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前和课外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要准备好双色笔、学案和课本,在课下准备好关于郑和及戚继光的简介,自己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通过生活中的两个历史秘密引起同学的兴趣,提问:非洲肯尼亚的姆瓦玛卡是中国水手的后裔,这可能吗?中国水手是什么时候又怎么到肯尼亚去的呢?民间将中秋节定为八月十六。并吃一种叫“光饼”的常见的面食。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面又有什么故事呢?我们将从《对外的交往与冲突》这节课中揭开谜底。
二、教授新课
教师先解读学习目标,强调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郑和下西洋
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准备介绍郑和(部分同学在课下已经上网搜查了郑和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生更感兴趣,参与度更高);并根据ppt的提示简单的说一下郑和下西洋的经过,经过最好是能够上黑板脱离课本将其讲出(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地图和描述详细的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并记忆)。
设计理念 Ppt中给同学们提示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在位皇帝、远航者、西洋、远航时间、次数、所到国家、最远到达。以便让同学们对郑和下西洋形成整体的认识,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那么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会面对怎样的困难?明朝时期为什么能够成功实现下西洋这一壮举呢?(成功的因素、条件)。师给出材料,根据材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此问题,后再进行总结。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极盛。
物质条件:
材料二: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路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技术条件:
个人因素:
设计理念 此问题需要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内容去总结,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将此题讨论出来,培养同学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并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协调分配能力,让组员有秩序,有目的的进行讨论分析,最终总结出正确的答案。
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直到现在也为我们后人所乐道,那么郑和下西洋对当时有什么影响呢?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材料一 1985年郑和下西洋580 周年纪念邮票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后,浡泥、满剌加、苏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苏禄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病逝于中国,即在中国安葬。
设计理念 虽然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在课本上有,但是学生却不理解为什么郑和下西洋就能够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而第一则材料给我们讲述了郑和下西洋后与东南亚、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国家的友好交往并进行了商品贸易,材料二呢则是告诉我们郑和下西洋之后,亚非国家回访中国,加强同中国的联系。所以说是促进了中国同亚非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是相互的。
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影响深远,那么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呢?
根据表格对比:与达伽马、哥伦布的航海活动进行对比,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设计理念 用比较的方法得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同时,使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史上的壮举”有更深刻的理解。
戚继光抗倭
明朝后期国力开始衰弱,对外交往不再是友好交流而是有了战争-----戚继光抗倭。首先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戚继光(通过自己上网查阅资料,跟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戚继光是我们山东人,他的英雄事迹永流传,那我们来看一下他的感人事迹。
任务一 阅读材料,请同学们迅速预习戚继光抗倭那一幕,找出材料中的问题。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材料中的“我”指谁?“海波不平”因为什么?
2、我的愿望实现了吗?
3、通过“我”的事迹,并结合材料,你认为“我”有什么品质值得学习呢?
任务二 读图学史 根据图示观察戚继光抗倭的战争,找出最主要的战役。
设计理念 通过读诗和读史分析材料阅读地图,学会通过这些常用的历史材料分析历史事件,增强历史分析能力和概括历史史实的能力。
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设计理念 通过分析讨论,一方面培养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凸显戚家军的爱国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展示 攫取的史实及澳门回归的时间和《澳门回归图片》,让同学们听音乐《七子之歌》。
设计理念 用图片与音乐渲染课堂气氛,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激发爱国情感。
做练习题
让同学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师进行补充。
友好交往:明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与亚非各国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
战争与冲突:明中后期,国力衰落,倭寇入侵,戚继光抗倭并取得了胜利;但随后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感情升华
对比明朝前期之前汉朝对外交往的丝绸之路、唐朝的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明朝的郑和下西洋,而之后的闭关锁国,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设计理念:使学生整体把握整个封建王朝的对外关系,能够总结出外交关系的关键是国力的强弱。
板书设计
交往——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冲突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
一、基本任务
合上课本,将下面选择题完成,全对得5分,错一个扣0.5 自评得分
1. 明朝之所以能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主要原因是( )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①波斯湾 ②红海一带 ③非洲东海岸 ④非洲最南端
A.②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3.下列促成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 )
①明成祖时国力强盛,府库充实 ②当时中国造船技术先进
③皇帝的支持 ④联合东南亚其他国家,抵抗倭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4.下列杰出历史人物中,属于明代民族英雄的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郭守敬 D.戚继光
5.历史上第一个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殖民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葡萄牙 D.西班牙
二、挑战任务
6.“自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
(1) 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说出其起止时间及最远到达的地方?
(2) 这一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3) 为什么航海者能取得成功?材料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
课件26张PPT。2018/11/23 “能够来到几百年前祖先曾生活过的地方,我感到非常高兴。”——来自非洲肯尼亚的中国水手后裔
姆瓦玛卡参观了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后说。生活中的历史之谜一 非洲肯尼亚的姆瓦玛卡是中国水手的后裔,这可能吗?中国水手是什么时候又怎么到肯尼亚去的呢?2018/11/23历史之谜二 浙江省台州市所属的临海、黄岩及福建省宁德市所辖各沿海县民间将中秋节定为八月十六。并吃一种叫“光饼”的常见的面食。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面又有什么故事呢?第16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学习目标 理解掌握: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了解葡萄牙殖民者骗取澳门居住权等史实。
合作探究: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
并学会从图片、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学习感悟:
郑和、戚继光的优秀品质。2018/11/23一、郑和下西洋郑和简介我的课堂我做主郑和下西洋的经过目的:
在位皇帝:
远航者:
西洋:
远航时间:
远航次数:
所到国家:
最远到达:郑 和 下 西 洋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郑和,云南人,回族,信奉伊斯兰教,明成祖
赐姓郑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
岸地区1405年——1433年共7次占城、爪哇、苏门答腊、满刺加、古里等亚
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会面对怎样的困难?明朝时,为什么能成功实现下西洋这一壮举呢?(成功的因素、条件) 郑和(1371—1435年)我来说两句 合作探究郑和成功远航的条件: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极盛。
材料二: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路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物质前提: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技术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应用个人因素:郑和具备相当的地理和航海知识、坚强的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及组织能力。在东南亚,郑和同国王乘坐大象接受当地人载歌载舞的欢迎。在阿拉伯进行商品交易在非洲受到黑人的热烈欢迎论从史出材料一 1985年郑和下西洋580 周年纪念邮票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后,浡泥、满剌加、苏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苏禄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病逝于中国,即在中国安葬。中外对比时间早规模大1405-1433年 七次亚非30多个国家、地区,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次数多 范围广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2018/11/23历史揭秘一 东非麻林国(位于现肯尼亚境内)
郑和船队第五次远航时到与此.国王
哇来访问中国抵达福州时去世,被安
葬在福建闽县。麻林国还在1415
年直接遣使送来了一头被中国人叫作
麒麟的长颈鹿。它长期以来作为祥瑞
的象征成为中国诗人和画家吟咏作画
的题材。明朝从非洲输入了象牙、犀
角、琥珀等珍贵产品和鸵鸟、斑马、长颈鹿等珍禽异兽,中国的
特产锦缎、丝绸、瓷器和漆器等珍品也不断流向非洲。 明代抗倭图 二.戚继光抗倭简单介绍戚继光我的课堂我做主 认真自读课本“戚继光抗倭”一目,完成以下任务:“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1、材料中的“我”指谁?“海波不平”因为什么?
2、“我”的愿望实现了吗?
3、通过“我”的事迹,并结合材料,你认为“我”
有什么品质值得学习呢?任务一:读诗学史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台州福建广东戚继光在什么地方取得九战九捷?任务二:读图学史一、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符合人民的利益。
二、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三、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
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四、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合作探究2018/11/23历史揭秘二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民族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浙追歼倭寇,不想连日阴雨,军中不能举灶,戚继光便命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大大方便了作战歼敌。后来,这小饼流入民间,不但普遍食用,而且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后人感念戚继光,便把这种小饼叫作“戚继光饼”,后简称“光饼”。
相传,当年抗倭形势吃紧,戚继光率军于中秋之夜扫荡倭寇获全胜,次日夜,军民同庆抗倭胜利,并补过中秋佳节。后来为纪念这一事件,百姓过中秋节总是推迟一天,将中秋节定为八月十六,相沿成俗。 除了倭寇的入侵,还有哪些国家对明朝进行了侵略?
发生在哪一年?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骗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了澳门主权。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2018/11/23《七子之歌》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颗粒归仓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明朝前期—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明朝中后期— 冲突战争戚继光抗倭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封 建 社 会 走 向 衰 落2018/11/23 本课小结友好交往:战争与冲突:明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与亚非各国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明中后期,国力衰落,倭寇入侵,戚继光抗倭并取得了胜利;但随后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感悟升华看图片,小组内交流感想:丝绸之路 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