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中百合花的含义
2、把握小说中百合花的作用
3、引导学生理解美,感受美,培养学生高尚纯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
解读文本,把握小说中主要意象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研读,品味,提高学生鉴赏美,理解美的能力。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谈自己了解的百合花及其花语。传说白百合花本来是黄色的,但因为圣母玛利亚采了它,它才变成了白色,从此,白百合又被叫做“圣母之花”,来象征圣母的纯洁和神圣。白百合花语是纯洁、庄严、神圣、百年好合、永恒的爱。理解物象本身的特点及含义,导入新课。
二、展示第一个教学环节
文章中飘香的百合
1、师生共同回顾小说情节
2、设置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并思考:
小说中几次出现百合花?分别是在哪里出现的?(小组讨论并体会其用意)
明确: 我们先明确百合花一共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 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第二次: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第三次: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睛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3、活动设计
在小媳妇给小通讯员盖上印满百合花的新棉被的时候,请同学们为她写一段内心独白,展现此时此刻她的内心世界。
4、继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研读思考:
这三处出现百合花的地方小通讯员和小媳妇分别有怎样的表现?对小说的主题有怎样的作用?(小组讨论,每组选派代表发言)
明确:
(1、)小媳妇听完犹豫的我的话,为了部队需要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可能辛辛苦苦做的唯一的嫁妆,体现出她的通情达理和善良美好,
(2、)小通讯员了解真相后要把被子送回去,后来又说用完之后要好好洗一洗。体现出他的温暖体贴和善良美好。
(3、)小媳妇把别人的被子铺到屋里,却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到屋檐下,表现她的无私善良。
(4、)卫生员要抽出被子时,小媳妇却含着眼泪固执地把自己新被子铺盖在小通讯员身上,表现出她对小通讯员的痛惜、愧疚和崇敬。
主题:无论是小媳妇还是小通讯员围绕这床印满百合花的新棉被都表现出了温暖的人情美和高尚纯洁的人性之美。
5、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小说中的“百合花“指什么?有什么深意?
明确:
表层义
“百合花”是以借代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新媳妇唯一的嫁妆)
深层义
(1)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
(2)百合花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洁、高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6、围绕问题5,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总结:
文章以百合花为题有何作用?
明确:
①以“百合花”为题,点出文章中的重要内容和相关情节线索;
②以“百合花”的纯白来象征人民战士、人民群众的高尚情操;
③以“百合花”作结,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即有利于表现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展示第二个教学环节
记忆中飘香的百合
了解作家及创作原由,进一步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和熏染,培养学生理解美,感受美的能力,进一步塑造出更多美的灵魂。
1、了解作家:
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曾用笔名阿如、初旭。当代著名女作家,著名导演王啸平的夫人,王安忆的母亲。
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98年10月7日逝世。
2、创作原由
1957年前后,茹志娟的丈夫王啸平被错划为“右派”。丈夫处于岌岌可危之时,茹志娟却无法救他,而且由于她与丈夫在具体的工作问题上常常站在同一战线上,她也不得不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一遍一遍地检讨自己的思想 [1] 。在承受着政治氛围和紧张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无形压力的同时,她不无感慨地回忆起战争年代的同志关系,回忆起1946年那个中秋夜以及在解放战争中遇到的各种人和事:莱芜战役中,她跟随一个通讯员去前沿,在路上敌人的炮弹不时呼啸而来,通讯员为了减少伤亡有意拉开距离,但她却紧张得不由自主地靠他身边靠近,通讯员一见她走近就加快步子往前跑;某次战斗时,她和汪岁寒到一个班里旁听开班会,听说了一位排长的事迹,那位年轻的排长是战斗英雄,却很害羞,说说话就脸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三、展示第三个教学环节
永不凋零的百合
她在1958年春天写了小说《百合花》。这篇美丽的作品40年来美丽了许多人的心灵。它被纳入中学语文课本。茹志娟因为写了《百合花》,自己也成了一朵流芳百合,而百合这种名不见经传的草本植物,因为茹志娟而变成千古百合,这都是真的。中药堂里边最动听的药名当推百合,百合百合,细细品味两遍,真是满口噙香。
茹志娟的葬礼在上海举行。她的遗照披挂着白纱,这很容易使我们想到一个纯洁的灵魂正从百合花下悄然离去。她73岁,33岁写了《百合花》,在此之前,她还写过话剧剧本及《妯娌》、 《关大妈》等短篇小说多篇,但影响不大。《百合花》之后,又写过多篇:《高高的白杨树》 、《静静的产房》、《三走严庄》等,也未超过《百合花》。真可以这样说:百合一开四十年,茹志娟清香为百合。
四、引用莫言先生的话作总结
大多数文学作品发挥作用,还是要靠人性、艺术性来感染人,像《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巴尔扎克一系列的长篇小说......只要我们是它的读者,我们就已经潜移默化地受到它的影响。文学,它是关于灵魂的,是摸不到的,看不见的,但是你能感受到的。
五、布置作业
你的生命中有和哪一样东西有关的非常美好的回忆,请你把它写下来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