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2 10:3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孟 子生






乐人教版九下第五单元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2、学会 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3、能结合实例说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蕴含的道理。目标一: 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疏通文 意,积累重点字词。
自学指导一:
内容:课文
方法 ;听读、诵读、独学、讨论、交流
时间:15分钟
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重音明确。
每人一句轮流翻译,向全班同学展示你归纳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 类活用、古今异义、疑难句子 。看ppt口头作答。
。自学检测一:
1、读准字音、 读准停顿

舜/发于/畎亩之中 quǎn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yu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gé 行/拂乱/其所为 f ú
入/则无/法家拂士 bì 曾益/其所不能z ēn g

2、每人一句轮流翻译,向全班同学展示你归纳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 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目标一: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疏通文 意,积累重点字词。
曾 通“增”,增加
衡 通“横”,梗塞,不顺
拂 通“弼”,辅弼,辅佐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梳理
1、通假字2、古今异义:
⑴举于士 古义: 今义:
⑵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今义
⑶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 今义:
(4)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 : 今义:
狱官 士兵用这些方法 表因果的关联词语这样的判断动词捣土用的杵建筑、修路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 词类活用?1)、 劳( )其筋骨
2)、?饿( ) 其体肤
3)、?空乏( )???
4)、? 所以动( )心
5)、? 忍( )性??????
6)、 ?行拂乱( )其所为
7)、 人恒过( ) 8)、入则、出则 ( )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使......饥饿 使....???穷困缺乏 使......惊动 使.......坚韧 使......颠倒错乱 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4、一词多义
发 发于畎亩
发于声
拂 行拂乱其所为
拂士 (举,被任用)(表现)(阻挠,违反)(同“弼”,辅佐,辅弼)
重点句子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使……劳苦空乏:使....???穷困缺乏.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拂:不顺. 曾益:增加. 曾:同“增”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思想受折磨,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受到饥饿,使他这个人身受贫困,在行事上使他受到扰乱和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强他(过去)做不到的能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这样以后,才会知道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 萎靡死亡。。
衡 通“横”,梗塞,不顺。入,在里面,指国内。
拂 通“弼”,辅弼,辅佐。出,在外面。指国外。要点归纳一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
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朗读节奏划分技巧:
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停顿;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注意通假字读音,通谁读谁的音。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
留、删、补、 调、替。
关注重点字词意思:1、通假字2、词类活用。
3一词多义、4、古今异义词
自学指导二
方法:独学、对学、讨论交流
时间:10分钟
要求:理解孟子的观点,并能说出本文的论证思路。目标二、学会 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自学检测二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 什么? 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感悟?
事例: 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 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 ,我们只有战胜苦 难, 才 能取得成功。磨练
2、本文主要讲了那两个问题?中心论点是什么
1)、造就人才 2)、治理国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第二段从哪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第二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
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行为。
增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一、列举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举例论证)二、归纳概括: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个人因逆境而有所作为国家因安乐而导致灭亡(正面论证)(反面论证)四、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结论)(个别——一般)(一般——治国)要点归纳论证思路答题方法:首先引用……名言(举……事例)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举……事例(用……做比喻)论证了……(分论点),接着又用……论证了……(分论点),最后得出了……的结论或发出……号召或劝勉。 目标三;能结合实例说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蕴含的道理。
自学指导三
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请大家讨论交流,补充一些例子来加以佐证。
内容:手中资料
方法:先自学,再讨论
时间:5分钟
要求: 能结合实际说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蕴含的道理。
自学指导三 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大家讨论交流,补充一些例子来加以佐证。
内容:手中资料
方法:先自学,再讨论
时间:5分钟
要求: 能结合实际说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蕴含的道理。自学检测三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仲尼厄作《春秋》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司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出狱后,发奋著书完成史记。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
1、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 迁移应用练
目标三 让学生能结合实际说出“人和”及“得道”的 理解。并能说出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要点归纳:

结合实际所选事例要典型
答题格式:
人+事+结果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可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
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积极意义。所以,别抱怨太多,进取才能改变命运。谈感悟(小结)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一)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者,国
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
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奋起,指有所作为 经常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共2分) 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