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11.1 功 教学设计 (表格式)人教版(2024) 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11.1 功 教学设计 (表格式)人教版(2024) 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8-18 17:3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第十一章第一节 功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功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的内容。学习功的知识是为了进一步学习能量。由于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要认识功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功和能的关系,渗透力学的各个部分,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研究能量转化奠定了分析的基础。
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特点,正值青春期,对于物理的兴趣浓厚,逻辑分析能力和数学的运算能力都不足,分析能力需要重点培养。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更是很难把生活和物理联系起来。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但是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和指导实际生活的能力还比较弱。应注重复习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目标确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学习评价设计: 导学案当堂反馈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 请一名瘦小的学生A搬饮水机上的水桶 未搬起来 请一名高大的学生B搬饮水机上的水桶 搬起一定的高度 同学们要喝水,这两名同学谁辛苦了,谁做出了贡献? 学生活动1:思考、讨论、回答 、阅读、观察活动意图说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放松课堂气氛。用生活的实例引入新课,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联系生活,学生感到亲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观察实验,感知现象,深度思考教师活动2 请一名学生C用弹簧测力计提起一个书包到一定高度 请另一名学生D用弹簧测力计提起一个书包到更高的高度 这两名同学谁辛苦了,谁做出了贡献? 有什么不同吗?学生活动2:思考、讨论、回答 、阅读、观察 活动意图说明: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根据实际适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进程。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所学的内容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增强求知欲。 环节三:进行新课:功的定义教师活动3: 引导分析: 得出物理学中功的定义 请一名学生E将课本缓慢举过头顶并停下: 进行受力分析,并得出哪个力在哪个阶段对书本做了功 学生活动3:思考、讨论、回答 、阅读、观察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启发自然过渡概念呈现。 环节四:进行新课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师活动4: 1、请一名学生F将课本缓慢举过头顶并停下,然后水平移动一段距离 进行受力分析,并得出哪个力在哪个阶段对书本做了功 2、播放多媒体: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由于惯性滑动 进行受力分析,并得出哪个力在哪个阶段对书本做了功 进行受力分析,并得出哪个力在哪个阶段对小车做了功,学生活动4: 思考、讨论、回答 、阅读、观察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受力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推导能力,同时。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师活动5: 多媒体展示图片1,小姑娘搬不动大石头,学生推不动同学坐着的板凳,请学生分析判断是否做功。 学生活动5: 思考、讨论、回答 、阅读、观察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图片受力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推导能力,同时,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得出结论,有力无距,劳而无功。 教师活动6: 多媒体展示图片2,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由于惯性滑动,请学生分析判断是否做功。 学生活动6: 思考、讨论、回答 、阅读、观察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受力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推导能力,同时。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得出结论:有距无力,不劳无功。 教师活动7: 请学生F将课本再次水平移动一段距离,请学生分析判断是否做功,原因 学生活动7: 思考、讨论、回答 、阅读、观察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受力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推导能力,同时。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得出结论:有距有力,方向垂直无功。 环节四:进行新课功的大小教师活动8: 回顾活动2 请一名学生C用弹簧测力计提起一个书包到一定高度 请另一名学生D用弹簧测力计提起更重的书包到同一高度 请另一名学生G用弹簧测力计提起一个书包到更高的高度 这三名同学谁做出了贡献? 有什么不同吗?学生活动8: 思考、讨论、回答 、阅读、观察 活动意图说明: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所学的内容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增强求知欲。根据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得出结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远,功越多。 环节四:进行新课,功的计算教师活动9: 请一名学生H用弹簧测力计提起一本物理书到一定高度 h 请一名学生I用弹簧测力计提起两本物理书到一定高度 h 请一名学生J用弹簧测力计提起一本物理书到高度 2h 分析,那些物理量变了,做功的多少如何变化? 学生活动9: 思考、讨论、回答 、阅读、观察 活动意图说明: 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轻而易举掌握公式的得出过程,并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突破难点 环节四:进行新课- 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F≠0, S=0; (2)F=0,S≠0;(3)F≠0,S≠0,但F⊥S. 3、功的计算公式:W=FS 4、功的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任务:加深对“功”的理解 分析下面的实例,看看是否做功。 人推车前进;人拉车前进。女孩搬石头未搬动;运动员举着杠铃,杠铃停在空中不动;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继续前行;人提着箱子水平前行; 分析归纳概括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 (2)有距离,但在距离的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物体由于惯性而运动。 (3)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也有距离,但力和距离方向是相互垂直的. 在力学中,功等于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 。公式中,各符号表示的物理量和国际单位分别是:W______________ ;F ______________; S______________; 1焦(J)=____Nm 自学例题,试完成下题: 在水平地面上,用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小车,使小车沿水平方向前进5m,拉力做功是多少? 课堂检测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 一个是_______________ 另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功等于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的乘积。公式: 3.在下列情况下,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 用力将重物向上提起 B. 用力提着重物不动 C.提着箱子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 D.用力搬石头,没有搬动 4.下列关于功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B.物体只要移动距离,就做了功. C.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移动了距离,这个力就一定做了功. D.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则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一个人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沿水平方向拉木箱,使木箱分别在光滑和粗糙两种不同的水平地面上前进相同的距离。拉力F做的功分别为W1和W2 ,则W1和W2的关系是 ( ) A.W1=W2 B.W1>W2 C.W1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方法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利用多媒体中的动画片,激发学生兴趣增加乐趣。利用学生的桌子板凳,书包,书籍水桶等等,创设情境设计小实验。帮助学生分析并用物理知识和专业语言来表达,充分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反思与改进: 随着新课改的要求教学,不再只是要求学生能听懂,会做题,中考能拿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是要求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在感受中学习提高和创新,而作为课堂的主导者的教师,就要思考怎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真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对教法学法的反思:能够灵活运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讲述法,练习法,阅读指导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堂课的开始不是直接介绍功的概念,避免把功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设计了演示实验,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手的拉力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但成效相同。由此顺利的引入了功的说法。使功的出现顺理成章。 利用学生实验中做的功相同,引导学生自己处理数据,归纳结果,激发合理猜想,得出功的计算公式,突破了难点,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猜想推导,使学生记忆深刻。 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从课后练习情况来看,学生主要的问题是对于重力是否做功,由于惯性而匀速滑行是否做功等情行弄不清楚,应该通过画图、演示等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进行分析。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