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1.时空观念:概括文物保护的发展史,了解《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理解文化遗产保护。 2.家国情怀:了解以金字塔、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万里长城、故宫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以京剧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文化遗产保护。 3.历史解释: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世界遗产公约》 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学生用书(第86页)]
原因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遗产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一直受到严重威胁
原则 文物古迹的保护原则和方法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历程 古代 特点 在古代世界,收藏文物,往往是从艺术珍品开始的,成为人们拥有财富和权力的体现
表现 欧洲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中国历代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金石学发展成为专门之学
近现代 特点 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
表现 世界 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1964年,颁布《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中国 (1)1906年,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2)1930年,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4)1982年,通过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思维点拨 世界遗产保护的两个基本原则
(1)真实性:是指遗产产生时以及后来形成的各种特征,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质地、用途与功能、传统与技艺、位置与设置、精神与感情都是真实的。
(2)完整性:一是指范围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保持遗产组织与结构及其周围环境的完整。二是指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地保持遗产地理位置上互相连接的相关部分,完整地体现其文化价值。
误区警示 皇室、贵族和教会收藏各种古代珍品和宗教遗物的动机和目的是有区别的。皇室、贵族的收藏是把物质财富的占有,扩大到对精神财富的占有和享受;而教会的收藏则与天主教对宗教遗物的崇拜有关。
1.(2023·杭州二模)金石学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为研究对象。北宋时期,金石学成为专门的学问,金石学家希望通过研究古器物“补经传之阙亡”。清代金石考据之风更盛,在鉴别、分类及文字考证等方面多有成就。据此可知( )
A.中国历代帝王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古玩器物
B.古代中国具有保护和研究文物的历史传统
C.古代中国比西方更早的具有文物保护意识
D.清代考据之风更盛得益于西学东渐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补经传之阙亡”“在鉴别、分类及文字考证等方面多有成就”可知,中国古代的金石学主要用于研究、鉴定和考证古代金石器物的价值,弥补传统文字记载的不足,有利于古代文物的保护与传承,故选B项;古代的金石学研究既有上层统治阶层,也有普通社会学者,主要是为了金石研究而不是贵族收藏,排除A项;材料并未将中国与西方的文物研究进行对比,无法体现二者在文物保护意识方面的差异,排除C项;清代考据之风更盛得益于实学思潮的兴盛,排除D项。
2.(2022·北京昌平区高二下期末)依据下表可以说明,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方面,我国致力于( )
通过年份 文件名称
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0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2006年 《长城保护条例》
201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022年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A.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B.完善相关法治建设
C.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D.加强与各国的合作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82—2022年我国先后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方面颁布了五部相关的法律,这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完善和发展,故B项正确。
知识点二 《世界遗产公约》 [学生用书(第87-88页)]
《世界遗产公约》 原因 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制定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
宗旨 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内容 国际责任 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
重点保护 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遗产类型 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措施 (1)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 (2)2004年8月,中国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3)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4)2011年,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作用 理念事业 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责任担当 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概念阐释 世界文化遗产
所谓“世界文化遗产”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后录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那些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项,都经过了一系列科学的申报、认证过程,是文化遗产中相似或相近事物中的最典型代表,所代表的是人类及自然界的最高价值。
思维点拨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
(1)历史悠久;(2)专业化:法律制度化、体系化;(3)渐进性:遗产数量增多、保护范围更广;(4)全方位:个人、国家、世界。
问题思考 阅读教材“学思之窗”,思考故宫博物院为什么把养心殿的修复定位为“研究性保护项目”?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可以保留古建筑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可以保留古建筑的原状,有利于对文物的研究;可以使古建筑传统的修缮技艺得以传承。
主题一 历史的名片——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家论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现状
材料 目前,对非遗的保护传承还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一是重申报轻保护。一些地方对非遗的文化属性认识不足,申报目的存在功利性和盲目性。一味追求数量,对如何有效保护缺乏制度和措施保障。二是创新不足,传承人队伍后继乏力。三是开发热市场冷。非遗项目向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转化的“开发热”不断升温,非遗和各业态融合看似表面红红火火,但市场冷热不均。——摘编自邓伟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解读 中国对非遗的保护传承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史料探究
材料一 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剪纸作品
材料二 在本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摘编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特点:无形性、社会性、传承性、多样性、鲜活性、时代性、实践性。
深化拓展 历史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人文性 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并且融入生活
传承性 是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是口传心授的活文化,包括内容和方法,由人代代相传
独特性 来自特定的民族、族群或个人,或来自特定的区域,甚至是村落,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
历时性 随时代的前进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同时又有相对不变的稳定性
共时性 是历史的、传统的,但不同程度地活在不同人群的心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与时代共存
整体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整体性的活态保护
(2)价值
历史价值 可以对正史(文字)起拾遗补阙以及更正历史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历史
精神价值 与生活紧密结合,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审美价值 是历代艺人心血的结晶,是传统艺术的宝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科技价值 是历代人们传统知识和实践的积累,具有科学或潜科学的价值
1.(2023·河北调研)《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加入缔约国最多的国际公约之一。自1972年公约正式通过后,截至2017年1月,在全球范围内共有193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反映出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
A.有利于维系各国悠久的历史传统
B.体现各国间的文化差异
C.加速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
D.符合全人类的共同需求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人类遗产保护的体系中,说明保护人类遗产符合全人类的共同需求,故选D项;人类遗产保护重在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不是对历史传统的固化维持,排除A项;人类文化遗产属于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在价值诉求上具有一致性,排除B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的变化,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影响有限,排除C项。
2.(2023·湛江模拟)2017年,山东泰安市人大常委会就《泰山生态保护条例》作出说明:“最初这部法规的题目是《泰山管理条例》……更改为《泰山生态保护条例》……不仅限于对泰山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还包括文化文物、人文历史等方面。”这一法规的出台( )
A.遵循文物古迹保护的真实性原则
B.反映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C.有助于提升自然遗产的经济效益
D.强化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屏障
答案 D
解析 该法规涉及面广,且保障力度大,有助于强化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屏障,故选D项;文物古迹保护的真实性原则是指遗产产生时和后来形成的各种特征,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不仅限于对泰山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还包括文化文物、人文历史等方面”表明不仅涉及生态文明建设,还涉及文化文物、人文历史等方面,排除B项;《泰山生态保护条例》仅是法规,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排除C项。
知识点三 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学生用书(第88-90页)]
世界文化遗产 古代 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遗迹主要包括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近代 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堪称包罗万象的艺术之城
中国文化遗产 代表 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意义 表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意味着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道远
问题思考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亚平宁山脚下,阿诺河盆地的山丘之间,佛罗伦萨建立于公元200年,历史上一直是贸易和艺术中心。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在198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是什么?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作为文艺复兴的象征,众多卓越的艺术家在此留下了大量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是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
主题二 文明的印证——文化遗产
名家论史 昆曲的价值和历史地位
材料 说“昆曲”是古典艺术的范例,不会有人反对。……昆曲文学高品位的佳作很多,它熔铸了前代韵文文学的精华,以文学的抒情为长,又以戏剧的“当行本色”为本,在代言体中融入了作家的主观感情,意味深长,常有弦外之余音。……正是在历史的音乐文化的递传的基础上,昆曲的歌唱音乐体系在昆山腔的改革及其发展中逐步形成。……在长期形成的民族的表演理论和艺术美学的基础上,构成了一个整体,已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完美的表演艺术体系。
解读 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国“百戏之祖”。具有较高的文学品位,传承历史音乐文化,是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
史料探究
材料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有56项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都江堰和大运河都名列其中。
图一 都江堰示意图
图二 大运河示意图
有学者阐述都江堰入选的理由: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 00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运河入选的理由,并简要阐述评选世界遗产的意义。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理由: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它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
意义: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增强人们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
深化拓展
历史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与意义
(1)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
①延续历史,传承文化,切实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应在遗产的风貌区保护、文物修缮等方面注意,防止过度开发、“修旧如新”等倾向。
②明确管理主体,加快遗产保护立法。
③合理开发,适度利用。
④提高保护技术。
⑤加强研究,扩大宣传教育。
⑥做好后备项目的申遗准备工作。
(2)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①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是有限的,而且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也无法替代。
②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能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进步。
③对于当今社会而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仅是自然环境,也包括文化环境。因此,保护环境应该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
1.(2023·杭州模拟)中国是历史不曾中断过的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遗迹。其中长城、秦始皇陵等多项历史遗迹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列有关中国世界遗产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长城、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等是我国第一批世界遗产
B.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C.1985年,我国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D.昆曲是世界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答案 A
解析 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并没有布达拉宫,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截至2020年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42个,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85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昆曲于2001年5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22·深圳高二下期末)1945年12月,法国将阿尔及利亚的抗法英雄阿卜杜·卡德尔的住所列为历史遗址,后来遗址范围又扩大到他生活和居住过的清真寺等。这一做法旨在( )
A.释放和解信号维持殖民统治
B.修复国际关系促进和平发展
C.将民族自决确立为公认准则
D.融合两国文化助推非洲发展
答案 A
解析 1943年,法国政府控制了阿尔及利亚,为巩固其统治而进行了一系列改善原住民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的改革。特别是为了平抑民族主义运动,法国政府一方面铁腕镇压,另一方面又不断释放民族和解的信号,故选A项;法国政府的做法实质上是维护殖民统治,促进和平发展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二战后,民族自决原则得到了普遍承认和迅速发展,排除C项;法国作为殖民侵略者,其活动的主旨是维护殖民统治,助推非洲发展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文物古迹的保护原则和方法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2.《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3.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明所留下的辉煌,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家国情怀 长城的内涵寓意演变
在古代中国,长城作为冷兵器时代的防御工事,影响着中原的荣辱兴衰。到了近代,中外各界都认为长城是“地球上最伟大之古物”,但这是就长城本身而言,只是证明传统中国的伟大,指向的是过去。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占领东三省。1933年,战事蔓延到长城沿线。当时的《时事月报》刊登插画《只有血与肉做成的万里长城才能使敌人不能摧毁!》,描绘了一个巨人般的战士紧握步枪,跨过长城冲向前方。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号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此后,这首歌传遍全国,全国人民高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长城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联系得以确立,深入人心。——摘编自吴雪杉《长城:一部抗战时期的视觉文化史》
解读 长城由古代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变为古老中国的代表和中华文明的象征,后来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史学前沿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利用
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要以资源的发掘为基础,以提升创意审美为目标,以营造创意生活氛围为宗旨,通过培育创意精神,提炼创意要素,整合创意资源,生产创意产品,传播创意理念,营造创意生态,激活创意消费,构建富于创意的文化遗产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加强文化遗产的创新利用,基本路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文化公益事业之路。深入挖掘地域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资源,塑造地域文化品牌,提升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地域文化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是文化创意产业之路。基于个性化、特色化和多元化的大众消费需求,以企业为主导,生产丰富而多元的文化遗产创意产品。
——摘编自秦宗财、杨郑一《论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的逻辑与路径》
解读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保护的途径要有创新,要与时俱进,让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有助于更好的发挥其价值,也能形成更好的保护。
教材补遗 世界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
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联盟的有关工作。当时的国际联盟提出并倡导一种思想,即应通过国际合作来保护人类共有的遗产。直到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不能移动”的文化遗产的工作才刚刚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现代化进程发展迅速,给人类的居住环境和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促使《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际社会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文化保护行动。正是由于这一次保护行动的影响,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才逐渐成熟。
解读 文化遗产概念与国际社会对人类共同遗产的认识深入有关,也与世界文化遗产的破坏需要国际共同保护有关。
感悟与思考 记录点滴心得 培育历史学科素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精练
1.(2023·湛江高二期末)清政府于1906年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1909年拟定《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提出针对古迹的六条调查事项,以及五条保存事项。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古物保存法》。据此可知近代中国( )
A.已确立了文物保护体系
B.文物保护工作渐有制度可循
C.遏制了破坏文物的势头
D.文化遗产保护已实现规范化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从清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都制定了有关保存古物、古迹调查的章程和办法,且成立专门保护管理文物的机构,使得文物保护工作逐渐有制度可循,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文物保护,但遏制了破坏文物的势头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21世纪以来,为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我国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23·杭州一模)丝绸的发现是2021年3月以来三星堆考古发掘最大的亮点之一。此次发掘现场专门设计建造了全封闭、恒温恒湿的发掘方舱,发掘人员全程身穿防护服进舱工作,尽量做到无菌化发掘。多学科实验室配置了一系列监测、检测与记录仪器,对出土器物进行现场观察、分析、信息提取和保护。三星堆考古说明( )
A.历史研究必须有考古依据方可采信
B.蚕桑丝织技术最早出现在三星堆
C.现代科技手段大量运用于考古研究
D.细菌感染倒逼考古学的技术进步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中信息可知,现代科技手段大量运用在了三星堆考古研究工作中,故选C项;题干仅提到三星堆考古过程中采用了现代化科技手段,并未提到与之相关的历史研究,“必须有”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蚕桑丝织技术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期,而三星堆遗址则属于青铜时代,二者时间上不符合,排除B项;发掘人员身穿防护服是为了防止对文物造成破坏,排除D项。
3.(2022·沈阳高二下期末)1874年,在普法战争结束后,俄罗斯的亚历山大二世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批准了《关于战争法律及惯例的国际宣言》,宣称:“文化属于人类的共同遗产,艺术财富一旦被毁就无法弥补,他们的文化价值对所有人都是有价值的,并不只属于他们所属的国家。”这一宣言( )
A.符合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化的要求
B.提高了民众对文物保护的自觉性
C.避免了文化遗产遭受战争的破坏
D.确立了世界文物保护的基本规则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宣言指出文化价值的普世性,宣称文化保护不应仅限于国家,实际符合了这一时期文化保护展开国际化合作的要求,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该宣言在民众中所起到的实际效果,无法判断是否提高了民众对文物保护的自觉性,B项错误;避免了文化遗产遭受战争的破坏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材料与世界文物保护的基本规则无关,D项错误。
4.(2022·丹东高二下期末)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对个人所有的历史古迹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对外开放;设立免费参观日、文化遗产日、25岁以下的公民以及教师可免费参观文化遗产;等等。这些做法( )
A.突出对遗产原有价值的保护
B.开发利用了历史文化遗产
C.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
D.建立了系统全面的保护网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法国通过对国家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开放、对个人所有古迹鼓励开放、设立免费参观日等活动加强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这些做法开发利用了历史文化遗产,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并不是保护,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物质文化遗产,并非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并未建立系统全面的保护网,排除D项。
5.(2023·郴州高二期末)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2004年8月,中国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中国审议通过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1年,中国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表明,中国( )
A.传承文化走在世界前列
B.完善了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C.通过立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D.具有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答案 D
解析 通过题干举措,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故选D项;“走在世界前列”不合逻辑,题干未将中国与世界在传承文化方面进行比较,排除A项;“认识”不合题意,题干提及的是中国通过相关法律来保护文化遗产,排除B项;“通过立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只是题干信息的一部分,排除C项。
6.(2023·邹城高二下期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增加了线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三种遗产项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我国有多项遗产列入下表,这一做法( )
遗产种类 中国入选的典型代表
线性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大运河……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记忆遗产 清代科举大金榜、《本草纲目》、南京大屠杀档案、甲骨文……
A.体现了中国文化领先世界
B.维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C.提升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展现了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性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线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记忆遗产都是一些具有我国民族性的特有文化成果,所以这些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和多样性,故选B项;文化成果不存在领先与落后之分,不同的文化都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成果,排除A项;文化遗产的存在本身具有客观性,不需要证明和提升其真实性,排除C项;我国多项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结果,与政府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7.(2022·宣城高二下期末)埃及金字塔是集宗教与世俗权力于一身的埃及法老的巨型陵墓,1979年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作为文艺复兴的象征,众多卓越的艺术家在此留下了大量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198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两项文化遗产共同的历史价值在于( )
A.代表了非洲欧洲文明的最高成就
B.形成了包罗万象的近代艺术之城
C.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D.彰显出不同地区建筑艺术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埃及的金字塔和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分别展示了古埃及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建筑艺术成就,因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两项文化遗产共同的历史价值在于彰显出不同地区建筑艺术的发展,故选D项;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属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建筑艺术成就而非非洲文明成就,且材料也没有比较埃及与非洲其他地区的成就,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两个不同地区建筑艺术的发展,没有明确这些建筑艺术的融合且金字塔不是近代艺术,排除B项;埃及金字塔和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属于物质文化遗产,而非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C项。
8.(2023·南通通州区高三上期中)在2022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上,宣布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经过700年的城市发展建设,如今中轴线串起了3处世界遗产、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4处各级文物。可见“中轴线”( )
A.是古代君主专制强化产物
B.承载了中华历史文化
C.是北京城独有的都城模式
D.始建于明朱棣的迁都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如今中轴线串起了3处世界遗产、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4处各级文物”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历史悠久,北京城围绕中轴线进行布局,因此“中轴线”承载了中华历史文化,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北京中轴线串起了许多历史与文物,没有涉及君主专制,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大多数城市都是围绕“中轴线”布局,而非北京城独有,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北京城始建于金代,排除D项。
9.(2022·辽宁六校联考)我国的长城等37处景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的共同性是( )
①作为重要的自然景观,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必须保护
②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③展现出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阶段
④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B
解析 文化遗产是文化景观,不是自然景观,①错误;文化遗产本身就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如长城遗址可用于研究超大军事防御工程等,②正确;文化遗产展现出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阶段,③正确;这些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④正确;故选B。
10.(2022·宁波高二下期末)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下列三幅图所代表的文化遗产从左到右分别是埃及古阿比多斯的埃及牛的黏土模型、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藏的牛尊和亚述帝国王宫出土的人面飞牛石雕。这些考古文物可以用来说明( )
A.世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历程
B.社交和宗教仪式的重要性
C.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
D.埃及文化的世界价值与意义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三幅考古文物图共同指向“牛”,说明古代埃及、中国、亚述帝国的农业、畜牧业有较大发展,相关的手工业、艺术等行业也发展起来,故选C项;“全球化”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以上三件考古文物与宗教仪式没有逻辑关系,排除B项;“埃及文化的世界价值与意义”以偏概全,无法说明河南的牛尊、亚述帝国的人面飞牛石雕,排除D项。
11.(2022·滨海期中)有学者评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申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 )
A.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度
B.背离了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
C.忽视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
D.保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多样性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内容可知,该学者认为当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终是为了实现文化遗产的货币化,是为了经济利益,这就背离了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故选B。
12.(2023·邯郸一模)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从2008年起,通过互联网等媒体隔年发布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文化遗产。最早列入名单内的此类遗产包括南极洲的斯科特小屋、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期的近代上海建筑等。这说明,文化遗产保护( )
A.颇受网民关注 B.具有一定经济效益
C.面临新的挑战 D.存在厚古薄今倾向
答案 C
解析 进入20世纪以后,气候变化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不利影响愈发受到关注,在相关组织重点关注的遗产名录中,甚至包括近代的遗迹,这说明气候变化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故选C项;专门机构在互联网上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警示宣传,并不能代表网民关注文化遗产保护,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排除B项;厚古薄今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排除D项。
13.(2023·合肥一模)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
A.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B.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 D.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
答案 A
解析 由“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可知,上述规定表明对古迹的保护与修复应该实事求是,尊重史实,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故选A项。
14.康熙生前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令人称道的建筑文化遗产,是一个能够让他的盛世同样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盛事的帝王。下列项中,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①重建北京故宫太和殿 ②初建皇帝避暑消夏的行宫颐和园 ③修建承德的避暑山庄 ④派汉、满工匠进藏扩建布达拉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现存太和殿,为清康熙年间重建,是现存中国古代最高最大的宫殿,故①正确;皇帝避暑消夏的行宫颐和园初建于清乾隆年间,故②错误;承德的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年间,故③正确;达赖五世重建布达拉宫,康熙帝特派遣114名汉、满工匠进藏,参加扩建工作,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15.(2022·潍坊高二下期末)下面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某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价。据此可知,该世界文化遗产是( )
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以彩塑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A.巴比伦城 B.敦煌莫高窟
C.庞贝古城 D.伊斯坦布尔古城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以彩塑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可知是敦煌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西部尽头的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故选B项;巴比伦城和佛教无关,排除A项;庞贝古城是了解古罗马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重要参考,但与佛教无关,排除C项;伊斯坦布尔古城先后是东罗马、奥斯曼两大帝国的首都,与佛教无关,排除D项。
16.(2023·潍坊一模)(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凡尔赛宫:标志与象征
材料一 凡尔赛位于巴黎西南郊。17世纪60年代,为远离暴乱频发的巴黎,路易十四在此兴建凡尔赛宫,王室成员和贵族在其中极尽奢华。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三级会议在此召开,第三等级的代表们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网球场宣誓”。1789年10月,路易十六在巴黎民众的压力下返回首都,凡尔赛宫作为法国政治中心的历史就此终结。
在王室离开以后,围绕凡尔赛宫的命运曾产生过争论,部分民众要求摧毁其中的宫殿和花园,以示对专制统治的打击,但最终被议会以“凡尔赛宫是祖国的财产”为由制止。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结束了法国大革命以来长达十年的混乱状态。拿破仑提过对凡尔赛宫的规划:(我)将使其成为我们取得的胜利和我们民族的荣耀的永恒丰碑,雄踞于欧洲首都的大门前,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参观。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下令恢复凡尔赛宫的最初用途——王室的居所,招致巨大阻力,同时复辟王朝无力对凡尔赛宫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使这一计划搁置下来。
1830年七月革命以后,法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国王路易·菲利普在1833年颁布法令,将凡尔赛宫改造为一座具有公共属性的“历史博物馆”,用来记录能够体现法国光辉历史的重大历史事件。
——摘编自荆文翰《从破坏到保护:法国大革命以来国家遗产政策研究》
材料二 从1870年起,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德三次兵戎相见。普法战争后,威廉一世选在凡尔赛宫镜厅登基,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一战后的议和条约也被选在凡尔赛宫签订,埋下了德国20年后挑起更大战争的祸根。二战后,法德在冷战的威胁下,终于出现和解的契机。——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简析法国大革命以来人们对凡尔赛宫的不同态度。(9分)
(2)结合材料二法德关系的史实,对凡尔赛宫遗产价值进行解读。(6分)
答案 (1)部分民众要求摧毁凡尔赛宫的宫殿和花园。凡尔赛宫是王权的象征,摧毁其以示对专制统治的打击;启蒙思想广泛传播,民众民主意识提高。
国王路易十八主张恢复其为王室的居所。专制王朝复辟,以此彰显王权。
拿破仑和路易·菲利普主张将凡尔赛宫改造为历史博物馆。通过凡尔赛宫体现法国历史,构建民族认同;展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
(2)二战前,凡尔赛宫是法德对抗与复仇的标志与象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法德在争夺欧洲霸权与殖民地上矛盾尖锐,极端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导致法德之间长期仇视和战争,给欧洲带来深重的灾难。
凡尔赛宫成为人们敬畏历史、向往和平的记忆之场。保护凡尔赛宫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缅怀历史、珍惜和平,警示人们唯有合作才能共享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