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1张PPT。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是 。
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开始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了屠杀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 奥斯维辛集中营勃兰特总理的下跪震惊了世界!1973 年,英国使者马格尔尼来华,在乾隆皇帝面前无论如何不肯下跪。而1970年的勃兰特归为德国的总理,却为犹太人双膝下跪!二战时期,勃兰特是一位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本不应该由他来下跪谢罪。“不必要这样做的他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了”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当之无愧。“二战”后德国如此深刻,持续不断的悔过、反思,说明了当年纳粹德国的罪孽深重。德国妇女在走过800多具囚犯的尸体时 奥斯维辛集中营正门 集中营大门上文字(ARBEIT MACHT FREI)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囚房的囚犯 集中营中的幸存者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被害者处绞刑时站的木块 卡车装载着成堆的尸体 巨大的焚尸炉?“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只找到7650名幸存者和没有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 1944年春季,不知道何故,党卫队军士伯恩哈德.瓦尔特竟然得到允许,拍下了一火车匈牙利犹太人正被送往奥斯威辛的“白桦林”毒气室的情景。 一个怀里抱着婴儿,旁边跟着另外3个孩子的妇女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领着穿戴严实的孩子们步履艰难地走向“白桦林”毒气室。“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美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上的犹太人尸体 集中营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 被害者处绞刑时站的木块 卡车装载着成堆的尸体 巨大的焚尸炉“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室中部分遇难者照片 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集中营堆积如山的尸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美)罗森塔尔 在课文的第一段中,哪一个词表示了作者的惊讶?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一个问题:“居然”
作者心中对布热金卡的想象与现实有很大的不同.(有什么不同呢?)
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景色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个曾经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有这样和平美好的景色,他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61年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集中营。
问题: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者的感受、反应记者(罗森塔尔)参观产生观察问题: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什么?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是什么?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 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遇难者的鞋子“…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集中营的囚房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部分死难者的照片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 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没有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合作探究: 1.“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2.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没有什么新闻”――关于奥斯维辛当时人们早就了解了它的很多东西。
为什么又要写――非写不可,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3,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请思考一下,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作用?
课文倒数第三段有一句话:“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4,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结构上
内容 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对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思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比较的方面比较的项目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今天的“死亡墙”德国总理向遇难者致哀那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还有许多许多值得全人类去反思的东西。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战火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 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杀集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坑中,即将被活埋的时候,抬起头对拿着铁锹的纳粹士兵说:“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这样我妈妈就容易找到我了。” … …由此情景,你能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吗?拓展延伸????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30万以上中国人被残杀。其手段之残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时间长达6个星期,这段血腥的历史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场浩劫是中国人永远的伤痛,也是全人类的耻辱。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性质比二战时德国纳粹杀害犹太人更严重,毕竟纳粹屠杀犹太人是一个党屠杀一个民族,而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民族屠杀另一个民族。?
?
日军活埋小孩 日军把无辜的中国人反绑双臂枪杀后,掷入城郊池塘。
日军把中国人当作“活靶” 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已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的遗言 德国总理
勃兰特在波兰下跪 日本首相
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忘记过去,
——(列宁)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就意味着背叛珍爱和平
反对战争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请你写一段不少于500字的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