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程标准
1.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2.分析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的原因。
2.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客观评判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3.感受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解放事业的领导作用及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烈支持与拥护。
4.核心概念:重庆谈判、国民大会、土地改革、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知识点一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背景
2.重庆谈判
(1)概况:1945年8月底,中共中央接受蒋介石的邀请,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抵达重庆,进行谈判。
(2)结果:10月10日,国共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3.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6年1月10日。
(2)结果: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但最终被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否决。国民党“真内战”的阴谋暴露。
图解历史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时局
透析教材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图片《“双十协定”原稿》,思考:毛泽东为什么要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
提示 为了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以利于教育和团结广大人民,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并决定派毛泽东等人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举行和平谈判。
知识点二 全面内战的爆发
内战爆发 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粉碎全 面进攻 方针 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
时间 1946年7月至10月
结果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后又经过4个月作战进一步失败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粉碎重 点进攻 背景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结果 (1)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透析教材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史料阅读”栏目,思考:针对这一情形,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战略战术。
提示 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方针。
思维点拨 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原因
陕北解放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山东解放区联系着华北和华东地区,进攻山东解放区可切断华北与华东地区的联系,减轻南京、上海的压力。
透析教材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历史纵横”栏目,思考:第二条战线的作用。
提示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反映出国民党失去民心,中国共产党深得人民拥护;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作战,对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三 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措施 影响
经济危机 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滥发纸币 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国统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政治危机 内战独裁,美军暴行 爱国民主运动迅速兴起,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
国民党包办“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 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知识点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战略进攻(1947年6月至1948年9月)
(1)土地改革
①内容:1947年夏,中共中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
②意义: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2)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3.胜利阶段(1949年1月至1949年4月)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召开 1949年春,河北平山西柏坡
内容 方针 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
工作重心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两个务必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意义 为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2)北平和谈
背景 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全线崩溃;蒋介石宣告引退,李宗仁代理总统职务
概况 1949年4月,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南京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结果 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3)渡江战役
①概况: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23日占领南京。
②意义:结束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4.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及意义
透析教材
1.阅读教材第四子目“史料阅读”栏目,思考:此时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土地改革有何特点?
提示 党的领导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彻底平分土地,体现公平原则;重要生产资源与生产资料都参与分配;出台法令以保障土地改革的成果与农民的利益。
2.阅读教材第四子目图片《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示意图》,思考:渡江战役时国民党军队纷纷起义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国民党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图解历史 解放战争各阶段的特点
易错辨析
1.三大战役前,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 )
2.三大战役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军队,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 × )
3.1949年中共在陕西延安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 )
4.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完全胜利。( × )
主题一 全面内战的爆发
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材料 目前与共产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待国军控制所有战略据点、交通线,将寇军完全受降后,再以有利之优越军事形势与共产党作具体谈判。彼如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清剿之。——蒋介石给国民党各战区司令长官的绝密电报(1945年9月20日)(有改动)
解读 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如“拖延时间”“控制所有战略据点、交通线”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谈判的目的和本质。
提示 目的:“假和平、真内战”;借谈判拖延时间,为发动全面内战作准备;借谈判之机,诱使中国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
本质:维护其独裁统治。
唯物史观——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阶级属性 (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2)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决心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主要矛盾 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双方策略 (1)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国民党方面是“假和平、真内战” (2)共产党方面抱着和谈诚意,同时也没有放松战争的准备
国际形势 美国推行全球扩张、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支持蒋介石政府发动内战
主题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国统区的恶性通货膨胀
解读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国民党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材料
《露宿街头》 图片为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馆藏纪实摄影作品,1949年5月27日,战地记者陆仁生摄于上海南京路。经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严格审查,由新华社首次公开发表,之后多家著名媒体转载刊登。时人称此壮举为解放军送给上海群众的“见面礼”,更多的人也由此断言:“国民党回不来了!”
解读 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如“1949年”“上海南京路”“露宿街头”等,联系所学回答即可。
思考: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当时国人为何会“由此断言‘国民党回不来了’”。
提示 原因:国民党倒行逆施导致经济、政治困局与军事败局,失去了民众支持;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三大战役、渡江战役节节胜利;解放军英勇善战且纪律严明,与国民党军队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体现民意、赢得民心。
唯物史观——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抗战胜利后,存在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重庆谈判的进行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行动。 3.全国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政权面临着统治危机。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教材补遗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分配土地。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高举反封建的战斗旗帜,为在全国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提供了一个基本纲领。同时,它在国民党统治区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影响,对随后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发挥了推进作用。
——李佑新、高文学《土地改革对新中国制度建设的历史影响》
解读 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蓬勃发展,激发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情境阅读 工作重心转移与城市接管工作
由于许多干部长期生活和战斗在农村,不熟悉城市工作,造成一些混乱。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先后转发《中央工委关于收复石家庄的城市工作经验》等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城市工作的方针是建设,而不是破坏;决定在新占领城市实行短期的军事管理制度,“采取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先接后分”的办法完整接收城市;接管城市后,解决好恢复电力供应、稳定金融物价、收缴敌警枪支、发布政策稳定人心、发放工资等关键问题。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新解放城市的社会秩序都很快趋于稳定。
——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1919—1949》
解读 中共出台一系列城市工作文件,为中共城市管理和建设指明了方向;推动了新解放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为解放区经济繁荣和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感悟与思考 记录点滴心得 培养历史学科素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3·云南学业水平考试)1945年8月《大公报》曾报道:“近来国家的喜事接二连三的来,真是令人喜不自禁。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是一喜;中苏订约,结为盟好,是二喜;毛泽东先生翩然到渝,又是三喜。”这则报道中的第三件喜事指( )
A.西安事变 B.皖南事变
C.重庆谈判 D.三大战役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渝”是重庆,因此第三件喜事是重庆谈判,C项正确;西安事变在1936年,排除A项;皖南事变在1941年,也不是喜事,排除B项;三大战役是在1948—1949年,排除D项。
2.(2022·北京卷,8)1946年4月8日,中共代表王若飞、博古等人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后,从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民主人士、国民党要员等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哀悼。有悼文指出:“他们的事业,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各界( )
A.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C.希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企盼国家实现和平民主
答案 D
解析 王若飞、博古等人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主要是讨论和平建国问题,因此社会各界认为“他们的事业,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这体现了当时社会各界希望国家实现和平民主,D项正确;这一时期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项;悼念活动包括国民党要员,因此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国民党要员并不希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排除C项。
3.1946年8月,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次谈话的背景是( )
A.国民党重兵围攻中原解放区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D.孟良崮战役胜利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故选A项;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B项;1945年10月,国共双方通过重庆谈判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排除C项;孟良崮战役的时间为1947年5月,排除D项。
4.1946年6月8日《周报》评论:“住在上海的人,只要一出门便可看到满街的美国货。不但工业品,就连农产品如棉花、面粉、大米以至水果、奶粉也是美国货。于是我们这个国家眼看要实行全部‘美式配备’了。”由此可知( )
A.中国与美国实行平等通商
B.民族工业更加举步维艰
C.美国出口贸易居世界首位
D.上海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答案 B
解析 1946年,国民党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美国商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由于美国商品价格低廉,致使民族工业在与美货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故选B项。
5.1949年7月30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提到,中华民国政府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他们是自己瓦解的,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援助是无意义的。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美国不支持国民党的反共政策
B.美援断绝是国民党失败的根源
C.民心向背影响政权的兴衰更替
D.美国对共产党的态度发生改变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认为中华民国政府失败的原因不是美国援助不够,而是失去民心,说明民心向背影响政权的兴衰更替,故选C项;美国支持国民党的反共政策,排除A项;材料说明美国没有断绝援助,失去民心是国民党失败的根源,排除B项;“发生改变”说法错误,排除D项。
6.人民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为新华社所写的评论《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曾这样指出:“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这一评论发表的主要背景是( )
A.淮海战役的胜利
B.辽沈战役的胜利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平津战役的胜利
答案 B
解析 辽沈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47万余人,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开始取得数量上的优势,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辽沈战役,排除A、D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