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小组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九月,秦晋合围郑国。郑国大夫烛之武抓住秦晋之间的矛盾,分化了敌人,在三言两语之间使郑国转危为安。烛之武夜缒而出,面对的是兵临城下的秦穆公,和秦晋之间的强大军事联盟。因此要想打动秦穆公,使一国之君能退兵,并间接迫使晋国退兵,就在这文字方寸之间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欣赏本文的外交辞令,是本篇文章的学习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高一阶段学习过谏书《谏伐匈奴书》,但这样的议论文体不太熟悉,如何去多角度的鉴赏、进而整合此前所学知识,应用于写作,都是比较薄弱的地方。
2.《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写作技巧,诸如如何说理,如何在说理的同时蕴含感情,增强感染力,以及如何从对方的角度和心理去思考,加强说服力等,都是可以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借鉴性的素材。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点拨法: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从文本中找寻依据来作答,而不是只谈自己的见解忽略作者本意与文本。并以文本内容为基础,拓展延伸,引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答案和认识。
讨论法:组织课堂小组展开讨论,并且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外互评。小组间的思维火花碰撞也能产生新的认识,给予学生新的思考。
技术准备:
PPT 课前作业 视频素材
前期教学情况说明:
第一课时:了解《左传》等文学常识,明确历史背景。梳理文段。
第二课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明确文章中其他的文言现象。
第三课时:(本课)通过欣赏、分析本文的外交辞令来体会烛之武高超的语言技巧,并应用于微写作中。
教学目标设计
1.分析,赏析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了解春秋时代诸侯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
2.通过分析烛之武劝言秦穆公的内容语言特色,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使学生体会烛之武高超的外交辞令艺术,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通过欣赏、分析文章中外交辞令,游说技巧,将其运用到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微写作中。
教学重难点设计
分析赏析人物语言,体会烛之武高超的外交辞令艺术。
教学流程设计
导入 外交辞令 横向拓展 以退为进 微写作练习
分析 洞察心理
教学资源设计:
① 布置预习作业
烛之武是怎么劝退秦师的?有哪些技巧
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可以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思考问题不够全面,针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技巧不能全面分析;或是将“听者”与“说者”割裂开,只分析到了烛之武,忽略了秦穆公的心理变化。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
② 剪辑视频片段
为了凸显说服言辞的重要性,我选择了《建军伟业》影片当中的两个片段,来对比说明说辞之于保全性命、达到目的、最终握手言和、化敌为友的重要性。第一个视频“身死”即是想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情境,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分析出语言、态度在游说中的重要性。而在学习、分析完烛之武的语言特色、游说技巧之后,再引导学生去看第二个视频“剑拔弩张”,让学生更深切的体会到语言的力量,从古至今都是一以贯之的。
注:板书设计见后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作者韩非子认为,游说的真正困难在于所要游说的对象(即君主)的主观好恶,即“知所说之心”,而说服的结果也不仅是成功一种。失败者,往往轻则不被信任,重则一命呜呼。古往今来,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烛之武为什么能够通过一人之力,使得秦军退兵,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中体现的高深的辞令。
进入情境
通过展示《说难》,引入情境,在众多的例子中,体悟游说别人之难。为学生进一步分析鉴赏本文中的外交辞令打基础。
文章哪段内容体现烛之武智退秦军?全班诵读。
思考:这段游说过程可以分为几层,每层、每句又等体现了什么。
回顾上节课所学
分析讨论
交流与展示
本篇文章中展现了高超的外交辞令。而成功在何处,同学们需要结合文章具体的语句去分析。
情节再梳理,要求运用原文回答,可以强化一下文章的理解。在逐句分析中,感悟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技巧。
在烛之武智退秦师的过程中,全凭三言两语。
思考:秦穆公的反应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
从周恩来和斯烈的剑拔弩张中分析游说技巧。
小组交流
分析烛之武劝言秦穆公的内容语言特色,体会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外交方法,不仅要从说者烛之武入手,更要分析听者秦穆公的反应。如此才能体会到烛之武语言艺术中的“洞察心理”,准确把握对方心理,直击痛处,步步为营,环环相扣。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游说的起始于过程都是相似的。起始于剑拔弩张,兵临城下,过程不外乎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利诱人。
“外交辞令”被称为"没有错误的废话" 。国与国的重要场合中,“外交辞令”是非常需要注意的。而身份、所处的境遇不同,语言表达也要有所侧重。本环节意在横向拓展,引导学生阅读,并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说话艺术。
练习提升
本课学法小节
1. 准确诵读,文意梳理
2. 立足语境,品味语言
3. 适当拓展,拓深认识
课后作业
课堂小节,强化本节课所学内容和培养的思维目标。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一己之力 力挽狂澜
外交辞令
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紧跟老师脚步,大都可以认真聆听并记录,能在听讲过程中边听边记录。在教师布置互动环节的时候,可以积极地参与互动,勇于回答问题。
教师自身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中教师自身教学效果整体较好,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在导入、提问、讲解等过程中能够做到具体细致,立足文本。
本次教学设计的特色
此前的教学过程中,关于分析文言文中的说辞技巧曾经讲过一节《谏伐匈奴书》,并在课堂上结合此前布置的预习作业“学生谏李老师书”指导此类谏言类文章的写法。这样的文言文教学首先是需要立足文本,即无论分析人物、还是赏析语言,都要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而在知网上上查阅的大量相关资料也表明,很多论文研究的角度和教师课堂的实录都是从外交辞令入手分析,兼顾春秋时期的局势,让学生全面多角度地赏析本文。新课程也要求我们要密切课程内容与时代和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将本课设计为,在赏析语言的基础上,运用于实际写作。
于此同时,《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写作技巧也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借鉴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难免暴露出行为语言不经过缜密思考,冲动行事,对于如何与人交流并达到和谐状态摸不着头绪,因此讲解本节课除了分析烛之武本人的说辞之外,也十分有助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
本节课的设计特色也在于此,即选择两组视频,一来导入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游说语言技巧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古往今来,这种洞察心理,以退为进的技巧都是一脉相承的。并通过一则贴近学生实际的劝说食堂员工的微写作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