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2.1.1烷烃的结构和性质教学设计 (表格式)高中化学 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2.1.1烷烃的结构和性质教学设计 (表格式)高中化学 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8-18 11:2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 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烷烃的结构和性质
学科 化学 年级 高三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烃是有机化学中的基础物质,本节是第一章内容的具体化,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本节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烷烃的结构、性质、命名、同分异构体,使第一章中比较概念化的知识内容结合了具体物质而得到了提升和拓展。
教学目标 1、通过微观的化学键视角分析几种简单烷烃分子的结构,以甲烷的结构为模型,认识烷烃分子的组成、结构特点,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科核心素养。 2、能依据甲烷的性质预测烷烃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3、通过对典型烷烃代表物的部分物理性质的数据分析,认识烷烃同系物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与其微观结构的关系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学科核心素养。
重难点 1、通过微观的化学键视角分析几种简单烷烃分子的结构,以甲烷的结构为模型,认识烷烃分子的组成、结构特点,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科核心素养。 2、能依据甲烷的性质预测烷烃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式与策略 问题探究、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比较归纳法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展示】播放“铁人——王进喜”的英雄事迹,引出烷烃,进一步引入新课。 【讲述】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烃类物质,烃可分为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烃中碳原子的饱和程度和化学键类型,是预测化学反应中烃分子可能的断键部位与相应反应类型的主要依据。 【过渡】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节烷烃。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5min
【展示】生活中常见烷烃的图片。 【说明】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烷烃,烷烃是一类最基础的有机化合物。 【提问】同学们,最简单的烷烃是谁呢? 单键、σ键、sp3杂化、正四面体结构 【提问】请根据图中所示烷烃的分子结构,写出相应的结构简式和 分子式,并分析它们在组成和结构上的相似点。 【引导】填表后,让学生从烷烃的分子组成、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共价键类型等角度归纳烷烃的结构特点,从分子组成的变化归纳出链状烷烃的通式。 【小结】烷烃的结构特点: 1.烷烃的结构与甲烷相似,碳原子均采用sp3杂化,与其它碳、氢原子形成σ键。 2.烷烃分子中的共价键全部是单键。 3.链状烷烃的通式:CnH2n+2 【过渡】 烷烃的结构决定了其性质与甲烷的相似。最简单的烷烃——甲烷是烷烃的代表物。我们学过甲烷具有哪些性质? 学习烷烃的结构特点,观察生活中常见烷烃的存在方式和用途并归纳烷烃的分子式得出链状烷烃通式。 5min
颜色溶解性可燃性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与强酸、强碱溶液与氯气(在光照下)无色难溶于水可燃不反应不反应不反应取代反应
【思考与讨论】 根据甲烷的性质推测烷烃可能具有的性质,填写下表: (2)根据甲烷的燃烧反应,写出汽油的成分之一辛烷(C8H18)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根据甲烷与氯气的反应,写出乙烷与氯气反应生成一氯乙烷的化学方程式。指出该反应的反应类型,并从化学键和官能团的角度分析反应中有机化合物。 取代反应 (4)乙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可能生成哪些产物?请写出它们的结构简式。 CH3CH2Cl、 CH3CH2Cl2、CH2ClCH2Cl、CH3CCl3、CH2ClCHCl2、CH2ClCCl3、CHCl2CHCl2、CHCl2CCl3、 CCl3CCl3。 【归纳】烷烃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常温下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反应 2.氧化反应——可燃性 烷烃燃烧通式: 3.特征反应——取代反应 与卤素单质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卤代烃和卤化氢 【强调】烷烃与卤素取代反应的特点 【归纳】同系物: 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1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化合物 判断的要点: 结构相似——官能团类型和数目相同,通式相同。 分子组成不同——碳原子数不同。 思考,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根据甲烷的性质推测烷烃的性质。 思考,书写并讨论。 “替代法”解决问题 倾听,归纳并记录。 25min
这节课,我们从烷烃的用途入手,学习了烷烃的分子式、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烷烃的结构分析其化学性质,掌握了取代反应的机理,使学生逐步拥有微观探析和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5min
板书设计 烷烃的结 构与性质
教学特色与反思 本节在复习甲烷的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烷烃的结构、性质,掌握烷烃物理性质的变化与分子中碳原子数目的关系,烷烃的结构特征与性质,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