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的教学设计
学科核心素养
1.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
2.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
理解刘邦的任人唯贤,上下团结一心的精神和项羽光明磊落的性格。
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
难点:
对双方人物语言对话描写的把握。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导语设计:
1.板书并朗诵项羽的《垓下歌》,要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前206)。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第一→三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读,并注意正字音
异读: 沛公欲王关中(wàng) 道芷欲间行(jiàn)
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
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2.听录音朗读课文一遍,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节奏(断句)
3.了解司马迁及《史记》:1、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12篇本纪,30篇世家,70篇列传,10篇表,8篇书。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是大事纪,书记礼、乐、音律等。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书中对国家统治者敢于批判、讽刺,同情农民起义,歌颂了我国人民的革命传统、群众的优良品质和殊异才能。作者有极高的写作技巧,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重要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该书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 疏通疑难语句,落实文言基础知识(三课时用相同的模式)
(1—2段)(3—4段)(5—7段)各一课时
1、设疑自探:
学生结合课注,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并标出不懂的词、句。
2、解疑合探,逐段进行:
每组归纳出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或口头提出,或展示在黑板上)
针对所提问题,由小组间的同学相互尝试解答。教师根据情况做点评、补充。
四、质疑再探
依据高考考察要求,按照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凝固结构)来尝试归纳课文的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 要─邀:张良出,要项伯。4. 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 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6. 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 坐─座:置之坐上。
古今同形异义词
1. 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 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3.寿 古:敬酒。今:长寿。
4. 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5. 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三). 词类活用
1. 名词用如动词: 道(取道,动词)芷阳。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项羽曰:……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2. 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 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称王,使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4. 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像对待兄长一样)事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翅膀)蔽沛公。
.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2. 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 省略句: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毋从(省略“之”)俱死也。奉厄酒为(省略“之”)寿。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五、拓展延伸:阅读第六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从小路 B.张良入谢 ? 谢:告罪
C.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第二次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监督
对文段中的四个人物及其言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张良和范增分别是刘邦和项羽的谋士。
B.张良的话,明为道歉,实为指责项羽,项羽没听出他的意思。
C.项羽接受刘邦的礼物,这说明他非常注意外交礼节。
D.范增看出了刘邦是项羽最大的敌人,所以他把刘邦的礼物打破了。
第四课时
一、设疑自探
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疑探究文章内容:
1,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分别是什么样的 2,刘邦为什么能安然逃脱
二,解疑合探 围绕以上问题,小组讨论:
1,关于项羽形象
(1)勇而少谋。(当听到刘邦“欲王关中”,即怒不可遏,必“击破沛公军”,当听到刘邦一席虚假言辞之后,怒火即消,而说出告密人姓名。)
(2)沽名轻敌。(拒范增之谏,信刘邦之谎,纳项伯之言,刚愎自用,项羽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从宴会上的排座次,到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从对范增在席间想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到沛公逃席安然受璧,均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3)自矜功伐。(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处理,便轻信刘邦的屈从、臣服,便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最终遭致失败)正是项羽的这些弱点性格特征,揭示了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了。
2. 关于刘邦的形象
(1)机变狡诈的性格。(刘邦有“欲王关中”之心,但一旦危急,就笼络项伯为己用,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唯恐有所不至。)
(2)坚决果断。(亲往鸿门谢罪,阻止项羽进攻,能屈能伸中见大胆、果断,对曹无伤的处理则是“至军,立诛”。)
(3)虚心下问。(危急时,能听进下属意见,求教于张良、樊哙。使他处劣势而变主动。)
刘邦:有胆量有气魄,善听人言,多有心计,处事果断!
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一个以“斗力”见长,一个以“斗智”见长。
3. 关于其他人物形象
项羽集团中的人物
范增:有远见卓识,性格刚烈,他断言刘邦“志不在小”,叫项庄击杀刘邦。举所佩带玉玦,示意项羽杀刘邦。碎玉斗,断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项伯:看重情义,而不易为假情义所迷惑。
刘邦集团中的人物
张良:忠心耿耿,足智多谋。请项伯调停,使项羽气消。项庄舞剑关键时刻,他叫来了樊哙解围;“留谢”一事也处理得恰当。
樊哙:五赞。竭尽忠智,威而有胆,勇而有谋。
“樊哙闯帐”是《鸿门宴》中一个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片段,太史公用如椽巨笔,饱蘸激情,四方着墨,八面铺彩,为我们刻绘了一个忠勇神武、足智多谋的英雄好汉的形象。
2.正因为双方人众有诸多不同,两大集团对比鲜明,才促成了事件最后的结果.
三,质疑再探 除了以上问题,还有什么问题生成
预设问题:
1,鸿门宴为什么会发生
其一是,项羽入函谷关受到了阻碍,而其阻兵就是刘邦的部队。这对于拥有四十万军队(号称百万)的项羽来说,当然不能接受。攻关就势在必然。 其二是,听说沛公已先项羽入函谷关,那么根据先前的盟约,沛公就有可能称王。这对于不可一世的项羽来说简直是难以承受的打击。
2,古人的座次有什么礼节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3,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五、运用拓展:
假如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历史会否改写 请结合本文并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读后感.