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贯通1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微专题1 二战后三种经济模式的比较
项目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西方模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导,适当发展混合经济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指导思想 凯恩斯主义 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特点 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经济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具有封闭性、僵化性 肯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计划和市场经济手段,具有开放性
对点训练
1.(2024·浙江天域名校大联考)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以下措施与材料观点不符合的是( )
A.加强社会管理的市场化改革
B.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
C.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D.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仅靠私人经济……干预”可知,凯恩斯认为必须要发挥国家的干预作用实现经济的最大化,所以他不会主张社会管理的市场化改革,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2.1958年,苏联工程师发明了更轻便的移动电话,到1965年,该移动电话已经可以在200千米内有效工作。苏联政府对这项研究没有兴趣,官员们认为“人民守着线路打电话就可以了”。于是,它被叫停了。这表明当时苏联( )
A.对人民需求的重视 B.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
C.计划经济弊端初显 D.深受官僚化管理影响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苏联工程师在轻便移动电话研究使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受制于苏联模式中官僚化管理弊端的影响,这一发明并没有得到认可和推广,故选D项。从“守着线路打电话就可以了”可知,苏联不重视人民的需求,排除A项;苏联并没有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而是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军事领域,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排除B项;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显现早于材料时间,排除C项。
微专题2 全球治理的进程
对点训练
3.(2023·石家庄二模)下表为国际联盟主导调停的部分领土争端。
调停对象 主要调停国
叙利亚和黎巴嫩冲突 法国
巴勒斯坦 英国
卢旺达—乌隆迪 比利时
纳米比亚 南非
新几内亚 澳大利亚
萨摩亚群岛 新西兰
据上表可知,国际联盟( )
A.重新确定欧亚版图
B.满足了西方大国的政治利益诉求
C.关注全球安全问题
D.成为列强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国际联盟的调停作用,体现了该组织对国际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努力,说明国际联盟关注全球安全问题,故选C项;国际联盟不能重新确定欧亚版图,A项夸大了国际联盟的作用,排除;国际联盟并不只为西方国家服务,国际和平对全世界的国家都是有利的,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反映国际联盟是否受到列强的控制,因此不能说其成为列强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排除D项。
4.(2023·北京卷,15)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 522号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此举符合联合国( )
A.托管制度
B.“大国一致”的原则
C.安理会投票程序
D.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联合国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和投资,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符合其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D项正确;托管制度是一战后《国际联盟盟约》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大国一致”的原则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表决程序原则,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安理会的投票程序体现了“大国一致”的原则,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观点主题”类
一、设问类型
1.直接提供观点,要求运用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论证。
2.就材料中提供的观点,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或另有观点,请作出判断并加以论证。
3.归纳材料中的多种观点,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并简要说明理由。
二、解题步骤
第一步:提炼观点:在审读设问、材料的基础上,做到“四看”“三注意”。
第二步:论证观点:将史实融入阐述中,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完整即可。
第三步,总结升华:阐述的最后要有总结性语句,言之有理即可。
三、注意事项
(2022·重庆卷,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曾有人言道:询问是谁赢得了某场战争,就仿佛在询问是谁战胜了旧金山地震。在20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一命题,即在战争中不存在真正的胜利者①,而只有程度不同的失败者。然而,战争是否也与地震一样,是人类智慧所无法控制和消除的自然现象呢②?虽然很少会有人同意这一观点,但是,无论人类怀着如何高尚的理想,如何孜孜以求地试图消除战争,却依然只能赢得国家间转瞬即逝的短暂和平。——《人、国家与战争》
结合所学知识,在解读材料基础上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③,并运用20世纪相关史实进行论证④。(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解题过程
第一步,确定类型
由③→确定为观点主题类题目。
第二步,提炼观点
审设问:由③④→确定答案来源与答题要求:答案来自材料与所学知识。
限定语:解读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20世纪相关史实。
提信息:由①→根据材料可知,战争不存在真正的胜利者。
由②→根据材料可知,人类智慧无法控制和消除战争。
综合①②相关信息并结合20世纪阶段特征可知,论题可以为“战争消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或“正义战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维护和平的手段”或“战争的最后胜利属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者”。
第三步,论证观点
根据论题选取相应的史实,如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表述成文。
第四步,总结升华
对史实进行提升,要有格局、世界视野、人类视野、人文视野。
答案 示例
观点:战争消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论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消除战争对人类的威胁。战争一直是人类命运的最大威胁。20世纪以来,人类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场战争是由于世界发展的不均衡和帝国主义之间的各种复杂矛盾造成。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没有真正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世界的发展依然处于极度不平衡中,这场大战结束后仅仅过了20年,1939年又爆发了更大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遭受了无比巨大的灾难。我们不得不考虑人类发展的未来以及战争对人类的威胁。究其战争根源,私有财产所有制、统治阶级的压迫以及经济利益冲突是内因,帝国主义的扩张、霸权主义的推动是现代战争的外因。要让战争消亡,人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包容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给人类指出了发展的方向,成为消除人类战争的目标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