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杨万里(1127-1206),南 宋诗人,字廷秀,绍兴(宋高 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 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 家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 “诚斋先生”。
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 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
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开禧二年(1206), 杨万里病逝,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杨万里一生作 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干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走近作者
【学习和早期仕途】
9岁时随父亲在外教书的途中,留下了孝廉的故事
1 4岁起 先后拜师多位学者,如高守道、王庭珪、刘安世等
24岁时他参加解试入闱
25岁时在礼部试落第后不气馁,继续求学
27岁时杨万里考取进士,随后步入仕途
【政治生涯】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
正月上任人生第一个职位:赣州司户参军
在父亲的影响下,他拜会了张九成、胡铨等名臣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底
杨万里赴任永州零陵县丞期间三次前往拜谒张浚,未能得见张浚,杨万 里的操持名节观产生了重大影响,杨万里因此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诚 斋”,以明己志。
人生经历
【宦海沉浮】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
南宋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孝宗即位,杨万里被调离零陵县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
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 任知奉新县、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 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候
【晚年生活】
辞官而归,自此闲居乡里,杨万里晚年因反对铁钱行于江 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开禧二年(1206年)逝世,享年79岁 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诗宗”的多变“诗风”
早期:山水景观为主。
如《鹧鸪天 · 山明水几干山风细》:“山明水几干,山风细细闻弦。”他通过用 诗句抓住山风的特点和细腻之处,带给读者强烈的感受。
中期:融入人生哲理和时事时态。
他经历了北宋亡国、南京继位后 ,又被金国所追杀的战乱岁月。这让他对时局洞 察力更为敏锐。如《送元二谏议归京》:“且虚心愧难忘,只有离痛肠。倚槛欲题 文章。”诗中的愧疚之情和对乱世的忧虑,使诗作增添了一股深沉的思想力量。
晚期:病重寓情于景的写作风格。
如《家临无入见》“故乡无尽隔,梦寐已相迎。樱桃开锦岸:蜜蜂过庐陵蓼火 抽新月,干家野烟容。世人来后初,不忍过年终。”他用若即若离的笔墨勾勒
出他身临其境的家乡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知识拓展——中兴四大家
中兴四大诗人,别称南宋四大家,是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 他们能摆脱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代表了宋代诗歌的第二个繁荣时 期。其代表作品有《青山寺》《诚斋集》《四时田园杂兴》《长歌行》等 。
尤袤(公元1127~1202年)字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 范成大(1126-1193)字
延之,号遂初居士,无锡人, 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 致能,号石湖居士。汉族
南宋诗人。公元1148年(南宋 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 平江吴郡(郡治在今江苏
朝绍兴十八年戊辰)举进士。 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 吴县)人。
逝世后谥号“文简”。 九干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背景探寻
《插秧歌》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当时诗人常州 任满,西归故乡,途径衢州,时值农忙季节,诗人目睹农家插 秧辛苦,作该诗。也许出于其阶级地位的局限,诗人的感情有
着极大的隔膜。《插秧歌》描写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 ,他没有像晚唐诗人李绅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 地揭露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 地表现劳动场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催 芽 散 种
稻 谷 大 米
脱 壳
生 的勺
收 害 割
成熟 移 栽
生 长
大概步骤:选育良种 → 种子晾晒 → 清选种子 → 消毒浸种 → 催芽播种
→及时插秧→合理施肥→科学管水→病虫防治→适时收割。
秧 苗
了解种植水稻的步骤
了解种植水稻的步骤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móu suō jiǎ
笠是兜鍪/ 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 歇半要,低头/ 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蛋,照管/鹅儿/与/雏鸭。
听朗诵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雨中插秧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呼唤早餐图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农夫应答图
1.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整体感知
1、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 ”,用的非常精 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 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 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 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 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一 、研读诗歌,理解内容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首 联
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时值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这使得本来就紧张繁
忙的插秧劳动更增添了几分艰辛。诗人巧用两个比喻,把他们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 把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写出春雨之密、之急、之大,雨势之猛,将插秧的情景比 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诗人以一种貌似轻松的笔调言之,实际上饱 含苦涩意味,表现了农民的艰辛以及作者对农民的关心。
一、研读诗歌,理解内容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额联
一、研读诗歌,理解内容
颈 联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译读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 不回答
品读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
“唤渠朝餐歇半霎”这是写农妇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去用餐。“朝餐”点出农 夫起早出工,直到现在还水米未沾,说明农事已紧张到极点。
“低头折腰只不答”是写农夫的反应,他仍然保持插秧的姿势,手脚不停地忙着。 “只不答”,没有答应农妇“歇半霎”的请求。
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拾头看一眼的 工夫也没有,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④呼唤早餐图
一 、研读诗歌,理解内容
尾 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译 读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 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 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品读 这是农夫的答话,言外之意,农夫没有时间歇息。话虽简 短,意思明了。同时农夫还嘱咐妻子:照顾好家中饲养的 雏鸭,防止它们来田里作践。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 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
⑤农夫应答图
1、《插秧歌》描绘了一幅一家四口冒雨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全诗写得新、奇、快 、活、趣,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试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风格特点。
◆ 捕捉画面,鲜活有趣。第一、二句描写农家插秧的劳动场景,“田 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农忙时节,一家人分工明确精细 :小儿子、大儿子、田妇和田夫,一家人按活儿的轻重热火朝天地 忙碌着,充满生气,鲜活有趣。
◆ 想象丰富,设喻风趣。颔联,以头盔比喻斗笠,用盔甲比喻蓑衣,形 象鲜明。这种比喻,不仅使诗歌显得活泼、有趣,也更富有深意:农 民抓住时节及时种植,仿佛一场紧张的战斗;同时这两句诗也隐含 着对农民为抢农时战天斗地的精神的赞扬。
二 、鉴赏诗歌的技巧
◆ 对话设计,颇具匠心。“ 唤渠朝餐歇半霎”,是送饭人的话,有催促,有关心 。农人起早下地干活,早饭都没来得及吃,进一步展现了插秧的辛苦。对 送饭人的话,农夫没有正面作答,而是以“不答而答”的特殊方式提醒送 饭人“照管鹅儿与雏鸭”。诗中的对话虽然简短,但其内涵却很丰富,既 有关怀,又有嘱托,还有作为一家之长的责任感。
◆ 语言自然活泼。“田夫抛秧田妇接”“雨从头上湿到胛”等诗句,朴素 自然,浅白通俗,如山间清泉般自然流畅,毫无扭怩作态之感。
2、找出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
◆比喻: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 抢插稻秧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
◆白 描 :“雨从头上湿到胛”极写雨势之猛,突出了插秧的艰 辛。用朴素的语言表现出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
◆ 细节描写:家人呼唤农夫休息片刻,先去吃饭,而农夫头也没 抬,继续干着手里的活儿,与此同时却答非所问地说:“照管 鹅儿与雏鸭”,意思是刚刚插好的秧苗根还没有长牢,你要 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鹅和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损坏秧苗。由 此可见,诗中细节描写的真实与生动。
总结技巧
①动作描写(白描)。一、二句连用四个动词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
“抛”“接”“插”“拔”四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全家老小分工严密、配合默契、 低头插秧的专注,勾勒出一幅全家老少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描写。五、六句, 撷取田夫“低头弯腰”的动作,生动再现了农夫为赶农时无暇顾及家人呼唤的紧 张与忙碌。
②环境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 恶劣。虽然带着斗笠,穿着蓑衣,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 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
③语言描写。“秧根未牢莳未匝”借农夫之口展现了农事的繁重。“照管鹅儿与 雏鸭”,送饭人也被安排上保护秧苗的任务,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 插秧情景映现在读者眼前。
首联以白描的手法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描
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颔联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插秧之“忙”。
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
尾联以口语入诗,勾勒出了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
归纳主旨
诗歌 表现手法 劳动场景 表达情感
劳动者形象
《苯苜》
《插秧歌》
试分析《苯苜》和《插秧歌》异同。
比较阅读
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苯苜》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苯苜》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 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 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 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 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
试分析《苯苜》和《插秧歌》在表现手法、思想主旨上的差异。
◆ 表现手法:
①《荣苜》运用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写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苯苜的全过程 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②《插秧歌》一诗运用白描、比喻等手法,描写了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
思想主旨:
这两首都是描写劳动的古诗,描绘了古人日常生活和劳作的场景,写出了他们劳
动时的欢乐与情趣。
①《荣苜》通过写古代妇女采摘苯苜的劳动过程,表达了劳动者的喜悦欢快之 情。
②《插秧歌》通过写农家一家大小齐上阵,冒雨抢插秧苗的场景,体现了农人种 田的艰辛,赞扬了他们辛勤劳动、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
诗歌 表现手法 劳动场景 表达情感
劳动者形象
《苯苜》 重章叠唱 直接描写(动作描写) 展现了妇女采摘苯 苜的劳动过程 劳动者的欢歌
喜悦
《插秧歌》 白描、比喻、 对话、正侧结合 展现了农忙时全家 插秧的劳动场景 劳动者的赞歌
吃苦耐劳
勤奋
试分析《苯菅》和《插秧歌》异同。
比较阅读
价值感悟
《苯苜》和《插秧歌》两诗,突出了采集劳动中手的丰富动作,就是这一系列丰富、 准确、互为关联的动作,为我们还原了两个不同时代的劳动场景。请你仔细观察生
活,抓住一个劳动的场景,运用细节描写,写 一个劳动的场面。2 0 0 字 左 右 。
(示例)
夕阳照在母亲布满皱纹的瘦瘦的脸上。我这才发现她已经老了:干枯而焦黄的头发中增添了缕缕银
丝!我真想扑在她的怀里大哭一场。母亲伸直了腰说:“早点去做功课吧。”然后拎着铁桶向冰柜走 去。她把鱼放进桶中,然后把它们倒在柜台上,但因为个子不高,自然显得十分费力,她只好踮起脚,努
力地抬高桶,但仍没成功,于是又搬来一个木箱垫在脚下,身体向左倾,借助右膝盖才把铁桶拎起来。我 想帮她一把,她却说:“不要你帮,弄脏了手。”我禁不住母亲的阻拦,只得往回走,我的眼泪慢慢地流
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