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9 06:1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1芳草。
采之/欲/遗wèi 谁 所思/在/远道。 还huán 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 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
一 、读准诗句、正字音
涉江采芙蓉
作者:佚名(汉代)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二、读懂情旨、找持眼
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忧思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长着很多香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采摘荷花想要送给谁呢 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地方。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涉江采芙蓉
理解诗意
第二部分
品读诗歌
临其境
找意象,品意境
1、请找出本诗中的意象有哪些 分析形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兰泽、芳草、芙蓉、长路、旧乡
2、其中哪个意象是最重要的
芙蓉
3、这些意象有什么特征 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艺术作用
·特征:仪表庄重姿态优美气质优雅品质高洁。
·属于环境描写
营造高洁清幽的意境;
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侧面烘托诗人人物形象。
问: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 构成了怎样 的意境
①“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②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 景 (女子采莲图) , 营 造 的 是轻松欢快 的氛围。(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③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
涉江采芙蓉
作者:佚名(汉代)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分析意象型
考点1
美好。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1.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2.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描写方式:正面、侧面、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描写角度等)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
3.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
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开门见山、铺垫等。
三 、读懂内容、临其境 抒情主人公≠作者
三读,读懂省略(主语),身临其境
探 究: 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抒情主人公是男子, 也有人认为是女子,你怎么看 或者你有什么想
VS
游子思乡
妇怀远


1: 是 女 子,因为女 孩子喜欢采一些花花 草草,依据是“涉江 采芙蓉 ”。
《采莲图
(1)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在朱自清的《荷塘 月色》中就有这样的描绘“采莲的是年少 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
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 手法,“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随 水而居不伴妾身,独飘摇于江心活水之 上 。 ” ,“莲子”即“怜子”。
(2)当时男子游宦京师洛阳,远离江南;
那我们就可以由此推想采莲的是一个女子。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江边环境如何 女子的心情如何 夏日采莲、莲花繁茂、热闹欢快
欢 欣 一 失落
解 读 文 本
2: 是男子,“还顾望旧
乡”,古代只有男子才出来 游历求学,女子一般不出远 门,既然望故乡说明是远游, 由此判断是男子。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 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 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清 · 沈德潜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末年。此时,宦 官外戚专权,政治黑暗混乱,官僚垄断仕途, 社会动荡不堪。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 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背 井离乡,辞别父母,留下妻儿,漂泊蹉跎,却 往往游宦无门,一事无成,只落得满腹牢骚和 满腔乡愁。作品真实地反映出了东汉后期政治 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这种思念又包含着哪些更细腻的情感呢
①在外漂泊的羁旅之苦;在宦途艰难、远离故 乡的情况下,自然会产生孤单失意的羁旅之感。
②难回故乡的无奈之情;想要回家,但路途遥远 无法回家,含蓄地传达了游子深深无奈的心情。
解 读 文 本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四 、读懂情意、感其思
● 女 生 读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男 生 读: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种写法叫“悬想法”或“对写法”
主人公 采莲者 望乡者
闺妇 (实写)闺妇 (虚写)游子
(虚写)游子 (虚写)游子
游子 (虚写)闺妇 (实写)游子
(实写)游子 (实写)游子
曲笔——对写法
“对写法“也称对面落笔、曲 笔,意指不直接抒发对对方 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是怎样在思念着自
己,简单来说,就是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着力描绘 对方如何思念自己的一种手法。其实质在于联想和想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是自己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 可作者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却 说 家 乡 的兄弟想念自己。
联系已知诗文,明对写法
一、落笔对方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对蜀中山水怀有深挚
、的感情,江水流国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他的故乡,初
次离别,怎能不无限眷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自
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山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
怀着深情厚意。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对写法
二、移情于物
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曲笔——对写法
表现形式:
1.常用“忆”“想得 ”“遥知 ”“遥怜 ”之类领字 来结构全篇。
2.将写自 己与写对方相结合相互生发,相互映衬。 3.通篇纯从设想对方来展开艺术构思,婉转曲达。
表达效果:
1.扩大了诗歌意境,丰富了情感内涵。
2.虚实相生,给人情韵悠长之感,使抒情更加婉曲蕴藉。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同心离居,忧伤终老。
“而”,情感的转折,体现极大的反
差(相爱的真挚笃厚却痛苦分离),
把相爱却不能相守,想念却不能相
见的黯然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怎奈所爱隔山海,
山海不可平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同心离居,忧伤终老。
“以”,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
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即
便忧伤,扔念之终老。体现时间的
忧伤,深情得久远
◎合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横向牵引,深入理解其悲剧意识
为什么《古诗十九首》中这么多别离与失意呢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困垄 断 仕 路 ,上层士流结党吹捧,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 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 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 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 思 妇 的闺怨和游子的羁旅乡愁。
羁 旅 :长久在他乡作客。
行 役 :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
内容上,多表现夫妻、朋
友之间的别 离之情或士人 的失意之感,感情深沉曲 折,带有浓厚的感伤色 彩, 从中可以侧面反映出东汉 后期政治混乱、逐渐没落
的时代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