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23:5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多类史料的解读,知道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多视角理解和解释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新现象与旧桎梏,辩证认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相互作用。
3.从全球视角出发,认识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下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增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
4.核心概念:工场、商帮、陆王心学、白话小说、《本草纲目》《农政全书》。
知识点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农业发展新现象
2.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发展:商品经济新的繁荣期
史实 意义
货币:明朝后期起,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商帮: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透析教材
1.阅读教材第一目图片《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试简析其被引入中国并推广种植带来怎样的影响。
提示 一方面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造成国土开发,人口膨胀,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2.阅读教材第一目“历史纵横”栏目,思考: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出现哪些新的经济现象。
提示 出现新的经营方式(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大规模生产,被雇佣者按日领取工资。
3.阅读教材第一目“史料阅读”栏目,思考:徽商“富甲天下”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原因:有经商传统;团结互助;崇尚节俭。
4.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
(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图解历史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知识点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背景 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形成 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内容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
理论范畴 主观唯心主义
影响 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明朝后期 李贽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明末清初 背景 社会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代表 黄宗羲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 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 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透析教材
阅读教材“问题探究”栏目,思考:王守仁和李贽思想的相同之处。
提示 都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或都反对封建权威)。
图解历史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知识点三 小说与戏曲
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小说
3.戏曲
透析教材
阅读教材第三目图片《红楼梦图咏》,思考:这一作品问世的社会背景有哪些?
提示 社会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通俗文学蓬勃发展。
问题思考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 关系:这一现象是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城镇兴起、思想界新变化在文学领域的反映。
知识点四 科技
1.传统科技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医药学 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技进行了总结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农学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工艺学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 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
2.西学东渐
背景 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
代表人物 意大利人利玛窦
目的 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
影响 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概念阐释 西学东渐
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明末清初西学的传入,使中国的少数士大夫开始认识到西方学问之中有其优于中国之处,但受到注意的仍是技术方面,如天文历法、测量以及所谓的“西洋奇器”等,对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冲击并不大。
透析教材
阅读教材第四目“历史纵横”栏目,思考:明清统治者调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编纂大型典籍有何影响?
提示 保存了大量的古籍;是对古代文化的一次总结;对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思想上强化了专制统治。
图解历史 明清科技成就
主题一 明清时期的经济与社会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现象”这一主题时,搜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注:1759年,苏州人徐扬完成画作《盛世滋生图》,表现了当时苏州的繁荣景象。画作中,有14家丝绸店,22家棉布店。米市附近商旅如织,水运繁忙,有服务设施行业如酒楼、饭馆、珠宝、玉器、古玩等。8家烟店中有3家标出“(福建)浦城建烟”的招牌,还见许多钱庄字号。城郊的木渎镇和枫桥镇在图上也被尽情描述出盛采风貌。
解读 围绕“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现象”这一主题,分别从农业、商业等角度进行阐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思考:(1)材料一可以从哪个角度来研究该主题?请分析图中所示现象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能否用于该主题的研究?请说明理由。
提示 (1)角度:农业发展(新作物或高产作物推广种植)。
影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并推广种植,促进了农业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改变了种植结构;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地矛盾,大量开垦荒地引起环境问题。
(2)能。
理由:《盛世滋生图》是乾隆时期的绘画作品,属于图像史料(实物史料)。该画作描绘了苏州的繁华景象,为研究清朝前期苏州的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交通运输业、集镇、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史料依据。但这一画作带有主观色彩,其描述的并非完全真实的历史,应辩证客观看待其史料价值;应与其他的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相互印证。
唯物史观——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中的新现象及其局限
(1)现象
(2)局限
主题二 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新变化
明清之际进步思潮
材料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解读 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如“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顾炎武的主要观点。分析明中期起思想界出现的新倾向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提示 观点:经世致用;区分亡国与亡天下,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整个民族的沦亡,号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新倾向: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
时代背景:君主专制的强化以及政治的腐败,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推行文化专制的政策,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西学东渐,近代科技的传入使一些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
1.唯物史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未能实现转型的原因
2.历史解释——明清市民阶层兴起带来的社会新变化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明中叶以后,江南手工工场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发展非常缓慢。 2.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3.明清时期,由于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所以这一时期的科技著作多是总结性的,缺少创新。 4.明朝后期开始,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教材补遗 明清时期的“东学西渐”
明清两代时期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重大时期,当中华帝国驱逐传教士、封闭国门,陶醉于“十全武功”之时,欧亚大陆的远西端,新兴的资本主义呼唤来工业革命。瓦特发明的双向运动蒸汽机,使得欧洲人获得一盏“阿拉丁神灯”。产业革命催化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之中,宗法农业社会的中国也在劫难逃。中西方的冲突已成不可避免之势。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古代文化概论》
解读 明清时期消极避世,坚持“天朝上国”理念;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中西冲突凸显。
情境阅读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
在传统社会制度的制约下,明清时期社会各阶层,无论是官绅、地主、商人,还是一般平民百姓,他们的最终目标乃是买田置宅,或科举入宦。就商人而言,从事工商业并不是他们最终的追求,而只是达到这些终极目标的一个有效手段而已。例如在徽商群体中,我们看到了为数甚多的“亦贾亦儒”及至业贾致富后转而从儒的事例。在科举时代,习儒是为了入仕,徽商向儒说穿了就是向官。——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业思想发展及其转型困境》
解读 明清时期的大多数商人的最终目标是买田置宅,成为新兴地主阶级;投身科举考试,跻身统治阶层。这制约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感悟与思考 记录点滴心得 培养历史学科素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明清时期,手工工场主、商人、地主,很多时候是三位一体的,土地私有制下,土地流动不受限制,工场主积累的财富,商人剩余利润,大量流向土地。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无法避免
B.社会转型艰难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重农抑商政策经商实业无利可图
D.闭关锁国政策有实施的内部条件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工场主、商人将财富大量用于买房置地,而没有用于投资和再生产,这种现象不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社会转型艰难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故选B项;材料强调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土地兼并是其中的一个现象,排除A项;经商无利可图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
2.(2023·江苏学业水平考试)明代,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白银输入剧增。万历以后,每年输入的西班牙银币达数百万元之多,在海外贸易比较兴盛的闽、广等地,墨西哥银币更是广为流通。这有利于(  )
A.抑商政策的产生 B.纸币的出现和使用
C.商业资本的集聚 D.棉花的种植和普及
答案 C
3.明清时期,奢侈之风盛行,这风气最先起源于官宦之家,后来有些下层民众的妻女也都衣绸戴金,甚至有些地区的人们竞相以穿华服为夸耀。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等级观念的消亡
C.理学思想的影响 D.科学技术的进步
答案 A
4.根据下表内容分析,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是(  )
思想家 主张
黄宗羲 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顾炎武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王夫之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A.提倡个性自由 B.批判君主专制
C.倡导“兼爱”“非攻” D.主张“工商皆本”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黄宗羲批评君主是对于天下危害最大的人;顾炎武主张把天下的权力交给全天下的百姓,而不是皇帝一人独断;王夫之反对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即三人都批判君主专制,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追求个性自由,排除A项;墨家倡导“兼爱”,排除C项;“工商皆本”是明代黄宗羲鉴于社会的变动提出的学说,排除D项。
5.中国戏曲中的某一剧种被誉为“国粹”,其角色分为生、旦、净、丑,表现形式包括唱、念、做、打。该剧种是(  )
A.昆曲 B.京剧
C.杂剧 D.传奇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国粹”可知,该剧种为京剧,故选B项。
6.利玛窦在中国将近30年,带来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留下诸如“平面”“曲线”“几何”“三角形”等中文词汇。另一方面,他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过系统的钻研,把孔子及儒家学说介绍给欧洲,对启蒙思想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据此可知(  )
A.文明互鉴推动华夏认同
B.文艺复兴在华结出硕果
C.中西文化出现双向交流
D.东西科技差距逐渐缩小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利玛窦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故选C项;“推动华夏认同”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结出硕果”不合史实,西方科技总体上不被中国社会接受,排除B项;“缩小”不合史实,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