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拼贴添画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美术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思考,了解拼贴画艺术形式、艺术语言、情感表达,学会拼贴添画的基本方法,认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艺术创作能力与审美趣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 2.在多次探究活动中,通过尝试——完善——创新递进式的实验活动中,利用分解、重组等表现手法进行艺术创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创意实践) 3.感悟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文化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拼贴添画的方法,创新表现艺术作品。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素材,进行重组拼贴、添画,突出表现创作主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活动一 走进拼贴探索乐趣 播放艺术作品视频 欣赏艺术家布拉克作品——《水果盘子——俱乐部的一角》 提问:这幅作品画的什么?它是怎么画的?它用的是什么材料? 3.出示课题:拼贴添画。 学生走进“艺术工作坊”。 欣赏布拉克《水果盘子——俱乐部的一角》,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感受拼贴画形式美感的同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活动二 感知方法体会美感 实验一:尝试拼贴 1.拼一拼:引导学生利用撕、剪、拼、贴的方法快速的创作出一幅作品。 2.看一看:教师展示学生作品。 探究一:初步了解毕加索《吉他》 1.对比分析:毕加索的《吉他》和你创作的作品有什么不同? 2.动画演示——拼吉他,引出“主题”。 提问:说一说他表现了什么? 3.了解“分解”“重组”的定义 提问:吉他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结:毕加索把吉他拆分开后变形,再重新组合起来。我们把这一方法叫做分解和重组。 实验二:完善拼贴 1.实验要求:确定主题,利用分解、重组将实验一作品完善。 2.对比评价:学生完成实验二后与实验一作品比较。 探究二:深入分析毕加索《吉他》 1.观察思考:这幅画除了拼贴还用了什么表现技法? 小结:通过“添画”这种表现手法,利用粗细不同的线条使画面富有变化。 2.分析色彩:这幅作品运用了哪些颜色?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小结:蓝色的背景搭配黄色的造型对比鲜明,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黑色和白色的运用,明暗对比强烈,让画面的主体吉他变得更加突出。 3.探究构图:仔细观察,这幅画在构图上有怎样的变化? 小结:画面有疏有密,拼贴合理,构图美观。 4.播放更多拼贴艺术作品 总结:将一个个不同材质,看似不相干的事物利用分解、重组的方法,放在同一个画面,来体现一个主题。这就是拼贴艺术的魅力所在。 学生用撕、剪、拼、贴的方法快速进行创作,并将作品拍照记录。 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毕加索的《吉他》和自己实验一的作品有所不同,毕加索的作品较为抽象。 通过动画明确毕加索以吉他为“主题”,创作出引领时代潮流的拼贴艺术。学生继续通过动画演示,了解分解和重组的方法。 学生完成实验二,将作品完善。 学生观察发现添画的表现技法。 学生了解色彩、构图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视频欣赏更多的拼贴作品。 通过比较感知拼贴艺术的独特魅力。 欣赏《吉他》,学生初步了解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学生了解拼贴的艺术语言——分解和重组。 通过两次创作对比,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理解艺术创新与艺术表达的关系。 学生理解拼贴画的艺术语言,感悟艺术的表达方式。
活动三 探索运用创新实践 艺术实验三:创新构思 1.展示身边的废旧材料。 2.完成任务单: (1)你找到的材料有什么特点? (2)准备用它材料创作什么 3.提出要求:巧用身边的材料,确立主题,创作一幅有创意的拼贴添画吧! 4.展示、评价 学生选择材料,填写任务单。 学生选择喜欢的主题进行创作。 从主题、色彩、构图等角度进行评价。 观察发现不同材料的特点,了解材料的多元性。 加深学生的艺术体验,引导学生发现艺术潜能。
活动四 教师示范创新引领 1.微课展示教师创作过程 2.自评 3.课后作业 继续完善你的作品,拍照打卡到班级群,一起选出你心目中最有创意的作品! 欣赏微课视频,学习创作方法。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并赋予其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对教师评价中不断学习,提高艺术实践能力。
活动五 拓展应用情感渗透 1.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传统工艺作品——金镶玉、铜胎掐丝珐琅、锦灰堆。 现代拼贴作品——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家居设计、建筑设计。 2.总结 拼贴艺术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艺术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让美反哺我们的生活才是艺术最好的存在方式。 欣赏图片 感受拼贴艺术的魅力,开阔视野,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