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8 19:4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淡淡忧愁 缕缕情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作者从曾经的一段特殊感情经历和美丽的康桥写起,用极精细的工笔,为我们描绘出康桥的风韵。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那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现眼前,但诗中内容显然不仅于此。
作者通过对康桥的告别化成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唤醒心中的复杂情感,使读者体会到梦幻般惆怅的惜别之情。 
二、 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好奇,情感体验相对肤浅。本文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诗歌中低档的忧愁,缕缕情思。通过诵读涵咏,深入体悟诗情诗意。
三、教学设想
本诗首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诗,由康桥的景物引向诗人心灵深处,高一新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课前布置预习任务,采取诵读涵咏,整体感知、梳理文脉、思考品味、合作鉴赏、拓展迁移等教学步骤,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体悟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目标:
  1、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人情绪的变化和诗歌的美。
  2、联系诗人生平,分析诗中意象,探究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3、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
六、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七、教学难点:从诗的意象中把握诗歌的艺术美。
八、教学步骤
(一)导入
古诗里的离别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二)、志摩其人其诗
检查预习,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相关知识
明确: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三)诵读涵咏,体味感情
明确:
感情:惆怅,惜别 节奏:轻柔,和谐 语调:舒缓,低沉
(四)再读体悟情感意境
1、建筑美:
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复应
2、音乐美:
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3、绘画美:
意象------云彩 金柳 青荇 天上虹 星辉
(五)分析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
  1、《再别康桥》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水草,星辉,竹篙等自然景物。
  2、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分析总结诗文内容并讨论其中问题)——品读情感变化
  明确: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 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提问:第一节中三个“轻轻地”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有无区别?在诵读的基础上仔细品味,并简要分析。
  提示:首节连用三个“轻轻地”,实写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其中“正如我轻轻地来”一句中的“轻轻地”传达的是一种“故地重游”的欣喜,另两个“轻轻地”抒发的则是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和不得不离开康桥的无限惆怅之情。诗人初来时的欣喜对其离别时的眷恋和惆怅起着反衬的作用,从而使之更加突出。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提问:第二节中,诗人为什么将“河畔的金柳”比做“新娘”?
  提示:这是一个形象鲜明且极富诗意的平中见奇的比喻,首先,河畔的柳树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金黄的色彩,这与惯与穿红着绿的新娘具有形似的特征;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诗人曾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极为美好的时光,所以,康桥的一草一木都似一盏盏夜光酒杯,每一盏酒杯里都满注着诗人用自己对康桥的喜爱之情酿造而成的美酒,“新娘”这一形象正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诗人对康桥 及其一草一木的无限喜爱之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 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提问:假如将“漫溯”改为“慢溯”,效果哪一个更好些?为什么?
  提示:注意语素“漫”与“慢”之间的效果。(开放式话题由学生自主讨论)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 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提问:诗人 为什么别离的是“笙箫”而不是其它的乐器?
  提示:此问有一定的难度从两个角度考虑,第一,从押韵上看,“箫”与本节第四句中的“桥”构成押韵。第二,“箫”抒写出此时此刻诗人特定的心理感受。“箫”是一种悲剧色彩较浓的乐器,常用来表现离别之苦、相思之苦。在这里,箫的这种独特的悲剧性格正好与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倒好处地体现出诗人因不得不离开康桥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 “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六)品味主旨,美读全诗
(七)拓展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八)板书设计
(九)作业布置
仿照《再别康桥》写一首诗,抒发你对初中学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