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案 (含答案)—— 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案 (含答案)—— 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22:4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文化传承: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最初以口头传说和史诗的形式出现。其后,学校、书籍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人类借助学校教育传授文化,借助编译出版传播文化,借助图书文博传承文化。
(2)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镌刻着民族的历史足迹和文化传统,书写着世界的多样色彩和丰富内涵。保护历史遗址、文物、典籍、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京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意义重大。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1.时空观念: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的发展,掌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所经历的变化。 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分析史料,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书籍、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3.家国情怀: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文化自信。 学在官府 太学 书院 留学教育 印刷书
知识点一 学校教育的发展 [学生用书(第80-82页)]
古代中国的教育 形式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
历程 官学 (1)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2)自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私学 (1)春秋时期,私学的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孔子影响最大。 (2)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3)宋朝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影响 (1)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 (2)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近代教育 起源 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功能 大学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发展 法国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美国 大学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中国 (1)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2)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概念阐释 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西周时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时期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手中。
思维点拨 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不同
(1)教育目的:中国古代教育以培养封建官僚、巩固封建统治为目的;中国近代教育以培养实用人才、救亡图存为目的。
(2)教育内容:中国古代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与科举考试相结合;中国近代教育注重自然科学与实用技能,融汇中西。
问题思考 阅读教材“学思之窗”,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并分析其思想的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观点: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
影响: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有利于学术研究,促进近代大学成长。
误区警示 京师大学堂与京师同文馆
京师大学堂与京师同文馆不同。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它属于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京师同文馆是我国创办新式学校的开端,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公立专科学校,后来它并入了京师大学堂,是京师大学堂最早的组成部分。
现代中国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 表现 (1)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2)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 (3)提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意义 (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改革开放后 表现 (1)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2)20世纪90年代,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各类教育加速发展
意义 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留学 古代 古代世界的文明中心,吸引了来自异域的学生,这是留学教育的发端
近代 近代留学教育更得到大力发展,洋务运动时期赴美留学,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思维点拨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1)政局稳定、拨乱反正。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4)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
(5)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出台,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主题一 特色鲜明——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
名家论史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材料 汉武帝实施“尊崇儒术”政策后,引发了对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使西汉的学校教育系统趋于完善,自隋唐以后,国家教育制度是学校与科举并行。南宋书院发达同理学的盛行有密切关系。明清两代,学校轻而科举重,当时国家教育几乎为科举所垄断。
——摘编自程舜英《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
解读 中国古代政府重视、主导教育发展;教育与科举做官联系紧密;以儒家学说为主要内容。
史料探究
中国古代教育与欧洲中世纪教育的比较
材料 中国古代的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设置比较
中国古代的书院 欧洲中世纪后期大学
课程内容 四书、五经 理学大师的著作、讲义、语录、注疏等 史学著作 诗词 百家之学的实用技术 神学、法学、医学 文法、文学、历史学 修辞学、辩证法 算学、几何学 地理学、天文学 音乐
——据陈元晖《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和刘明翰
《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整理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书院课程与欧洲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的不同特点,并分别说明两者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特点:中国古代书院课程内容以儒学为主;偏重道德伦理;培养适应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
欧洲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内容多样(或课程设置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神学等内容);注重实用性(或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追求科学理性(或注重对真理和科学的探求)。
原因:中国: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受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的影响;君主专制不断发展并强化;适应科举制选拔人才的要求。
欧洲: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受宗教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中世纪末期人文主义的推动。
深化拓展 历史理解——中国学校教育的特点
职能的专门性 学校职能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学校有专门的教育者——教师,他们不仅学识广博、品德高尚,并且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学校还有专门的教育教学设备,拥有专门进行教育的手段
组织的严密性 教育的特点在于对人的影响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集中体现在严密组织性上。学校教育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
作用的全面性 培养塑造全面完整的社会人,是学校教育的特殊作用
内容的系统性 学校教育既要注意知识体系,又要符合认识规律,所以,教育内容是系统的、完整的
手段的有效性 学校具有从事教育的完备的教育设施和专门的教学设备,这些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形式的稳定性 它有稳定的教育场所,稳定的教育者,稳定的教育对象,稳定的教育内容和稳定的教育秩序等
1.《礼记》规定周代“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都可以进入“国学”学习,而在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大学”“右学”之称。这表明西周教育的特点是(  )
A.等级森严 B.承袭商制
C.去宗教化 D.体系完备
答案 B
解析 商代甲骨卜辞中已出现“大学”“右学”之类的称呼,而周代的“国学”与此类似,具有继承性,故选B项。材料中提及的“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在入学方面没有体现出明显差异,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周代“国学”的教育内容,无法得出是否去宗教化,排除C项;材料也未体现教育制度、内容的体系化程度,排除D项。
2.(2023·福州联考)1949年,浙江省金华专区利用冬季农闲季节兴办冬学330所,参加学习的青壮年农民约2.4万人。到1950年底,金华专署及各县、区、乡、村普遍成立冬学委员会,具体领导农村冬学工作,全专区冬学增至5 762所,参加学习的农民达32.29万人。浙江省金华专区此举(  )
A.贯彻了“科教兴国”战略
B.构建了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
C.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D.有利于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
答案 D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省金华专区的冬学数量和参加学习的农民人数大幅度增加,扫盲运动取得一定成效,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故选D项;“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浙江省金华专区的冬学教育,无法得出构建了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B项;扫盲教育并非义务教育,我国在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排除C项。
知识点二 印刷书的诞生 [学生用书(第82页)]
印刷书 发展历程 书写材料 约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中国早期的书籍——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东汉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印刷技术 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
北宋毕昇发明了用胶泥制的活字,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书
意义 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 表现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翻译、撰写了许多介绍天文、历算等方面知识的书籍,并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典籍介绍到西方
作用 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
思维点拨 宋代印刷书发展的原因
(1)政府的重视及重文轻武的政策。
(2)印刷术的发展。
(3)城市经济繁荣推动文化发展。
(4)理学兴起。
(5)教育的发展及科举考试的影响。
问题思考 马克思说:“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我们该怎样理解这段话?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这段话指明了印刷术的传播对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巨大影响。打破了天主教的文化垄断,为西欧思想家提供了传播新思想的便捷媒介。
1.(2023·苏州高二模拟)宗教改革的旗手马丁·路德曾说:“印刷术是上帝无上而至大的恩典,使福音得以遐迩传播。”这主要说明印刷术(  )
A.能体现上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B.是上帝在近代对人类的恩赐
C.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D.有助于欧洲宗教文化大众化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印刷术……使福音得以遐迩传播”可知,印刷术的使用,推动了《圣经》的传播,有助于欧洲宗教文化大众化,故选D项;材料强调印刷术的作用,而非上帝的地位,排除A项;印刷术是人类的发明,而非上帝的恩赐,排除B项;近代科学的兴起和传播,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等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排除C项。
2.(2023·泰安质检)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步成为全国出版业中心。随着出版业的发展,上海日印万张报纸、周出千份刊物、月出百卷书籍。有些书坊除印制古籍外,还大量刊印新学西书,如《陆操新义》《英话注解》《万国舆地图》等。这主要得益于(  )
A.外商资本输出规模扩大
B.机器运用、市场扩展
C.科学成为当时主流思潮
D.政府推动、民众需求
答案 B
解析 上海开埠以来的印刷物,除了传统古籍外,还包括大量新学西书,这主要得益于印刷术的发展(机器印刷)和民众思想觉醒阅读受众群体扩大(有需求)的结合,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上海出版业的发展状况,无法得出外商资本输出规模扩大的结论,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流思潮是民主与科学,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政府推动”,排除D项。
知识点三 图书馆的成长、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学生用书(第83-85页)]
图书馆 发展概况 世界 (1)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2)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中国 (1)中国古代有官藏和私家藏书之分;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2)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作用 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博物馆 发展概况 世界 (1)亚历山大博学园中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2)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中国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建立,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2)1905年,南通博物苑,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3)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4)1959年,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5)200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作用 (1)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概念阐释 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需要大批有文化的工人和市民。免费的、开放的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在图书馆事业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图解历史 中国图书馆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
思维点拨 推动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的因素
西方传教士建立图书馆,维新变法中建立公共藏书楼,知识分子成为藏书楼的主要读者。
问题思考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这表明,近代以来的博物馆具有怎样的职责?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主题二 文化传承与传播——图书馆、博物馆的作用
名家论史 近代欧洲公共博物馆兴起的原因
材料 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开始了探索海外世界的热潮,将从全世界搜罗、掠夺的奇珍异宝带到了欧洲。大量私人收藏的发展,为博物馆的藏品积累作了准备。17世纪开始,在人人平等的思想影响之下,许多皇室和贵族的收藏品开始对部分公众开放参观。1683年,牛津大学通过接收英国贵族阿什莫林捐赠的各种器物和动、植、矿物标本,建立了阿什莫林博物馆,这是世界上第一间永久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博物馆,并成为牛津大学的科学研究中心。
——摘编自池永梅《公共博物馆在欧洲的起源》
解读 近代欧洲公共博物馆兴起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文艺复兴推动欧洲人探索海外世界;欧洲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私人收藏的发展;启蒙运动传播了平等思想;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需要。
史料探究 中国古代图书馆
材料 早在两千多年前,周朝就有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的机构——盟府。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取缔私人藏书。汉代朝廷设的图书馆称“秘阁”“秘府”,设专职官员管理。唐代,像魏征这样的大臣都出任过“图书馆长”之类的职务,专门负责搜集收买天下之书,并组织人抄写备份;民间私人图书馆也开始出现。宋代,太宗建立崇文院,专作藏书之地,后来又另设书库,叫秘书阁。明清之际,印刷术的发展使得国家藏书得到空前发展。除官方图书馆,民间图书馆也广泛存在。汉代藏书主要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内容。从唐代开始,正式确定了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中国古代图书馆无论公藏私藏,均是重在收藏,处于名副其实的“藏书楼”阶段。
——摘编自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图书馆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特点:出现较早;官府主导;曲折发展;受统治政策和技术条件影响较大;重收藏,少开放;藏书种类丰富。
影响:保存传统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普惠人民。
深化拓展 历史解释——现代图书馆的社会功能
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图书馆的产生是基于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汲取的经验、文化、知识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开展社会教育 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要求工人有较多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图书馆从而真正走入平民百姓的生活中,担负起提高工人的文化教育水平的任务。在现代社会,图书馆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担负起更多的教育职能
传递科学情报 传递科学情报是现代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图书馆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料,成为图书馆传递科学情报工作的物质条件。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科学情报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开发智力资源 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资料是人类长期积累的一种智力资源,图书馆对这些资源进行加工和开发。图书馆同时还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
提供文化娱乐 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满足了社会对文化娱乐的需要,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2023·郑州高二下期中)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尚不多见,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这一现象(  )
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反映了社会矛盾日益缓和
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产生
答案 A
解析 据所学可知,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和博物馆都属于文化机构,这些机构的普及说明文化的大众化得到发展,故选A项;社会矛盾的出现主要是源于经济和政治问题,文化机构的推广普及不代表社会矛盾日益缓和,排除B项;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需要专门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文化机构只是满足民众一般的精神文化需求,排除C项;现实主义文艺是艺术的一个专业的门类,文化机构的普及反映的是文化大众化的趋势,二者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2.(2023·重庆巴蜀中学月考)1960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式开放,它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1965年,军博鉴定出馆藏一级文物936件,其中红军馆229件,抗日战争馆206件,解放战争馆263件,抗美援朝馆159件,保卫社会主义建设馆62件,兵器馆17件。这表明当时中国政府(  )
A.注重中国历史上军事战争的经验教训
B.重视国民革命文化的教育
C.建立起与巩固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D.重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充分展示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经历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教育国民要珍惜当下的幸福来之不易,故选B项;军事博物馆展示众多一级馆藏文物,其目的在于对国民进行革命文化教育,而不是总结军事战争的经验教训,排除A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已经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排除C项;军事博物馆功能在于文化保存和传播,其目的在于让参观者感受革命文化,与重视国防科技事业没有关系,排除D项。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和私学,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2.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印刷书的诞生,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3.在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教材补遗 宋代书院教育的科举化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进士已经成为宋代文官的主体。读书应试、追求科举功名已经成为唐宋以来大多数古代读书人自发的行动。经历唐末五代的长期战乱,赵宋朝廷更无力、亦无心发展官学。官学不仅无法从数量上满足求学者的需要,而且宋代官学实际上并未很好地履行其教育职能。北宋的最高统治者认识到了书院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朝廷面临的士无求学之所的尴尬局面,于是通过赐书、赐额等方式,将其纳入官方的监管之下。可以说从宋代开始,书院自身已经进行了调整,即从单纯追求学术研究与传播的办学模式向追求学术研究与传播和为科举服务并行的办学模式转变。
——摘编自李兵、李文艺《对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科举化原因的思考》
解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者的需要,书院教育与科举结合越来越紧密,书院的功能相应地发生重大变化。
史学前沿 中世纪大学教育
中世纪大学虽然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是,我们更应看到的是,中世纪大学不仅奠定了近现代科学的基础,大大推动了人们的思想及社会的进步,而且还对世界近现代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创生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被称作黑暗世界的中世纪,大学就是一座指引航道的灯塔,到了当代,中世纪大学所照射出来的灯光依然指引着我们的现代教育坚毅前行。
——摘编自刘颖洁《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高等教育》
解读 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和中世纪一样,既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也有历史进步性,对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影响深远。
认知升华 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关系
图书馆和博物馆都具有教育职能,是用户的精神家园;图书馆、博物馆都能传递信息,同时又不断接受反馈信息,传递与反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图书馆、博物馆的发展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有积极作用,博物馆丰富的展览资源和全方位的图书资源对用户的精神世界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摘编自《初探图书馆、博物馆之间的关系》
解读 图书馆和博物馆在保存知识和文物信息资源方面有较多的共同之处,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
感悟与思考 记录点滴心得 培育历史学科素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精练
1.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创建太学。太学建立博士弟子制度,博士弟子的选送,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由此可见当时(  )
A.太学生经考试合格才可到政府任官
B.选拔太学生的权力由官方掌握
C.太学生的教育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
D.太学生拥有一定政治经济特权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可知,选拔太学生的权力由官方掌握,故B项正确。
2.(2023·湖南名校联盟调研)1872—1875年清政府派遣了四期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下表是对他们归国后就业情况的不完全统计。该现象(  )
从事行业 外交(海关) 海军(船业) 矿务 电报 铁路 商业 医业 教育
人数 32 16 8 18 16 7 5 4
A.加速了清政府走向灭亡
B.有助于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C.标志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D.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答案 D
解析 洋务运动时期派遣出国的留学生,归国后就业基本集中在外交和工商业领域,体现的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尝试,故选D项;从题干可以看出,留学生助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加速了清政府走向灭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留学生的政治立场,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的标志是洋务运动期间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晚于新式学堂的兴办,排除C项。
3.(2023·清华大学诊断性测试)1932年国民政府在教育部下设体育委员会,专门负责设计指导、督促全国体育工作。1933年至1936年,教育部先后设置“体育督学”和“体育组”两个系统,前者负责督查各地对体育法的执行,后者主管学校体育与军事管理、训练等。这些措施(  )
A.增强了全体国民身体素质
B.源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有利于健全学校教育体系
D.有力地提升了军事战斗力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设立从全国到地方的体育教育管理机构并且具体指导学校的体育教学,有利于健全学校教育体系,故选C项;增强了全体国民身体素质是措施实施之后达成的效果,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从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到1937年七七事变,社会主要矛盾是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排除B项;国民政府的政策是面向全国的体育工作,并非针对军事训练,有力地提升了军事战斗力与材料的逻辑关系不成立,排除D项。
4.(2023·长沙高二模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开始引进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国人开始了“中国化”教育学的尝试;改革开放后,强调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这说明(  )
A.中国教育深受苏联影响
B.改革开放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C.外交方针影响教育发展
D.政治环境影响教育方针制定
答案 D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随着时代的不同,国家需要的不同在不断地变化,说明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制定,故选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教育受苏联影响较大,但是后来就开始了“中国化”的教育,排除A项;材料叙述的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始,不仅仅是改革开放时期,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但是后期影响较小,尤其是改革开放时期,排除C项。
5.(2023·湖南名校联盟调研)下表为13世纪巴黎大学大事表。从巴黎大学的发展历程可知,中古时期的巴黎大学(  )
1200年 巴黎大学学生与巴黎圣母院教士发生冲突,几个学生被打死,法国国王奥古斯都颁布特许状,赋予巴黎大学学生免受世俗法律惩戒、免于税收的特权,并要求巴黎市民和行政人员对其特权给予足够的尊重
1229年 巴黎大学学生殴打旅店老板,摄政王后卡斯蒂耶下令严惩学生,地方政府反应过度,打死诸多年轻学生。巴黎大学文学院师生率先罢课抗议并离开巴黎去了奥尔良等地
1231年 教皇把巴黎大学正式纳入其庇护之下,免受地方教会或世俗权力的干扰,还授予巴黎大学拥有结盟权、罢课权和颁发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专一权,并希望就此建立只有获得罗马教廷特许状的大学才有资格颁发学位的先例
A.通过斗争自主权扩大
B.教会权力高于世俗权力
C.与罗马教廷关系密切
D.源起教权与王权的争斗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免受世俗法律惩戒,免于税收”“罢课抗议政府”“拥有结盟权、颁发学位专一权”可知,巴黎大学通过斗争不断扩大自主权,故选A项;13世纪的巴黎大学与教会和世俗权力都进行过斗争,教会权力高于世俗权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教皇与巴黎大学并未建立直接的联系,与罗马教廷关系密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巴黎大学起源于城市的兴起发展,源起教权与王权的争斗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6.(2023·合肥高二期中)汉代,“书皆竹简,得之甚难”,以致“若不从师,无从写录”。五代以后,“学者无笔札之劳,(即可)获睹古人全书”,不仅“购买极易”,且可通过租借方式获得,“无汉以前耳受之艰,无唐以前手抄之勤”。这反映出(  )
A.印刷术拓展了知识流传方式
B.儒家思想传播渠道得以扩大
C.书籍商业化推动了文化发展
D.文化的大众化倾向不断增强
答案 A
解析 隋唐时期出现雕版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使得书籍便于购买和租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故选A项;从竹简到纸书皆属于书籍传播,只是受众范围更广,材料并未涉及其他传播渠道,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从汉到五代书籍从竹简到印刷的变化,并未说明书籍是否商业化,排除C项;印刷书籍流传范围有限,“大众化”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D项。
7.(2023·1月浙江选考,14)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A项正确;材料中是开始使用金属活字印刷书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分科教育,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图书馆,排除D项。
8.(2023·锦州一模)19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开端,欧洲各国兴起了建立公共图书馆浪潮。无论是城市还是偏远农村,地方政府纷纷设立公共图书馆。进入图书馆的读者没有性别、身份限制,除提供图书阅读服务外,读者还可以享受台球室、棋艺中心、咖啡屋等娱乐设施。公共图书馆运动的兴起(  )
A.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B.是基层政府自治体现
C.满足了精英群体文化诉求
D.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
答案 D
解析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伴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增多,公共图书馆大量兴起适应了提高国民文化素养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工作之余休闲娱乐的需要,故选D项;社会保障制度侧重于救助,而图书馆侧重于满足文化需求,排除A项;工业革命时期社区组织成为基层政府自治的重要组织形式,排除B项;进入图书馆的读者没有身份和性别限制,满足了整个公民群体的需求,“精英群体”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9.(2023·广州一模)公元前290年左右,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建成亚历山大博物馆。博物馆的资金主要源于国王和政府拨款,用于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动,并出版了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建成有利于(  )
A.古希腊文化的传承 B.自然遗产的保护
C.分科教育逐步推行 D.印刷技术的改进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博物馆积极推进希腊典籍和相关科学的研究,有利于人们对古希腊文化的传承,故选A项;博物馆主要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利于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及了“高等教育”等模糊概念,而且博物馆主要功能是用于科学研究,而不是推广教育,排除C项;中国唐宋时期才出现印刷术,后来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和非洲,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2023·湖南模拟仿真卷)如图所示为故宫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出的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这些文创产品(  )
双色云鹤  绘有《千里  列有乾清宫
纹纸胶带  江山图》的折扇 檐上神兽的钥匙扣
A.促进了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播
B.植根于故宫文物的教育功能
C.承载着传承精妙工艺的使命
D.是对博物馆公益属性的破坏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双色云鹤纹、《千里江山图》和宫檐神兽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用于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故选A项;这些文创产品根植于故宫文物的保存功能,而非教育功能,排除B项;胶带、钥匙扣和折扇并不是中国古代工艺品,并未承载着传承精妙工艺的使命,排除C项;文创产品可以增加博物馆的收益,并不会破坏博物馆公益属性,排除D项。
11.(2023·邵阳模拟)公元11世纪起,西欧商业开始复兴,商人对其子弟的教育通常通过三个步骤来完成:第一阶段是传授拉丁语,开发智力和逻辑的敏捷性;第二阶段是珠算课;第三阶段通常在国外进行长期的学徒。这样的教育方式(  )
A.延续教会对知识教育权的垄断
B.促进了教育的世俗化发展
C.直接推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D.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答案 B
解析 11世纪起,商人对其子弟的教育主要是培养语言、智力和技艺方面的学习,宗教性质减弱,更强调实用性,故选B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这些知识的传授是通过教会进行,排除A项;14世纪才开始兴起文艺复兴,“直接推动”一词说法错误,排除C项;15世纪末的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排除D项。
12.明中叶,王阳明景仰朱熹等大师讲学于书院,认为书院可“匡翼夫学校之不逮”,并在龙冈书院、阳明书院、敷文书院等多所书院讲学二十余年,追随者甚众。该时期书院的兴盛(  )
A.巩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B.有利于儒家思想体系的调适
C.推动了科举教育的发展
D.有助于强化官方的思想控制
答案 B
解析 当时的书院主要宣扬儒学教化,而且王阳明将程朱理学发展成为陆王心学,大量书院的开办有利于促进儒家思想体系的调适,故选B项;王阳明集心学思想之大成,其讲学有利于巩固心学的地位,排除A项;王阳明认为书院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其讲学与科举八股取士有所不同,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官方的思想控制,排除D项。
13.(2023·岳阳二模)据统计,自顺治九年(1652年)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22年间,广西境内共恢复府、州、县各级官学51所,其中府学10所,县学41所,基本覆盖了清廷实际控制下的广西全境。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稳定传统宗藩体系
B.重构教化以增强政治认同
C.推动全国统一进程
D.兴办学校以传播程朱理学
答案 B
解析 学校教育是为政府服务的,主要发挥思想教化的作用,清政府大力在广西发展教育也是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思想教化,以起到维护统治的作用,故选B项;宗藩体系和材料强调的开办学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清廷实际控制下的广西全境”说明广西已在国家统一范围之内,排除C项;材料只强调兴办学校,并未说明是传播程朱理学,并且清朝时期盛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不再大规模推行程朱理学,排除D项。
14.(2023·石家庄高二模拟)19世纪初,一位西方政要在主持重建被战火摧毁的国家图书馆时表示:“让我们保存遗存的文献,不是用密室和锁链挡住公众的视线……不是让其在时间的流逝中损毁,而是用许多副本保存,将其置于防止意外损坏的地方。”这一言论从侧面反映了(  )
A.印刷书的积极作用
B.自由和平等的启蒙思想
C.战争对文化的破坏
D.公民是文化传承的主体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用许多副本保存,将其置于防止意外损坏的地方”可知,保存遗存的文献就是复制并保存在不易损坏的地方,结合19世纪初这一时间可以推论出,这是从侧面说明印刷书的积极作用,故选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题干是强调应对战争对文化破坏的主要原则和方法,而不是强调战争对文化的破坏,排除C项;题干所述是重建被战火摧毁的国家图书馆的原则和方法,而不是讲公民是文化传承的主体,排除D项。
15.(2023·徐州调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整体改造,将“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移至外东路,将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还在故宫设立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等专题陈列室,并向公众开放。这次故宫博物院改造(  )
A.顺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B.宣告了封建专制帝王时代的终结
C.破除了广大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
D.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风貌
答案 D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将清代的帝后生活陈列馆迁到外东路,而彰显人民特色的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反映出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风貌,故选D项;社会主义文化指的是社会主义的教育、科学、文艺、卫生、体育等精神生产的总和,排除A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排除B项;故宫博物院的改造并不能破除广大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排除C项。
16.(2023·韶关模拟)(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图书印刷业发展迅速,这离不开宋刻本技术的发展。为避免虫蛀,宋刻本会选用纸性坚韧耐久又可以杀虫的椒纸。它刻印精致,“字画刻手古劲而雅,墨气香淡,纸色仓润,展卷便有惊人之处”;元祐年间刻印的司马光写的《通鉴考异》还得到了乾隆皇帝“是书字体浑穆,具韩柳笔意”的评价,不仅字刻得好,错谬之处也少,是宋刻本的一大优点。宋代国子监除了刻印经史外,还会刻印王叔和脉经、千金翼方、金匮要略方等医书,这样做既满足了社会需要,又推动了医学事业的发展。宋刻本是举世公认的珍贵文物,它的刻印艺术是后世的模范,对后世的书籍制度有巨大的影响。——摘编自黎世英《宋代的图书印刷业》
材料二 西方印刷术,始于15世纪中叶,德国的谷登堡改进和发明了铅活字,他还排印了西方首部印刷品《四十二行圣经》,曾一度轰动欧洲。……西方对印刷术的贡献主要表现在铅合金、印刷机、油墨等一整套印刷工艺上,这是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完成的。在此基础上,西方还发明了石印、影印、珂罗版等印刷技术。19世纪初,西方印刷术引入中国。鸦片战争后,西方印刷术陆续进入我国,既冲击了我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术,又改变了我国印刷业的分布格局,大大推动了我国由手工印刷转为机器印刷的进程。
——摘编自骆伟《近代西方印刷品及其版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刻本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图书印刷业发展的原因。(9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谷登堡印刷术的历史意义。(6分)
答案 (1)特点:重视选纸;制品易长期保存;刻印精致、错误少;对后世影响深远。
原因: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印刷技术的发展;社会崇文氛围的影响;文教、医学等事业的发展。
(2)历史意义:推动了基督教文化在欧洲的传播;有利于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推动了近代西方印刷业的发展;有利于近代西方国民教育的普及;传入中国后推动了中国印刷业的近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