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说课稿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文档属性

名称 《平均数》说课稿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8-18 10:5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平均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第一课,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新课程中得到了较大重视,成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并列的四部分内容之一。而平均数就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基于平均数的重要性我比较了苏教版的相关内容。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就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来进行不同数据组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等。
二、学情分析
在上课之前,我对班内得不同程度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平均成绩,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平均数的很少。只有一部分同学对平均成绩有所了解,学生对平均数在生活中接触不多。但看到平均数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平均分,平均分就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充分理解的内容,它就是学生学习平均数的基础,但二者又有所不同。这一点可能会使学生造成困惑。四年级得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这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得分析,根据学生实际,依据课程标准得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得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法学法
(一)说学法: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将采用以下得学习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
说教法
1、谈话导入法。游泳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运动,通过“你喜欢游泳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在提出问题“小明下去游泳会有危险吗?”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这节课的学习中,并将这个问题贯穿整节课。
2、情境创设法。通过四个同学收集废弃矿泉水瓶情境图得展示,引导学生提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得兴趣,拉近数学与生活得联系。
3、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进一步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理解与巩固知识。
六、教学过程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启发式与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充分提供给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与掌握基本得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与运用基本得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于就是,我把本节课设计成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创设学校环保兴趣小组同学收集废弃矿泉水瓶得情境,多媒体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本环节就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就是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得方法,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与“先合并再平均分”的方法。学生通过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瞧出平均数,也可以动笔计算求出平均数。让学生充分经历求平均数得过程。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当学生回答出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13个矿泉水瓶时,教师追问: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13就是怎么来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关注“移多少补”的方法与过程。紧接着追问:这种方法对吗?当学生做了肯定答复后,再问:您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您们就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这个追问加深学生对“移多补少”方法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与数学学习的兴趣。这个13就是每个人真实收集到得矿泉水瓶吗?引导学生初步体会13不就是每个人真正收集到的瓶数,而是四个人得总体水平。从而达到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教学目标。
紧接着,教师提问: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引出第二种方法: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当学生列出了算式,教师提问:谁瞧懂这种方法了,能说一说这个式子各部分就是什么意思吗?从而加深对这种方法的理解。
3.对比异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得多样化。
教师提问:这两种方法的结果一样吗?13所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引导学生体会虽然两种方法不同,但目的都就是使原来不同的几个数变得同样多。从而揭示平均数这一课题。学生知道了13就是环保小组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平均数。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前面我们已经说过13并不就是每个人真实收集得瓶数,那平均数就是代表什么?您是怎样理解平均数的?学生可能不能概括说出平均数的意义,可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先合后分”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到的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的数。可能有的同学收集的比这个数量多,有的比这个数量少。平均数就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得一个“虚拟”的数。
在这个环节我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对比等方法,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设计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达成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解决问题,一线贯穿
在这个环节中我精心设计了两个练习,第一个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第二个练习是一上课时对同学们提出的,刚才不能解决,现在可以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升华,对同学们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
(四)评价反思,感受成功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加强对平均数得意义与作用得理解,对求平均数方法的掌握,对学习过程中好的学习方法,积极思考、乐于合作等好习惯给予表扬。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自主评价反思,分享收获与成功,感受数学学习得快乐。
六、说课小结
新课标明确指出: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具体到课堂上,也就就是三维目标的实现。我设计这节课时,充分把握课程的总目标与学段目标,再落实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示自我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始终充当引导者、活动得组织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为学生精心设计能引起数学思考的问题与活动,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与理解数学问题。通过师生的互动过程很好得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目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