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 十月革命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45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南京模拟)列宁认为,德国战时计划经济中蕴含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成熟性和合理性,因为在战争期间,为了集中人民的力量,德国依靠一个中央机关调节了5 000多万人的全部经济生活。既然这一点容克贵族能做到,那有觉悟的工人阶级也能做到。这表明列宁意在( )
A.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B.谋划“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思考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设计
D.警惕德国法西斯扩军备战
【解析】选C。材料“既然这一点容克贵族能做到,那有觉悟的工人阶级也能做到”表明列宁希望借鉴德国的经验,思考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设计,C正确;根据材料“为了集中人民的力量,德国依靠一个中央机关调节了5 000多万人的全部经济生活”可知强调计划经济的优点,而不是为了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排除A;“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这些方面,排除B;警惕德国法西斯扩军备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2.(2024·南通模拟)1917年4月,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提出:“……不可避免的帝国主义战争使帝国主义陷于分裂并造成某些国家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从而使无产阶级在最薄弱的环节冲破帝国主义链条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可能。”这一论断( )
A.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B.为十月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C.提出以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
D.标志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
【解析】选B。材料“从而使无产阶级在最薄弱的环节冲破帝国主义链条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可能”体现的是列宁认为帝国主义链条存在薄弱环节,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存在胜利的可能性,B正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与材料无关,排除A;《四月提纲》提出以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排除D。
3.1918年,列宁指出:“这场伟大的革命是由我们这些落后的‘古怪’的俄国人开始的……应当说,历史走的是奇怪的道路:一个落后的国家竟有幸走在伟大的世界运动的前列。”这说明,俄国革命( )
A.是无产阶级夺权的首次尝试
B.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D.鼓舞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斗争
【解析】选C。根据题干内容中“1918年”“一个落后的国家竟有幸走在伟大的世界运动的前列”可知列宁所评述的历史事件是十月革命,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故选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权的首次尝试,排除A;题干内容中“一个落后的国家竟有幸走在伟大的世界运动的前列”,说明十月革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运动的前列”指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排除B;十月革命确实“鼓舞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斗争”,但是题干内容强调的是“一个落后的国家竟有幸走在伟大的世界运动的前列”这一内容,排除D。
4.(2024·南通模拟)如表是苏俄(联)在1921—1923年农民骚乱的部分情况统计。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当时苏俄(联)( )
1921年 9月 车里雅宾 斯克省 在许多地方村社大会上,村民集体做出了拒绝纳税的决定
1923年 8月 后贝加尔 斯克省 阿克申斯克县农民在村社大会做出拒不纳税的决定,并坚决执行
1923年 12月 捷列克省 征粮机关采取坚决措施,省内有5个巡回法庭,有的地方甚至使用武装征粮队
A.余粮收集制遭到农民的抵制
B.新经济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C.政权面临被颠覆的严重威胁
D.农业集体化损害了农民利益
【解析】选B。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从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政策代替了余粮收集制,但还是有多地的农民做出恶劣拒绝纳税的决定,迫使征粮机关采取坚决措施征粮,说明新经济政策有待完善,B正确;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苏俄已经不再实行余粮收集制,排除A;农民拒绝纳税不代表苏俄政权面临被颠覆的严重威胁,排除C;此时还没有开始农业集体化,排除D。
5.如表是苏俄产粮省份每户农民的负担情况表(以卢布计算)。据此表可知 ( )
耕地面积 收入 余粮收集、商力 役、税收合计 负担额占收 入的百分比
1—2俄亩 312.1 76.47 24.5
4—6俄亩 418.8 55.62 13.3
6—8俄亩 505.7 61.67 12.2
A.农民负担与耕地面积成正比
B.经济发展促使农民收入提高
C.农业经济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D.自由贸易扩大政府财税来源
【解析】选C。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拥有耕地面积较少的农民负担额占收入比重高,拥有耕地面积较多的农民负担额占收入比重低,由此可知农业经济政策的执行出现了偏差,故选C;据表格信息可知农民负担与耕地面积成反比,排除A;根据农民的负担情况无法说明经济发展促使农民收入提高,排除B;表格信息和政府财税来源无关,排除D。
6.列宁在《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中提出:“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新经济政策符合经济规律
B.战时共产主义不符合苏联国情
C.列宁主张恢复资本主义制度
D.新经济政策实施遇到反对声音
【解析】选A。据“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可知,列宁认为通过商品和市场手段加强经济交流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选A;材料内容是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并没有提到战时共产主义,且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苏联尚未成立,排除B;列宁主张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运用商品货币手段发展经济,而不是恢复资本主义制度,排除C;材料主要涉及新经济政策符合经济规律,未体现新经济政策遭到反对,排除D。
7.列宁在评论某一经济政策时说:“从现象上看是一种退却,但若从本质上看,则是对过去激进错误的纠偏,使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回到客观社会规律所允许的道路上来。”这说明该政策 ( )
A.致使国家退回到资本主义
B.否定了经济政策的连续性
C.属于一种暂时的过渡政策
D.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解析】选C。结合材料信息“列宁”“从现象上看是一种退却”“使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回到客观社会规律所允许的道路上来”可知,该政策是旨在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C正确;“致使国家退回到资本主义”与史实不符,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否定了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错误;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D错误。
8.下图为1929—1937年间美、苏、德、英、法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的比重对比状况(%),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
A.农业集体化程度不断提升
B.计划经济优势显现
C.重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D.率先摆脱经济危机
【解析】选B。根据图中数据可知,1929年到1937年,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经济大危机,从1929年到1937年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制造业总产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是苏联凭借其经济体制的优势,制造业总产量比重不断上升,显示了计划经济的优势,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制造业比重的变化,而非农业方面的变化,排除A;材料数据反映的是整个制造业的变化,无法说明重工业在其中所占的比重,排除C;苏联当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且根据制造业比重的变化无法推断出摆脱经济危机的时间,排除D。
9.有学者指出,苏联一共有过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军事共产主义模式,它被列宁否定,但斯大林延续了这一模式;另一种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模式,但它被斯大林推翻。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模式的变化( )
A.纠正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偏差
B.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C.反映了计划和市场地位的不同
D.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采取计划发展经济,故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模式的变化反映了计划和市场地位的不同,C正确。
10.(2024·盐城模拟)印度国大党成立后,提拉克用古代印度典籍《薄伽梵歌》论证民族派政治纲领的合理性,认为宗教是民族历史的依托,是使人民互相接近的重要手段,并宣称《薄伽梵歌》是印度“吠陀宗教树上所结的最甜蜜而不朽的果实”。提拉克的这一做法意在( )
A.谋求民族派的合法政治地位
B.弘扬印度的宗教文化传统
C.引导民众参加民族解放运动
D.打击印度的封建顽固势力
【解析】选C。提拉克用古代印度典籍《薄伽梵歌》论证民族派政治纲领的合理性,认为宗教是民族历史的依托。由此可知,提拉克的这一做法意在引导民众参加民族解放运动,C正确;材料未体现谋求民族派的合法政治地位,排除A;弘扬印度的宗教文化传统、打击印度的封建顽固势力不符合主旨,排除B、D。
11.1913年墨西哥民选总统马蒂罗被害。1914年,美国以崇高的道义为名出兵墨西哥,但遭到迎头痛击,各地革命军领袖也纷纷痛斥美国的侵略行径,美国大感意外。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墨西哥民族自决意识的增强
B.美国利他主义行为不被理解
C.墨西哥独立后面临新的困境
D.美墨两国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解析】选A。根据“但遭到迎头痛击,各地革命军领袖也纷纷痛斥美国的侵略行径”可知,一战后包括墨西哥在内的拉丁美洲的民族自决意识增强,因此反对美国的干涉,A正确;美国是利己主义,排除B;C、D都不是材料中现象的原因,排除。
12.1926年,英国宣布其自治领(享有自治权的殖民地)与宗主国因“共同忠于(英国)国王”而组成英联邦,双方权利平等,互不隶属;英联邦不是一个国家,也没有中央政府,英国国王是英联邦名义上的君主与国家元首。这表明英国( )
A.殖民统治体系发生动摇
B.自治领获得了完全独立
C.放弃了对殖民地的控制
D.国王深受自治领的拥戴
【解析】选A。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英国实力遭到削弱,各殖民地人民纷纷要求独立。为挽救颓势,1926年英国被迫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外交方面的独立,因此材料反映了英国殖民统治体系发生动摇,A正确;各自治领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才获得真正的独立,排除B;C中的“放弃”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不是强调国王的地位,而是强调英国殖民统治体系发生动摇,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24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摘编自《列宁选集》
材料二 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构建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2)“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这是邓小平对材料一政策的评价,结合苏俄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4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是如何处理农业与工业发展关系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4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可知这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到新经济政策;原因可以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和苏俄社会现状去分析。第(2)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实际上是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的肯定,主要从新经济政策的积极影响角度回答。第(3)题,通过材料二“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可以看出在农业和工业发展关系问题上,苏联牺牲了农业来满足工业发展需求;弊端主要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最终迟滞了苏联的发展角度回答。
答案:(1)变化: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苏俄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4分)
(2)新经济政策主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找到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主体的国家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4分)
(3)关系: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来满足工业发展。
弊端:造成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最终迟滞了苏联经济发展,为后来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4分)
14.(2023·南通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上半期世界重大历史事件(部分)示意图
从图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解析】根据题意要求,从图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如选择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信息,可拟定论题: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述。据所学可知一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为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极大鼓舞了各国工人阶级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在苏联的支持下,东欧成立了一批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社会主义范围扩大,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综上所述,两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推动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也可选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等信息拟定论题:20世纪以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借鉴,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
答案:
项目 要求
论题 能够拟出论题且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论据与 论证 能够引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材料中的)关联信息的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史实分析准确,论证充分,结论合理
能够运用史实支持论题,有一定的分析、论证
逻辑与 表达 逻辑严谨,表述通顺
论题一:
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2分)
论证:一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为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极大鼓舞了各国工人阶级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在苏联的支持下,东欧成立了一批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社会主义范围扩大,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8分)
综上所述,两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推动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改变了历史的进程。(2分)
论题二:
20世纪以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借鉴。(2分)
论证:一战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其中新经济政策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做法,利用市场与商品货币的关系扩大生产,是一次成功的探索。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的某些做法,对经济进行了全面的国家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8分)
由此可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相互学习,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2分)
论题三:十月革命后,苏俄(联)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论题四: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打下基础。二十六 十月革命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45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南京模拟)列宁认为,德国战时计划经济中蕴含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成熟性和合理性,因为在战争期间,为了集中人民的力量,德国依靠一个中央机关调节了5 000多万人的全部经济生活。既然这一点容克贵族能做到,那有觉悟的工人阶级也能做到。这表明列宁意在( )
A.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B.谋划“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思考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设计
D.警惕德国法西斯扩军备战
2.(2024·南通模拟)1917年4月,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提出:“……不可避免的帝国主义战争使帝国主义陷于分裂并造成某些国家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从而使无产阶级在最薄弱的环节冲破帝国主义链条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可能。”这一论断( )
A.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B.为十月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C.提出以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
D.标志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
3.1918年,列宁指出:“这场伟大的革命是由我们这些落后的‘古怪’的俄国人开始的……应当说,历史走的是奇怪的道路:一个落后的国家竟有幸走在伟大的世界运动的前列。”这说明,俄国革命( )
A.是无产阶级夺权的首次尝试
B.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D.鼓舞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斗争
4.(2024·南通模拟)如表是苏俄(联)在1921—1923年农民骚乱的部分情况统计。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当时苏俄(联)( )
1921年 9月 车里雅宾 斯克省 在许多地方村社大会上,村民集体做出了拒绝纳税的决定
1923年 8月 后贝加尔 斯克省 阿克申斯克县农民在村社大会做出拒不纳税的决定,并坚决执行
1923年 12月 捷列克省 征粮机关采取坚决措施,省内有5个巡回法庭,有的地方甚至使用武装征粮队
A.余粮收集制遭到农民的抵制
B.新经济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C.政权面临被颠覆的严重威胁
D.农业集体化损害了农民利益
5.如表是苏俄产粮省份每户农民的负担情况表(以卢布计算)。据此表可知 ( )
耕地面积 收入 余粮收集、商力 役、税收合计 负担额占收 入的百分比
1—2俄亩 312.1 76.47 24.5
4—6俄亩 418.8 55.62 13.3
6—8俄亩 505.7 61.67 12.2
A.农民负担与耕地面积成正比
B.经济发展促使农民收入提高
C.农业经济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D.自由贸易扩大政府财税来源
6.列宁在《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中提出:“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新经济政策符合经济规律
B.战时共产主义不符合苏联国情
C.列宁主张恢复资本主义制度
D.新经济政策实施遇到反对声音
7.列宁在评论某一经济政策时说:“从现象上看是一种退却,但若从本质上看,则是对过去激进错误的纠偏,使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回到客观社会规律所允许的道路上来。”这说明该政策 ( )
A.致使国家退回到资本主义
B.否定了经济政策的连续性
C.属于一种暂时的过渡政策
D.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8.下图为1929—1937年间美、苏、德、英、法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的比重对比状况(%),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
A.农业集体化程度不断提升
B.计划经济优势显现
C.重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D.率先摆脱经济危机
9.有学者指出,苏联一共有过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军事共产主义模式,它被列宁否定,但斯大林延续了这一模式;另一种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模式,但它被斯大林推翻。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模式的变化( )
A.纠正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偏差
B.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C.反映了计划和市场地位的不同
D.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
10.(2024·盐城模拟)印度国大党成立后,提拉克用古代印度典籍《薄伽梵歌》论证民族派政治纲领的合理性,认为宗教是民族历史的依托,是使人民互相接近的重要手段,并宣称《薄伽梵歌》是印度“吠陀宗教树上所结的最甜蜜而不朽的果实”。提拉克的这一做法意在( )
A.谋求民族派的合法政治地位
B.弘扬印度的宗教文化传统
C.引导民众参加民族解放运动
D.打击印度的封建顽固势力
11.1913年墨西哥民选总统马蒂罗被害。1914年,美国以崇高的道义为名出兵墨西哥,但遭到迎头痛击,各地革命军领袖也纷纷痛斥美国的侵略行径,美国大感意外。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墨西哥民族自决意识的增强
B.美国利他主义行为不被理解
C.墨西哥独立后面临新的困境
D.美墨两国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12.1926年,英国宣布其自治领(享有自治权的殖民地)与宗主国因“共同忠于(英国)国王”而组成英联邦,双方权利平等,互不隶属;英联邦不是一个国家,也没有中央政府,英国国王是英联邦名义上的君主与国家元首。这表明英国( )
A.殖民统治体系发生动摇
B.自治领获得了完全独立
C.放弃了对殖民地的控制
D.国王深受自治领的拥戴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24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摘编自《列宁选集》
材料二 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构建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2)“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这是邓小平对材料一政策的评价,结合苏俄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4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是如何处理农业与工业发展关系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4分)
14.(2023·南通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上半期世界重大历史事件(部分)示意图
从图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