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8 00:0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程标准
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2.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3.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史实,认识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的统一及其性质。
2.通过对史料、地图及时间轴等多种资料的研读,学生能够分析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进而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由此培养学生在具体历史时空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运用地图及研读史料,讲述长征过程,分析长征胜利的意义,进一步传承长征精神,涵养家国情怀。
4.核心概念:宁汉合流、东北易帜、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长征、遵义会议。
知识点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统一与专制并存
2.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1)民族工业发展
原因 政治保障 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提高
发展机遇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兴起
政府政策 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表现 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如化学、橡胶、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官僚资本的崛起
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概念阐释 官僚资本
国家垄断资本在中国的通俗名称。1927年以后,四大家族利用金融优势地位实行商业垄断和吞并私人资本主义工业;他们凭借国家政权,接收以前政府的国家资本,发行公债,征收苛捐杂税,进行商业投资。
透析教材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历史纵横”栏目,思考: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提示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误区警示 两次“北伐”
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对象是实行反动统治的北洋军阀,组织基础是国共合作,是一场革命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在国共合作已破裂的情形下进行,组织基础是不同利益集团的军阀,是一场争夺地盘和统治权力的战争。
知识点二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武装起义
(1)背景: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2)南昌起义
(3)八七会议
时间、地点 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
总结教训 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方针 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提出思想 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4)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进攻长沙途中受挫,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2.开辟革命新道路
(1)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创建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建立红色政权,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会师 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意义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
易错易混 南昌起义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早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掌握一部分武装力量,但这些武装力量是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而不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
透析教材
1.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图片《八七会议旧址》,思考:这次会议有何意义?
提示 意义:纠正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为中国共产党指明前进的方向。
2.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图片《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思考:农村革命根据地在空间分布上有何特点?
提示 主要位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多位于两省或几省交界的地方。
知识点三 红军长征
1.背景
(1)客观原因:蒋介石调集重兵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多次“围剿”。
(2)主观原因: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过程
(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2)转折:遵义会议
(3)胜利
①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②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
革命中心 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发动群众 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
思想解放 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概念阐释 “左”倾和右倾
(1)“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等。
(2)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透析教材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描述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
提示 出发地为江西省瑞金等地,途径乌江(强渡乌江),到达遵义(召开遵义会议),之后红军经历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惨烈战役,经历艰难险阻到达陕北吴起镇,最终到达甘肃会宁。
主题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材料一 吾国何时可稻产自丰、谷产自足,不忧饥馑?吾国何时可自产水笔、灯罩、自行表、人工车等物什,供国人生存之需?吾国何时可行义务之初级教育、兴十万之中级学堂、育百万之高级学子?吾国何时可参与寰宇诸强国之角逐?……此文的编者按语说,“此十问俱实现,则中国富强矣,国人安乐矣!”——《十问未来之中国》(1929年)
材料二 1927—1937年间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27—1931年间较为平稳,1931、1932至1935年间陷入了深刻的危机,1936、1937年明显好转。依据刘佛丁提供的统计资料,1927—1931年间民族资本制造业及公用事业投资年递增率为14.6%。1931—1935年,年递增率只有2.4%。两阶段的差别是明显的。
——摘编自王方中《1927—1937年间的中国民族工业》
解读 提取关键信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并说明这一时期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提示 社会面貌:政治分裂,人民生活痛苦;工业基础薄弱;教育落后;外交屈辱。
因素:积极因素:国家形式上的统一;国民政府的支持推动;消极因素:内战的破坏;官僚资本挤压;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帝国主义的侵略。
1.历史解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措施
2.史料实证——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特点
主题二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与红军长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解读 到1930年,全国建立了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西、广东、河南、安徽、浙江等多个省份。在白色政权包围中,红色政权就像是星星之火,并已成燎原之势。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与红军长征
材料一
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土地分配证
材料二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铸就了宝贵的长征精神,它的精神内涵可概括为如下关键词:
集体利益 坚定信心 团结协作 独立自主 顾全大局
艰苦奋斗 必胜信念 不怕困难 实事求是 严守纪律
依靠群众 救国救民 不惜牺牲 生死相依 患难与共
解读 提取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如“土地分配证”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选取材料二中的关键词,结合红军长征的史实从背景、内容、影响等角度回答即可。
思考:(1)指出材料一中图片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历史事件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或几个关键词,谈谈你对长征精神内涵的认识。(要求:明确关键词,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提示 (1)事件:土地革命。
意义: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没收地主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也坚定其发展生产、支持革命的信念;有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2)举例:选取坚定信心、不怕困难。
认识: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途中红军战士要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如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也要与饥寒作斗争,如爬雪山、过草地。然而在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鼓舞下,红军将士保持乐观、甘愿吃苦、宁死也不掉队的精神跨越重重障碍,于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1.唯物史观——“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含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原因 社会性质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力量对比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市中敌人的力量相对强大,而农村中敌人统治力量薄弱,易于突破
群众基础 经过国民革命,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如湖南、广东等省,曾有过工会和农民协会等组织
红军力量 有相当力量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存在与发展
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以及政策的准确性
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历史解释——长征胜利的意义
(1)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实现了把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阵地的战略任务,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建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以它为基点,将革命辐射到全国。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但也受到官僚资本的压迫。 3.工农武装割据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红军的长征,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材补遗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性质
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之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苏维埃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政权机关,中央执行委员会下组织人民委员会处理日常政务,发布一切法令和决议案。
——摘编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11月
解读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政权,为之后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情境阅读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国民政府成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总会、分会及支会负责实施,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在农业方面,主要是研究和推广优良品种,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在工矿领域,加强国营企业的筹设和发展。在商业方面,提倡国货,加强对商业团体的指导和监督,调节粮食运销等。此外,采取措施鼓励农产品和土特产品的输出,开拓对外贸易。1936年底,工农业产量都有很大提升。——摘编自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解读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特征:涉及领域广泛;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实施相关规章制度;以救亡图存为目标;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感悟与思考 记录点滴心得 培养历史学科素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
A.试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B.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C.意在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D.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33年国民政府任用公务员,与功勋、国民党派有密切关系,这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其目的是强化国民党独裁统治,故选C项;国民政府的做法主要是为了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而不是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排除A项;这种公务员选任方式未继承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排除B项;这种公务员选任方式强化了国民党独裁,不利于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D项。
2.2022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从历史上看,人民军队的创立发端于(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会师
答案 B
解析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人民军队的创立发端于此,故选B项。
3.1927年9月中旬,秋收起义部队在进攻长沙途中受阻,领导人对下一步进攻方向发生了激烈争论。毛泽东从学校借来一张地图,指着罗霄山脉中段说:“我们要到这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去当‘山大王’。”随即中国共产党(  )
A.发动南昌起义
B.联合国民党开展大革命
C.走上长征道路
D.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八七会议后,毛泽东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因起义军在进攻长沙途中受挫,毛泽东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故选D项;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排除A项;1924年国共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排除B项;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排除C项。
4.有历史学家评述某次会议认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屡遭挫折的红军从此有了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保证。”这一会议(  )
A.标志着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B.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
D.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此次会议是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故选C项。
5.下面诗歌反映出的长征精神是(  )
A.坚持不懈,革命首创
B.民主科学,爱国进步
C.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D.艰苦奋斗,谦虚谨慎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诗歌反映出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体现了革命首创精神,排除A项;“民主科学,爱国进步”是五四精神,排除B项;该诗歌无法体现谦虚谨慎的精神,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