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一课时 秦汉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课标·定位 核心·导学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1.注意“一个核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2.理解“两大政策”:屯戍政策和羁縻政策 3.把握“三个阶段”: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和两宋时期
学习任务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自然段,了解秦朝的民族关系
1.管理机构: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
2.管理措施:
北方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南方 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活动2】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三、四自然段,掌握汉朝的民族关系
1.管理机构: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政策。
(1)和亲: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战争:①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②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3)设管理机构:①西汉设“河西四郡”,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②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4)屯戍政策:①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②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教材开发]
阅读课本“《燕然山铭》石刻”图文资料,思考这是哪一类型的史料。有何史料价值
实物史料。史料对于研究汉朝的民族关系和文字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学习任务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活动1】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一至三自然段,掌握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唐的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负责民族事务。
机构 职责
礼部 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
主客司 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鸿胪寺 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2.隋朝的民族关系
北方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岭南 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百越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东南 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政策 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3.唐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关系:与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
方面 表现
西北 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西藏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会盟
西南 南诏王中有多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2)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①表现
西北 设安西、北庭都护府
北方 设安北、单于都护府
东北 设安东都护府
南方 设安南都护府
②特点: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概念释意]羁縻政策
(1)特点:在少数民族地区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吏,羁縻州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2)实质:以怀柔安抚为主、武力震慑为辅,恩威并施的政策。
[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史料阅读——王溥《五代会要》卷18《诸司送史馆事例》”,从史料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鸿胪寺这一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负责使节的接待。
【活动2】阅读教材第二目第四自然段,概括宋朝的民族关系
表现 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特点 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影响 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
[情境创设]
1041年,辽兴宗在给宋仁宗的信中写道:“封圻(疆土)殊两国之名,方册(典籍)纪一家之美。”第二年,他又写道:“两朝事同一家。”这说明宋朝的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点
宋朝时期虽然民族政权并立,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
主题 秦汉至两宋的民族关系
【体系构建】
【史料探究】
1.问题探史——秦汉的民族关系
史料一 秦朝形势图
[研讨交流1]观察史料一的秦朝形势图,结合所学,列举秦始皇为拓展疆域,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措施。(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成果展示1]
南征越族地区,平定岭南,增设郡县;北击匈奴,修驰道、直道;修筑长城;平定西南夷,修五尺道。
史料二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阴山以南及河西走廊,设立河西四郡(酒泉、武威、张掖、敦煌);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加强对东南沿海及西南少数民族的控制,设郡县。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研讨交流2]根据史料二,概括西汉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成果展示2]
措施:北击匈奴,开通丝绸之路,在边疆地区设置郡县。意义:开疆拓土,促进交流,加强边疆管理与开发,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链接学术前沿】
汉武帝统治时期以儒学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汉武帝在统一过程中除对匈奴、南越用兵征伐外,其余基本上是通过和平交往逐步实现的……汉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统一,重视的是政治统一,其他如文化、习俗、社会组织、经济形态,可以“尽如故”……汉武帝不断招抚匈奴降将,争取、分化、联合少数民族进步势力,以德服人……武帝即位之初按传统方式和亲,但匈奴贵族反复无常,侵扰仍未中止,才迫使他兵戎相见……儒学及汉武帝的民族政策对汉代及后世封建时代处理统一过程中的民族关系,开拓、发展和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人在大一统影响下保持一种民族凝聚力,使中国能以统一的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刘厚琴《儒学与汉代社会》
[观点解读]史料说明汉朝通过征伐匈奴、南越;以政治统一为原则,不改变各民族习俗;招抚少数民族降将,重用少数民族人才;和亲政策等措施处理民族关系。
2.史料证史——唐朝的民族关系
史料 贞观三年……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说:“诸部落悉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
——摘编自王义康
《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研讨交流]结合史料,论证“唐朝前期国内民族关系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这一观点。(家国情怀、史料实证)
[成果展示]
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唐朝前期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处理同周边各族的关系,与周边各族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交往。西北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南诏王多次派遣子弟入唐学习,各民族呈现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因此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3.问题探史——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史料 辽宋夏金时期,大批汉人迁移到契丹腹地,女真人大批迁居原北宋统治的地区……辽、西夏、金民族政权在承袭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西夏“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金仿汉制行科举。两宋王朝设置榷场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互通有无,一张全国性的市场网络逐渐发展。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
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研讨交流]阅读史料,概括指出辽宋夏金时期中华民族一体化进程的表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成果展示]
汉人外迁到契丹腹地,女真人内迁到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既保持自身传统,又吸收中原的文化和制度;两宋设置榷场,与少数民族经贸往来频繁。
【史论阐释】
中国古代和平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
形式 阐释
和亲 (1)含义:指封建王朝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建立和睦友好的关系。(2)表现:汉唐两朝与游牧民族君主和亲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会盟 (1)含义:民族政权双方以缔结和约的办法来结束双方的军事行动。(2)作用:会盟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成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
互市 (1)含义:民族间经济贸易的主要形式,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2)特点:互市场所一般设在边境地区
【点拨】民族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而和平形态是民族关系的一种基本形态。我国古代和平的民族关系主要有表格中所列三种形式。
【题组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在秦朝百官公卿中,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 ( )
A.奉常 B.宗正
C.典客 D.治粟内史
【解析】选C。秦朝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故选C。奉常掌管宗庙礼仪,排除A;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排除B;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排除D。
【补偿训练】
在秦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出的贡献中最重要的是 ( )
A.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陆通道
B.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
C.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
D.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解析】选B。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故选B。A、C仅有利于对地方的控制,D强调对思想的控制,三项无法体现“多民族”,排除。
2.秦朝北筑长城,防备游牧民族的南下袭扰。当时长城防御的主要少数民族是 ( )
A.羌、氐 B.匈奴
C.夷、越 D.夫余、乌桓
【解析】选B。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故秦长城防御的主要少数民族是匈奴,故选B。羌、氐主要分布在当时的西北地区,A错误;夷、越主要分布在当时的南方地区,C错误;夫余、乌桓主要分布在当时的东北地区,D错误。
3.汉朝设置了一个军政机构,对西域各国进行统治。这一机构设置于下图中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A。汉朝设西域都护府对西域各国进行统治,西域都护府位于现在的新疆地区,是地图①处,故选A。②处是在西藏,排除B;③处是在外蒙古,排除C;④处是在河西走廊,排除D。
【拓展延伸】西域都护府设置影响
(1)促进西域发展:西域诸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加强了与中原王朝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联系。(2)促进中西交往。(3)促进经济交流:西域的优良动植物品种传入中原,中原的丝绸制品和铁器等传往西域,丰富了人民的生活。(4)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借鉴。
4.汉武帝时期,设置河西四郡,使天山南北地区和内地连为一体的前提是 ( )
A.打败匈奴 B.联合突厥
C.对抗契丹 D.击退女真
【解析】选A。汉武帝时期,三次出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使天山南北地区和内地连为一体,故选A。突厥是唐朝时期边疆的少数民族,排除B;契丹是唐宋时期边疆的少数民族,排除C;本题题干时间是汉朝,此时还没有女真这一族名,故不符史实,排除D。
【补偿训练】
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南下与汉人杂居发生在 (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解析】选C。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南迁与汉人杂居,故选C。秦、西汉时期打击匈奴,匈奴并未分为南北两部,A、B排除;西晋时期匈奴与汉人杂居已久,排除D。
【题组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5.(2024·宁波高二检测)下图所绘是唐朝官员接待外来宾客的场景。这些官员可能隶属于 ( )
A.小行人 B.典属国
C.大鸿胪 D.鸿胪寺
【解析】选D。唐代中央主管民族事务与外来宾客接待礼仪的机构是鸿胪寺,故选D。小行人是周代掌接待宾客的官员,排除A;典属国、大鸿胪分别是秦朝、汉朝掌管民族事务的官员,排除B、C。
【补偿训练】
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在这一理念下,为管理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他 ( )
A.设立西域都护府 B.设置理藩院
C.设置羁縻府州 D.实行土司制度
【解析】选C。羁縻府州是唐太宗为安置边境地区内附的少数民族部落而设置的一种特殊行政区划,包括羁縻都护府、羁縻都督府、羁縻州、羁縻县四级,故选C。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府,排除A;理藩院是清朝时设置的,排除B;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排除D。
6.“岭南圣母冼夫人,历侍三朝功业存。”此处的“冼夫人”为哪一地区的女首领 ( )
A.南诏 B.突厥 C.百越 D.吐蕃
【解析】选C。冼夫人为古代百越首领,故选C。“南诏”在云贵高原地区,A排除;“突厥”活跃于蒙古地区与西北地区,B排除;“吐蕃”在青藏高原地区,D排除。
【拓展延伸】
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1)进行册封:如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2)设置机构:如在边疆设置郡县。(3)因俗而治:如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担任郡守、县令。(4)加强联系:如隋炀帝派人到流求。
7.唐朝为改善民族关系,曾对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和亲。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是 ( )
A.匈奴 B.吐蕃 C.鲜卑 D.女真
【解析】选B。唐朝为改善民族关系与少数民族吐蕃实行和亲政策,故选B。唐朝与匈奴、鲜卑和女真都没有实行和亲政策,排除A、C、D。
8.贞观初年,唐军大败东突厥,俘获东突厥可汗,草原各族尊奉唐太宗为 ( )
A.大可汗 B.天可汗
C.渤海郡王 D.怀仁可汗
【解析】选B。由于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宽容的民族政策,因此被西北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故选B,A、C、D排除。
9.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长期并立。该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
A.完全中断 B.继续进行
C.达到顶峰 D.持续衰退
【解析】选B。宋朝时期虽然处于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但是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未中断,故选B,A、C、D排除。
第二课时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中国的对外交往
课标·定位 核心·导学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把握“民族关系的一个核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 2.了解“对外交往的两条路线”: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学习任务一 元明清的民族关系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三目第一自然段,了解元朝的民族政策
1.历史背景: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
2.民族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
3.边疆管理
方面 措施
西藏 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东北、云南 设行省,征发赋役
[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图文资料,思考这一印信有何史料价值
这一印信是西藏正式归属元朝中央政府管辖的实物史料。
【活动2】阅读教材第三目第二自然段,掌握明朝的民族关系
1.管理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四夷馆。
2.管理措施
军事 修筑长城: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
经济 开展贸易:明朝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3.边疆治理
方向 措施
东北 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西北 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西南 设土司
西藏 (1)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2)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概念释意]
土司制度
(1)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分封地方首领世袭官职来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2)少数民族的酋长担任当地的土官,称为“土司”。(3)因为土司是世袭制,名义上是朝廷命官,实际上往往自行其是,形成独立王国,与中央政府相对抗。
【活动3】阅读教材第三目第三自然段,梳理清朝的民族关系
1.管理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边疆治理
方面 措施
蒙古 (1)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2)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藏族 (1)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2)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西南 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情境创设]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举例说明清朝“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在西藏设驻藏办事大臣,共治西藏;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学习任务二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活动1】阅读教材第四目第一、二自然段,了解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
开通 商路 汉朝打通陆海两个通道。(1)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2)海路最远可航行到印度南部
出使 大秦 97年,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但仅抵达波斯湾一带
对日 关系 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和“史料阅读——《后汉书·东夷列传》”,这两则史料对于研究汉代的中日交往有何史料价值
金印是实物史料,《后汉书》是文献史料,两者相互印证,说明汉代中日之间就已经开始交往。
【活动2】阅读教材第四目第三自然段,概括隋唐和两宋时期的对外交往
1.隋唐
(1)陆路
隋朝 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唐朝 唐与大食国接触,造纸术传到阿拉伯
(2)海路
马来 半岛 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亦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日本 向唐朝派遣唐使,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2.宋朝: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
向西 恢复了唐朝由①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向东 开辟了由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②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从【智选】中选出相对应的序号)
智选:①广州 ②泉州 ③明州
[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史料阅读”——2004年,西安发现734年逝世于中国的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思考教材编写者选用这段史料的目的是什么。
从文献史料的角度论证唐代中日交往的史实。
【活动3】阅读教材第四目第四自然段,掌握元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
1.元朝
路线 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
表现 13世纪,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17年,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
2.明清
政策 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
表现 (1)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但清政府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教材开发]
观察教材第四目图片“乾隆帝在热河接见英使马戛尔尼情形”。思考马戛尔尼来到中国的意图是什么。清政府最终是如何应对的
意图:打开中国市场。 应对:清政府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推行了闭关自守政策。
主题一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体系构建】
【史料探究】
1.问题探史——元朝的民族关系
史料 元朝在岭北、辽阳、甘肃、云南等地区设置行省,实行与中原一样的管理体制,与内地一样征收赋役。邻近内地的藏汉区,仿内地制度设立路、府、州、县。西域设置了宣慰司,普遍任用土官,可管理由地方民族组成的土军,但朝廷也可调用土军。在南方,委任少数民族首领,肯定其利用资源的合法性,同时官府掌握收回资源占有的权力。
——摘编自周平《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
[研讨交流]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成果展示]
设置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因俗而治、因地制宜;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
【链接学术前沿】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元史》
[观点解读]史料主要叙述了元朝建立后,因疆域辽阔,对西域地区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2.史料证史——明清的民族关系
史料一
[研讨交流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北部边疆治理的措施。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不能完全隔断长城内外的交流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成果展示1]
措施:修筑长城,设置军镇(九边),开展边境贸易。原因: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加强是历史趋势,不可阻挡;经济生活上,双方有必要互通有无,长城内外的交流是必须进行的;明朝也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史料二 清朝前期开拓和巩固边疆的举措
东北 打击沙俄,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北方 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后在蒙古地区设盟旗、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西北 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藏 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立驻藏办事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西南 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
[研讨交流2]据史料二,归纳清朝前期经略边疆的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成果展示2]
经略边疆的方式多样;对边疆民族进行因地制宜的管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防止内部叛乱与打击外来侵略相结合。
【史论阐释】
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
【点拨】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既有和睦相处,又有矛盾冲突,而民族交流、交融是主流。中国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和平友好交流是主流。
主题二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体系构建】
【史料探究】
1.史料证史——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史料 “丝绸之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至隋朝,在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期。
——摘编自王炳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等
[研讨交流]据史料,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成果展示]
主要特点:历史悠久;分陆海两道;具有延续性,持续发展;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主要通道。
原因: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封建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指南针的应用,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进步;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链接学术前沿】
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在唐代,由于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扩张,使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维系。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陆上丝路只是向西部内陆方向发展,而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
——摘编自杜瑜《海上丝路史话》
[观点解读]史料说明中国古代海上丝路最终取代陆上丝路的原因:受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战乱的影响;运力低、运输成本高;江南地区的开发,外贸物品主要产于南方沿海地区;海上丝路能够连接更为广阔的贸易区域。
2.问题探史——唐代的对外交往
史料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研讨交流]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对外政策及其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成果展示]
政策:开明开放、兼收并蓄。影响:促进了对外友好交往,长安成为国际化大都会;促进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唐朝的繁盛。
3.史家明史——中国古代的朝贡体制
史料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
——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的转型》
[研讨交流]据史料,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并分析其弊端。(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成果展示]
特点:以天朝上国自居,热衷于形式上的朝贡礼仪;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军事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弊端:助长了王朝统治者唯我独尊的自大心理,不利于近代平等外交关系的建立;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造成了财政紧张;朝贡外交关系缺乏稳定性,不利于抵御西方的侵略。
【链接学术前沿】
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访华。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无不加之体恤,用示怀柔。如有恳求之事,若于体制无妨,无不曲从所请”。但是,与外国通商不符合中国定例,况且,中国作为中央之国,应有尽有,不需要互通有无,因此“晓谕尔国王,当仰体朕心,永远遵奉,共享太平之福”。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观点解读]史料主要说明了清政府盲目自大的对外交往观念,清政府由于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从而失去了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机遇。
【史论阐释】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特点 阐释
由开放走 向闭关 (1)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 (2)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路线由陆 路为主转 向海路为 主 (1)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 (2)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 (3)宋元时期,主要以海路为主
对外贸易 与文化交 流同步进 行 (1)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 (2)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 (3)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范围扩大; (4)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交往形式 和平与战 争并举 (1)和平:①汉朝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②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③宋代进行海外贸易。 (2)战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
【题组1】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朝秉持“因俗而柔其人”的治边思想。据此,元中央政府 ( )
A.设置都护府 B.设立宣政院
C.设立理藩院 D.派驻藏大臣
【解析】选B。元朝“因俗而柔其人”的治边举措是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管理吐蕃地区和全国佛教事务,故选B。都护府是汉唐设立的机构,排除A;理藩院和驻藏大臣是清朝设立的,排除C、D。
2.(2024·广州高二检测)明朝具体的民族事务分别交给中央和地方的各个职能机构来处理,其“地方职能机构”指的是 ( )
A.大鸿胪
B.大都护府
C.理藩院
D.土司和羁縻都司卫所
【解析】选D。土司和羁縻都司卫所是明朝负责管理民族事务的地方机构,故选D。大鸿胪是汉朝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排除A;大都护府是唐朝边疆管理机构,排除B;理藩院是清朝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排除C。
【补偿训练】
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退守草原,继续骚扰明朝北部边境,为此明朝采取的措施是 ( )
A.和亲修好 B.修筑长城
C.军事讨伐 D.榷场贸易
【解析】选B。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退守草原,继续骚扰明朝北部边境,为此明朝采取的措施是修筑长城,故选B,排除A、C、D。
3.下表所列是中国古代对边疆某一地区的管理措施,据此可知,该地区是 ( )
时期 措施
唐朝 设安北都护府
元朝 设岭北行省
清朝 设盟、旗两级单位
A.西藏 B.新疆 C.云南 D.蒙古
【解析】选D。安北都护府是唐朝管理北方边疆的军政机构,所辖地区基本上包括今蒙古国;岭北行省的范围包括今内蒙古北部、蒙古国全境;盟旗制度是清朝为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层贵族而实行的政治制度。因此,该地区是蒙古,故选D,排除A、B、C。
4.(2024·广州高二检测)清朝统一后,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为强化对西南地方各民族地区的管理,清政府 ( )
A.创立屯戍政策 B.实施卫所制度
C.推行“改土归流” D.设置将军辖区
【解析】选C。清朝在西南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强化了对西南地方各民族地区的管理,故选C。创立屯戍政策是汉代,排除A;卫所制度是明朝时期推行,排除B;清朝在西北、北方、东北地区设置将军辖区,排除D。
【深化点拨】元朝结束了长期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题组2】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5.下图为“汉委(倭)奴国王”金印,此处的“汉”应是 ( )
A.西汉 B.东汉 C.蜀汉 D.北汉
【解析】选B。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故选B,排除A、C、D。
【补偿训练】
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金印一枚,下图为1784年出土于日本的“汉委(倭)奴国王”金印的印文。该金印可用以说明 ( )
A.中日交往历史悠久
B.中日经济联系密切
C.日本全面学习中国
D.朝贡体制遭到破坏
【解析】选A。材料“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金印一枚”说明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故选A。材料未涉及经济联系,排除B;日本全面学习中国是在唐朝,排除C;朝贡体制遭到破坏是在晚清,排除D。
6.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的学习主题是 ( )
A.唐朝的对外关系 B.唐朝的民族交融
C.辉煌的隋唐文化 D.繁荣的隋唐经济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是对外交往的史实,故选A。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唐朝的史实,与隋朝无关,排除C、D。
7.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当时宋朝重要的对外贸易港是 ( )
A.福州 B.泉州 C.宁波 D.上海
【解析】选B。泉州是宋朝时期重要的对外贸易港,故选B,排除A、C、D。
8.《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表明元朝 ( )
A.中外交通非常发达 B.民族出现交融局面
C.国家实现了大一统 D.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解析】选A。由材料“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可知元朝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驿站,中外交通发达,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国家大一统方面的信息,排除B、C;材料与中央集权强化无关,排除D。
【补偿训练】
元朝海上交通便捷,大量商人、使者、传教士和旅行者通过海路出行,留下了珍贵的记录。这反映出,元朝 ( )
A.泉州成为重要的青瓷器产地
B.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地区
C.专业分工的手工业市镇兴起
D.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发展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可知元朝海外贸易发达,反映出元朝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发展,故选D。A、C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元朝南北经济对比,排除B。
9.雅克萨之战后,中俄签订了一份边界条约,这一条约是 ( )
A.《中俄天津条约》 B.《尼布楚条约》
C.《勘分西北界约记》 D.《瑷珲条约》
【解析】选B。雅克萨之战后,中俄签订了一份边界条约,即《尼布楚条约》,故选B。1858年签订《中俄天津条约》,1864年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1858年签订《瑷珲条约》,与本题时间不一致,排除A、C、D。
【拓展延伸】《尼布楚条约》
(1)《尼布楚条约》是中国清朝和沙皇俄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缔结的第一份国际条约。(2)《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