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秋
词
在选自《刘禹锡集》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0年版)
其一
学习目标
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背诵默写全诗。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著有《刘梦得文集》。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805年,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唐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刘禹锡在遭受沉重打击后,虽然苦闷,但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其一)就是刘禹锡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刘禹锡早年生活
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本课关联知识
选自《刘禹锡集》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0年版)。此题下共有两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刘禹锡因参加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领导的改革运动,受牵连被贬为朗州司马,谪居九年。他在遭受严重打击后,虽然苦闷,但并没有消沉。《秋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秋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唐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原文
注释
悲寂寥:悲叹冷清萧条。
春朝:春天。
排云:指推开云层。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蓝天。
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赏析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前两句采用对比手法,首先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悲秋的传统,然后直抒胸臆,热情赞美秋天,态度鲜明地否定了悲秋的论调,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诗人借景抒情,用一只鹤直冲云霄的景象表现了秋日之壮美,这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解。一个“排”字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诵读提示
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这首诗一反常态,不写悲秋,而写爱秋,如此明朗刚健的“秋词”,在古典诗歌中是不多见的。诗的前两句,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气势不凡;后两句直接推出“证据”-“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明丽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谁能说这不是最完美的“论证”呢 仔细品读,约略能感觉到诗中隐含着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
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古人和作者自己对秋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豪迈的心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好在哪里?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的雄姿,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原因是什么?
全诗表达了诗人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白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妙处。
“排”在这里是“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掌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诗歌前两句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请简要分析。
对比手法。诗人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的悲秋论调的有力否定,表现了诗人的自信,也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