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和第2章综合测试2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和第2章综合测试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5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8-19 09:5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1章和第2章综合测试2(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离不开金属材料。通常所说的“金属材料”,既包括纯金属,也包括各种合金。下列金属材料不属于合金的是(  )
A.青铜 B.生铁 C.锌粒 D.焊锡
2.氢氧化钴[CO(OH)2]受热易分解,能与酸性溶液反应,可作涂料和清漆的干燥剂,制备方法为:①Co+2HCl=CoCl2+H2↑②CoCl2+2NaOH=Co(OH)2↓+2Na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钴与金属铜的化学性质相同 B.氢氧化钴难溶于水
C.氢氧化钴的化学性质稳定 D.氢氧化钴可用于干燥氯化氢气体
3.有四种物质的溶液:①氢氧化钡溶液②硫酸钠溶液③稀硝酸④硝酸铜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可将它们逐一鉴别出来。其鉴别顺序是(  )
A.④③②① B.④①②③ C.①③④② D.①④②③
4.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
C.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D.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5.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下列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3 B.过滤后得到的固体可能是纯净物
C.滤液一定呈浅绿色 D.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会增大
6.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内层是用铝箔包裹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有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可使外层两包化学物质发生反应,此时便可对内层食品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的最佳选择是(  )
A.浓硫酸和水 B.生石灰和水 C.石灰石和水 D.氯化钠和水
7.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内层是用铝箔包裹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有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可使外层两包化学物质发生反应,此时便可对内层食品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的最佳选择是(  )
A.浓硫酸和水 B.生石灰和水 C.石灰石和水 D.氯化钠和水
8.向一定量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B.
C. D.
9.下列四个实验中只需要完成三个就可以证明Zn、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其中不必进行的实验是(  )
A.将锌片放入稀硫酸 B.将铜片放入稀硫酸
C.将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 D.将锌片放入硝酸银溶液
10.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A.KOH、H2SO4、CuSO4、Mg(NO3)2 B.BaCl2、Na2CO3、K2SO4、NaNO3
C.CaCl2、Ba(NO3)2、HCl、Na2CO3 D.FeCl3、Ba(OH)2、MgCl2、Na2SO4
11.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下所示是关于硫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A、B、C可能是(  )
A.NaOH、CuSO4、Na2CO3 B.KOH、HNO3、K2CO3
C.Ba(OH)2、CuSO4、CuO D.NaOH、HCl、Ba(NO3)2
12.常温下,往盛放适量M物质的烧杯中逐渐加入N物质并充分搅拌,如图横坐标x表示N物质的质量,纵坐标y表示烧杯中的某物理量(见下表),下列实验与图象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M  N  y
 A  水  浓硫酸  溶液的温度
 B  水  碳酸钠  溶液的pH
 C  饱和氯化钠溶液  氯化钠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  硫酸铜溶液  铝粉 溶液质量
A.A B.B C.C D.D
13.甲、乙两化工厂分布如图所示。箭头代表水流方向。如果在a处取得水样经检测只有少量 OH﹣、SO42﹣.在c处取得水样经检测pH=7,且只含有少量NaCl.则b处水中含有的物质应是下列哪一组(  )
A.MgSO4、NaCl B.H2SO4、Ba(NO
C.BaCl2、HCl D.H2SO4、MgCl2
14.某同学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装置如图甲所示),制取结束后将锥形瓶内混合物过滤得滤液X,向滤液X中慢慢滴加碳酸钠溶液,滴加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滤液X一定显中性
B.当加入碳酸钠溶液ag时,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
C.N、P点时,溶液的pH:N>P
D.0→M→N过程中生成的氯化钠质量不断增加
15.某实验小组在相同条件下探究金属与酸反应的放热情况,实验装置如图1,实验所用药品如下表。溶液温度随反应时间变化如图2。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实验编组 等质量稀硫酸 金属粉末质量
① 含H2SO4 9.8g 6.5g铁
② 含H2SO4 9.8g 6.5g锌
③ 含H2SO4 9.8g 6.5镁
A.实验①对应图2中曲线c
B.反应结束后,实验①和②有金属粉末剩余
C.实验③能产生0.2g氢气
D.图2说明金属越活泼,单位时间内反应放出热量越多
16.为探究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样品的变质程度,某同学取一定质量固体样品放入试管中加水溶解形成溶液,再向试管中不断滴加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反应过程中观察到产生气泡
B.b点时溶液中溶质只有NaCl
C.c点对应溶液的pH=7
D.由图像可判断该氢氧化钠样品全部变质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17.学习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步骤Ⅰ.A中充满二氧化碳,B和烧杯中均盛有96℃以上但未沸腾的热水(假设实验过程无热量损耗)。
步骤Ⅱ.用注射器向A中注入一定量浓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观察到B中热水沸腾。
步骤Ⅲ.另取相同装置,用注射器向A中注入20ml水,振荡后观察到B中的热水没有沸腾。
(1)步骤Ⅲ的目的是排除   的干扰。
(2)通过对比   现象,可以判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   。
18.铝、铁、铜、银等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根据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铝比铁活泼,但通常铝的耐腐蚀性比铁强,原因是   ;
(2)下列铁的用途是利用铁生锈原理的是   。
A.用铁锅炒菜 B.铁与硫酸铜反应制取铜 C.食品包装袋中用铁粉做脱氧剂
(3)为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可将银和铁依次放入   溶液中即可达到目的。
19.金属和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铝比铁耐腐蚀,这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______。
将一定质量的锌粉加到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铝的混合溶液中,如图是盛放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固体质量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写出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0.实验室的某一废液中含有Cu(NO3)2、NaNO3和AgNO3三种溶质。小金设计了如图实验方案来分离、回收废液中的金属铜和银。根据如图实验过程和现象回答问题:
(1)操作①名称是    。
(2)固体B中含有的物质是    。
(3)滤液D中的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21.物质王国举行一场趣味篮球赛。某队由铁、二氧化碳、硫酸、氢氧化钙、氯化铜五名“队员”组成,比赛中,由氯化铜“队员”发球,“队员”间传接球,最后由D位置“队员”投篮进球完成一次有效进攻。场上“队员”位置及传球路线如图所示。
①已知D位置上投篮的“队员”是个灭火“能手”,则D位置“队员”代表的物质是   。
②B位置“队员”所代表物质的一种用途是   。
③写出连线①代表的物质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连线④代表的物质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2.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挂一重物A,烧杯中盛有溶液B.试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忽略A、B体积变化):
(1)若B为饱和氯化钠溶液,A与B不反应,向B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弹簧测力计示数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
(2)若A为铁块,B为硫酸铜溶液,将A放入 B中,过一会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3分,共36分)
23.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判断稀硫酸与KOH、Ba(NO3)2、K2SO4、K2CO3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1)A、B、C、D四支试管中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填字母)。
(2)请写出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同学们将实验后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烧杯中,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同时溶液为无色。
接着大家又进行了以下两步操作:
Ⅰ:取烧杯内的白色沉淀,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观察到沉淀部分消失。
Ⅱ:取烧杯内的上层无色溶液,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既没有观察到产生气泡,又没有观察到产生沉淀。
由此可推测混合后烧杯内的白色沉淀为    ,混合后烧杯内的上层无色溶液一定呈    (选填“酸”、“碱”或“中”)性。
24.科学兴趣小组做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实验后,收集到CO和CO2的混合废气,考虑到废气直接排放会污染环境,想把废气初步分离回收再利用。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分离实验(收集装置略去)。
(1)广口瓶中加入的是   。
A.NaOH溶液 B.NaCl溶液 C.Ca(OH)2溶液
(2)打开阀门K2通入混合气体,首先分离得到   气体,接着关闭阀门K2打开阀门K1,将分液漏斗中装的   溶液滴入广口瓶中,在广口瓶中看到有气泡产生,从而分离出第二种气体。
四、解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25.通常,粗盐中含有不溶性杂质(泥沙等)和可溶性杂质(氯化钙、氯化镁等)。
(1)为了除去粗盐中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可利用    的方法除去。下面提供的几组物质中,也能用该方法除去杂质的是    (选填字母序号)。
A.氯化钾中混有少量的二氧化锰 B.木炭粉末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钙
C.氯化钡中混有少量的氢氧化钡
(2)对于如何除去粗盐中可溶性的氯化镁和氯化钙、硫酸钠等杂质,同学们提出以下方案:
请回答:
a.操作中②的物质X为    ;
b.操作①②顺序能否相反?   原因是    。
26.小红称取5.0g某品牌化肥(商标如图1)于烧杯中,加水完全溶解,滴入Ba(OH)2溶液进行该化肥中(NH4)2SO4含量的测定(杂质溶于水但不参加反应)。测定数据如表和图2所示。
滴入Ba(OH)2溶液质量/g 50 100 150 200
生成沉淀质量/g 2.33 4.66 6.99 m
已知:(NH4)2SO4+Ba(OH)2═BaSO4↓+2NH3↑+2H2O
(1)表格中的m、坐标上的a数值分别为   、   ;
(2)该化肥属于   (填“合格”或“不合格”)产品
(3)计算所用Ba(OH)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至0.01%)。
27.实验技能训练中,李佳同学向一定质量的氧化铜固体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得到了只含CuSO4和H2SO4的废液。为了进一步分析,李佳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废液进行了实验:她分别取50g废液,并向其中逐渐加入等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三组实验的数据与图象如下:
实验组数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g 50 100 80
产生沉淀的质量/g 0.98 2.94 2.94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50g废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若三组数据中,只有一组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与废液恰好完全反应,则如图中a的数值为    。
(3)综合分析以上实验数据与信息,在图中,画出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0﹣100g过程中,产生沉淀质量对应的变化图,并标注必要的数值。
答案
1.解:A、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故A错。B、生铁是铁碳合金;故B错。C、合金属于混合物,而锌粒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不属于合金;故C正确。
D、焊锡是锡和铅的合金;故D错。故选:C。
2.解:A、由Co+2HCl═CoCl2+H2↑,钴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铜排在氢的后面,则钴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钴与金属铜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CoCl2+2NaOH═Co(OH)2↓+2NaCl,氢氧化钴难溶于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钴受热易分解,则Co(OH)2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氧化钴受热易分解,能与酸性溶液反应,氯化氢气体能与氢氧化钴反应,不能用Co(OH)2干燥氯化氢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3.解:硝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首先鉴别出蓝色的硝酸铜溶液;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钡溶液,能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硫酸钠溶液,剩余的是稀硝酸,则鉴别顺序是④①②③。
故选:B。
4.解:图中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A.图中c点所示溶液pH大于7,呈碱性,故选项A正确;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pH小于7,呈酸性,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故选项B错误;
C.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由酸性到中性,说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故选项C正确;
D.由上述分析,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硫酸中,故选项D正确;
故选:B。
5.解:A、由于铁会和硝酸铜、硝酸银都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所以滤液中一定不含有Fe(NO3)3,错误,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过滤后得到的固体应是银、铜和铁的混合物,错误,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生成的硝酸亚铁,溶液显浅绿色,正确,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D、由于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使溶液的质量减少;而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也使溶液的质量减少,故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会减少,错误,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解:A、浓硫酸溶于水放热,但是不是发生化学反应,且浓硫酸具有极强的腐蚀性,故A错误;
B、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故B正确;
C、石灰石与水不反应,故C错误;
D、氯化钠与水不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7.解:A、浓硫酸溶于水放热,但是不是发生化学反应,且浓硫酸具有极强的腐蚀性,故A错误;
B、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故B正确;
C、石灰石与水不反应,故C错误;
D、氯化钠与水不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8.解:A.开始时氢氧化钠溶液是碱性,pH大于7,随着稀盐酸的滴加,pH逐渐减小,但稀盐酸过量时pH小于7,所以图象正确;
B.酸碱中和反应会放出热量,故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溶液的温度升高,当恰好完全中和时,溶液温度最高,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的温度就会降低,所以图象正确;
C.没有滴加稀盐酸时,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零,随着加入稀盐酸生成的氯化钠越来越多,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越来越大,当二者完全中和时,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达到最大值且不再增加,再滴加稀盐酸,溶液的质量增大,氯化钠的质量不变,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减小,故图象正确;
D.当加入的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时,HCl的物质的量为零,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继续滴加稀盐酸,HCl的物质的量增加,且随着稀盐酸加入的量的增多,而不断增大,故图象错误。
故选:D。
9.解:由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验证实验的设计思路为:根据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情况,可验证锌的活动性比铜、银强;然后利用金属铜和硝酸银的置换结果,验证铜的活动性比银强;对比四个实验,实验B证明金属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实验D可以证明银的活动性小于锌,所以不做实验D也不影响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判断。
A、由上述分析,A实验必需进行,故选项错误。
B、由上述分析,B实验必需进行,故选项错误。
C、由上述分析,C实验必需进行,故选项错误。
D、由上述分析,D实验不需进行,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0.解:A.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先鉴别出蓝色的硫酸铜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的是KOH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H2SO4、Mg(NO3)2溶液,能与KOH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的是Mg(NO3)2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H2SO4,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出来,故A正确;
B.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BaCl2溶液与Na2CO3、K2SO4溶液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能鉴别出BaCl2、NaNO3,不能鉴别出Na2CO3、K2SO4,故不加其它试剂无法鉴别,故B不正确;
C.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Na2CO3与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与CaCl2、Ba(NO3)2都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能鉴别出HCl、Na2CO3,不能鉴别出CaCl2、Ba(NO3)2,故不加其它试剂无法鉴别,故C不正确;
D.氯化铁溶液是黄色的,能与氯化铁溶液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Ba(OH)2溶液,Ba(OH)2能与MgCl2、Na2SO4反应均产生白色沉淀,不加其它试剂无法鉴别,故D不正确。
故选:A。
11.解:由酸的通性可知:酸能跟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盐、碱等物质反应。由硫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图可知,B是由硫酸与其它物质反应制取的,且能与A、C反应,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
A、CuSO4、Na2CO3均属于盐,故选项不符合要求。
B、KOH能与稀硫酸、稀硝酸发生中和反应,且硝酸能与K2CO3反应硝酸钾、水和二氧化碳,硫酸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硝酸,且KOH、HNO3、K2CO3分别属于碱、酸、盐,故选项符合要求。
C、Ba(OH)2能与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能与CuSO4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钡沉淀;但CuSO4不能与CuO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不符合要求。
D、NaOH能与稀硫酸、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但Ba(NO3)2不能与HCl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不符合要求。
故选:B。
12.解:A.由于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的温度要升高,故A不合题意;
B.向水加入碳酸钠固体,溶液的浓度越来越大,则溶液的碱性越来越强,pH逐渐增大,故B不合题意;
C.在温度不变的情况,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氯化钠不再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C不合题意;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铝粉会发生如下反应:
2Al+3CuSO4=3Cu+Al2(SO4)3
54 192
可见随着铝粉的加入,溶液的质量减小,当硫酸铜完全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不再减小,故D合题意。
故选:D。
13.解:在a处取得水样经检测只有少量OH﹣、SO42﹣,在c处取得水样经检测pH=7,说明显中性,且只含有少量NaCl,说明发生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A、MgSO4中的镁离子与氢氧根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但没有将硫酸根离子沉淀,会使c处中含有硫酸盐,故选项错误。
B、Ba(NO3)2中的钡离子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但同时会生成可溶性的硝酸盐,会使c处中含有硝酸盐,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钡中的钡离子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盐酸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能使c处取得水样经检测pH=7,且只含有少量NaCl,故选项正确。
D、MgCl2中的镁离子与氢氧根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但没有将硫酸根离子沉淀,会使c处中含有硫酸盐,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4.解:A、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的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由图乙可知,滤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一开始没有产生沉淀,说明滤液X中一定含有HCl,加入碳酸钠溶液后,首先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滤液中含有HCl、CaCl2两种溶质,滤液X显酸性,故A错误;
B、当加入Na2CO3溶液ag时,滤液X中的HCl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钙和氯化钠两种,故B错误;
C、当加入碳酸钠溶液质量在ag~bg段,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N点时,氯化钙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溶液显中性,pH=7,P点时碳酸钠过量,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Na2CO3,溶液显碱性,pH>7,所以溶液的pH:N<P,故C错误;
D、0→M→N 过程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过程中都会生成氯化钠,所以生成的氯化钠质量是不断增加的,故D正确。
故选:D。
15.解:A、镁比锌活泼,锌比铁活泼,实验过程中相同时间内,镁放热最多,铁放热最少,所以实验①对应图2中曲线c,故正确;
B、设9.8g硫酸消耗铁的质量为x。
Fe+H2SO4═FeSO4+H2↑
56 98
x 9.8g
x=5.6g,反应结束后,铁有剩余;
设9.8g硫酸消耗铁的质量为y。
Zn+H2SO4═ZnSO4+H2↑
65 98
y 9.8g
y=6.5g,反应结束后,锌恰好完全反应,故错误;
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9.8g硫酸消耗镁2.4g,
设9.8g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z。
Mg+H2SO4═MgSO4+H2↑
98 2
9.8g z
z=0.2g,故正确;
D、由图可以看出,金属越活泼,单位时间内反应放出热量越多,故正确。
故选:B。
16.解:A、由分析可知,ab段反应为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反应无明显现象,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b点时氢氧化钠恰好反应完全,溶液中有生成的氯化钠和未反应的碳酸钠,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c点时氢氧化钠、碳酸钠均已完全反应,溶液中只含有氯化钠,因此c点对应溶液的pH=7,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ab段倾斜度大于bc段倾斜度,因此由图像可判断,该氢氧化钠样品部分变质,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7.解:(1)步骤Ⅲ的目的是排除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干扰。
故填:二氧化碳溶于水。
(2)用注射器向A中注入一定量浓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观察到B中热水沸腾,另取相同装置,用注射器向A中注入20ml水,振荡后观察到B中的热水没有沸腾,通过对比可以判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故填:步骤Ⅱ、步骤Ⅲ;2NaOH+CO2═Na2CO3+H2O。
18.解:(1)铝比铁活泼,但通常铝的耐腐蚀性比铁强,原因是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2)A.用铁锅炒菜,利用的是铁具有导热性,故选项错误。
B.铁与硫酸铜反应制取铜,利用的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故选项错误。
C.食品包装袋中用铁粉做脱氧剂,利用的是铁消耗装置内的氧气、水,利用铁生锈原理,故选项正确。
(3)在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时,通常采取“三取中”的方法,即取中间金属单质与两端的金属的盐溶液反应或取中间金属的盐溶液与两端金属的单质反应,因此可将银和铁依次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银不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故答案为:
(1)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2)C;
(3)硫酸铜。
19.(1)铝比铁耐腐蚀,是因为铝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所以铝比铁耐腐蚀,这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无关;
由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铝锌铜银,将一定量的锌粉加到硝酸铝、硝酸铜、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锌不能与硝酸铝反应,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锌和银;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锌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了硝酸锌和铜,所以段是锌和硝酸银的反应,段是锌和硝酸铜的反应;所以段发生的反应是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1)无关;

20.解:(1)操作①是将难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则操作①的名称是过滤。
(2)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钠>铜>银,铜不能和硝酸钠反应,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则固体B中含有的物质是生成的银和过量的铜。
(3)滤液A中含有硝酸钠和硝酸铜,铁不能和硝酸钠反应,铁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则滤液D中的阳离子是钠离子和亚铁离子,离子符号为:Na+、Fe2+。
故答案为:
(1)过滤;
(2)银、铜;
(3)Na+、Fe2+。
21.解:由题意可知,D位置上投篮的“队员”是个灭火“能手”,则D应是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氢氧化钙能与硫酸反应,硫酸与铁反应,铁能与氯化铜反应。由此推出各种物质分别是:A为铁、B为硫酸、C为氢氧化钙,由此可知:
①D位置“队员”代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②由上述分析可知,B为硫酸,硫酸的用途较多,例如:可用硫酸来除锈,制农药等;
③连线①代表的是铁与氯化铜反应生成了氯化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是:Fe+CuCl2=Cu+FeCl2,在连线④中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是: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①二氧化碳;
②金属除锈;
③Fe+CuCl2=Cu+FeCl2,CO2+Ca(OH)2═CaCO3↓+H2O。
22.解: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A的重力与其所受的浮力之差,即F=G﹣F浮.
(1)虽然B为饱和氯化钠溶液,不再溶解氯化钠,但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还能溶解;这样溶液的密度就会增加,根据F浮=ρ液gV,由于溶液的密度变大,所以A所受的浮力变大,由于重力不变,据公式:F=G﹣F浮,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小;故答案为:变小;
(2)A为铁块,B为硫酸铜溶液,二者发生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由化学方程式可得:每56份质量的铁可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即重物A的质量增加,重力G变大;而溶液的质量则减小,根据ρ液=;由于质量变小,体积不变,故ρ液变小;根据F浮=ρ液gV,由于溶液的密度变小,所以A所受的浮力变小,由于重力变大,据公式:F=G﹣F浮,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大;故答案为:变大.
23.解:(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硫酸钾与稀硫酸不能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
(2)有气泡产生的反应是稀硫酸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钾、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SO4+K2CO3=K2SO4+H2O+CO2↑;
(3)根据向白色沉淀中加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可知白色沉淀中一定含有硫酸钡和碳酸钡,也可推出硫酸不足,因此溶液不显酸性,又因为溶液中有酚酞,因此无色滤液不显碱性,所以显中性。
故答案为:(1)C;
(2)H2SO4+K2CO3=K2SO4+H2O+CO2↑;
(3)硫酸钡和碳酸钡;中。
24.解:(1)依据实验要求可知甲装置应为除杂装置,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可知液体是用以吸收CO2的,因此广口瓶装NaOH溶液,故答案为:A;
(2)氢氧化钠吸收CO2后生成碳酸钠,最后还应将其释放出来,从题目给出的试剂看,显然分液漏斗中盛放的是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不用稀盐酸是为了防止其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二氧化碳不纯;因此实验开始时打开阀门K2通入混合气体,让混合气体从导管口进入,混合气通过氢氧化钠后,会将二氧化碳吸收生成碳酸钠,只剩下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入完毕后,再接着关闭阀门K2打开阀门K1,将分液漏斗中装的稀硫酸进入广口瓶,硫酸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CO;稀硫酸。
25.解:(1)为了除去粗盐中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可利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除去;
A.氯化钾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能用该方法除去杂质,故A正确;
B.木炭粉末难溶于水,氧化钙能与水反应并生成白色的沉淀,故不可以用该方法除去氧化钙,故B错误;
C.氯化钡和氢氧化钡都能溶于水,不能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杂质,故C错误;
(2)a.先用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除去碳酸钠,再用过量的碳酸钠溶液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所以操作中②的物质X为碳酸钠溶液;
b.如果先加入硫酸钠,后加入的过量的氯化钡就无法除去。
故答案为:
(1)溶解、过滤、蒸发;A;
(2)a.碳酸钠溶液;
b.否;.如果先加入碳酸钠,后加入的过量的氯化钡就无法除去。
26.解:(1)由图2中的图象信息可知,加入氢氧化钡的质量是150g时,是50g的3倍,所以生成氨气的质量为0.34g的三倍,a是1.02g;
当加入200g的氢氧化钡时,氨气的质量不再增加,所以沉淀的质量也不会继续增加,m是6.99g;
(2)设硫酸铵的质量分数为x,
(NH4)2SO4+Ba(OH)2═BaSO4↓+2NH3↑+2H2O
132 233
5g×x 6.99g

x=79.2%
所以该化肥属于不合格产品;
(3)氢氧化钡的质量分数为y
(NH4)2SO4+Ba(OH)2═BaSO4↓+2NH3↑+2H2O
171 233
y×50g 2.33g

y=3.42%
故答案为:(1)6.99,1.02;
(2)不合格;
(3)3.42%。
27.(1)解:设废液中硫酸铜的质量为x,硫酸铜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CuSO4+2NaOH=Cu(OH)2↓+Na2SO4
160 80 98
x y 2.94g
x=4.8g
y=2.4g
答:废液中硫酸铜的质量为4.8g。
(2)从数据分析,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会生成2.94g沉淀。第一组只生成0.98g沉淀,不会恰好完全反应。如果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越大,产生的沉淀越多。第二组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比第三组多,但生成的沉淀质量相同。所以第二组有氢氧化钠剩余,不会恰好完全反应。如有一组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与废液恰好完全反应,一定为第三组。
从图像分析,a点前和a点后溶液质量增加的速度不同。开始时溶液质量增加的快,后来溶液质量增加的慢。开始发生的反应为H2SO4+2NaOH=Na2SO4+2H2O,之后发生的反应为2NaOH+CuSO4=Cu(OH)2↓+Na2SO4。
所以a点为氢氧化钠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质量:50g+与硫酸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设:第一组中,参与生成硫酸铜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
CuSO4+2NaOH=Cu(OH)2↓+Na2SO4
80 98
z 0.98g
z=0.8g
所以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为,设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w
(50g﹣w)×=0.8g
w=35g。
所以a点的数值为50+35=85。
(3)开始(加入氢氧化钠溶液0g~35g)发生H2SO4+2NaOH=Na2SO4+2H2O反应,无沉淀生成。
中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35g~80g)有沉淀生成,最终沉淀的质量为2.94g。(第三组恰好完全反应,最终沉淀为2.94g)
最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80g~100g)沉淀的质量不变。
图像为:。
故答案为:(1)4.8g;
(2)85;
(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