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贯通17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
微专题1 英美对战争政策立场的变化
时期 英国 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政策:极力推行干涉苏俄的政策;凡尔赛会议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推行大陆均势政策 结果:干涉苏俄的活动失败;为德国保存了元气,有利于德国的恢复和发展 政策: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 结果:建立起华盛顿体系,与凡尔赛体系一起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20世纪30年代 政策:对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妄图祸水东引 结果: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政策:实行“中立”政策 结果: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势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政策:放弃绥靖政策,采取对法西斯的强硬政策 结果:不列颠之战中粉碎了德国的侵略计划,取得了胜利 政策:放弃“中立”政策,加入反法西斯阵营 结果: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进程
对点训练
1.丘吉尔对二战中的一个文件有过这样的评价:“美国在名义上仍属中立,却会同一个交战国发表这样的宣言……宣言中包括有‘最终摧毁纳粹暴政以后’的词句,这等于一个挑战,在平时这种挑战意味着战争行动。”这个文件是( )
A.新《中立法》 B.《租借法案》
C.《大西洋宪章》 D.《联合国家宣言》
答案 C
解析 根据“宣言中包括有‘最终摧毁纳粹暴政以后’的词句”并结合所学可知,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举行大西洋会议并签署《大西洋宪章》,C项正确;1939年11月,美国新的《中立法》废除了武器禁运条款,排除A项;《租借法案》目的是在美国不卷入战争的同时,为盟国提供战争物资,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联合国家宣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微专题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异同
异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相同点 背景 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形式 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国家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体系
特点 是大国意志的体现,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
不同点 大国意志 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 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作用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中心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 形成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建立基础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 两个战胜国美、苏的妥协
调整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对点训练
2.(2023·抚顺校考模拟)有学者对凡尔赛体系作出了如下论述。该学者旨在强调( )
① 作为欧洲传统大国和欧洲均势一支重要力量的苏俄,由于英法等的排斥,在凡尔赛体系存在的20年里,未能在欧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② 美国是凡尔赛体系的主要缔造者和战后欧洲均势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它的拒绝使凡尔赛体系失去了一支重要支柱
A.两极格局形成的必然性
B.欧洲失去了对世界的控制权
C.凡尔赛体系存在着缺陷
D.国际冲突的新祸根已经埋下
答案 C
解析 题干反映了苏俄和美国都被排除在凡尔赛体系之外,该学者旨在强调凡尔赛体系被英法两国控制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其稳定性不足,难以维持战后和平局面,C项正确;雅尔塔体系下逐渐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排除A项;此时的欧洲并未失去对世界的控制权,排除B项;“国际冲突的新祸根已经埋下”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
3.(2023·广东模拟)有学者认为:“战后时期各国幸运地生活在了这样一种国际关系体系之内:因为它是基于一种权力现实之上的,所以有助于实现秩序,尽管谈不上正义,但却比人们所预期的更好。”据此可知,这种国际关系体系( )
A.形成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B.为战后世界的和平留下了空间
C.保证了世界秩序的长期稳定
D.建立在各大国实力均势基础上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位学者描述的是雅尔塔体系,该体系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之上,双方轻易不敢越过对方的红线,从而在战后半个多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B项正确;雅尔塔体系与经济无关,排除A项;冷战期间,世界局部战争不断,排除C项;这一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排除D项。
微专题3 两次世界大战对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激发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出现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形成的民族自决原则成为指导殖民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5)二战后,随着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地传播,民族民主革命高涨。
对点训练
4.一战结束后,黄金海岸的英国传教士无可奈何地说,从欧洲回国的非洲士兵对“欧洲人”远不像过去那样尊敬了;法国驻几内亚总督也承认(复员回来的)老兵们把不服从殖民当局的命令作为高尚文明的标志。这反映了一战( )
A.使英法失去了殖民霸主的地位
B.打破了非洲大陆封闭隔绝状态
C.暴露了帝国主义战争的非正义
D.促进了非洲民族解放斗争发展
答案 D
解析 一战使参战的非洲士兵见识了帝国主义战争的凶残,明确了殖民者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促进非洲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故选D项;英法两国在二战后失去大部分殖民地,A项史实错误,排除;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非洲的封闭状态,B项史实错误,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5.(2024·白银一模)1930年,甘地毅然倡导“食盐进军”以抗议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的《食盐专营法》。全国新闻记者纷纷赶来采访,详尽报道了“食盐进军”的情况,印度沿海地区都开展起自制食盐的行动。可见,“食盐进军”( )
A.迫使英属印度殖民当局妥协
B.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C.促进了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
D.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
答案 D
解析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英国的经济侵略,民众都积极参与自治食盐的行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的态度,排除A项;“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夸大了“食盐进军”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
“评析评述”类
一、设问类型
1.提供一段或一组材料,要求学生从中提炼观点并加以评论、评析或评述。
2.问题中列出观点,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评析或评述。
3.将史学界对某一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观点罗列出来,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种,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加以评论、评析或评述。
二、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清设问,明要求:重点阅读题目设问;具体研究要求,分析限定语;领悟命题意图或试题立意。
第二步:提取信息,拟论题: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来拟定论题。
第三步:搜寻史实,组答案。
三、注意事项
(2023·苏州一模)温斯顿·丘吉尔是20世纪国际政治舞台的风云人物,他的外交战略充满着政治智慧。以下是不同时期丘吉尔对苏(俄)政策的言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任职) 言论
①1918年12月(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 “消灭布尔什维克,同德国佬接吻!”
②1932年5月(在野党议员) “制止侵略的途径只能是联合纳粹德国之外的欧洲国家,尤其要联合法国和苏联。”
③1938年9月(在野党议员) “如果我们不能建立反侵略的伟大同盟,我们就将陷入致命的危险之中,如果我们拒绝同苏俄的正常合作,那是极端愚蠢的。”
④1941年6月(首相) “俄国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只要一息尚存,力量还在,就齐心协力打击敌人吧。”
⑤1942年上半年(首相) “如果考虑到俄国为消灭希特勒、为我们的共同的事业所做出的一切,我们为俄国所做的事太少。”
⑥1942年10月(首相) “我的全部思想主要集中于欧洲这个现代国家和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如果俄国的野蛮行径一旦蹂躏了欧洲古老国家的文化和独立,将是非常可怕的灾难。”
⑦1945年2月(首相) “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俄罗斯的统治浪潮正在席卷欧洲。为了与俄罗斯尽早摊牌并解决问题,我们现在必须转变我们的立场。”
⑧1949年4月(退任首相) “我们未能将布尔什维主义扼杀在萌芽状态中,未能通过一种或另一种手段,将当初已屈服了的俄国引入全面的民主制度之中——这一失败如今成为我们沉重的负担。”
——据徐瑞雪《浅析二战前丘吉尔对苏态度的演变》等整理
⑨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丘吉尔的“外交智慧”。
解题过程
第一步:确定类型
由⑨→确定为评析评述类题目。
第二步:审清设问,明要求
由⑨→确定答题要求:
(1)答题思路:根据材料和所学进行评述;
(2)限定语:丘吉尔的“外交智慧”。
第三步:提取信息,拟论题
第四步:搜寻史实,组答案
根据审题以及提炼出来的各种信息,结合论题,选取相应的史实,如俄国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进程以及冷战等,表述成文。
答案 丘吉尔的言论体现了对苏(俄)外交政策随着形势变化而变化。
十月革命后,丘吉尔站在资本主义的立场上,仇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20世纪30年代,面对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的绥靖政策,丘吉尔力主与苏联联合,表现了政治家的远见;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英、苏相继遭到德国的进攻,丘吉尔联合苏联抗击法西斯,为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的变化,苏联的影响日益扩大,丘吉尔在与苏合作的同时,又极力宣扬苏联的威胁,对战后冷战局面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在冷战背景下,丘吉尔全面反苏反社会主义,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峙。
所谓丘吉尔的“外交智慧”实质上是从资本主义和本国的立场出发,为维护本国的利益而作出的外交政策调整。其对外政策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和霸权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