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23:5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晚清时期(1840-191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1)民族危机: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救亡图存:农民阶级发起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戊戌变法,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1)经济侵略: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从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经济变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传统思想:“天朝上国”的思想受到冲击。 (2)思想主流: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程标准
1.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概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3.认识仁人志士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学习目标
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及中国军民抗击侵略的史实。
2.理解林则徐等开明人士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
3.感悟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责任担当精神。
4.核心概念:鸦片战争、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知识点一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项目 列强 中国
社会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政治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君主专制统治
经济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
军事 热兵器,战斗力强 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以冷兵器为主要武器
外交 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英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霸权 闭关自守,对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社会矛盾 — 阶级矛盾激化
世界形势 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
透析教材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图片《1840年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图》。思考:中国在当时国际格局中的处境。
提示 中国的国际处境:中国与西方之间存在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农业文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业文明的巨大差距,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
知识点二 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1)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导火线:虎门销烟。
(3)经过
①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
②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4)结果
(5)影响: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
(2)经过
(3)结果
3.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
(2)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图解历史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必然性
透析教材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历史纵横”。思考:“亚罗号”事件为什么会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提示 原因: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等条约并未满足英国等列强的侵略需求,英国等列强需要寻找借口扩大侵略权益,“亚罗号”事件为其提供了借口。
图解历史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易错辨析
1.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 × )
2.《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 × )
3.《南京条约》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目的的条款是“协定关税”。( × )
知识点三 开眼看世界
1.背景
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
2.表现
人物 著作 内容及地位
林则徐 译著《四洲志》 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魏源 编著《海国图志》 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徐继畬 撰著《瀛寰志略》 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3.影响
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问题思考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思想?
提示 “师夷之长技”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制夷”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其实质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仿效和肯定,它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主题一 两次鸦片战争
穿鼻洋海战
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激战的画面
解读 该图描绘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交战的场景,从画面中明显可以看出英国近代海军比封建社会下的中国水师更具优势,其本质是工业文明对中国农耕文明的冲击。
鸦片战争的影响
材料 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注:手工业)和政治结构,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摘编自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解读 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如“满族王朝的声威”“财政、社会风尚、工业(注:手工业)和政治结构”等,结合所学进行回答。
思考: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中马克思关于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外交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说明。
提示 观点: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双重影响(或鸦片战争对中国既有破坏性,也有建设性)。
政治:破坏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设性:加速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崩溃,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力量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破坏性: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建设性: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外交:破坏性:中国朝贡体系逐步被条约体系取代;建设性:中国由闭关自守走向对外开放,外交逐步近代化。
历史解释——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主题二 开眼看世界
《瀛寰志略》
材料一
——摘自徐继畬《瀛寰志略》所载地球图(局部)
材料二 康有为曾说,见《瀛寰志略》后才“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梁启超也称:“当时中国士大夫之稍有地理知识,实自此始。”
——摘编自岳亮《〈瀛寰志略〉:在中国发现世界》
解读 本题为史料价值类题目,一要注意区分史料类型,二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史料的价值。
思考: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瀛寰志略》的创作背景并说明其史料价值。
提示 背景:鸦片战争;西学东渐;个人努力;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价值: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是研究19世纪中期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手史料;对于研究欧美等国的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历史解释——开眼看世界
2.历史解释——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观念的转变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工业革命后,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鸦片战争。 2.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4.林则徐、魏源、徐继畬“开眼看世界”,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迈出了重要一步。
学术前沿 不平等条约体系制度
包括两层含义。①“例外法则”:这些条约所提供的法规和各项权利,使列强在华特权得到了保护;②“内化为中国权势结构的一部分”:它打破了“天朝体制”,通过条约体系,列强在中国建立了皇权之外的“准统治权”。——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解读 不平等条约体系表明晚清统治者牺牲国家主权,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天朝上国观念深厚,近代主权意识淡薄,不明国家利益所在。
教材补遗 协定关税的深远影响
长时间的“值百抽五”低税率,刺激了外商纷纷来华牟利,国家经济门户洞开,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就连外国驻华公使阿礼国也不禁感叹说:“哪个国家有像中国这样低的外贸税率呢!”中国关税完全失去了保护民族经济、促进国内工农业发展的作用。——摘编自姚海琳《中国海关史话》
解读 中国的“低关税”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快了自然经济的瓦解;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感悟与思考 记录点滴心得 培养历史学科素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晚清时期有很多官员认为,中英贸易不仅使英商获利巨大,更是让英国获得了茶叶、大黄等不可或缺的物资,否则这些“食肉类的蛮夷”将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认识反映了(  )
A.明清时期小农经济高度发达
B.清政府在中英贸易中居主导地位
C.中英两国饮食习惯存在差异
D.清部分官员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晚清的一些官员对外国人认识不足,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故选D项;材料虽然说明了英国需要中国的茶叶、大黄,但这与小农经济是否发达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英国对中国的茶叶、大黄有需求,不足以说明中国在中英贸易中居“主导地位”,排除B项;仅通过“茶叶、大黄”不能说明中英的饮食习惯具有差异,排除C项。
2.(2022·衡阳高一期末)1833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总监督约翰·律劳卑前往中国,他的主要使命是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这说明,英国对中国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
A.获取战争赔款 B.打开中国市场
C.割占中国领土 D.控制中国海关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英国扩展商业范围的要求,说明英国意在打开中国市场,B项正确;1833年,获取战争赔款、割占中国领土、控制中国海关的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
3.(2023·江苏学业水平考试)下边两则史料均指向同一历史现象。这两则史料分别属于(  )
A.图像史料、文献史料
B.民间器物、地方史志
C.音像史料、实物史料
D.历史遗址、口述回忆
答案 A
4.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这一规定破坏了中国的(  )
A.司法主权 B.关税主权
C.领土主权 D.领海主权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可知,中英双方协定关税严重损害中国关税主权,故选B项。
5.(2023·陕西学业水平考试)第一次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也引发了中国一批仁人志士转变观念,开始观察、了解“天朝大国”以外的世界。下列属于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有(  )
A.黄宗羲、林则徐 B.林则徐、魏源
C.魏源、李鸿章 D.李鸿章、康有为
答案 B
6.徐继畬在其1848年出版的《瀛寰志略》中介绍:都城有公会所(按:指议院),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按:指上议院和下议院)。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说明徐继畬(  )
A.主张效仿英国君主立宪制
B.率先突破传统的华夷观念
C.对西方民主制度有所了解
D.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文献记录了当时英国议会的职能分工以及运作的流程,这体现了徐继畬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效仿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率先突破华夷观念,排除B项;林则徐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