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教学课件(共32张PPT).pptx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教学课件(共32张PPT).pptx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9 22:2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时空观念】了解当代中国的外交在不同时期获得的不同成就,针对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所对应的不同外交方针。
【唯物史观】通过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政策背后形成的原因,并通过相关史实总结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影响。理解影响一国外交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
【史料实证】了解中国在当代国际交往中的地位,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历史解释】了解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概念。知道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发生变化的原因。
【家国情怀】学习中国的外交成果,了解祖国在一步步的变得强大起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
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时空坐标: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涵和历史成就。
教学难点:结合国际形势理解新中国外交的方针和政策。
目录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
2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3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情景导入:
古代中国外交—朝贡外交
近代中国外交—屈辱外交
当代中国外交—?
外交是指一个国家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通过互相在对方首都设立使馆,派遣或者接受特别使团,领导人访问,参加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参加政府性国际会议,用谈判、通讯和缔结条约等方法,处理其国际关系的活动。
在中国的外交史上,走过了古代的朝贡外交,近代的屈辱外交(不平等条约),那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外交又走出了怎样的外交道路,取得哪些伟大成就呢?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20世纪50年代)
1.背景:
(1)国际:
①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
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2)国内:
①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屈辱的外交;
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急需进一步巩固,经济上百废待兴。
③打破外交封锁,维护主权独立,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权巩固拓展国际空间。
材料一 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诞生的新中国,此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和外交上不承认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于摇篮之中。另一方面,刚刚取得民族独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孤立无援。
——郭永虎,张杨《社会主义外交观》
材料二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外交》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20世纪50年代)
2.外交方针:
(1)总方针:
(2)具体内容: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3)特点:
具体方针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平等性
革命性
结盟性
政治:“挤走”美国在华前外交人员;取消领事裁判权。
军事:取消外国在华驻军、修建军事基地、构筑兵营等特权。
经济:收回海关主权;征用、征购、代管、管制西方在华企业财产,冻结存款。
文化:停止西方在华新闻、出版等机构的活动;接管西方教育、医疗、慈善等机构等。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平等性、革命性、结盟性及意识形态色彩、过渡性。
核心素养: 谈谈你对新中国制定“一边倒”的理解?(历史解释)
材料一 “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
——摘编自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材料二
(1)制定的原因:
(1) 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发展经济的需要。
(2) 战后两极格局之下,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遏制中国。
(3)中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相同。
(4)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
内容:建国后提出三大外交方针,其中以一边倒为核心,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质:针对西方国家抵制中国所采取的政治方针。
(2)影响:
①赢得了苏联的支持和帮助,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
②利于巩固政权、维护国防安全,保障经济建设。
③改善与周边邻国关系;
④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
⑤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⑥在独立自主的行动上受到一些限制。受苏联影响,不利于同非社会主义国家交往。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20世纪50年代)
3.外交成就:
(1)建国后第一年,同苏联等19国建交,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首先与苏联建交,接着与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瑞典、丹麦、瑞士、芬兰等国建交。
②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加强了中苏合作,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最终形成。
③特点:
革命性及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20世纪50年代)
3.外交成就:
(2)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①提出: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核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保证)、平等互惠(条件)、和平共处(出发点和结果)。”
②发展: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联合声明中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③完善:
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又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④特点:
⑤意义:
A.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C.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包容性、开放性、平等性、创新性。
问题思考: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提示:
(1)外交理念:
意识形态主导发展到由国家利益主导;
(2)影响:
超越了“三大方针”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20世纪50年代)
3.外交成就: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
①结果:
A.朝鲜问题因美国的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
B.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做出的努力得以
政治解决。
②意义:
A.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
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B.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在
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
国际声誉。
历史解释: 印度支那
中南半岛,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半岛,为亚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主要包括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中国称为“中南半岛”,国际上称为“印度支那”,这次会议上主要想解决越南、老挝、柬埔寨与法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后实现停战。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20世纪50年代)
3.外交成就:
(4)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①背景:
20世纪中,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②目的:
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③内容:
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特点:
二战后首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⑤意义:
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新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
(5)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外交
材料一 自1959年中印边界首次发生武装冲突,苏联公开袒护印度……1960年7月,苏联作出从中国撤退全部专家的决定,单方面撕毁了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协定和合同,废除了多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
——时映梅《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简析》
材料二 在“两个中间地带”理论指导下,新中国坚持“依靠第一中间地带,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门洪华《中国外交大布局》
1.背景:
(1)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民族国家独立。第三世界崛起(不结盟运动)
(2)社会主义阵营分裂(中苏关系恶化);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继续敌视中国(越南战争)
(3)国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左”倾思想影响。
2.方针:“两只拳头出击”、反两霸。
指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以及各国反动派。
3.成就:
①出现与亚非拉独立国家建交高潮(第二次高潮)
②1964年与法国建交。
4.意义:
冷战时外交的重大突破和转折,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三)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外交新局面
一条线: 按照大致的纬度(50°N)划出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线。
一大片:团结 “一条线”及其周围的国家和地区,结成广泛的“联美遏苏”国际统一战线。
1.背景:
(1)国际时局:
①美苏争霸,苏攻美守,美国劣势,
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②资本主义阵营:欧洲联合,日本崛起;
③社会主义阵营:中苏关系恶化,关系降到冰点;
④亚非拉国家:维护和争取民族独立,成为反帝、反殖、反霸的主力军。
(2)国内时局:
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外交方针:
一条线、一大片(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三)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
打开外交新局面
3.成就:
①自1970年起,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
②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4.意义:
①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②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③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④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加强。
材料 1971年第26届联大……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联合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新中国外交50年》
问题思考:中国得以重返联合国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2)客观原因:
①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削弱;
②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支持;
(3)直接原因: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策略。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一 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接触中国。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是美国与台湾当局在1954年间签订的正式国际条约,该条约是以军事为基础、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等合作的多目标条约,本条约的基本精神是反共的,不仅在武力军事上协防台湾,亦反对共产主义渗透台湾。
(1)原因:
美国:
①长期敌视、孤立新中国的政策失败;
②自身经济实力下降,受日本、西欧的挑战,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③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深陷越战泥潭。
中国:
①中苏关系恶化;
②有利于改善国际关系;
③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影响:
①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
②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接着在国际上出现了同新中国建交的第二次高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③缓和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④提供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契机,加速了统一大业进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 外交奠基
50年代末-60年代初 逐步冲破封锁
70年代 打开外交新局面
②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①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第二次)高潮。
⑤1956年,与挪威、南斯拉夫等国家建交
④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②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苏联等19个国家建交(第一次建交高潮)
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①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交
③1954年,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④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第三次建交高潮)。
归纳总结: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交成绩(1949-1978年)
广交朋友
“化敌为友“
结交盟友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全方位外交)
(一)背景:
1.国内: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调整。
2.国际:
①根据国际形势变化(美苏缓和到冷战结束),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②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二)外交政策:
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
具体表现:独立自主、不结盟。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在国际斗争中,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坚持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活动的对象中,既包括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既有欧美国家,又有亚非国家;既有大国,又有小国;既有中国的周边国家,又有与中国远隔重洋的国家。
——《新中国外交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
——《邓小平文选》
历史解释: 全方位外交
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其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新安全观,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大旗等。在这些新思路的指引下,中国与美国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与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传统大国建立各种“战略伙伴关系”,与新兴大国如印度等探索共同和平崛起的道路,丰富了中国全方位外交的内涵,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外交格局: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VS单边主义、单边主义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全方位外交)
(三)外交成就:
1.与大国:
1979年中美建交、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2.与周边国:
(1)解决了与中亚三国的边界问题;
(2)1997建立与东盟的“ 10+1 ”机制;
(3)与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取得新进展。
3.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2000年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003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4.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
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20国集团、金砖国家合作
5.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认真履行有关职责,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
成立于2001年,总部设在中国,为政府、企业及专家学者等提供一个共商经济、社会、环境及其他相关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
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成立于1999年,为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应对经济危机,推动全球治理机制改革带来了新动力和新契机。
成立于2001年,是哈萨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2009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首次会晤,之后每年举行一次。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话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博鳌亚洲论坛
二十国集团
金砖国家
知识拓展: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12-2017)
1.背景:
(1)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
(2)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
(4)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习近平外交思想。
2.主要成就:
(1)发达国家:
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2)周边国家:
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3)非洲国家:
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3.意义:
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二)十九大以来的外交关系(2017年以来)
1.外交原则:一坚持三推动
(1)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2)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贏的新型国际关系;
(3)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4)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2.主要成就:
(1)构建外交新路: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表现:
①与俄罗斯、美国等大国领导人进行会晤;
②出访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
③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多边国际性会议;
④出台多项推进中外增进互信、扩大合作的新文件、新举措。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二)十九大以来的外交关系(2017年以来)
2.主要成就:
(2)提出中国方案:
①践行多边主义,支持联合国的核心作用,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②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维护正义和世界
稳定。
(3)治理体系: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
①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②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改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③通过主场外交,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三)中共二十大以来(2022年)
1.背景: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内容:
(1)四个反对:
①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反对冷战思维;
③反对干涉别国内政;
④反对搞双重标准。
(2)一个宗旨: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3)一个价值: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问题思考:中国外交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政治: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经济:综合国力的增强;
(3)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国际关系的复杂多变和主要矛盾,制定出正确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4)外交:超越意识形态处理国家间关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5)道路:符合本国国情,走和平发展道路。
提示:
1.其核心是一个“变”字,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朝着好的方向变,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各国人民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这是正向的变化;
②逆潮流的变化,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两方面同步交织、相互激荡。
③“变”的本质是世界秩序重塑,全球治理机制完善。
问题探究: 针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该作什么样的选择
材料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错误论调不时沉渣泛起。合作还是对抗 对话还是冲突 开放还是封闭 互利共赢还是以邻为壑
2.选择:积极推动世界的正向发展。
(1)政治上,要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
(2)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3)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①巩固同各国的伙伴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
②以“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周边关系;
③以“真、实、亲、诚”的原则,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④同欧洲、拉美国家也要在相互增进了解和合作中不断进步。
(4)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
1.(2023·山东高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高考真题演练:
【解析】据所学可知,影响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题干中提及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说明与周边国家交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因为周边国家与中国可以深化合作共谋发展,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国家之间不可能消除分歧,而且中国之所以重视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主要也不是为了增进互信,而是为了国家利益需要,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据所学可知,人类也很难构建均衡发展格局,排除B项;材料涉及中国与周边地区,只涉及世界局部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C
高考真题演练:
2.(2023·浙江高考)21世纪伊始,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为深入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维护欧亚地区安全,推进区域合作,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该组织是(  )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二十国集团
C.上海合作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解析】2001年,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在上海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即上海合作组织,其宗旨是“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维护欧亚地区安全,推进区域合作,故选C项;1967年,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即《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排除A项;二十国集团是由八国集团财长会议于1999年倡议成立,由中国、韩国、印度、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2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组成,排除B项;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构,1989年成立,1991年中国加入,排除D项。
C
高考真题演练:
3.(2022·江苏高考)赵国明《中国的立场》一诗写道:“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该诗佐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A.与美国的关系趋向紧张
B.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
C.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D.反对“双重代表权”案
【解析】据材料“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可知美国提出一中一台代表参加联合国,遭到了新中国的极力反对,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对“双重代表权”案,故选D项;20世纪七十年代初中美关系趋向缓和,排除A项;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具有否决权,排除B项;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冷战结束后美国才构建单极世界,排除C项。
D
高考真题演练:
4.(2022·北京高考)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  )
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非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友好互动,相互学习和借鉴,有利于推动中非友谊和友好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对世界各类型国家的开放)战略的一部分,故选C项;南非等非洲国家不是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A项;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金砖国家”指五个主要的新兴市场,分别为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南非,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C
高考真题演练:
5.(2022·山东高考)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  )
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
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对非洲提供经援贷款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互利共赢,这符合国际经济新秩序平等互利的诉求和方向,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故选D项;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指由同一区域若干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中非在地理位置上不相邻,排除A项;中国一贯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不会致力于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材料只强调中国对非洲的经济援助、技术合作,排除B项;“均衡”说法错误,排除C项。
D
高考真题演练:
6.(2022·广东高考)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解析】题干中毛泽东指出“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建国初中国积极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通过支持民族解放运动,迅速提升中国的影响力,故选B项;材料中“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强调的是发展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一边倒”政策需要调整,排除A项;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C项;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兴起,排除D项。
B
独立自主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的外交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和平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
实践创新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外交政策及背景
外交成就
十八大以来外交
十九大以来外交
当代中国
的外交






20世纪50年代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