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8-18 13:5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第2课时)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 迁移不进位加法口算的过程结构,主动口算进位加,理解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位。 2. 通过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比较,知道从个位起进行运算的简便性,能主动总结、归纳两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3. 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与个位相加以及进位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观察图片,你知道了什么?能列出算式吗? 二、新知探究 师:该如何计算28+5等于多少呢? 教师布置探究活动要求:用小棒摆一摆或者用计数器拨一拨,探究28+5的结果是多少?完成动手操作后,尝试说一说计算的过程,用先算_____,再算_____来描述计算过程。 活动结束后,学生分享交流计算方法。 第一种:用小棒代替矿泉水,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的方式直接得到结果为33。 第二种:用计数器上的算珠代替矿泉水,通过拨一拨的方法直接得到结果33。在拨一拨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个位上算珠的数量不够,进而想到之前学过的10个一就是1个十,用十位上的1颗算珠来替换个位上的10颗算珠。该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满十进一”的概念。 第三种:在摆的基础上加以思考,结合先前已掌握的“凑十法”,通过摆一摆和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得到结果。先将5根小棒分成3根和2根,8和2可以凑成10,满十根就捆一捆,和原来的两捆合起来是三捆,继续将从5中分出的剩下的3根和3捆合起来,得到结果33。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摆和圈的过程,梳理算法,同时讲解用算式记录计算过程的方法,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将知识由抽象变具象,再回归抽象加深认知。 第四种:同样是在摆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得出结果,但摆的过程有区别,且计算的过程也会有所不同。先将28分成20和8,8根小棒和5根小棒合起来是13,再和2捆小棒合起来,最终得到结果33。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表达,仿照方法三用语言描述算理、用算式记录算法。 第五种:利用先知解决问题,在百数表中一个接一个地数。 归纳总结,分析算法。先对5种方法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数和算两大类。再对计算的两种方法进行回顾,对比分析两种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方法三和方法四都是先拆分再计算的方法,不论拆的是哪一个数,在计算时都凑出了整十数,把难题变简单了。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十位上的3是怎么来的?揭示课题,我们将像28+5这样的,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加法运算,叫做进位加法。 三、巩固练习 师:今天的知识学会了吗?我们来挑战一下吧? 第一题:强化学生圈一圈的能力,提醒学生注意计算的过程要和圈的过程一致。在练习讲解的过程中,适当转变习题形式,通过观察圈的图片,说一说他是怎么计算的? 第二题:说一说十位上的数是多少?引导学生观察个位上的数相加的结果是否大于或等于10,巩固“满十进一”的概念。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内容是在数学书65页,课上我们一起完成了65页“做一做”。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思考一下:25+18该如何计算呢?结果是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