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标·定位 核心·导学
1.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的概况(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2.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1.了解“双向交流”:美洲物种的外传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传播 2.掌握“四大影响”:促进人口增长;改变人们饮食习惯;推动经济和贸易发展;影响生态环境
学习任务1 食物物种的交流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一目,了解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
1.概况
(1)背景: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2)物种: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
(3)区域: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2.表现
(1)粮食
物种 欧洲 亚洲
玉米 ①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②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①明朝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到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马铃 薯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甘薯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2)蔬菜
物种 欧洲 亚洲
番茄 ①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作食用栽培 ②18世纪末,经过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 ①明朝万历年间,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辣椒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教材开发]
阅读课本“《本草纲目》中所附玉米图”“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思考玉米原产地在哪里。
提示:美洲。
[图解历史]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活动2】阅读教材第二目,掌握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欧亚作物传入美洲
(1)概况
粮食类 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 黄瓜、豌豆
经济类 甘蔗等
(2)影响
小麦 传入 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 传入 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
2.欧亚禽畜传入美洲
(1)传入: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
(2)影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教材开发]
阅读课本“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思考其他地区农作物物种在美洲的传播有何特点。
提示:最先在大西洋沿岸种植,再由沿海地区向内地推广种植。
学习任务2 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活动1】阅读教材第三目第一至三自然段,掌握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积极影响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非洲 玉米使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中国 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
欧洲 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食物种类 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人们的食物种类
食物结构 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
3.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北美 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 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教材开发]
观察课本“荷兰画家梵高1885年创作的油画《吃马铃薯的人》”,从图中可以看出食物物种的交流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丰富了欧洲的食物种类,改变欧洲的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
【活动2】阅读教材第三目第四自然段,概括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消极影响
美洲 (1)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 (2)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中国 明清 时期 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史料阅读”——袁景晖《建始县志》,据史料概括清朝时期玉米的种植有什么影响。
提示: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
主题一 食物物种交流的背景和特点
【体系构建】
【史料探究】
1.问题探史——食物物种交流的背景
史料 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玉米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并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
——摘编自黄邦和等《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研讨交流]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玉米传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结合所学分析。
[成果展示]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
2.史家明史——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史料 明代引入中国的新品种,当以玉米和番薯最为重要。玉米是美洲原住民培育成功的粮食作物,初传地区大约在闽、粤,然后普及于包括杭州在内的许多地方。番薯在16世纪由美洲进入南洋,数十年后进入中国,并普及于中国南北各地。主食之外,新引入的蔬果,如南瓜、番茄、辣椒等均使中国的食品资源更为丰富。油类作物中,明代已有芝麻、豆类,加上新引入的花生可榨油食用。明代中国将过去不用于农业的边缘土地,也以种种方式垦拓为耕地。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代食物新品种引入的特点。(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玉米和番薯最为重要”“南瓜、番茄、辣椒等”“明代已有芝麻、豆类,加上新引入的花生可榨油食用”结合所学进行概括。
[成果展示]
种类丰富;发展迅速,传播范围广(迅速普及);以美洲高产作物为主;由东南沿海引入。
【链接学术前沿】
马铃薯在传入欧洲之初,并不受人们的欢迎,绝大部分欧洲文化对它持一种非常不友好的态度。他们甚至认为马铃薯会导致麻风病和不道德……欧洲的七年战争共有九个国家卷入,这也为马铃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契机。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
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观点解读]史料说明欧洲人对马铃薯态度的变化经历了从不友好到接受的过程。其原因在于思想观念变化、科学进步、战争影响等。
【史论阐释】
一、新物种在传入地的演变特点
特点 阐释
物种认知的渐进性 传入地居民对外来物种的认知由感性逐渐演变为理性,番茄传入欧洲后,逐渐由观赏性植物发展为食用栽培类植物
种植区域的广泛性 明朝,玉米传入中国之初,仅在丘陵山地种植。清朝时,玉米种植逐渐遍布全国
适用范围的普遍性 小麦传入美洲时,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发展状态的迅速性 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新物种能够在该地区快速发展。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二、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的原因
方面 史实
世界联系 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活动,促进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
政府因素 高产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的引进,能迅速解决人口膨胀导致的粮食问题,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和推广
经济因素 (1)人口的急剧增长,明清时期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 (2)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农民追求更多经济利益
社会需求 (1)美洲作物的传播不仅满足了人口的生存需求,还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2)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充分用地和养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需求
点拨 明清时期伴随着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棉布的普遍使用,人们的衣食结构发生变化,明清时期出现我国人口增长的高峰。
主题二 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体系构建】
【史料探究】
1.问题探史——食物物种交流对中国的影响
史料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概变为农田。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说明甘薯和玉米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由画线部分信息结合所学进行说明。
[成果展示]
明清时期新作物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人民传统的粮食结构,缓解了中国的人地矛盾,但也破坏了生态环境。
2.史料证史——食物物种交流对世界的影响
史料 朗姆酒的一个重要用途是培养奴隶们对朗姆酒的依赖,即扫除身体疲劳,提升劳动效率。1655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抢下牙买加,并将它纳入直辖殖民地的范畴。牙买加是甘蔗和朗姆酒的重要产地。此后,朗姆酒也成了英国水手和海军的日常配给,加了柠檬和酸橙汁的朗姆酒,还解决了一个让所有国家都头疼的问题——坏血病。在非洲,朗姆酒则成了一种货币,是换购奴隶的重要媒介。在北美英属殖民地,朗姆酒的买卖一度成为最大、最繁荣的产业。
——摘编自[美]查尔斯·A.科伦比《朗姆酒的
传奇之旅:曾经征服了整个世界的饮料》
[研讨交流]从上述史料中提取一则有关朗姆酒发展的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知识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破法]本题为开放性探究题,首先从史料中提取一项朗姆酒发展的信息,说明其体现的历史现象,再结合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表现和影响进行评价。
[成果展示]
示例:信息:朗姆酒成为英国水手和海军的日常配给。
历史现象: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
概述和评价: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玉米、马铃薯、甘薯等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经济类的甘蔗等,此外还有水果、蔬菜和一些动物。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传播,丰富了人们的饮食选择,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对经贸和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链接学术前沿】
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摘编自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观点解读]史料说明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史论阐释】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方面 阐释
人口增长 提高了输入地的粮食、蔬菜产量,推动人口的快速增长
饮食结构 改变了当地人的饮食结构,丰富了饮食的种类,有利于增强体质
经济发展 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动力变化 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同时农业生产引入畜力,减轻了人力劳役
人类生活 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的经济生活
文明交流 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2.消极影响
(1)大面积垦荒种植高产作物,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2)物种的全球流动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危害原住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3)有害物种引入后,对当地的动植物造成了物种侵犯,危及当地生态系统平衡。
(4)高产农作物带来的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治理提出新的挑战,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题组1】美洲物种的外传
1.(2024·东莞高二检测)世界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食物品种。世界食物物种的交流传播始于 ( )
A.新航路开辟后 B.私有制出现后
C.工业革命后 D.鸦片战争后
【解析】选A。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食物物种大交流、大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食物品种,故选A,排除B、C、D。
2.(2024·石家庄高二检测)新航路开辟后,在欧洲市场上出现的新物种是 ( )
A.黄金 B.玉米 C.瓷器 D.香料
【解析】选B。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作物玉米传入欧洲,故选B。黄金、瓷器和香料并不是新出现的物种,排除A、C、D。
3.(2024·厦门高二检测)在我们的餐桌上,马铃薯、番茄都是常见的食物。它们的原产地在 ( )
A.欧洲 B.非洲 C.亚洲 D.美洲
【解析】选D。马铃薯、番茄的原产地是美洲,欧洲、非洲、亚洲与史实不符,故选D,排除A、B、C。
【补偿训练】
“1594年福建饥荒,栽种甘薯后,秋收大获,远近食裕,荒不为害。”甘薯源自 ( )
A.印度 B.美洲 C.非洲 D.欧洲
【解析】选B。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故选B。甘薯源自美洲,并不是源自印度、非洲和欧洲,排除A、C、D。
【拓展延伸】明朝时期玉米、马铃薯、甘薯等新物种传入中国的原因
(1)随着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美洲作物被带回欧洲,后传入中国。(2)玉米、马铃薯、甘薯等适应性较强,用途广泛。(3)明朝时期人地矛盾尖锐。(4)政府政策的推动。
4.下图是某种植物对外传播并在世界各地区种植的情况示意图,据此判断该植物是 ( )
A.咖啡 B.棉花 C.马铃薯 D.辣椒
【解析】选A。据图示可知,该植物原产于非洲,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结合所学可知,该植物是非洲的咖啡,故选A。棉花原产于亚洲,排除B;马铃薯和辣椒原产地是美洲,与图示传播方向不符,排除C、D。
【题组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5.18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开国者们重视引入“旧大陆”的植物品种。下列各项中,属于其引入的植物有 ( )
A.橄榄、大麦 B.葡萄、南瓜
C.水稻、玉米 D.甘蔗、辣椒
【解析】选A。橄榄、大麦原产于欧亚大陆,新航路开辟后引入美洲,故选A。南瓜、玉米、辣椒原产于美洲,排除B、C、D。
【深化点拨】美洲物种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物种传入美洲,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6.15世纪后期,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据此可知 (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美的商业联系十分密切
C.欧美的生活方式趋向一致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
【解析】选A。新航路开辟后,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说明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故选A。材料不能得出欧美之间的商业联系状况,排除B;“趋向一致”的说法错误,排除C;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排除D。
【题组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7.(2024·湛江高二检测)到1600年前后,世界人口增长到5.4亿,到1750年前后,达到了7.2亿。这主要得益于 ( )
A.世界人口迁移 B.医疗技术创新
C.全球物种交流 D.商品经济繁荣
【解析】选C。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增强了抵御饥荒的能力,世界人口大量增加,故选C。世界人口迁移不会增加全球总人口数,排除A;近代以来医疗技术有一定进步,但不是1600—1750年前后世界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B;商品经济繁荣与促进全球人口增长无必然因果关系,排除D。
8.新航路的开辟使欧亚大陆的马、牛等家畜进入美洲,美洲的马铃薯、玉米等作物流向世界各地。物种的洲际传播 ( )
A.改变了原有的饮食习惯
B.影响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C.促进了美洲社会近代化
D.解决了世界的粮食问题
【解析】选B。新航路开辟后物种洲际交换影响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故选B。“改变了”说法绝对,排除A;物种的洲际传播,促进了美洲的开发,排除C;“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D。
9.(2024·成都高二检测)下图是梵高1885年创作的油画《吃马铃薯的人》,描绘了当时底层农民一家人聚在油灯下喝咖啡、吃马铃薯的日常生活。该油画印证了 ( )
A.殖民体系的形成 B.洲际物种交流成果
C.艺术题材的创新 D.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解析】选B。咖啡、马铃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传入欧洲,促进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所以《吃马铃薯的人》印证了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换的史实,故选B。材料中没有体现殖民体系信息,排除A;材料无法看出艺术题材是否创新,排除C;材料无法判定贫富差距的扩大,排除D。
【补偿训练】
14世纪胡椒作为奢侈品受到贵族青睐,但16世纪价格下降后,走上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贵族将目光投向原产于美洲的巧克力和烟草。这说明 ( )
A.物种交流影响饮食结构
B.价格革命引发阶级变动
C.传统经济关系濒于瓦解
D.封建贵族经济地位下降
【解析】选A。新航路开辟后,作为奢侈品的胡椒走入了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而且美洲的巧克力和烟草也传入欧洲,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影响饮食结构,故选A。价格革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传统经济关系濒于瓦解”,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封建贵族经济地位下降”,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