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考情分析 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近年高考低频考点,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浙江卷命题较为频繁,多为非选择题 2.情境设计:利用文献、考古资料,考查秦统一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如(2023·湖南卷,2)秦王用人与六国不同;(2023·6月浙江选考,3)秦朝国家治理模式形成。或者从史学理论角度关联秦代历史事件,如(2023·湖北卷,2)史学家对项羽的不同认识;或者利用新材料,创设情境,与汉代关联考查,如(2022·山东卷,2)相马术;(2022·湖北卷,2)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2020·全国Ⅱ卷,24)角抵 3.核心考向:秦统一的背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国家治理 整体感知
知识点一 秦的统一
1.条件
客观 民心所向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需求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地理位置 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主观 统治者 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国家政策 商鞅变法后,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策略得当 秦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策略,对东方六国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2.过程
(1)灭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
(2)征南方:征服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
(3)击匈奴:在北方击退了匈奴的进攻,修筑万里长城。
3.巩固统治措施
政治 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中央集权
中央制度 设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
地方制度 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经济 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 国家统一
基层治理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
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1.图解·关键知识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2.阐释·核心概念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是指一种决策方式,其特点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是一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与地方分权相对。其特点是全国军、政、财等大权都归属中央,地方必须绝对听命于中央,没有任何独立性。
3.挖掘·教材信息 阅读教材“里耶秦简户籍簿”图片及释文,据此可知秦朝推行了怎样的统治措施?推行这一措施有何作用?
答案 措施:编制户籍。作用:有利于国家控制百姓,保障治安;便于征发赋役。
4.意义
(1)疆域: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社会: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3)制度: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4.思考·情境问题 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在本质上有何不同?
答案 秦朝政治制度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官僚政治,而先秦时期是奴隶制度下的贵族政治。知识点二 秦朝的暴政、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暴政 始皇 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②花费巨资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征发繁重;③刑法严苛,激化阶级矛盾;④“焚书坑儒”,钳制思想,影响恶劣
二世 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
速亡 农民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灭亡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楚汉战争 性质 地主阶级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战争
结果 楚汉战争长达四年,最终刘邦击败项羽
挖掘·教材信息 阅读教材《过秦论》,说说贾谊总结的秦亡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是否合理?
答案 原因:没有实行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焚书坑儒,迷信严刑峻法;暴政;统一后,没有及时改变治国策略。
看法:有一定道理,大部分观点是正确的。但是,把没有实行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归结为原因之一是错误的,因为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主题一 大势所趋——秦的统一
视角1 社会治理——秦统一的背景
材料 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4号墓出土了两封秦军士兵的家书(木牍)。专家鉴定表明,当时(公元前223年),正在服役即将参加攻打淮阳(今属河南省)战役的二弟黑夫和三弟惊写给大哥衷的家书。
11号木牍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为黑夫、惊多问夕阳吕婴、匝里阎诤丈人得毋恙……矣。惊多问新负(妇)、妴(婉)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丈人,毋与……勉力也。”
6号木牍 “惊写给衷:……闻新地城多空不实者,且令故民有为不如令者实……新地入盗,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
解读 书信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其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经济、社会风尚等多方面的信息。
思考 结合秦代士兵家书所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合理解释秦的统一。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秦墓出土的秦军士兵两封木牍家信,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风尚等方面反映了秦国的情况,是秦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军事政治:秦国士兵需自备衣服和费用,将要攻打淮阳。不仅反映了秦国灭楚战争的情况,还可以看出,黑夫和惊在战争中获有战功,已被授爵;说明军功授爵制促进了秦国的军队勇敢作战。
经济:黑夫和惊服兵役,衷则留在家中务农等。说明了秦鼓励耕织,保障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支撑旷日持久的统一战争。
社会风尚:秦国社会依然奉孝道,重亲情,敬乡老;秦国本土尚法,社会秩序比较好。不仅反映了商鞅变法影响深远,而且秦人信仰法律、尊崇法律,社会形成了良好的法治文化等,为统一战争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综上所述,秦的统一与其军事组织、选官用人、社会动员、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等有密切联系,是综合国力作用的结果。
视角2 制度创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材料一 秦朝政府组织
材料二 北京大学某教授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解读 注意图中所示制度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其权力分配;观点概括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找到主旨指向。
思考 材料一中这一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观点,并说明其依据。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权力高度集中,即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
观点:中央集权制度符合中国古代国情。依据: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地域广阔,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
深化拓展
1.历史理解——早期政治制度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
2.历史解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官僚政治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皇权独尊 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和皇位世袭;皇帝称号和使用的物品都具有专一性
高度集权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官员各司其职、相互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两对矛盾 始终贯穿两对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家国同治 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职是为皇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主题二 焚书坑儒——秦的暴政与速亡
视角 史学新论——秦朝衰亡的原因
材料 秦由于忽视了文化对统一的功用,用相对落后的秦文化来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终为其所累,导致自身灭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不同区域已形成不同的文化圈。质朴、单纯、务实、外向、功利是秦文化的主要特征。相较六国文化而言,秦文化是落后的。
——摘编自胡鸣焕《秦亡新论》
解读 秦速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化方面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也是全新的视角。
思考 你赞成材料中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材料认为秦由于文化落后导致灭亡,这一认识带有片面性。
秦国的文化与东方六国相比,确实有落后的地方,但是文化落后的民族或者国家征服先进地区在历史上时有发生,不是国家灭亡的主要原因。秦朝的灭亡主要原因是其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导致二世而亡。当然秦朝对文化确实有轻视,如焚书坑儒,不过这不足以导致其灭亡。
总而言之,秦朝灭亡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尤其是其暴政,并非仅仅因为文化落后。
深化拓展
历史解释——秦朝灭亡的原因
体制僵化 秦朝在统一六国之后,原有的能够在一隅行之有效的制度,却不能在全国实行,法制僵化,因循守旧,不思变通
苛捐暴政(根本原因) 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征发繁重,徭役过重;实行严刑峻法;因军功而设置的官吏缺乏执法素质,手段粗暴
外重内轻 军队在边疆和岭南一带,内部的兵力极其空虚
王位变更 秦二世胡亥的个人能力远不及他的父亲,王位的变更,影响了国家的稳定
(2023·6月浙江选考,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答案 B
1.能力为重——以出土文物考查信息获取与知识运用能力
(2021·6月浙江选考,2)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 )
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
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
答案 D
解析 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刻画秦军的风采,形象地展示秦朝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的情况,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故选D项。
2.社会情境——从工程兴建认识秦组织能力
(2020·7月浙江选考,2)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下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
A.①—秦始皇长城 B.②—灵渠
C.③—郑国渠 D.④—都江堰
答案 A
解析 ①位于甘肃临洮一带,这是秦长城的西起点,故选A项;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位于广西境内,②位置在关中地区,与灵渠位置不符,排除B项;郑国渠是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③位于长江上游四川成都地区,与郑国渠位置不符,排除C项;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④位于湘江流域,与都江堰位置不符,排除D项。
3.学术情境——从司马迁和刘知几对项羽的不同认识看历史叙述原则
(2023·湖北卷,2)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
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刘知几认为只有身为天子才能列入本纪,如果身为诸侯,就绝无设为本纪之理;司马迁设置本纪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一个人是否起到支配历史大局的作用,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不同,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刘知几对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排除A项;正统观念与情感因素不是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排除B、D项。
1.[史论结合·新认知]
(2023·皖江名校联考)秦自立国以来,一直受到犬戎等周边民族的威胁与侵扰。最初秦国为防范犬戎的进攻,在边境设置兵民合一的村落城池,后来演变成郡县。由于能有效地组织军事力量抗击周边民族的侵犯,所以秦国在边境上普遍设置郡县。这说明郡县制的设置源于( )
A.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B.防范周边民族对边关的侵扰
C.消除割据势力的威胁
D.建立大一统国家的诉求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受到犬戎等周边民族的威胁与侵扰,秦自立国以来设置郡县来应对,说明郡县制的设置源于防范周边民族对边关的侵扰,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君主专制体系,并非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排除A项;犬戎不是地方割据势力,排除C项;郡县制的设立是为对抗少数民族威胁,并非建立大一统国家的诉求,排除D项。
2.[国家治理·新考向]
(2023·郑州一模)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将全国各地的豪富之家12万户迁到咸阳。此外,他还将赵王迁徙于房陵(湖北境内),将魏的豪富孔氏迁于南阳。秦始皇的这些做法( )
A.根除了国家分裂的潜在力量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意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D.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秦统一六国后,迁移富豪和六国贵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故选C项;“根除”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迁移富豪和贵族与财政收入无关,排除B项;“长治久安”不符合秦朝二世而亡的史实,排除D项。
3.[史料实证·新情境]
(2023·南京高三调研)以下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
A.沉重的赋税制度 B.严酷的法律制度
C.严密的基层管理 D.女子地位的提高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内容可知,这是秦朝的户籍簿,它的内容包括家庭成员关系、名字、社会上的身份称谓等,体现了秦朝对基层实施严密的管理措施,并以此“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故选C项。
1.秦朝统一与中国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从此以往,这一政治体虽有分有合,“中国”的本部总是一个国体,而且文化与经济的共同体也是依附在“中国”这一观念上。——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解读]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中国历史新格局,影响深远。
[命题方向]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的意义;秦朝统一与中国大一统的关系等。
2.郡县制与分封制
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和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摘编自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材料解读] 郡县制相比于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命题方向] 郡县制的特点;秦朝国家治理;周秦之变、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