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讲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学案 (含答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探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1讲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学案 (含答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探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8 11:3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1讲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考情分析 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低频考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2.情境设计:多利用文献、图表等形式创设新情境,注重基础性,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23·山东卷,14)非洲国家的联合;(2023·海南卷,13)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2022·辽宁卷,16)非洲国家面临的问题;(2022·全国乙卷,46)苏伊士运河战争;(2021·湖北卷,16)殖民统治下的影响 3.核心考向: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整体感知
知识点一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表现
(1)亚洲
背景 二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
印巴分治 代表 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
概况 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①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②20世纪50年代,两国都成为共和国
其他地区 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复台湾。(选必3·第13课)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纷纷独立
意义 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2)非洲
背景 20世纪50年代,非洲大陆掀起民族独立风暴
埃及 1953年,埃及成立共和国;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
阿尔及利亚 1954年,成立民族解放阵线,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武装斗争。1962年,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选必3·第13课)
殖民体系崩溃 ①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②到20世纪60年代末,独立国家已达41个,英、法、比、葡等国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
(3)拉丁美洲
背景 二战后拉美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迅速发展
古巴 ①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②1961年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
巴拿马 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2.影响
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1.挖掘·教材信息 阅读教材纲要下第21课第一目“学思之窗”栏目,指出伊斯梅所做出的决定,并简析其原因。
答案 决定:允许殖民地独立。
原因:二战后,英法实力衰落;二战后,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时代潮流;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觉醒和长期斗争;英法殖民主义政策转变;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
2.挖掘·教材信息 阅读教材纲要下第21课第一目“史料阅读”栏目,思考:《埃维昂协议》的若干内容说明了什么?
答案 法国在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斗争的打击下,被迫放弃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统治,阿尔及利亚获得独立;法国仍保留在阿尔及利亚部分经济、军事上的特权(或法国并没有彻底放弃原来在阿尔及利亚的殖民利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后,还面临着争取经济上彻底独立等任务。
知识点二 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挑战
1.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亚洲 原因 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表现 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海湾产油国也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
非洲 国家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较快;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经过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又开始增长
拉丁美洲 各国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大多数拉美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选必3·第13课)
(1)印度:独立后,印度的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印度的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
(2)新加坡和韩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3)埃及: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3.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1)面临的具体问题及解决途径
面临问题 调整及结果
亚洲 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促使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拉丁美洲 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 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
非洲 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
(2)面临的共同挑战
①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②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
③发展中国家自身存在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
1.警示·易错易混 亚非拉国家与第三世界
“亚非拉国家”是指位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水平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正在发展的国家;“第三世界”泛指不属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经济不发达的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2.阐释·核心概念 “南南合作”
“南南合作”是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是促进发展的国际多边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处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于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些国家之间为发展民族经济,开展专门的经济合作,被称为“南南合作”,如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合作、中国与非洲的合作、非洲各国之间的合作等。
3.思考·情境问题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和沙特两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及两国经济发展各自呈现出的特色。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机遇:世界局势相对安定;亚洲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走上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西方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特色:韩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沙特阿拉伯:利用本国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主题 任重道远——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新兴国家的发展与挑战
视角1 土崩瓦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材料一 二战后非洲国家独立进程示意图
材料二 苏伊士运河大事记
1922年,面对埃及的反英斗争,英国被迫形式上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运河特权。
1955年,因埃及与苏联的军事合作,英、美截留埃及阿斯旺大坝建设贷款。埃及遂宣布运河收归国有,从而引发苏伊士运河危机。
1956年,英国对埃及发动“苏伊士运河战争”。在美、苏联合施压下,英国被迫停火,埃及彻底收回运河主权。
1975年,苏伊士运河因中东战争关闭8年后重新通航。之后,在众多国家与国际组织的援助下得以扩建。
2015年,苏伊士运河实现了南北双向航道同时通航。
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特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围绕“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变迁”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予以阐释。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特点:基本上是由北向南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少数国家采用武装斗争的形式,大部分国家是通过和平斗争的方式取得的。
(2)示例
观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变迁是争取民族独立进程的缩影。
阐释:一战推动埃及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华夫脱党领导埃及人民进行抗英斗争,迫使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是苏伊士运河仍然在英国控制之下。二战后,非洲大陆掀起民族独立风暴。埃及中下级军官发动起义,建立共和国。1955年,埃及宣布收回运河区主权引发苏伊士运河战争,在美苏干涉下,英国被迫退出,埃及彻底收回运河主权,并逐步扩建,苏伊士运河在国际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苏伊士运河的开凿与英国控制运河是埃及殖民地化的象征,运河主权的收回则是埃及完全主权独立的标志。
视角2 知难而进——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挑战
材料一 部分国家主要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
材料二 1960—1976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
国家 1960年 1970年 1976年
A B A B A B
美国 72 2 800 93 4 800 105 7 900
英国 76 1 400 94 2 200 102 3 900
乌干达 99 60 117 135 96 266
加纳 93 198 95 257 97 498
注:A为经济增长指数;B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解读 材料一介绍了部分国家主要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从中可知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情况。 材料二介绍了1960—1976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由此可知发展中国家经济一度发展较快。
思考 (1)根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60-70年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何特点?结合材料一及所学,试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发展中国家经济怎样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特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发达国家,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差距越来越大。
原因:发展中国家获得独立(解除了殖民主义枷锁),因而经济一度发展较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差距拉大的原因,一是发展中国家单一的经济结构;二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原料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
(2)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一切发展机遇(如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新科技革命等),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不断进行改革,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强经济合作(如区域合作、“南南合作”);开展“南北对话”,逐步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深化拓展
1.历史解释——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历程 (1)第一阶段(1945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亚洲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并取得胜利,苏丹、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等一系列国家独立 (2)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民族解放运动在非洲和拉美广泛展开,第三世界崛起,至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独立的国家已达到41个,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之一 (3)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出现联合反帝反殖反霸局面,开始了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特征 (1)时间长(持续半个世纪),范围广,并且不断向纵深发展 (2)成果大。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全部获得独立,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3)一些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两大潮流的进一步汇流
2.历史解释——第三世界国家的基本特征
从历史上看 第三世界国家基本上都是由殖民地、半殖民地演化而来的
从经济上看 第三世界国家大多数是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发展民族经济的强烈愿望
从政治上看 第三世界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威胁、干涉、控制或侵略,它们在对外政策方面大都奉行独立自主或不结盟政策,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典例 (2023·山东卷,14)1961年,加纳领导人克瓦米·恩克鲁玛在其著作中指出,非洲许多地区在文化、语言和思想上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我们都是非洲人,这是基本的事实……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不同所带来的困难并不是不能战胜的”。他力图(  )
A.实现非洲各国的独立
B.建立非洲国家的联合
C.保持非洲地区文化的多元性
D.解决非洲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答案 B
1.时空观念——以历史事件为切入点考查时空定位
(2023·海南卷,13)将下列内容按历史发展逻辑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尼赫鲁认为:“我们正在努力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一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正统实践之间的中间道路”“社会主义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②丘吉尔表示,他不愿充当“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
③二战时期,在英国驱使下,坦噶尼喀农作物种植单一,导致该地区中部土壤退化。
④在夕阳残照下,最后一批英军降下了英国国旗,撤离了占领长达74年之久的苏伊士运河区。
A.③②④① 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④②①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坦噶尼喀农作物种植单一”可知英国的殖民统治使坦噶尼喀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加剧了当地经济发展的落后;“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说明二战后英国的国力下降,使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减弱;“最后一批英军降下了英国国旗”说明随着宗主国实力的下降,越来越多的殖民地获得独立;“我们正在努力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说明独立后的印度正在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所以主要围绕着殖民统治、宗主国实力下降、民族独立运动、探索民族国家发展道路的顺序排列;故正确的排序是③②④①,选择A项符合题意。
2.史料实证——以非洲一体化组织为载体考查非洲国家发展中的问题
(2022·辽宁卷,16)1980-2000年部分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出口占各自总出口比重表。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非洲经济(  )
时间 组织名称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 5.7% 6.3% 4.8%
中非共同体 1.4% 1.4% 0.9%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9.6% 8.0% 9.6%
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0.4% 3.1% 11.9%
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 0.3% 2.9% 2.2%
A.对区域组织外的贸易依赖明显
B.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
C.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边缘地位
D.区域发展极度不平衡
答案 A
解析 通过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2000年间,非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内部贸易发展有限,反映出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同区域组织外的贸易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即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区域组织外的贸易依赖明显,A项正确;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与中非共同体内部出口不增反降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非洲经济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边缘地位,排除C项;仅凭内部贸易发展不足,不能说明整个非洲经济区域发展极度不平衡,排除D项。
3.史料实证——以非洲小说中的情节考查殖民统治下的影响
(2021·湖北卷,16)1960 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于(  )
A.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B.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
C.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 D.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
答案 A
解析 据题意可知,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在小说中表达的主张是以使用民族语言为荣,以使用非本民族的英语为耻,这体现了阿契贝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表达了对于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A项正确;作者主要表达了民族文化情绪,并不是在批判殖民经济霸权和对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排除B、D项;根据“在伦敦街头”等可知表达的不是国家日渐开放,排除C项。
1.[史料实证·新考向]
(2023·济南三模)下表是不结盟运动部分会议参加国的数量统计,据此可知(  )
会议 时间 参加国数量
第二次不结盟会议 1964 42
第三次不结盟会议 1970 54
第四次不结盟会议 1973 75
第五次不结盟会议 1976 86
A.民族自决原则普遍确认
B.第三世界首登历史舞台
C.政治经济新秩序形成
D.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参加的国家越来越多,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普遍确认”的信息,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第三世界首登历史舞台,排除B项;政治经济新秩序仍在形成中,排除C项。
2.[挖掘信息·新素养]
(2024·恩施模拟)下图中符合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1950—2015)发展趋势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殖民体系逐步瓦解,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运动不断高涨,民族经济不断发展,再加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等因素,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发展趋势为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B项正确;A项中人口数量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趋势,排除A项;C项中城市人口比重下降,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趋势,排除C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并不是在20世纪90年代大幅下降,排除D项。
3.[史论结合·新认知]
(2023·济宁三模)下图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纺织品和服装世界市场占比情况。当时的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描绘成侵略者,纷纷抱怨市场混乱并加强对市场限制。这反映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
A.触及发达国家根本利益
B.改变了经济旧秩序
C.基本上局限于轻工业领域
D.遭受不公正的压制
答案 D
解析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纺织品及服装世界贸易占比情况有所发展,一定程度上抢占了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故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描绘成侵略者,继而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压制,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纺织品及服装的出口比重情况,没有触及发达国家的根本利益,排除A项;旧的经济秩序没有改变,排除B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多领域的,并不仅仅局限于轻工业领域,排除C项。
发展中国家的称谓
“第三世界”一词产生于二战后。虽然也常常与“发展中国家”一词交替使用,但是其使用频率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冷战结束后,“第三世界”的使用频率明显下降。西方国家出现“第三世界消亡论”思潮,认为由于苏联解体,“第三世界”这一概念变得毫无意义。我国学界认为,冷战后,“第三世界”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生存环境,用“发展中国家”称谓这类群体更加符合时代主题和历史发展趋势。
——摘编自刘青建《如何称谓发展中的国家群体——对第三世界的认识》
[材料解读] 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独立后的新兴民族国家得到发展,推动了“第三世界”一词的广泛使用。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差距加大,三个世界的划分失去基础。
[命题方向]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新兴国家的发展;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