是农耕经济中心
B.西汉对河西地区的治理
C.河南居民的节俭理念
D.丝绸之路上的经济交流
答案 D
解析 生产于欧洲的玻璃瓶经由印度输入中国,这条商贸路线与汉代丝绸之路一致,故选D项;玻璃瓶原产地是欧洲而非汉代中原地区,中原是农耕经济的中心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西汉对河西地区的治理不能说明欧洲的商品能够运往中国的原因,排除B项;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此时从欧洲运往中国的玻璃瓶属于奢侈品,不能体现河南居民的节俭理念,排除C项。
2.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这主要反映了丝绸之路(  )
A.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B.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
C.体现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D.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丝绸之路能够促进各地物质交流,使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故选D项;材料反映丝绸之路起到促进各地物质交流的作用,并非改变世界人文地理格局,排除A项;丝绸之路以中国为核心,并未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显示丝绸之路有利于物质文明交流,并无不同文明碰撞的信息,排除C项。
3.(2023·北京东城区模拟)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的开通使中国丝织品传向南亚、东南亚
B.唐中期后②在东西交通中重要性逐渐下降
C.拜占庭和阿拉伯的商人在③从事中介贸易
D.游牧民族多沿着④西迁到小亚细亚等地区
答案 B
解析 ②为汉朝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唐朝中期之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重要性逐渐下降,故选B项;据地图信息可知,①为草原丝绸之路,中国丝织品主要沿着陆上丝绸之路西传,排除A项;③为西南丝绸之路,主要通向缅甸和印度,而阿拉伯商人主要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从事中介贸易,排除C项;据地图信息可知,④为海上丝绸之路,而游牧民族多沿着草原丝绸之路西迁,排除D项。
4.(2023·北京石景山模拟)下图是1953年在泉州发现的一处墓碑的残碑。经学者考证,部分碑文为:“……至于大德三年(1299年)内,悬带金字海青牌面(元朝颁发给使者的凭证),奉使火鲁没思田地(伊利汗国)勾当,蒙哈赞(伊利汗国君主)大王特赐七宝货物,呈献朝廷,再蒙旌赏……”据此可知(  )
A.泉州是元朝重要的贸易港口
B.元朝与伊利汗国贸易很频繁
C.元朝海上丝绸之路非常发达
D.元朝与伊利汗国有官方往来
答案 D
解析 据“伊利汗国”和“元朝”之间是“奉”和“赐”的关系、“呈献”和“旌赏”的关系可知,元朝与伊利汗国有官方往来,故选D项。
5.(2023·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有关丝绸之路的史实对应不准确的是(  )
A.草原丝绸之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B.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期,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C.陆上丝绸之路:魏晋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D.西南丝绸之路: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答案 C
解析 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而非魏晋以后,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草原丝绸之路”进行的,故排除A项;宋元时期,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故排除B项;“西南丝绸之路”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排除D项。
6.(2023·浙江强基联盟高三统测)文物凝聚历史。读图,对其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汉朝鎏金铜马 玻璃水注
这件鎏金铜马现 玻璃是古代埃及
藏于茂陵博物馆。据考 最早制造的,从东罗马
证,它的艺术造型源自 帝国传入中国。这件玻
汉朝御厩展中饲养的大 璃水注出土于辽宁北票
宛“汗血马”。  十六国墓葬。
A.汉朝社会一度战乱频繁
B.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落
C.中西交流丰富人们生活
D.河西走廊始终畅通无阻
答案 C
解析 据图可知,汉朝鎏金铜马的艺术造型源自大宛的“汗血马”,十六国的玻璃水注从东罗马帝国传入,这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交流,丰富了人们生活,故选C项;由汉朝鎏金铜马体现不出“一度战乱频繁”,排除A项;材料强调物种、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生活,与“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落”不符,排除B项;“始终”说法错误,排除D项。
7.(2023·大理模考)据文献记载,东晋十六国时期,僧人释慧常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将佛经“寄互市人康儿(胡商),展转至长安”,长安胡僧安法华收到后“遣人送至互市,互市人送达襄阳(今湖北襄阳),付沙门释道安”。从佛经的辗转传送中可以看出(  )
A.社会动荡促进宗教传播
B.北民南迁带动文化交流
C.跨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
D.传统丝路贸易依然活跃
答案 C
解析 东晋十六国时期佛经自凉州至长安再到襄阳进行辗转传送,这说明这些地区均存在贸易路线,体现了跨区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故选C项;材料只是一个僧人寄送佛经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体社会的情况,而且社会动荡不一定促进宗教传播,排除A项;材料中佛经是通过商贸路线寄送的,未涉及北民南迁,排除B项;传统丝路贸易是从长安出发,经过中亚地区,最后到达罗马的线路,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8.《旧唐书·乐志》称:“大抵散乐杂献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据此可知,唐朝时(  )
A.流行西方古典主义音乐
B.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
C.强化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D.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答案 B
解析 “幻术”并非是西方古典主义音乐,A项错误;材料中的“西域(今新疆)”“天竺(今印度)”均位于丝绸之路上,这些地方的幻术在唐朝的传播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B项正确;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不能体现“空前繁荣”,排除D项。
9.(2023·唐山一模)我国古代习惯把从西域传入中原之物冠以“胡”称。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咸阳集贤宫,饥饿困顿之际,杨国忠买胡饼献上。此外,在唐代街市上销售胡饼的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  )
A.文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
B.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
C.先进文明强大的吸引力
D.胡汉差异的逐渐消失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唐代街市上销售胡饼的店铺随处可见”可知,文化交流对社会生活有很大影响,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属于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影响,排除C项;“消失”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0.在我国封建时期“忠君爱国”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为“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答案 C
解析 儒学“忠君爱国”的伦理观被佛教吸收和应用,反映出佛教融汇了儒学伦理,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佛教吸收儒学思想,不能得出两者互动融合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士大夫普遍崇佛,B项错误;“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11.(2023·韶关一模)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它们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最后,丝绸运到罗马。材料主要说明(  )
A.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
B.贸易是开辟丝路的主要目的
C.中国与罗马有直接的贸易交往
D.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答案 A
解析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与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非洲、罗马直接或间接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交往,即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故选A项;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排除B项;“中亚的非汉族……丝绸运到罗马”说明中国与罗马有间接的贸易交往,排除C项;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东西方文明,还沟通了中国与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的文明,排除D项。
12.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的中亚、印度等地区的古墓中,发现有精美的中国丝绸残片,甚至出土了带有凤凰图案的中国刺绣;大约同一时期的希腊古典著作称中国为“赛里丝”(丝国)。据此可知(  )
A.中国丝织技术开始西传
B.汉代以前中西交通往来已经出现
C.中国与欧洲建立了直接联系
D.汉代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明交流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中国的丝绸已经传播到了中亚、印度和希腊地区,说明汉代以前中西交通往来已经出现,故选B项。
13.(2022·韶关高二模考)“丝绸之路”以丝绸贸易而得名。近期,北京大学某教授提出了“丝绸之路也是一条‘写本之路’”的论断。写本是指书写在简牍、纸张等载体上的文献,又称抄本。这些写本文献的存在(  )
A.重现了丝路贸易的兴盛
B.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变迁
C.得益于纸张的发明普及
D.可作为中西交往的凭证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写本”记载了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史料,故选D项;“重现”不符合逻辑,写本文献只是部分记载了丝绸之路的史料而已,排除A项;写本并非由书法家书写,且写本不是书法家展现书法艺术的平台,排除B项;简牍出现在纸张之前,排除C项。
14.(2022·菏泽高二模考)“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下图为古代某一时期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该图的主题是(  )
A.汉朝对外交通 B.佛教传播路线
C.唐朝主要商路 D.元朝对外交往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图片中“印度”“西域”“敦煌”“云冈”“龙门”等信息,可知该图的主题是佛教传播路线,故选B项;汉朝与唐朝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均是长安,但图中未出现该地点,排除A、C项;元朝与亚、非、欧三大洲的各国建立了联系,但是题干中的地图仅是显示亚洲,并没有涉及其他地区,排除D项。
15.(2023·徐州高二下调研)明英宗时期,有朝臣援引古训谏称“欲怀远者必先安近,中国如本根,四夷如枝叶,疲中国以奉四夷,犹拔本根以益枝叶也”。孝宗时期,又有人上书称“今各处地方水旱相仍,人民穷困,却乃疲中国,以供远夷,费有用而易无用”。从中折射出明朝(  )
A.华夷观念的松动 B.朝贡体制的终结
C.民间贸易的禁绝 D.对外交往的收缩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有朝臣认为朝贡体制“乃疲中国,以供远夷”,折射出明朝对外交往的收缩,故选D项;据材料“中国如本根,四夷如枝叶”可知,传统的华夷观念依然存在,排除A项;据所学,朝贡体制的终结是在清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明清时期政府对民间贸易有所限制,但并未禁绝,排除C项。
16.(2023·浙江名校高二联考)(15分)世界是多元的,因交流而更加丰富多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丝绸之路始辟于秦,盛于汉唐。汉武帝时,中断近百年的中西交通重新得到恢复。当时向西方输出的丝织品享有盛誉,丝绸通过安息传到罗马帝国,成为时髦服饰。东汉时,胡商通过丝绸之路向中国内地运送毛皮、毛织品、香料、珠玑等商品,交换中国内地盛产的丝织品和铜铁器物。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使者经海路抵达中国南部,然后再到洛阳进谒桓帝。唐代前期,不少外籍商人通过大漠用骆驼将地方特产运往内地,同时又把内地生产的丝绸、瓷器及其他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欧洲乃至非洲广大地区。
——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汉唐时期相关史实,对“丝绸之路是使节之路、商贸之路与文化交流之路并存”加以论述。
答案 使节之路:东汉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166年,大秦使者进谒桓帝。
商贸之路:西方通过丝绸之路得到中国出口的丝绸、瓷器、纸张、茶叶、铜铁器物等;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国外优良的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琉璃、毛皮、毛织品、珠玑等。
文化交流之路:阿拉伯人把印度的数字和中国的造纸术传到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