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23:5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清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清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学习目标
1.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待康乾盛世及蕴含的危机。
2.建立时空坐标,了解清朝康雍乾时期开疆拓土的努力。
3.了解清朝前中期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疆域巩固,树立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
4.核心概念:康乾盛世、军机处、《尼布楚条约》、改土归流、十三行。
知识点一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
2.君主专制的强化
透析教材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阅读”栏目,思考: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下的政局稳定中蕴含的内部危机。
提示 皇帝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君主专制高度依赖于皇帝自身素质,大臣无法纠正皇帝错失,一定程度上影响政治稳定。
误区警示 丞相、内阁、军机处的区别
丞相位高权重,其存在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侍从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知识点二 疆域的奠定
1.治理边疆的措施
2.国家治理方略
机构设置 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民族政策 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地方区划 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3.疆域奠定
透析教材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历史纵横”栏目,思考:“改土归流”政策实施的原因及影响。
提示 原因:土司具有一定的割据性;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影响: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易错易混 理藩院和宣政院的职权
(1)理藩院是清朝时期设立的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2)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立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问题思考
清朝国家疆域的奠定具有重要意义。思考:为什么说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提示 元朝疆域辽阔,但明朝的疆域又有明显收缩,对东北、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控制比较薄弱。到了清朝,不仅版图有所开拓,而且在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地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统治。
知识点三 统治危机的初显
1.内部危机:农民起义
2.外部危机:闭关锁国
(1)背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
(2)概况
闭关自守 ①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由“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
海禁 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3)影响: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透析教材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史料阅读”栏目。思考:嘉庆帝对天理教起义爆发原因的认识有何不足。
提示 嘉庆帝认为天理教起义的原因是大臣因循守旧,懒政怠政,没有认识到清朝中期政治腐败和贫富分化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最终造成了天理教起义的爆发。
主题一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奏折制度
材料 清代自康熙中期至清末,二百余年间之内政、外交、军事、文化、财政等一切机密要务,乃至皇帝与各具奏人的私人交情,密折内都有反映。如此广博、繁杂的密折内容,无疑给皇帝开辟了广泛的情报来源,广其耳目,增其见闻,洞悉庶务,使其虽身居九重大内,却能及时且较真实地了解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以及各地风土人情和各级官员的所作所为,而且使百官互相监视,彼此牵制,故人人心存戒心,惟恐道人暗中揭发,一般不敢为所欲为,极有利于皇帝个人独裁专制。——摘编自刘融《清王朝的朱批密折制述论》
解读 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如“广博、繁杂”“互相监视,彼此牵制”“皇帝个人独裁专制”,结合所学进行回答。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奏折制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答案 特点:奏折内容广博繁杂,皇帝与大臣的联系迅速机密。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官员相互牵制,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历史解释——清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主题二 清朝疆域的奠定与统治危机
清朝领土遗产
材料 清朝对“大一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对“内外一体”的阐释和深化,更体现在实践方面,具体表现为实现疆域统一、中华民族主体构建及其边疆治理向边疆内地化的探索。首先,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及乾隆四朝长达110多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清朝于乾隆二十年(1755)十月终于实现全国疆土的统一,形成了空前辽阔的疆域,这是清朝留给中国一项重要的历史遗产——领土遗产。——摘编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
解读 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如“疆域统一”“边疆内地化”,结合所学回答。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清朝前期统治者在西藏地区“边疆治理内地化”的探索,分析清朝留下的“领土遗产”的意义。
提示 探索: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意义: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1.家国情怀——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措施
2.历史解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
②明中期以来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
③清朝统治者具有民族狭隘性。清朝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闭关锁国”,将人民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勾结,形成反清力量。
(2)影响
①积极: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殖民侵略的日益迫近和狂暴而逐渐严厉,初期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使封建统治者日益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清朝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巩固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闭关锁国”政策曾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但它导致中国丧失国际市场,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家国情怀 祖国统一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台湾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摘编自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解读 清朝时期,政府除了设立机构管辖台湾以外,还通过诸如经济交流、文化教育等手段,增强台湾与内地之间的联系,有力地促进中国的统一。
学术前沿 盛世隐忧
清前期治国者并未顺应工业文明萌动的趋向,积极调动有利资源革新进取,而是立足于承袭两千多年农耕文明运势的惯习“持盈保泰”。为维护满族贵族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专制集权体制极度膨胀,厉行文字狱更导致“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沉闷局面,使政治层面和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因素难以发育,在遏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成长,阻碍社会变革等方面带来严重恶果……闭关自守的消极防御对策使清朝进一步闭塞、停滞、倒退,更加远离世界潮流。——摘编自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解读 康乾盛世是在一个相对封闭体系中发展而来的盛世。纵向比较,它达到了中国历史盛世的高峰。但从世界坐标看,当时欧美强国已在“自由”“平等”“民主”“文明”道路上向前迈出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一步,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教材补遗 朝贡贸易
明清统治者也自称受命于天,君临天下,统驭华夏,扶绥万邦,构建起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四邻国家为藩屏的封贡体系。明太祖告诫:“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无敌兴兵贪一时战功,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乾隆帝坚决拒绝苏禄国以户口、人丁编入中国图籍的恳求。明清皇帝对藩属国进贡的礼品从不计较,还体谅该国情形,逐步减少贡品数量和进贡的次数,厚往薄来。藩属国内部事务由各国自主处理,中国不加干涉。藩属国受外来侵略,中国政府有义务保护其安全。中国还出面调停藩属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避免战争,使和睦相处。封贡体系各国之间,经济、技术和人员广泛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因封贡使团来往交流及学者互访并留学肄业等,中国传统文化广泛传播到藩属各国,各国优秀文化也传到中国,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圈。各国对海难船货互助互救,乾隆时,政府建立了动用公款抚恤沿海各国难船的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海上互救的力度。
——摘编自张顺洪、高翔等《明清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解读 明清封贡体系有利于区域内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推动了区域内贸易、人员、技术交流;促进了区域内思想文化交流;增强了区域内互助抗灾能力。
感悟与思考 记录点滴心得 培养历史学科素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清代有一中央机构,其办公的地方称“值房”,成员都是兼职,但又地处内廷,“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这一机构是(  )
A.中书省 B.吏部
C.军机处 D.宣政院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故选C项;明初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此后即无中书省这一机构,排除A项;吏部是六部之一,排除B项;宣政院是元代时期设立的管辖西藏等地区的机构,排除D项。
2.由如表可知,清政府的边疆治理(  )
地区 治理方式
新疆 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藏 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蒙古 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A.推动了中央行政制度变革
B.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C.防止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答案 D
解析 据图表信息可知,清代对新疆、西藏以及蒙古等地区,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边疆管理,并不是中央行政制度变革,排除A项;清朝并未出现南北分裂的局面,排除B项;边疆管理针对的是边疆地区,并没有防止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排除C项。
3.(2024·北京学业水平考试)下面为某同学在总结清朝历史知识时制作的表格,其主题是(  )
1684年 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689年 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1762年 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1793年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A.加强君主专制 B.经略边疆地区
C.巩固西北边防 D.加强海外联系
答案 B
4.(2023·怀化高一上期末)嘉庆年间,关于耗羡制度有如下记载,“各省耗羡,遇有随时动用,如数在三百两上下,准其咨部核明动用。数逾五百两以上,即令奏明请”。由此可知该制度(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地方控制
C.完善了官僚体系 D.影响了民族交融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政府对各省耗羡的使用作了限制,超过五百两需向中央请示,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财政控制,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这一制度让耗羡失去了最初的灵活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耗羡制度属于财政制度,与官僚体系无关,排除C项;耗羡制度属于财政制度,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会影响民族交融,排除D项。
5.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康熙帝曾下令开放海禁,次年正式公布开放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省通商。然而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其中的三个口岸被关闭,限定广州一口通商。这一变化(  )
A.使中国朝贡贸易体系逐渐衰落
B.表明中国海权意识不断强化
C.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使得中国对外交流完全断绝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从康熙开放海禁到乾隆一口通商,这说明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该政策使中国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选C项;朝贡贸易以政治目的为主,此时并未衰落,排除A项;由于缺乏海权意识,清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排除B项;“完全断绝”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