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讲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学案 (含答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探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8讲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学案 (含答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探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8 11:3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8讲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程标准 1.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2.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考情分析 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高频考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 2.情境设计:多利用表格、漫画、文字等多种形式创设新情境,深化考查历史现象背后的时代背景。如(2023·湖北卷,15)美苏冷战的影响;(2023·全国甲卷,35)美苏冷战的表现;(2022·海南卷,13)意识形态之争;(2022·广东卷,16)美欧关系的变化;(2022·湖南卷,15)欧洲走向联合;(2022·山东卷,15)欧洲面临挑战;(2021·山东卷,15)不结盟运动 3.核心考向:美苏冷战的表现、特点与影响;多极力量的成长 整体感知
知识点一 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1)背景与内涵
总体 美苏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
根本 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制度 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
基础 在消灭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冲突 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
内涵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开始的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
(3)表现
阵营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杜鲁门主义”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军事 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地缘 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德国分裂
(4)两极格局的形成
①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②特点
“不对称”的两极格局: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不完全”的两极格局: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2.冷战的发展
(1)第一阶段(1955-20世纪60年代初)
特点 既有缓和,又有对抗,美国占优势
缓和 1955年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
紧张 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20世纪70年代末)
特点 苏攻美守,中美关系正常化
苏联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美国 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瓦解,美元地位动摇;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侵越战争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初)
特点 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中苏关系正常化
缓和 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签署限制武器、裁军条约
撤军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4)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
3.两极格局的影响
消极方面 局势 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政治 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国际关系严重恶化
经济 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发展
军事 美苏两国长期军备竞赛和地区竞争,导致世界局势长期动荡
积极方面 和平 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发展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第三世界 促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科技 美苏双方争夺在军事、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1.挖掘·教材信息 阅读教材纲要下第18课第一目“史料阅读”栏目,指出美国的战略意图,并指出二战后美国在欧洲采取了哪些措施?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意图:谋求世界霸主地位。
措施:提出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分裂德国,扶植西德;成立北约组织。
2.图解·关键知识 
3.思考·情境问题 1947年该漫画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目的:运用经济手段复苏西欧经济,以达到控制西欧的目的。
4.思考·情境问题 阅读教材纲要下第18课第二目“古巴导弹危机”漫画和探究与拓展“问题探究”赫鲁晓夫回忆录中的古巴导弹危机,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两则史料哪个价值更大?说明理由。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回忆录价值更大。理由:漫画属于艺术形式,与真实历史有一定距离;回忆录是根据历史当事人回忆写成,与真实历史比较接近。
知识点二 国际格局的演变
1.多极力量的成长
(1)时间:20世纪六七十年代
(2)原因
根本原因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具体原因 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3)表现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①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②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
中国崛起 ①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 ②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第三世界的兴起 ①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②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4)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2.两极格局的瓦解
原因 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
苏联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标志 苏联解体
影响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
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1.图解·关键知识 多极力量的成长
2.挖掘·教材信息 阅读教材纲要下第18课第二目“史料阅读”栏目,思考:尼克松总统看到了国际格局发展的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趋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根本原因: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3.思考·情境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969年12月结束的第24届联合国大会已被称为“小国会议”。各种协议尽管遭到两个核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的反对,但还是被通过了。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答案 现象: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对重大国际问题拥有了表决权。
4.图解·关键知识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
主题一 恐怖和平——冷战与两极格局
视角1 历史理解——美苏对抗
材料 历史漫画解读
图一:《来自西边的风》(1948年) 英国漫画家 图二:《“窒息的”英、法、意市场》(20世纪50年代) 苏联漫画家
内容描述:云端之上的西风神(ERP,马歇尔计划缩写)正鼓起腮,向寓意欧洲(Europe)的大风车吹来劲风,大风车转动起来,驱散了欧洲的严寒,大风车周围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 内容描述:象征美国的人坐在装有英国货物、法国货物、意大利货物的货摊上,将货摊压得几乎倒塌,该漫画的意图是说明美国垄断资本趁它的竞争者衰落的机会,在战后夺取了世界市场的一大部分
思考 结合以上两幅漫画及所学知识,谈谈历史学习和探究应当如何运用漫画类型的史料。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为扶持拉拢欧洲,对欧洲实施的经济援助计划,目的是与苏联进行冷战。
图一中,英国漫画家从英国国家利益出发,描绘了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经济恢复的促进作用,对马歇尔计划进行了积极评价。
图二中,漫画家从苏联立场出发对马歇尔计划进行抨击,侧重描绘其负面影响,指责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趁机挤占世界市场。
两幅漫画均为研究当时不同政治集团对马歇尔计划态度的相关史料,分别出于不同立场对其进行了评价。因此在历史研究中运用漫画类型的史料,首先需要把握漫画信息及主旨,其次需要判断漫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立场以及体现出的价值取向。同时漫画史料属于艺术创作,因此需要综合其他类型的史料,对史实进行客观辩证的认识。
视角2 竞争与发展——冷战时期的美苏博弈
材料 二战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除了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外,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有一个美国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冷战的后果”为主题进行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方面,冷战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危害: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核军备竞赛;世界处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下。另一方面,冷战客观上有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凝聚力;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冷战为一些国家的发展提供机遇:日本、西欧得到美国的扶持和发展机遇;中国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巩固了政权。冷战对美国有积极作用:促进美国内部的团结,外部竞争的存在使美国国内矛盾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使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都得到了发展。
总之,冷战既给世界造成危害,又有一定的客观积极作用。
深化拓展
历史解释——美苏冷战下国际关系的特点
主题二 多极化趋势——国际格局的演变
视角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材料 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力量主要有两个:其一,各主要行为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是国际格局演变的物质基础和推动力量;其二,各主要行为体对自己利益的认识和考虑,以及不同行为体之间由于各自所认识的利益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直接动因。另一方面,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有一个突出特点,即表现为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重大的具有全局性的国际事件,是推动国际格局从量变到质变的决定性因素。——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国际格局的演变”,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推动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阐述:两次工业革命后,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形成。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最终酿成一战。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二战后欧洲衰落,美、苏空前强大。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完全被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两极格局下,多极力量成长,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综上,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动引起国际地位的变动,最终导致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深化拓展
1.历史解释——多极化发展趋势下的基本矛盾
美苏之间的矛盾 美苏争霸对苏联造成极大的损害,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进程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中苏关系恶化,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要求摆脱苏联控制的倾向,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分化
第三世界国家与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 万隆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东西方两大集团之外增加了一股崭新的国际政治力量
2.历史解释——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 和平过渡 它不是通过世界大战而是由长期冷战较量引起的
竞争过渡 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存在着互相竞争、互相制约的关系
长期过渡 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过程
影响 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
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典例 (2023·湖北卷,15)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国别 贷款  法国 荷兰 南斯拉夫 智利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麦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 巴西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 1.0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 0.75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答案 C
1.学习情境——以蔬菜种子项目为载体考查美苏争霸
(2023·全国甲卷,35)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
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
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
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
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出美国注重西方观念的宣传,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是美苏冷战时期,美国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加强对第三世界地区的争夺,D项正确;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排除A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不利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排除B、C项。
2.历史解释——用漫画讽刺美国威胁世界和平考查美苏冷战
(2022·海南卷,13)如图是1953年苏联报刊上发表的一幅漫画,它揭示了(  )
A.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
B.意识形态的斗争
C.热战一触即发的危险
D.冷战对峙的加剧
答案 B
解析 在苏联漫画中美国为导弹装上和平鸽的头像和尾巴,反映了当时苏联讽刺美国的冷战政策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说明当时美苏双方存在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冲突,故选B项;美苏之间的对峙主要以冷战的形式进行,排除A项;漫画中美国人为导弹安装上了和平鸽的形象,说明美苏双方并未突破冷战的界限,排除C项;苏联的漫画中将导弹安装上了和平鸽的形象,说明这一时期美苏冷战对峙相对缓和,排除D项。
3.历史解释——以美国对待种族问题考查美苏冷战
(2022·全国甲卷,35)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  )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
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
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
答案 C
解析 1951年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政府面对黑人团体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指控,认为民权大会的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以此来反对民权大会的指控,美国政府对待种族问题的做法显然是受到了冷战意识的影响,C项正确;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项;美国历史上白人残酷对待黑人,民权大会的指控有事实依据,排除B项;战后美国政府关注到了种族平等问题,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4.家国情怀——以“欧洲之父”的观点考查欧洲走向联合
(2022·湖南卷,15)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到:“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  )
A.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
B.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
C.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
D.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二战对欧洲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二战后,为重振欧洲,必须走向联合来增强自己的实力,B项正确;“消除国家边界”与实际不符,排除A项;意识形态是针对社会主义而言的,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欧洲实力的增强,并不是保卫世界和平,排除D项。
1.[社会现象·新素材]
(2023·长春三模)美国的《1952年移民法》的第一项规定,每年移民限额的50%将用于吸引外来人才……凡申请第一优先原则者,必须“受过高等教育、有技术培训的经历、专业化经验或特殊才能,其服务为美国之急需”。材料说明美国(  )
A.打通了国际高级人才市场
B.是由众多移民组成的国家
C.人才政策受国际局势的影响
D.加强对中间地带的文化渗透
答案 C
解析 美国移民限额的一半是给外来人才,而且是美国急需的人才,题干涉及时间是1952年冷战期间,这样的移民法有利于扩大美国的影响,可见美国的人才政策受冷战局势的影响,故选C项。
2.[图文材料·新情境]
(2023·广东大湾区二模)如图为冷战时期苏联的讽刺漫画。画中的地图为中东地区,地图上的文字为“东方邻居”,桶上的文字则为“油”,图中三人代表不同的欧美国家。它表明当时(  )
A.军备竞赛导致局势紧张
B.苏联警惕欧美势力扩张
C.苏联重视保护自身石油资源
D.中东成为美苏对抗的最前沿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内容可以看出,欧美国家正觊觎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因此材料主旨反映出苏联警惕欧美势力在中东地区的扩张,故选B项;材料中并没有军备竞赛的内容,无法得出相关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地区是中东地区,而不是苏联自身的石油资源,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对美苏对抗的前沿地区进行对比,不能得出中东是最前沿,据所学可知欧洲才是最前沿,排除D项。
3.[挖掘信息·新素养]
(2024·天津河西区一模)1964年中法建交被称为“外交核弹”。中法建交后,美国深感“愤怒”,中日设置永久性贸易代办处,英国考虑与中国建立完全外交关系,另有部分西方国家则产生了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的愿望。中法建交后各国的连锁反应说明了(  )
A.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B.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出现
C.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D.美日欧三足鼎立格局形成
答案 B
解析 中法建交后,一些西方国家不顾美国的“愤怒”分别跟中国建立经济或政治联系,这说明随着实力的增强,它们在外交上不再以美国马首是瞻,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出现,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法建交后“各国的连锁反应”,而不是突出中国的综合国力,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得出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排除C项;“美日欧三足鼎立”格局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
4.[史论结合·新考向]
(2023·苏州三模)西方世界普遍认为,冷战终结是大西洋同盟体系主导下自由世界的全方位胜利。俄罗斯认为,冷战终结是双方联合协商的结果,它意味着俄罗斯将与西方一道以平等创始人的身份重塑一个基于求同存异、观念和制度多元主义等理念的泛欧洲共同体和一个更加包容的国际安全体系。由此可知冷战的终结(  )
A.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
B.扩大了西方世界影响力
C.埋下了国际冲突的隐患
D.密切西方与俄罗斯联系
答案 C
解析 西方国家和俄罗斯关于冷战终结的说法不同,体现了西方国家和俄罗斯的博弈,埋下了国际冲突的隐患,C项正确,排除D项;冷战的终结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西方国家和俄罗斯关于冷战终结的说法不同,不能说明冷战终结扩大了西方世界影响力,排除B项。
知识冷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以日本与印度为起点,正式在亚洲展开美国学的学科制度化进程。美国学在亚洲的初创,看似意在深化亚洲学人对美国历史与文化的理解,实则是为美国同苏联争夺学术话语权,以及打造“世界领袖”身份提供知识根基,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亚洲学界对美国的心理依赖,造成双方学术关系甚至地缘政治关系上的不平等。
——摘编自石可鑫《知识冷战与美国学在亚洲的初创——以日本与印度为个案》
[材料解读] 二战结束后,美国为构建所谓国际新秩序,而与苏联展开全方位对抗,美国学作为美国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海外传播被赋予了意识形态的内涵。
[命题方向] 冷战的表现;冷战的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