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
课题: 再塑生命的人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2.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3.通过具体的语句分析,把握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莎莉文老师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深情。
教学方法
体验法 点拨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默读全文,整体感知
三、研读“残缺的生命”,体会独特感悟
四、品味“再塑”过程,把握人物形象
五、拓展思考,感悟生命
作业:
1.体验盲、聋、哑,二人一组,一人扮演盲聋哑人,不能写字,不会说话,不能睁眼,也听不见别人说话,只能用动作传达自己的意图“请给我语文书”,另一人猜,结束后组织学生谈感受。
2.用成就引出海伦·凯勒。
1.用不同的重音朗读题目,确定重读“再塑”。
2.默读全文,说一说对题目的理解。
(1)提示默读的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保证阅读的完整性与速度。
(2)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纠正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
1.再次默读全文,思考: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我”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后来“我”发生了哪些改变?
提示:圈点勾画,批注,找关键词和关键语句,尤其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比如:
第3段:“阳光照射到我的脸上”,阳光沐浴的美好反衬内心的沮丧。“搓捻”“抚弄”,背后是一颗痛苦到麻木绝望的心。直接的心理描写点明内心的痛苦。
第4段:“神情紧张”、“小心翼翼”、“怦怦直跳”,想象自己是大雾中的航船,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六岁的孩子对外界世界充满了好奇,但聋、瞎、哑这些生理缺陷却关闭了她接触世界的大门。她无助、脆弱,需要能引航的光明带她走出迷雾。
第13段“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美好的夜晚”“喜悦”“企盼”“幸福”,体会作者当时获得新生的无与伦比的快乐和幸福。
2.指导朗读,感受作者独特的感悟。
追问:我们认识一个词,会像海伦这样幸福吗?为何她会有这样的感受?
小结:海伦不仅是认识了一个词,一个个词代表的是新的世界和通向新世界的道路。海伦的身体依旧残缺,但她拥有了全新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所以她由衷地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忍不住要将自己的幸福告诉全世界。
1.组织学生品读第5段,思考:两人初次见面,沙莉文老师给海伦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默读6-12段,沙莉文老师是如何“塑造”海伦的生命的呢?(海伦看不见听不见也不能说话,沙莉文老师没有黑板没有粉笔,她的教具是个神奇的“布娃娃”,海伦通过这个“布娃娃”学到了什么?)
布娃娃---是个玩具,但海伦对模仿动作的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学会了写字,领悟到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
新布娃娃--在辨别“杯”和“水”的过程中被摔碎,但“水”让她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建立了字与万物生命之间的联系,启发了新的思想。
追问:这个过程顺利吗?沙莉文老师怎么做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引导学生品读9、10段,抓住关键词分析人物形象
明确:善于启智、有耐心、温和宽容。
3.朗读12、13段,回看题目,沙莉文老师使海伦的生命从_________变得___________
示例:一无所知-求知若渴、黑暗迷茫-光明美好、冷漠无情-温柔有情
补充莎莉文老师相关介绍和海伦的成就。
小结:如果说母亲是给了海伦原始意义上的生命的人,那么莎莉文老师则是让海伦的自然生命变得鲜活变得有意义的人。她启发了海伦的认知,点燃了海伦心灵世界的希望,在海伦心中播种下了爱与温情,所以,她是再塑海伦生命的人。
1.文中没有一个字来直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海伦是如何表达对老师的感激的?
圈画有“感激”意味的词句或段落
2.海伦的成功是否都归功于莎莉文老师的指导?
拓展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完成阅读任务。
回答
体会海伦·凯勒当时的状态,展示其惊人的成就,吸引学生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引导学生通过解析标题和默读感知主要内容,提高阅读质量。
通过圈画指导,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朗读中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凸显海伦前后状态的巨大变化,为探究“塑造”的过程做铺垫。
品味“再塑”的过程。
通过具体语句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体会抒情的各种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成功的要素。
板书设计
一无所知 求知若渴
黑暗迷茫 再塑生命 光明美好
冷漠无情 温柔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