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水的蒸发和凝结 教学设计(表格式)-教科版(2017)科学五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水的蒸发和凝结 教学设计(表格式)-教科版(2017)科学五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8-18 08:1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水的蒸发和凝结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下册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2022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要求:1.2③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10.1①知道雨、雪、雾等天气现象的原因。不仅体现了科学实验的重要性,也要求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学习体验,是我们希望达成的较高层次的教学愿景。 《水的蒸发和凝结》是教科版2019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二节内容。属于物质科学领域。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课《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要求学生探究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推测温度的高低跟水蒸发和凝结快慢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证明温度的高低是否影响水蒸发和凝结的速度。以此引导学生关注水的蒸发和凝结与温度变化以及热量变化的联系。
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观察过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也都知道水会蒸发,水蒸气会凝结。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初步发现水的状态变化跟热的关系;但是对于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并不理解。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先制定、设计实验,再开展水的蒸发与水蒸气凝结现象与温度关系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从而发现出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关于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水蒸发和水蒸气的凝结现象,知道水在吸收(放出)一定热量后,发生形态变化;认识到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与温度变化的关系;了解自然界中的雨、雾、雪等天气现象跟热现象有关。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水的蒸发和水蒸气的凝结与温度的关系。理解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3.探究实践:能制定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探究活动,会设计实验,开展水蒸气凝结的探究活动。 4.态度责任:对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现象表示出探究兴趣,能以实现现象为依据做判断,乐于交流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水蒸发和水蒸气的凝结现象,知道水在吸收(放出)一定热量后,发生形态变化,认识到水的蒸发和水蒸气的凝结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能制订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会设计实验,开展水蒸气的凝结的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实验记录表、评价表 小组:1.滴管、铁勺、烧杯若干、水、铁架台、石棉网、电子秤、酒精灯、火柴、计时器、温度计多功能夹、冰块、湿布、干抹布 ; 2.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走进情境,引出课题 任务一:聚焦现象,感性认识 活动一:实验展示烧水过程中水的变化,思考烧水过程中“水”的形态变化。 问题1:视频中锅中水到哪里去了? 问题2:视频中锅盖上水从哪里来?引出课题: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 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意图:从生活真实情境出发,基于上节课“温度与水的变化”中回家烧水引发出新的思考,体现单元教学的连贯性。使学生坚信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科学思维,构建概念 任务二:现象分析,规划任务 活动二:说说生活中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归纳:水→水蒸气,水蒸气→水。 活动三:煮水现象分析,交流生活中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原因。 问题3:为什么会发生蒸发和凝结现象?是否和温度有关?是否和热有关? 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从生活到科学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情境贯穿,学生便于理解和分析,加强课堂连贯性,促进深度学习。本课设计中用多媒体的方式引入大量的生活中的科学,从这些感性素材中概括出科学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新课程理念。 (三)探究实践,提炼规律 任务三:设计实验,归纳规律 活动四:制定实验——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 问题4:选用哪些实验器材?自选器材设计每组个性化方案。 问题5:怎样组装器材 实验中要观察些什么?记录哪些数据? 学生汇报实验计划,明确实验操作,按照自行设计方案同步进行实验,同时填写实验评价表。 方案一:取两个相同规格铁勺,分别滴10滴水,用酒精灯在其中一块铁勺的下方加热, 观察两片金属片上的水滴变化情况,思考水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方案二:定量测量进行探究实验。 ①用电子称称量两杯水(杯+水)的质量,保持起始质量一致,并编号。 ②将两杯质量相同的常温下的水,一杯加热到50℃,一杯加热到80℃。 ③放置3分钟后,称量两杯水的质量。 温馨提示:正确使用酒精灯;观察时保持一定距离;实验结束后不得用手接触勺底,认真记录观察现象。 学生分小组开展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收集数据并上传智慧课堂平台。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智慧课堂平台的收集功能:将各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收集(学生平板拍照、上传)、教师进行对比讲解,反馈、交流。通过对比展示,寻找共性,发现规律。 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水蒸发现象;其次交流对水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设计问题串层层递进,通过启发、讨论、引导学生选择个性化方案。让学生制定并设计实验时,具有很强的方向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同时强化过程评价,重视教学评一体化,关注学生在探究与实验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和思维活动。 活动五:设计实验——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情境贯穿,以煮水案例继续引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问题6:水蒸气的凝结又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问题7:温度的高低与水蒸气的凝结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认为温度低水蒸气凝结的越快。那么我们该如何研究凝结这个过程呢,如果直接观察生活中煮水这个现象,水蒸气太烫了,不安全怎么办呢。对了空气中就有很多的水蒸气,如果让他们也接触到冷的物体是不是也能发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呢。 学生选择如下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温度越低,水凝结越快。 (四)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任务四:集体研讨,拓展延伸 1.水和水蒸气互相发生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实验探究、煮水活动,情境贯穿,深度学习) 2.我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哪些水蒸发和凝结现象? 3.出示自然界中有云、雾、雨、露、霜、雪的图片,教师提问:自然界中的雨、雾、雪等天气现象跟水蒸气的凝结有关 学生可以阅读资料后交流。 4.课后活动:如何模拟降雨的形成过程?师生交流。 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意图:通过思考交流:自然界中的雨、雾、雪等天气现象跟哪些跟水蒸气凝结有关,激励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外开展探索活动,模拟降雨的形成过程。 (五)板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展现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同时富有趣味性和生动性,符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同时从实验构建水的蒸发和凝结规律,再学以致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体现了类比、转化、归纳、应用、提升的深度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