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课件(共28张)+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课件(共28张)+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12 09:45:40

文档简介

历史教学设计:《明朝君权的加强》
[课程标准]
??? 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教材分析]
??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七年级下册第15课的内容。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而明朝君权的加强是明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一课在明清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生理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初期,还没有完全摆脱儿童时期的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这些特点。另外,他们的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他们才能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设计思想]
让学生从明朝建立的背景入手,先了解明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和开创者,为了他们的统治更加长治久安和强大,他们采取了那些政治统治的措施。由于七年级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不足,主要采取观看、阅读、归纳的方法,小组讨论共同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了解靖难之役和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其能初步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评价。
2、过程和方法
(1)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效果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通过设疑、自我展示、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
八股取士及造成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介绍南京和北京的文化古迹,并多媒体播放图片:《南京城墙轮廓图》,之后提问:
1、这些大家熟悉的著名古建筑是那个朝代的呢?
2、南京城墙轮廓到底像谁的脸型?
3、他和这个朝代又是什么关系呢?
4、他和他的子孙是如何统治国家的呢?
学生边看图片边思考并回答问题。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探究新知:
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教师利用课件阐释明太祖图片
提示问题: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间、地点、都城
(2)教师进一步追问:朱元璋为了他的长治久安,他采取了那些统治措施?
(3)小组展示,教师点评,补充。
(4)教师补充问题,温故知新,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①行中书省设立于哪个朝代?明朝为什么废行中书省?
②丞相和中书省设立于哪个朝代?明朝为什么废丞相和中书省呢?
③锦衣卫的组成、职责、特点各是什么?
④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目的是什么?明朝的八股取士与以前的科举制相比有什么变化?造成了什么影响?
回顾总结:科举制的雏形、形成、发展、僵化
2、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问: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开始实行的制度?
教师:明太祖加强君权是为了使明朝长治久安,但是在他死后皇族内部为了争夺皇位却发生了自相残杀的事件即“靖难之役”。
(3)明成祖夺得帝位以后,迁都北京。
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继续和发展?
学生带着问题看图片
学生看课本归纳,整理。
(1)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在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3)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督查,加强了君权。
(4)选拔官吏方面,实行“八股取士”
学生讨论,小组展示
学生讨论:明朝八股取士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学生交流总结
引导学生回忆西周的分封制以及影响。
学生讨论发言: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出了文中提到之处,你认为还有什么原因?
利用影视资料形象、直观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更多信息。
重点内容,让学生归纳,整理,便于理解记忆。加强学生对知识综合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比较,得出结论能帮助学生深入,牢固的掌握知识。
引导学生回忆西周的分封制,理解明朝的藩王对君权的威胁,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
课堂小结:
多媒体显示,引导学生讨论、归纳知识点。
学生讨论归纳、小结。
重视课堂小结,激励学生反馈,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八、板书设计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明朝的建立
1368年 朱元璋 南京
2、加强君权的措施
政治方面:(1)改革行政机构
(2)设立锦衣卫
思想方面:八股取士
二、 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迁都(2)削藩(3)设东厂
15、《明朝君权的加强》评测练习
检测提升:
一、选择题
1、“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2、中国古代设丞相与废丞相的两个皇帝是( )
A秦始皇、明太祖 B秦始皇、明成祖
C秦始皇、隋文帝 D隋文帝、雍正帝
3、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胆,这是以下哪个机构的设置所产生的后果?( )
A三省六部制 B三司 C行省制 D厂卫特务机构
4、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焚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5、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举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隋朝时期,科举制创立 B唐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C宋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
D明朝科举考生的答卷分成八个部分
6、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是( )
①废除丞相 ②迁都北京 ③执行削藩政策 ④设立东厂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7.明朝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中最具特色的是(??? )   A.废行省,设三司   B.废丞相,权分六部
C.设厂卫特务机构   D.设立军机处
8.靖难之役的实质是(??? )   A.削藩战争 B.争夺皇位的战争   C.分裂战争 D.加强中央集权的战争   9.明成祖迁都的原因是(??? )   A.政治动乱    B.南方水患严重 C.外族入侵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0.明朝的科举考试命题范围包括(??? )   ①四书 ②三通 ③五经 ④四史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那位历史人物?   (2)此人的上述言论抨击了明朝的什么制度?为什么?   (3)此人在抨击这一制度时与什么历史事件进行了对比?这一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
(4)你认为今天我们的考试内容和形式和明朝相比有什么进步?
12、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是前所未有过的?说明了什么?
课件28张PPT。明朝君权的加强第十五课导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明朝建立,归纳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了解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过程目标:通过学习培养自己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现。自读求知 走进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一三六八年
南京 二、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 1. 改革行政机构:
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中央:废除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
2.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3. 八股取士继续布政司按察司都司三司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皇帝中央废丞相废行省地方 返回特务机构—锦衣卫锦衣卫组成
锦衣卫职责
锦衣卫特点——皇帝侍卫亲军——监视、侦查臣民——皇帝直接指挥 ,不受法律约束安然朝中坐,便知天下事联系现实,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返回目的:
范围:
要求:
文体:
考生:
只许在四书五经内命题。 只能是八股文。 只顾埋头读书,不讲实际学问。
考中做官后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只准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只为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八股取士你问
我答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说说你的看法释疑解惑
探究历史 八股取士的影响
消极方面:积极方面: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雏形 正式形成 发展 僵化隋文帝
分科考试隋炀帝
设进士科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明清
八股取士历史回眸科举制返回1、背景:
2、双方:
3、结果: 靖难之役建文帝削藩胜朱棣PK建文帝思考:朱棣如何加强君权?① 迁都北京
② 继续削藩
③ 增设特务机构东厂明成祖为什么要迁都北京呢?厂卫特务机构有监狱、法庭,对犯人 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制造了大量冤错案。用这种专设的特务机构,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央集权,在我国封建史上还属少见。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
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讨论: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对明朝社会有何影响?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理下了危机,由此可见,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废行中书省,设三司皇 帝群臣人民知识分子地方中央皇族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总结归纳 图说历史异族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感受?1、“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2、中国古代设丞相与废丞相的两个皇帝是( )
A秦始皇、明太祖 B秦始皇、明成祖 C秦始皇、隋文帝 D隋文帝、雍正帝 DA自我测试 我自信我快乐检测提升 巩固历史3、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胆,这是以下哪个机构的设置所产生的后果?( )
A三省六部制 B三司
C行省制 D厂卫特务机构
4、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焚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DB5、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举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隋朝时期,科举制创立
B唐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C宋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
D明朝科举考生的答卷分成八个部分
6、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是( )
①废除丞相②迁都北京③执行削藩政策④设立东厂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CD???????
(1)这是??? 朝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 。 (2)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六部的最高长官对谁负责?
(3)材料中“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职官志》
     想一想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明朱元璋 吏、户、礼、兵、刑、工  皇帝 知古鉴今 课后探究你认为今天我们的考试内容和形式和明朝相比比较今天的考试与古代科举制有何异同?
(提示:从考试目的、考试内容、答题观点等方面比较有什么进步?) 故宫(皇权中心) 明 长 城(八达岭)天 坛 天 坛明 十 三 陵明十三陵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