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23:5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时代,也是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1)政治制度:民族政权并立,并逐步走向统一,专制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行省制度影响深远。 (2)民族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边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 (3)对外交往:宋元对外贸易发展程度超过前代,贸易范围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四大发明外传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农业: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租佃制发达,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2)手工业:制瓷业、矿冶业和印刷业迅速发展。 (3)商业:商品经济活跃,城市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社会:市民阶层发展壮大,封建国家对经济控制相对松弛,社会出现一系列新变化。 (1)思想:儒学复兴,程朱理学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 (2)科技: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外传。 (3)文化:以宋词、元曲、风俗画为代表的市民化、多元化文学艺术繁荣。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
1.阅读相关材料,分角度列举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加以评述。
2.结合北宋与辽、西夏形势图和相关史实,对北宋面临的边患危机作出解释,阅读南宋与金、西夏形势图,结合史实谈谈对南宋偏安的理解。
3.了解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主要内容、影响,并对其作出正确评价。
4.结合史实概述两宋在政治上的新变化,总结两宋在政治治理方面的经验教训。
5.核心概念:二府三司制、崇文抑武、三冗两积、知州、转运司、枢密院、岁币、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绍兴和议。
知识点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历史教训: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
(2)北宋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3)社会稳定:北宋相继灭掉几个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3.措施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分散机构权力
中 央 ①二府三司制: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与宰相分权,中书门下(政事堂)掌行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台谏负责监察 ②军权:枢密院与“三衙”分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地 方 ①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②州一级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3)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①目的: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②措施: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4.影响
(1)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透析教材
1.阅读教材前言图片《雪夜访普图》,思考:北宋政权有何历史贡献?
提示 相继灭掉一系列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阅读”,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有何影响。
提示 有效预防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定。
易错辨析
1.为分散相权,北宋在中央设枢密院专掌军政,设三司专掌财政,增设门下省分掌行政权。( × )
2.北宋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 √ )
3.北宋崇文抑武,文人治国,出现了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局面。( √ )
知识点二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2.财政危机
透析教材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历史纵横”,思考:北宋实行募兵制的影响。
提示 影响:一方面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也导致军队数量猛增,军费开支浩大,财政负担沉重。
知识点三 王安石变法
1.庆历新政
背景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概况 宋仁宗时,范仲淹发起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的改革
结果 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归于失败
2.王安石变法
问题思考
结合漫画和所学知识,谈谈造成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知识点四 南宋的偏安
背景 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建立 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岳家军”抗金战绩卓著,但统治者主动求和,后岳飞也被杀害
宋金和议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宋金对峙 南宋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易错辨析
1.“靖康耻,犹未雪”中,靖康是宋徽宗的年号。( × )
2.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即今杭州。( √ )
3.岳飞被害主要原因是金朝强大的武力威胁。( × )
4.宋金之间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 )
主题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解读 宋初在权力分配上具有:分化中央和地方事权;削弱地方财权;兵将分离,削弱地方和将领的兵权;官、职、差遣分离;加强监督,防患于未然等特点。
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材料 宋初惩藩镇的跋扈,思召诸节镇入朝,赐第留之京师,而命朝臣出守列郡,谓之权知军州事。特设通判,以分其权。具令亦命京朝官出知,以削藩镇之权,而重亲民之选。特设的使官最多。其重要的,如转运使,总一路的财赋;发运使,漕淮、浙、江、湖六路之粟。他如常平、茶盐、茶马、坑冶、市舶,亦都设立提举司,以集事权于中央。太宗命诸路转运使,各命常参官一人,纠察州军刑狱。真宗时,遂独立为一司,称为提点刑狱,简称提刑。是为司法事务,设司监察之始。——吕思勉《中国通史》
解读 提取关键信息“赐第留之京师”“朝臣出守列郡”“通判”“转运使”,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解决藩镇割据的举措,分析其根本目的与影响。
提示 举措:派文官任地方官;增派官员,分化事权;创设转运使、发运使、提举司等官职削夺地方财权,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根本目的:实现宋朝的长治久安(巩固宋政权)。
影响: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了北宋冗官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
历史解释——宋代加强专制集权的特点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把地方大部分权力收归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地方和边疆实力弱,不利于边疆地区的防卫
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中央和地方普遍分割权力,互相牵制,加强了专制集权;分权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造成冗官和冗费现象
重文轻武,文官政治 完善科举,提高文臣地位,促进了宋朝文化繁荣;武将受到压制,军队战斗力下降,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处于劣势
主题二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得失
材料 王安石通过实施一系列像青苗法、水利法、募役法等制度措施来强化国家对小农经济的扶植与控制,做到合理均摊赋税,扩大税面,保证财政收入;通过均输法与市易法介入流通领域,对手工业和商业进行控制,从而对社会财富进行重新调配,将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的一部分权利收归国家。然而在青苗法实施过程中,许多官吏在发放青苗钱时收受贿赂,有的为了多放邀功,竟然强行摊派,由此导致许多农民破产。均输法和市易法原本是为了平抑物价,结果官商代替了私商,而垄断的官商没有竞争对手,对民众的盘剥更为厉害。
——摘编自罗虹宇《王安石变法的得失对当今改革方法论的启示》
解读 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小农经济”“手工业和商业”“权利收归国家”“农民破产”“对民众的盘剥”,联系所学回答。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在经济领域的得与失。
提示 得:强化对小农经济的扶植与控制,合理均摊赋税;扩大税收对象,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控制手工业和商业,对社会财富进行重新调配;限制官商地主的权利。
失:变法推行过程中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如官吏强行摊派损害农民利益;官商代替私商,加重对民众的盘剥等。
唯物史观——王安石变法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宋初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加强了专制集权,但却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 2.北宋中期,军事和财政危机严重。王安石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 3.两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战争时有发生,但民族交融是主流。
教材补遗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作用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贷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情境阅读 宋代台谏制度
宋初,谏官沿袭唐制,隶属于中书、门下两省,宋仁宗下诏将原有的门下省改为谏院,这一措施标志着谏议机构开始脱离行政机关而独立运作。此时的谏院已然成为另一个最高监察机构,与御史台共同运作。需要指出的是,谏院的独立只是相对于各行政机关而言的,在专制皇权面前绝无独立之说。宋代谏官职能有所扩大,宋真宗下诏:“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冤滥未伸,并仰谏官奏论。”这是谏官纠弹百官的法律依据,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台谏系统对外戚的抑制、对相权的制衡、对干政宦官的弹击、对武将的抑制,对巩固宋王朝之内政大有裨益。——摘编自林晓炜《制度何以变迁》
解读 宋朝建立后,吸取教训,对谏官言谏制度进行调整,希望通过监察制度来强化专制集权。于是单独设置谏院为最高监察机构,调整其职能,由主要纠正皇权失误变为主要弹劾宰相与百官。
家国情怀 祖宗之法
宋人心目中的“祖宗之法”,是一组动态累积而成、核心精神明确、稳定而涉及面宽泛的综合体。它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应该循守的治事态度;既包括贯彻制约精神的规矩设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从根本上讲,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的社会文化传统与政治、制度交互作用的结晶。
——摘编自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解读 宋朝“祖宗之法”,其出发点着眼于“防弊”,主要目标在于保证政治格局与统治秩序的稳定。
感悟与思考 记录点滴心得 培养历史学科素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3·潍坊高一上期中)宋代初期,中央政府对地方采取“制其钱谷”的方式管理地方财政,“是月,申令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这一措施(  )
A.得益于国家统一实现
B.有利于缓解边疆危机
C.旨在削弱地方经济实力
D.主要针对“冗费”问题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朝收地方财权,从而削弱了地方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并未实现国家统一,排除A项;北宋收地方财权的措施并未起到“缓解边疆危机”的作用,排除B项;收地方财权无法解决“冗费”问题,排除D项。
2.北宋初年统治者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的地位。这些措施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
A.无为而治 B.戒奢从简
C.崇文抑武 D.严刑峻法
答案 C
3.(2023·东莞高二下期末)宋太祖、太宗两朝建立了新官制,并没有全部取消旧官制,长期保留唐、五代遗留下来的许多官位职称。中央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大都不管本司事务,只是领取高薪、享有崇高政治地位而已。这种现象(  )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国策
C.促进了科举制的完善
D.助推了冗官冗费的出现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朝初期的国家治理在保留传统官位职称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局部创新,进一步增加的机构和官员人数,助推了冗官冗费的出现,故选D项;原有的官位职称继续保留,加剧了冗官问题,不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文官和武将之间的区别对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排除C项。
4.(2023·辽阳高一上期中)如表所示是王安石变法的部分内容。由此可知,这些措施(  )
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收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募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A.强化了社会管控 B.增加了政府收入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抑制了土地兼并
答案 B
解析 由“每半年收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可知,青苗法的实行使得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而募役法实行之前,官僚地主是不服役的,所以募役法的实行也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B项;青苗法和募役法都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排除A项;青苗法和募役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但是与强兵无关,排除C项;青苗法与募役法都没有涉及土地问题,排除D项。
5.(2024·黑龙江龙东高一联考)绍兴和议后,宋高宗将南宋中兴四将中的张俊、韩世忠和岳飞招入朝中,分任枢密使及副使,由其副将各统所部,并合并调整为统制御前军马,隶属枢密院。此后,又置诸道总领军马钱粮官节制诸军,并参预军政。宋高宗这些举措的实施(  )
A.加速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B.有利于国防军事实力的提升
C.体现了统治者偏安江南的思想
D.意在维护皇权专制统治秩序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绍兴和议后,宋金短暂和平,宋高宗则乘机将边防核心武将调入中央,剥夺了其统兵权,并通过兵制改革实现中央政府对边防军队的控制,这一举措意在削弱武将的权力,维护专制统治,故选D项;北宋枢密院掌调兵权,武将掌统兵权,已实现二者的分离,排除A项;材料中措施不利于提升国防军事实力,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宋高宗意在维护专制统治,并未体现其偏安的思想,排除C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