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知道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表现,理解闭关锁国的含义。
3.从不同角度分析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4.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5.通过联系实际分析说明“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体会改革开放的正确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难点: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其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投影两幅图片)
师:根据以上两幅图猜一清朝的政策。
生:观看、思考,回答。
师:清朝为什么要闭关锁国,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0课。
(多媒体投影课题: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学习新课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师: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这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多媒体投影表格。)
生:阅读课本P115—P117,先自主学习,后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表格内容。
交流展示学习成果(用多媒体投影)。
教师指出明朝中后期手工业出现新的社会经济现象: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重点介绍农业、手工业、商业较前代的突出进步,以体现明清经济“发展”的含义。)
师:记住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从国外引进的时间。这一时期棉纺织业最突出的进步是从南方推向了北方。到了清朝,南京的丝织业可与原来的丝织业中心苏州相媲美,说明清朝丝织业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发展。开始于宋代、成熟于元代的青花瓷器,明朝已达极盛。
(指导学生观看P116《明朝松江出产的棉布》图,认识明朝松江府棉布业优于全国。学生观看P116《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图,体会制瓷业的兴旺发达和高超的技艺。)
师:众多商业城市的空前繁荣和大商人的增加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突出表现。
(指导学生观看P117反映北京繁华景况的《皇都积胜图》局部,P119反映明朝南京繁华景象的《南都繁会图》局部)
师:街市上店铺林立,店铺前悬挂着招牌,有的写着“西北两口皮货发客”,有的写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等,这说明当时的南京除销本地产品外,还销售来自外地甚至海外的商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7中有关“徽商、晋商”的小字,观看P117《徽商的房舍》图。)
(学生边听,边在教材上做笔记。)
(多媒体投影问题:明清时期的统治者为什么要大力推广种植这些外来作物呢?以及相关史料)
师:看材料一,与明清时期的人口增长速度相比,耕地面积的增加与之相符吗?这会带来什么问题?看材料二,根据甘薯种植的特点,说明外来作物的引进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阅读史料,思考、回答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明清时期,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远远不及人口的增长速度。这会带来粮食危机。引进外来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这也使得很多农民可以从事其他行业来发家致富。
(引导学生阅读P117小字最后一段“施复夫妇”的故事。)
师:施复夫妇是通过什么方式发财的?
(学生思考,回答。)
师:这就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它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何行业?典型表现又是什么?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纺织业;“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同时做好笔记。)
师:机户出的资既包括购买原料和织机的钱,也包括支付给机工的工资。机工出卖力气为机户干活。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学生做笔记)
(多媒体投影材料:)
清朝前期经济兴盛,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当时中国人口世界第一、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中国农业收益世界第一(用最少的耕地养活最多的人口)、中国对外贸易出超量世界第一、白银占有量居世界第一,中国经济达到了农耕文明的高峰。
过渡:然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强大的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落了。其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清政府一直推行的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政策
师:什么是“闭关锁国”政策呢?
(多媒体投影)
“闭关”原指关闭城门,后引申为断绝往来;“锁国”指像锁门似的把国家关闭起来,不与外国交往。“闭关锁国”是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拒绝和他国往来交流的政策。
(多媒体投影1.含义:严格限制。)
师:那么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推行这种“闭关锁国”政策呢?
(多媒体投影史料:)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祝寿之名开始访华之旅,向乾隆皇帝提出此行的真实目的: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港口。乾隆皇帝一口回绝,认为……
——摘编自《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对外关系卷》
(学生结合教材P118内容和史料思考、讨论,回答。)
(投影2.原因:①自给自足②自大③自卫)
师: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经济上没有迫切需要。清朝统治者长期以“天朝大国”自居、盲目自大,不屑与其他国交往。清政府怕与其他国交往危及自身的统治,也就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学生做笔记)
(投影:你认为“闭关锁国”能否御敌于国门之外?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师:是的闭关锁国政策只能是束缚了自己,不可能御敌于国门之外。
师:清朝“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呢?
学生结合教材P118概括:严禁沿海居民擅自出海贸易;只开放四个后减至广州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
(投影3.主要表现:①禁海政策②四口通商③一口通商)
师:禁海政策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反清势力;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乾隆皇帝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学生做笔记)
(投影清朝时期世界地图。)
师:正当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时,西方各国已经大力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其中英国在19世纪初,就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19世纪中期,英国就把殖民侵略的矛头对准了中国。
(投影: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联系当前改革开放政策的现实。)教师提示应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投影4.影响:①积极影响②消极影响(危害))(学生在教材上做笔记)
(多媒体投影史料:)
“让我们翻开十八世纪的历史,我们今天感受得最为深切的历史失误就是造成了闭关锁国形势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使中国与当时日益奔腾前进的世界历史潮流绝缘隔离,延误了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戴逸
师:正是由于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勇敢地加入到世界竞争的行列中。你们应该不忘过去,好好学习,面对未来。
课堂小结
(多媒体投影知识网络:)
教师引导学生对照图示进行总结。
当堂测试
一、连一连(明清经济故地游)
明代丝织业中心 北京、南京
中国瓷都 苏州、松江
明清全国性商贸城市 景德镇
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地 苏州
二、单项选择题:
1.据考证,“南海1号”古沉船是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船,在船上发现了大量当时瓷窑烧制的瓷器,其中最容易找到的瓷器应该是(? ?? )
A.越窑的青瓷 B.邢窑的白瓷 C.哥窑的冰裂纹瓷器 D.景德镇的青花瓷
2.下列经济现象中,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的是(????? )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产生
B.一批较大的工商业城市出现
C.一些手工业部门规模很大
D.一些手工业行业技术分工很细
3.下列现象不能够反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是(? ?? )
A.外来农作物玉米、甘薯等的引进 B.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C.苏州成为丝织业中心 D.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业中心
4.对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 )
A.只许五口通商 B.排斥一切洋务
C.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严禁一切对外贸易
5.清朝初年从开放四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关闭其他港口,仅留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此港是(? ?? )
A.漳州??? B.宁波 C.云台??? D.广州
6.下列有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使清朝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
B.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C.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D.不能适时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
7.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清朝政府物资丰富 B.害怕人民的抗清斗争
C.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D.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学生独立完成测试题,交流答案,纠错。
课后拓展
(多媒体投影)
查资料:查阅有关书籍或互联网上资料,找到清朝时期中西方发展的差距。
(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对外政策各方面进行全面对比。)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评测练习
一、连一连(明清经济故地游)
明代丝织业中心 北京、南京
中国瓷都 苏州、松江
明清全国性商贸城市 景德镇
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地 苏州
二、单项选择题:
1.据考证,“南海1号”古沉船是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船,在船上发现了大量当时瓷窑烧制的瓷器,其中最容易找到的瓷器应该是(? ?? )
A.越窑的青瓷 B.邢窑的白瓷 C.哥窑的冰裂纹瓷器 D.景德镇的青花瓷
2.下列经济现象中,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的是(????? )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产生 B.一批较大的工商业城市出现
C.一些手工业部门规模很大 D.一些手工业行业技术分工很细
3.下列现象不能够反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是(? ?? )
A.外来农作物玉米、甘薯等的引进 B.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C.苏州成为丝织业中心 D.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业中心
4.对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 )
A.只许五口通商 B.排斥一切洋务 C.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严禁一切对外贸易
5.清朝初年从开放四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关闭其他港口,仅留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此港是(? ?? )
A.漳州??? B.宁波 C.云台??? D.广州
6.下列有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使清朝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 B.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C.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D.不能适时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
7.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清朝政府物资丰富 B.害怕人民的抗清斗争
C.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D.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课件18张PPT。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多安全啊,老百姓都丰衣足食。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明清经济的发展明代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后推广种植。①棉纺织业推广到北方;②南京丝织业后来居上;③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④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①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②大商人的增加。 明清时期的统治者为什么要大力推广种植这些外来作物呢?材料一:明初耕地面积为8.5亿亩,清达10亿亩。明初人口数为6600余万,清道光二十年高达4.1亿。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陆耀《甘薯录》 清朝前期经济兴盛,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当时中国人口世界第一、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中国农业收益世界第一(用最少的耕地养活最多的人口)、中国对外贸易出超量世界第一、白银占有量居世界第一,中国经济达到了农耕文明的高峰。二、“闭关锁国”的政策 “闭关”原指关闭城门,后来引申为断绝往来;“锁国”指像锁门似的把国家关闭起来,不与外国交往。
“闭关锁国”是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拒绝和他国往来交流的政策。严格限制二、“闭关锁国”的政策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祝寿之名开始访华之旅,向乾隆皇帝提出此行的真实目的: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港口。乾隆皇帝一口回绝,认为……
——摘编自《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对外关系卷》①自给自足
②自大
③自卫二、“闭关锁国”的政策畅所欲言 你认为“闭关锁国”能否御敌于国门之外?为什么?①禁海政策
②四口通商
③一口通商二、“闭关锁国”的政策畅所欲言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联系当前改革开放政策的现实。)①积极影响
②消极影响(危害)二、“闭关锁国”的政策 “让我们翻开十八世纪的历史,我们今天感受得最为深切的历史失误就是造成了闭关锁国形势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使中国与当时日益奔腾前进的世界历史潮流绝缘隔离,延误了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戴逸农业:引进外来作物手工业:发展商业: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推动推动促进阻碍①含义
②原因
③表现
④影响课后拓展 查资料:查阅有关书籍或互联网上资料,找到清朝时期中西方发展的差距。(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对外政策各方面进行全面对比。)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