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阅读技巧指导第二讲:概括文章的中心(主旨或主题)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阅读技巧指导第二讲:概括文章的中心(主旨或主题)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8 10:08:4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小升初语文阅读技巧
——-努力并不等于成功!
消除阅读理解误区
随着年级越来越高,小学生无论是阅读量还是阅读理解能力都在相应提高,而阅读理解丢分似乎也变得更常见。这究竟是何故?要想找到原因,不妨先弄明白以下三个不等式。
一、阅读量≠理解力
阅读量就是指广义阅读的总量,包括读书、读报刊、读图、读屏等等。理解力涉及到文本认读感知能力、理解鉴赏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运用能力、探究迁移能力。阅读理解要做好,大量阅读少不了。但读过很多书,是否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强呢?很显然,它们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反,读书少并不意味着理解能力就弱。准确来说,理解能力的强弱不在阅读数量,而在阅读质量和效果。比如精读、深读、经典阅读等更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当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要从概括能力、表达运用能力等多方面努力。
二、理解力≠答题力
所谓答题力,是指实际做题的应试能力。基本理解能力强就能拿高分吗?事实并非如此。阅读理解能力强只能说明,你在阅读的理解上相对更深、更到位、更全面,分析概括能力、表达运用能力等更强。但想要阅读理解得高分,仅有这些显然是不够的。阅读理解得高分,需要基本阅读理解能力、基本常识掌握能力、基本答题策略能力三个条件,阅读理解能力只是其中之一。比如说,你虽能读懂文本,但表达时所涉及的基础常识掌握不牢,不明白答题的角度和策略,分数照样会大大流失。例如,你答题的角度不对,且答题时不按固定答题模式,不分条不按要点,不看赋分分值,最终拿到的分数就可想而知了。因此,理解能力强并不等于答题能力就强,基本常识掌握是否到位、答题技巧是否掌握同样是得分的关键。
三、大题量≠高分数
对阅读理解如何拿高分,估计仍有不少学生还在迷信题海战术,寄望于熟能生巧。但遗憾的是,试题没少做,分却照丢不误,原因何在?阅读理解要拿高分,适量的试题训练当然不可或缺。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大搞题海战术,题做得越多越好。语文阅读理解与数学等其他学科规律不同,很难靠大量试题来实现分数的提升。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的根本在思维,而阅读无疑是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这点来说,独立自主的阅读要比大量做题效果更明显。而文字表达能力根本在技巧,在于写作和答题的技巧。所以,大量做题不如掌握写作和答题技巧策略。
因此,做题训练应该是为了总结常考知识点、重点题型、解题公式和答题技巧,是为能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通过训练使答题更有效、更高效。不善总结的阅读训练只能徒劳无功,只有善于总结并反复实践,才能最终掌握解题的金钥匙。
小升初语文阅读技巧第二讲:概括文章的中心(主旨或主题)
(含例题精析+答案)
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即文章的中心(主旨或主题)。把握文章的中心,是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核心。
“本文记叙了……表现了(赞扬了)……特点、品质、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思想感情(道德、品质或揭示道理)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问题:
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主旨。

答案:
本文通过描写祖孙三代人一起在田野里散步的生活场景(平凡小事),生动地展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朱自清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问题: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题。
答案: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期盼、赞美和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荷叶·母亲
冰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8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9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院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适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选自《冰心文集》)
问题:
请概括本文的主题。
答案:
通过描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从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歌颂了伟大、圣洁的的母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由衷的感激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