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8 06:3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穿井得一人
部|编|版|初|中|语|文|六|单|元
24年秋 新课件
学习目标

了解寓言这一文体的特点,记忆文言实词,积累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了解四则寓言的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寓言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吕不韦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文题解读
“穿井得一人”的意思是打水井得到一个人,以此为题,概括了故事的中心内容,同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知识链接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该书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军事等各方面内容的理论体系但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对先秦诸子的思想也有未能融会贯通之处,后人称它为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
原文
穿井得一人
吕不韦〔先秦〕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于:在。
译文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要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情况,丁氏回答说:“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赏析
《穿井得一人》出自《吕氏春秋》。这则故事精简地揭示了信息传播中容易出现的误解和失真现象。丁氏原本只是说挖井后节省了人力,但传言却逐渐变形,最终变成了丁氏挖井挖出了一个人。这种误传不仅曲解了丁氏的原意,还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全文阐明这样一个道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要保持警惕,避免轻信谣言,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辞,避免因表述不清而引起误解。
走进文章
这篇寓言的叙事三要素
2
经过:被人误传说他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3
结果:最终传到了国君的耳朵里,丁氏出来解释,真相大白。
1
起因:丁氏在家挖井,得到了一个劳动力;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家无井而出溉汲
丁氏为什么要挖井?
吾穿井得一人
让故事产生分歧的是哪一句话?
你认为谁应该对这起谣言负责 为什么
丁氏:对此表述不够清楚
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来
“国人”: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越传越广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通过调查研究才能获取真相
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下节课见!
部|编|版|初|中|语|文|六|单|元
24年秋 新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