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平均数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平均数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8-18 11:0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平均数(1) 授课时间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第1课时
核心 素养 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经历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 3.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及体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两个一模一样的杯子(分别装水400g和600g)。
教 法 演示讲解法 学 法 合作交流、练习
教 学 过 程 复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师:(出示两杯水)大家看,这里有两杯水,这个杯子里的水是400g,另一个杯子里的水是600g,你能想办法在水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让两个杯子里的水变得同样多吗?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叫作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1)] 二、探究交流,认识平均数 1.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1)出示教科书P87例1的主题图。 师:为了保护环境,环保小队的同学们利用周末收集了很多空水瓶,请大家仔细观察,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数据,厘清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每个人收集的数量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请学生汇报。 (3)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他们每个人收集的空水瓶数量同样多吗?(不一样多) (4)师:你能想办法让每个人收集的空水瓶一样多吗?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师:下面请4人小组合作,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 (2)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成员说一说。 3.小组汇报,交流算法。 (1)“移多补少”求平均数。 ①师: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呢?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 ②师: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空水瓶给小兰?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师:把多的给了少的,使得每个人收集的空水瓶数量同样多。我们把这样的方法叫作“移多补少”。 演示“移多补少”的动态过程。(板书:“移多补少”) ③师:现在每个人的空水瓶同样多吗?是多少个? 师小结:13就是他们收集空水瓶数量的平均数。 (2)“先合后分”求平均数。 ①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②师追问:“5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起来,再平均分。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③师:先把4人收集的空水瓶的总数量求出来,是52个。4是总份数,除以4表示平均分成4份,13就是每个人收集空水瓶数量的平均数。这种方法叫作“先合后分”。(板书:“先合后分”: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师小结: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先合后分”的方法都得到了这4个数的平均数是13。 4.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在例题中,我们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空水瓶,是表示他们4人中每一个人实际收集了13个空水瓶吗? 师:“13”是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空水瓶的实际数量,而是代表这4个同学收集空水瓶数量的一种平均水平。可能有的同学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多,有的比这个数量少。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5.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分”,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平均数”有区别吗?请举例说明,并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三、联系实际,巩固新知识 1.教科书P88“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教科书P89“练习二十二”第1题。 (1)学生整理数据后独立填表。 (2)分组计算:学生分成男生和女生两个组进行比赛,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对又快。 (3)集体交流订正,教师宣布比赛结果,学生自主纠错。 (4)课下收集、整理数据并计算。 3.教科书P89“练习二十二”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换检查,订正。 四、课堂小结,深化认识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布置 作业 基础作业:小册55页轻松起步。 提升作业:记录本地一周的气温,再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最低)气温。
板书 设计 平均数(1) “移多补少” “先合后分”: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14+12+11+15)÷4 =52÷4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