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讲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学案 (含答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探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6讲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学案 (含答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探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8 11:2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6讲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课程标准 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考情分析 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低频考点,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偶有涉及 2.情境设计:以当时的原始史料为切入点,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如(2023·湖北卷,14)非洲与两次世界大战;(2023·广东卷,18)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 3.核心考向: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民主运动的史实、特点,认识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 整体感知
知识点一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
2.表现
(1)东亚:中国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2)东南亚:印度尼西亚与越南
印尼共产党 1926-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惨遭镇压,得到世界革命人民的同情与支持
印尼民族党 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民族主义政党印尼民族党,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
越南 掀起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胡志明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选必3·第13课)
(3)南亚: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主义 ①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②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
概况 在甘地和国大党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尼赫鲁更加明确地提出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选必3·第13课)
第一阶段1920-1922 起因: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发生 措施: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以及抗税等手段
第二阶段1930-1934 斗争要求:提出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要求 结果:通过“食盐进军”迫使英印当局答应部分要求
第三阶段1940-1942 斗争要求:发起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 结果: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4)西亚: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1.阐释·核心概念 民族民主运动
(1)民族运动:对外反对侵略压迫,实现民族解放。
(2)民主运动:对内反对专制独裁,实现民主自由。
2.挖掘·教材信息
阅读纲要下第16课第一目“史料阅读”栏目,指出印度发生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背景和目标。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背景:英国殖民当局对印度人民实行高压政策;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发动。
目标:争取印度的民族独立。
3.拓展·思维点拨 甘地主义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十分复杂。其政治哲学是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其政治思想是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
知识点二 非洲独立意识觉醒、拉美革命与改革
1.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特征:地区差异性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多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尚处于萌芽和酝酿时期;②一些北非和东非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
(2)泛非会议
①概况:1900年在伦敦举行第一次泛非会议;
②主张:黑人与白人应享有同等权利,提出“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的口号,形成泛非主义思想。(选必3·第13课)
(3)埃及华夫脱抗英运动(1919-1922)
斗争力量 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
结果 ①通过游行、示威、街垒战等斗争方式,迫使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 ②1922年,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192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局限性 ①英国保留了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②华夫脱党进行了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
(4)摩洛哥里夫地区的抗争(1912—1926)
①表现:酋长克里姆领导人民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
②成果:1923年,克里姆建立里夫共和国;
③结果: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5)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1935—1941)
①背景: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6年,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
②结果: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2.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1)特征: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时期。
(2)表现
革命或改革 领导 概况
阿根廷民族民主革命 共产党 举行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与警察战斗
智利反法西斯斗争 左派力量 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尼加拉瓜反美斗争 桑地诺 ①以“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 ②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美洲自由的标志”)
墨西哥改革 卡德纳斯 对内推行土地改革,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
1.思考·情境问题 
民族主义政党成为埃及民族独立运动的新生领导力量。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夫脱党在埃及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作用,并指出英国“保留”的内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用:领导埃及的民族独立运动,传播了民族独立思想,捍卫了民族尊严;动摇和削弱了英国在埃及殖民统治的基础,迫使其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
内容: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2.挖掘·教材信息
根据教材“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绘画作品)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够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历史认识: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是埃塞俄比亚人民抗击意大利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埃塞俄比亚人民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也鼓舞了其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3.思考·情境问题 
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桑地诺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沉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气焰,维护了民族独立;为尼加拉瓜最终摆脱“考迪罗”式的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促进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知识点三 认识一战后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1.高涨的原因
一战影响 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无暇外侵,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地区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强
民族意识 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唤醒了被压迫民族的民族意识
矛盾激化 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使宗主国与殖民地矛盾尖锐激化
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被压迫民族人民的民族民主斗争
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宗主国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转嫁危机,使矛盾更加激化
2.特点
3.影响: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世界殖民体系,影响国际秩序。
拓展·思维点拨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1)民族解放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后,基于本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作为对西方统治与侵略的一种反应,现代民族主义以反帝反殖民斗争、争取民族解放运动的面貌在亚非拉广大地区普遍兴起,斗争如火如荼,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
(2)对国际殖民体系的冲击:亚非拉民族国家作为20世纪民族主义的主体力量登上国际舞台,高举“民族自决”原则,使欧洲殖民体系开始了不可逆转的解体过程。
(3)对国际秩序的冲击:亚非拉国家在政治独立的道路上寻求突破,为以后的经济独立、文化独立开辟道路,成为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力量。
主题一 风起云涌——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视角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材料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他顾,暂时放松了对亚洲地区殖民地附属国的控制和压制。一战后,在苏俄的影响下,亚洲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五四运动后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开展了国民革命;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运动;甘地和国大党发起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冲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1920年印尼共产党成立,并于1926年领导了该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反荷兰殖民主义的武装起义,但遭到血腥镇压。起义失败后,印尼大批民众转向苏加诺领导的印尼民族党,主张走温和路线的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独立运动的领导权。总之,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形成了冲击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巨大力量,这股力量又连同无产阶级革命力量成为20世纪30年代反对法西斯侵略的中坚。——据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等
解读 材料反映了亚洲地区借助一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影响,掀起了多种形式的斗争,对帝国主义的统治给予沉重打击,并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独立运动走向高涨。
思考 (1)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历史背景。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特点:席卷的国家和地区多,抗争力度强;群众广泛参与,得到代表新兴阶级政党的直接领导;暴力革命和温和斗争并存。
(2)历史背景: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控制力量;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亚洲一些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运动高涨的物质力量和阶级基础;民族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增强。
深化拓展
1.史料实证——一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
2.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积极性 (1)动员广大群众,沉重打击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人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促进人民团结,为印度独立奠定基础;(3)一定程度上抵制英国经济侵略,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
局限性 (1)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2)抵制西方物质文明,体现资产阶级的局限性;(3)限制人民革命运动,反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主题二 特色鲜明——非洲独立意识觉醒、拉美革命与改革
视角 亚非拉地区政治运动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政治运动的概况(部分)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领导力量 资产阶级;共产党 埃及民族主义政党;摩洛哥部落酋长;埃塞俄比亚皇帝 资产阶级;共产党
代表运动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印尼反对荷兰大起义;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埃及反抗英殖民统治;摩洛哥反抗西班牙、法国侵略;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解读 材料从领导力量 阶级 、代表运动 斗争形式 等角度阐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政治运动的情况。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论题: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阐述:随着亚非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民族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极大地鼓舞了亚非拉被压迫民族人民的民族民主斗争,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
深化拓展
历史解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六大特点
典例 (2023·湖北卷,1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
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
答案 B
历史解释——采用图表对比的形式考查墨西哥民族运动与经济发展
(2023·广东卷,18,节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西哥和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单位:1990年国际元)
1820年 1930年
墨西哥 759 1 618
美国 1 257 6 213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
材料二 19世纪20年代墨西哥独立后,社会经济结构与殖民地时期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向国际市场出口农矿产品,消费的工业品则依赖进口。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适应了这种发展方式。所有这些都与内战之前美国南方地区非常相似。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发生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暴跌,墨西哥外汇收入骤减,无法进口工业品,只能在本土生产。为发展工业,出台了贸易保护政策,大规模工业化在此独特背景下开始了。
——摘编自刘新成、刘北成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指出材料一中墨西哥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美国的变化,并结合材料二解释变化的原因。
答案 变化:墨西哥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缓慢,与美国差距拉大。
原因:①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
②墨西哥工业化程度低,美国经历两次工业革命。
③英美对墨西哥的经济侵略。
④前宗主国西班牙和英国的殖民模式不同。
⑤独立后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不利于本国工业化的开展。
1.[史料文本·新结论]
1931年,甘地在《青年印度》上发文称:“读者们都明白,《青年印度》和《新生活》都不因商业目的而存在。它们的唯一目标是,教育民众通过非暴力追求真理的方式去赢取‘完全自治’。”甘地的说法意在(  )
A.为政治变革营造舆论氛围
B.创造民族独立运动的新形式
C.压缩民族工商业发展空间
D.提高中下层民众的文化素养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都不因商业目的而存在”“教育民众通过非暴力追求真理的方式去赢取‘完全自治’”可知甘地通过宣扬非暴力的合理性,引导民众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赢得印度独立,故选A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实质上就是通过合法的手段和方式赢得民族独立,在一战前后的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已经出现,排除B项;甘地宣扬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根本目的依然是民族独立,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甘地所强调的“教育”是一种政治引领,主要服务于国家的政治斗争,而非文化教育,排除D项。
2.[学习情境·新认知]
(2023·哈师大附中三模)如图是1933年中国《时事月报》上刊登的一幅名为“石油之战”的讽刺漫画,这幅漫画以当时爆发在拉丁美洲的两个为争夺石油产区的国家间的战争为背景,漫画中一个玻利维亚人和一个巴拉圭人站在石油桶上你来我往的拼刺刀,前者头戴印有美元的旗帜,后者戴着画有英镑的方旗。这幅漫画反映了(  )
A.拉丁美洲各国间的矛盾尖锐
B.英美两国的矛盾不可调和
C.中国政府关注世界局势变化
D.拉丁美洲的革命任务艰巨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丁美洲的两个国家发生战争,前者头戴印有美元的旗帜,后者戴着画有英镑的方旗,说明拉美国家仍受到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影响和操纵,政治并非完全自主,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拉美在英美等国的利用下存在矛盾,而非拉美各国间矛盾尖锐,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英美之间的矛盾程度,故“不可调和”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中国政府的具体态度,排除C项。
3.[信息挖掘·新对比]
(2023·邵阳一模)一战后,西方殖民国家调整南亚、东南亚殖民政策。英国实行所谓宪政改革;美国实行“菲律宾化”,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荷兰继续奉行所谓给殖民地以权力和福利的“道义改革”。这些调整(  )
A.基于宗主国一战后实力衰退
B.使古老亚洲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旨在以退为进维护原有统治
D.旨在破旧立新直接控制殖民地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一战后,西方殖民国家调整南亚、东南亚殖民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亚洲人民的反抗迫使西方殖民国家进行调整,故选C项;“实力衰退”以偏概全,一战中美国大发战争横财而实力增强,排除A项;亚洲觉醒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直接控制”不符合逻辑,题干提及西方殖民国家放松了对南亚、东南亚殖民地的控制,排除D项。
甘地的政治智慧
甘地在内的国大党一直与英国保持亲密关系,随时和总督进行交流,并善于利用媒体,除了使自己在媒体上大放异彩外,每一次非暴力行动都会由媒体来放大效应。虽然甘地会时不时发动静坐示威类的群众运动,但他在原则上的正确站队,让英国很领情。这才是甘地政治智慧中难得的闪亮点。——陈祥《被夸大的甘地》
[材料解读] 材料从甘地的斗争思想与英国统治关系的视角认识甘地的政治智慧。
[命题方向]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主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